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状况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结果的关系.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106例PHC患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AFP水平.结果 106例PHC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95例,其中感染模式HBsAg、抗HBe、抗HBc 3项阳性(小三阳)为54例,HBsAg、HBeAg、抗HBc 3项阳性(大三阳)25例,单纯HBsAg阳性8例.106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 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2.
135例原发性肝癌血清HBV标志物与AFP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益忠  陈枝俏 《华夏医学》2006,19(3):394-39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感染与血清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应用EL ISA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35例PHC患者HBV-M及AFP。结果:PHC患者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21例(89.6%),感染模式HB sA g、HB eA b、HB cA b 3项阳性(小三阳)为68例(50.4%)。135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者AFP升高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P<0.01)。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意义。方法对63例PHC患者进行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糖抗原19—9(CA19—9)的测定。结果63例PHC患者AFP、AFU、CA19—9单项检测及3项联合检测,其敏感性分别为66.7%、73.0%、65.1%及96.2%。在21例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血清AFU、CA19—9的敏感性分别为57.1%(12/21)、71.4%(15/21)。结论AFP、AFU、CA19—93项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肝癌诊断的敏感性,可以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型肝炎病毒(HI3V)的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敏感检测技术的建立和标准化,用于HBV与PHC之间的血清学指标逐渐增多.大多数资料表明慢性HBV的感染是致癌的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了解HBV与PHC之间的关系,我们对120例PHC患者进行HBy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家和方法1.1对象120例PHC患者均为住院及门诊确诊病人。男102例,女18例,年龄12~70岁,平均45岁.甲股蛋白(AFP)<50Ug/L者20例,>50Ug见者100例。对照组选自同期门诊及住院病人,病理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种胎儿蛋白(AFP)阳性和阴性的原发性肝癌(PHC)患29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AFP阳性组PHC患抗-HBs阳性率显低于AFP阴性组(P<0.005),而抗-HBc阳性率显高于AFP阴性组(P<0.01);PHC患HBV感染标志物组合模式有17种,其中具有传染性的四种常见模式AFP阳性组占71.26%(186/261),AFP阴性组占62.07%(18/29)。结论:肝癌患常伴有HBV活跃复制,其中AFP阳性更甚;在临床诊治PHC过程中,对HBV交叉感染的危险性及加强对患的保肝、抗病毒治疗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血清AFP阳性和阴性的PHC患者HBV感染状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以ELISA法检测HBV五项标志物 ,RIA法检测AFP。以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AFP阳性组PHC患者抗 -HBs检出率显著低于AFP阴性组 (P <0 .0 2 5 ) ,而抗 -HBc检出率显著高于AFP阴性组 (P <0 .0 1)。PHC患者HBVM模式共有 19种 ,其中具有传染性的四种常见模式AFP阳性组占 2 0 3 /2 48(71.48% ) ,AFP阴性组占 2 0 /3 2 (62 .5 0 % )。结论 :PHC患者常伴有HBV复制活跃 ,其中AFP阳性者更甚。在治疗过程中 ,应加强保肝、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乙肝病毒(HBV)感染模式与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的关系。方法:应用酶免疫检测法(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指标(HBV-M)及AFP。结果:100例PHC患者中,HBV-M阳性88例(88%),阴性12例(12%),HBV-M阳性者AFP水平高于阴性者147 ng/mL,二者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且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的比例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31.6%)(P<0.01)。PHC患者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sAg、HBeAb、HBcAb阳性和HBV-DNA阳性最多,为56例(63.6%),其次为HBsAg、HBeAg、HBcAb和HBV-DNA阳性,为9例(10.2%)。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复制相关。  相似文献   

8.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和TSGF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原发性肝细胞癌(PH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AFP mRNA情况和血清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的含量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86例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同时采用TS-GF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TSGF含量。结果: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为53.5%(46/86),血清TSGF阳性率为80.2%(69/86),AFP mRNA阳性率与TSGF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6415,P<0.05)。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血清TSGF含量及阳性率均与肿瘤分期、癌灶大小及肝癌肝外转移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结论:PHC患者外周血AFP mR—NA阳性率与血清TS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两者均与肿瘤分期、癌灶大小及癌转移呈显著正相关。检测外周血AFP mRNA和血清TSGF含量对判断肝癌细胞发生肝内外转移的风险可能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210例乙型肝炎患者和52例非肝病患者进行了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检测,在慢性迁延性肝炎的阳性率为11.1%,慢性活动性肝炎为17.2%,肝硬化为34.0%。丙型肝炎病毒(HC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重叠感染率为17.1%(36/210)。抗-HCV阳性者80.5%有输血史。未发现HCV感染对HBV复制有抑制的现象.HCV和HBV重叠感染肝硬化患者肝功生化指标与单纯HBV感染肝硬化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但重叠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PHC)患者主要HBV感染模式及其与血清AFP的关系.方法 分析195例PHC患者HBV感染情况及血清AFP水平.结果 HBV感染到临床发生PHC中位时间12.5年,158例HBV-M阳性(81.03%)感染模式以HBsAg阳性(36.71%)及HBsAg、抗-HBe阳性(27.85%)居多.HBV-M阳性组AFP升高比例(73.42%)与阴性组(45.9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问AFP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C与HBV感染有关,应对HBsAg阳性及HBsAg、抗-HBe阳性者高度重视,HBV感染后12年是警惕PHC发生的重要时期.AFP水平受HBV感染影响,临床中应结合病因判断AFP在早期筛查及诊断PHC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HBV感染及AFP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及放射免疫技术分别测定12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二对半(HBV-M)及AFP.结果:122例PHC患者中,HBsAg阳性110例(90.2 %),阴性12例(9.8 %) ,HBsAg阳性者AFP中位数1 110 ng/mL,阴性者147 ng/mL,二者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HBsAg阳性的PHC患者AFP升高的高峰年龄与其发病高峰年龄大致相符.PHC患者HBV感染模式分析中,HBV感染117例,感染率为95.9 %,HBeAb及HBcAb各项感染率分别为90.2 %、0.8 %、7.4 %、71.3 %和89.3 %;感染模式"小三阳"77例(63.1 %),HBsAg及HBcAb二项阳性16例(13.1 %),"大三阳"9例(7.4 %),HBsAg及HBeAb二项阳性5例(4.1 %),全阴5例(4.1 %),HBeAb及HBcAb二项阳性4例(3.3 %),HBsAg单项阳性3例(2.5 %),HBsAb、HBeAb及HBcAb三项阳性1例(0.8 %),HBcAb单项阳性1例(0.8 %).PHC患者HBV-M及AFP结果对比,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 %)的比例明显高于AFP正常组(31.6 %)(P<0.005),而HBV-M阴性者AFP升高(20.0 %)的比例明显低于AFP正常组(80.0 %)(P<0.01),HBV-M阳性者AFP升高(68.4 %)的比例明显高于HBV-M阴性者(20.0 %)(P<0.025).结论:HBV是原发性肝癌发生重要病因,在PHC患者中,AFP升高与HBV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和职业献血员中庚肝病毒感染和核酸序列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本地区原发性肝癌(PHC)中HGV感染状况和与输血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套式聚合酸链反应法(RT-nPCR)对20例PHC和44例职业献血员进行了HGV-RNA检测,并对3例阳性产物纯化克隆后,采用ABI Pism 377 DNA自动测序仪,对其5'非编码区基因序列(115~467nt)进行了测定。结果20例PHC中,2例(10.0%)HGV-RNA阳性,该2例分别为HBV、HCV三重感染和HBV三重感染和HBV、HGV重叠感染,且均有输血史;44例职业献血员中,1例(2.3%)HGV-RNA阳性。该3株HGV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7.3%~98.8%,与GBV-C(U36380)、HGV(U44402)和HGV3型(D90601)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8.3%~89.4%、88.4%~89.7%和95.2%~96.3%。结论PHC中HGV感染与输血有关;HGV可能与PHC的发生无关。本地区HGV感染株属基因3型。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病因的多因素关系。方法 本组128例PHC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并结合B超、CT、MRI或手术确诊。128例中男102例,女26例;年龄18—84岁,平均46.8岁。其中40-59岁86例(67.2%)。入院后全面检查肝功能(TbiL,ALT,AST)AKP与r-GT。活性及AFP定量定性。结果 128例中116例(90.63%)HBV标记物阳性。既往有肝炎病史102例(79.69%)。其中94例(973.44%)确诊为乙型肝炎患者,病原未明者8例。128例最初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后确诊为PHC的平均时间9.5a。本组中既往诊断为肝硬化者46例(35.94%)。最初诊断为肝硬化后被确诊为PHC的最长时间12a,最短为2.5a,而16例体检发现PHC经手术治疗仍发现8例合并有肝硬化。8例以急腹症剖腹探查手术均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从本组患者中调查发现有PHC家族史35例(27.34%),分布于15个家庭。其中男30例,女5例,男女之比6:1,与国内文献报道相似,证实了PHC男性居多,有明显的家族性和群体性,是否有遗传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从本组PHC中发现,大量饮酒者对肝脏损害极大。本组饮酒(每日酒精量大于60g以上)者21例。病原学检查乙肝病毒标记物阳性18例(14.06%),而饮酒者的发病年龄均在40-59岁之间,以男性居多。本组患者的肝功能检查为非特异性表现、AKP、r-GT活力大部分升高。AFP定性阳性者72例(56.25%),AFP定量最高257770mg/L,最低230mg/L,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恶化,AFP定量随着增高。结论 PHC主要病因为HBV感染(90.63%),说明HBV感染与PHC有密切的特定的因果关系。而发病也与性别、年龄、有无肝病史、大量饮酒史、家族使有关。认为对40岁以上,60岁以下的有肝病史5a以上或乙肝病毒携带者10a以上者,应定期检查有关肝癌的指标。尤其是男性应列为高危人群,要求3-6个月检查一次,以便早期发现可切除的小肝癌.减少死亡率.争取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用ELISA法对100例肝硬变(LC)和37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进行HBV6项感染标志检测,两者HBV血清感染标志阳性率均在90%以上,LC组30%~80%病例1项或数项HBV活动标志阳性,PHC抗-HBc阳性率高达100%。这说明LC,PHC和HBV(?)关系非常密切且多数病人有传染性。HBV很可能是PHC发病中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105例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之间的关系和其病理特征。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05例PHC患者,检测了解其HBV感染史和感染模式,并分析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以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之间的关系。结果:105例PHC患者中HBV感染102例,感染率达97.1%,以HBsAg、抗-HBe和抗-HBc的阳性率最高(53.3%)。而HBsAg(+)、HBeAg(+)、抗-HBc阳性率次之(为23.8%),肝组织病理学特征:肝细胞癌(HCC)占94.3%(99/105),结节型、巨块型、小肝癌分别占60.9%、30.5%、和8.6%。多分布在肝右叶(占63.8%),85%合并有肝硬化。结论: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是PHC的主要病原学因素。PHC以肝细胞癌、低分化为主,主要分布在肝右叶、以结节型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PHC患者HBV感染模式以及AFP、CA19-9、CA125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1例PHC患者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两对半;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化学发光法检测AFP、CA19-9和CA125。结果 81例PHC患者HBV感染率为96.29%,其中HBs-Ag阳性率为91.14%,HBs-Ag、抗-HBe、抗-HBc三项阳性占61.73%,明显高于其它模式,HBs-Ag阳性病例HBV DNA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HBs-Ag阴性,差别有统计意义;HBs-Ag阳性组AFP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HBs-Ag阳性组AFP高水平升高的比例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AFP升高组高水平升高比例明显高于中水平升高组、低水平升高组,差异有统计意义;HBs-Ag阳性AFP升高组CA19-9、CA125升高比例明显增多、CA19-9和CA125同时升高比例也明显增多;AFP中、高水平升高组CA19-9和CA125同时升高比例高于AFP低水平升高组。结论 PHC与HBV感染密切相关,联合多指标检测,可以提高PHC患者的早期诊断,也有利于病情监测和预后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谷氨酰转肽酶(GGT)、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方法:承德市中心医院2009年8月-2011年7月收治的55例PHC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AFP水平、速率法检测GGT水平、ELISA法检测GPC3水平.结果:PHC 患者血清GPC3、GGT和AFP阳性率分别为81.8%、90.9%、74.5%,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独检测,GPC3检出率最高;两个指标联合检测,AFP+GPC3最优;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性及准确度虽有所升高,但特异度明显较低.结论:血清肿瘤标志物AFP、GGT、GPC3对PHC有一定的诊断价值;GPC3和AFP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PHC的诊断率,特别是AFP阴性或AFP低浓度的PHC患者.  相似文献   

18.
肝癌特异性AFP亚型测定方法及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肝癌特异性甲胎蛋白(AFP)亚型(Hs—AFP)对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建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分离检测血清HS—AFP的方法,对82例PHC和95例良性肝病患者HS~AFP进行分离检测,分析HS—AF甲与血清AFP浓度、肿瘤大小及门静脉转移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HS—AFP阳性者为74.4%,明显高于良性肝病(肝硬化、慢性肝炎和急性肝炎的阳性率分别为9.1%、7.3%和10.0%)。HS—AFP与血清AFP浓度和肿瘤大小有一定相关性,而与有无门静脉转移关系不大。结论:HS—AFP可提高AFP阴性PHC和早期PHC的诊断敏感性.尤其对良恶性肝病所致的AFP升高有较高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等操作,进一步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α-L-岩藻糖苷酶(Alpha L-fucoaldase,AFU)、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 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HC)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8例PHC、89例各型肝病、30例正常献血员检测AFP、AFU、GGT;对其检测结果取自然对数处理后建立数学模型;分别与原结果进行正态分布曲线的观察;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 AFP、AFU,GGT三种肿瘤标志物(Tumor Marker,TM)对PHC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7.8%、85.7%、89.3%,均具有临床意义。结论 经自然对数处理后的各项检测结果表明,三种肿瘤标志物在检测PHC时具有显著意义,AFP在诊断PHC中的临床意义更趋于明显。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 CEACA19-9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联合测定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化学发光法测定150例经病理和(或)细胞学确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CEA、CA19-9水平。数据处理采用x^2检验。结果 ①AFP、CEA、CA19-9的单项检测阳性率分别为70%(105/150)、35.3%(53/150)、54.6%(82/150);AFP、CEA联合检测阳性率为78%(117/150),AFP、CA19-9为84%(126/150),CEA、CA19-9为65.3%(98/150);AFP、CEA、CA19-9联合检测阳性率为90%(135/150)。三项联合检测阳性率与以上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150例患者肝细胞肝癌占136例,胆管上皮癌14例。结论 AFP、CEA、CA19-9联合检测有利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