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91例 Kent 型预激综合征进行以食管调搏早搏刺激程控扫描的方法测定其旁道有效不应期。91例中典型预激60例,隐性(潜在性)预激31例,两者旁道有效不应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则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心动过速史者与无心动过速史者相比,旁道有效不应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不同年龄组之间,无论是旁道的还是房室结的有效不应期均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预激综合征患者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预激综合征患者旁道的电生理特性以及消融旁道后P波离散度(Pd)的计算,探讨预激综合征发生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机制。方法分析预激综合征合并旁道介导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患者127例。根据既往有无阵发性房颤(PAF)发作将患者分为PAF组(23例)和无PAF组(NPAF,104例)2组进行分析。电生理检查测定旁道的前传和逆传不应期。消融成功术后24h描记12导联心电图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计算Pd。结果消融前PAF组旁道前传和逆传不应期较NPAF组短(前传:265.3±42.5msvs331.4±38.7ms;逆传:255.8±46.7msvs317.5±31.7ms;P均<0.05)。消融术后心电图Pmax和PdPAF组显著长于NPAF组(Pmax:135.2±12.5msvs120.4±8.7ms;Pd:51.6±10.3msvs32.7±6.7ms;P均<0.05)。结论旁道有效不应期缩短和窦性激动在心房内的非均质传导在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食管心房调搏结合多导联同步描记技术测得69例预激征房室旁道的前向不应期为362.8±234.2ms。不应期≤280ms 者占40.6%,≥600ms 者占11.6%。不应期与旁道传导能力呈显著负相关;性别、年龄及预激分型对不应期无明显影响;基础心率增快时多数病人不应期有所缩短,旁道传导能力有所提高,但并不尽然。作者认为旁道不应期及传导能力测定是对高危预激综合征病人有价值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和终止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价值.方法对30例预激综合征患者行食管心房调搏程控刺激.结果经食管心房调搏对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诱发率,典型预激综合征A型与B型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典型预激综合征与詹姆斯型预激综合征差异则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心房刺激诱发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关键因素是旁道有效不应期大于房室交接区有效不应期.结论典型预激综合征的类型对诱发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无明显影响;诱发的关键因素是旁道有效不应期大于房室交接区有效不应期;猝发法是终止发作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转复成功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5.
预激综合征的蝉联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邵红  李忠杰 《心电学杂志》1998,17(3):145-147
为探讨预激综合征患者旁道蝉联现象发生的机制和临床意义,经食管电生理检查,观察到18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旁道的蝉联现象,并分别测定旁道有效不应期和房室结的下传有效不应期。结果显示:旁道有效不应期均长于房室结下传有效不应期(分别为388.89±57.34ms和299.44±27.38ms,P<0.01)。提示:(1)旁道有效不应期长于房室结下传有效不应期是旁道蝉联现象的先决条件;(2)正常房室结的1:1传导亦是产生旁道下传蝉联现象的条件之一;(3)蝉联现象可用于解释临床上间歇性预激综合征的显现。  相似文献   

6.
食管心房调搏对预激综合征潜在危险性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业松  马虹 《心电学杂志》1998,17(1):8-9,22
为探讨评价预激综合征潜在危险性的方法,采用食管心房调搏检查32例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结果显示程控刺激的起搏周长由≥600ms缩短至≤400ms时,旁道顺向有效不应期均值由287.19±31.85缩短至264.06±36.27ms,≤270ms的短旁道顺向有效不应期检出率由21.88%增至53.13%,旁道1:1下传最大心室率与起搏周长≥600ms及≤400ms的旁道顺向有效不应期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8及-0.79);心房颤动时经旁道下传最短R-R间期与旁道1:1下传最大心室率呈负相关(r=-0.96),与起搏周长≥600ms及≤400ms的旁道顺向有效不应期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及0.93)。与早期心内电生理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认为食管心房调搏在很大程度上可替代心内电生理测定旁道顺向有效不应期(程控刺激的起搏周长至少包括≥600ms及≤400ms)、旁道1:1下传的最大心室率及心房颤动时心室反应来评价预激综合征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7.
<正> 患者女性,42岁。心悸反复发作7年。诊断B型预激综合征。心内电生理检查提示房室旁道位于左后间隔旁。房室旁道前向传导有效不应期(ERP)270ms,房室结前向传导ERP260ms,室房传导ERP≤230ms(心室ERP230ms)。程序刺激可以诱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60例预激综合征的食管电生理检查特点:(1)旁道(AP)前传有效不应期(APA—ERP)与APA1:1点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88),可反映AP前传功能。当APA—ERP<270ms、APA1:1点高于230次/分时,提示病人有潜在危险性;(2)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诱发率为46.7%,其中顺句型AVRT(O—AVRT)占89.3%,左房有效不应期<房室结有效不应期相似文献   

9.
预激综合征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病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预激综合征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患病情况。采用随机整体抽样对 312 99例自然人群用心电图进行预激综合征及SVT的检查 ,对确诊者及可疑者 314例用食管心脏调搏法作心脏电生理检查。预激综合征自然患病率是 4.5 36‰ ,预激综合征中 84例有自发或诱发的SVT ,占预激综合征的 (84/ 142 ) 5 9.15 %。 15 5例SVT中房室折返71例占 45 .8% ,结间旁道折返 11例占 7.0 9% ,房室结双径 5 6例占 36 .12 %。预激综合征与SVT发作关系非常密切。房室折返、房室结双径是SVT发作的主要折返形式 ,共 12 7例占 81.9%。  相似文献   

10.
预激综合征(WPW)呈慢频率依赖性者,是潜在性WPW的一种,即旁道的有效不应期较长;在通常频率范围内,并不显示预激特征,必须在心率减慢至一定程度时方可呈现。本例R—R间期达1.5s以上时才呈显性B型WPW实属罕见,特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食管心房调搏诊断房室结双径路 (DAVNP)与房室旁道(AP)并存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2 5例 ,其中 1例为Kent束“旁观”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2 4例均在S2 R跳跃值≥ 60ms诱发SVT ,RPESO3 63 .60± 2 0 .80ms(>70ms)。其常规ECG逆行P波及ST T改变均有别于AVNRT ,慢径前传型AVRT。正确诊断有助于射频消融靶点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交界区慢、快径区域对大和人心房颤动时心室率的影响.方法 杂种犬4条,体重11±1.2kg.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7例,年龄29~65岁.阵发性房颤患者4例,年龄62~70岁,其中2例为短P-R间期综合征.均先采用“下位法”消融慢径区域后,若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或房颤时平均R-R间期无明显变化,则加行“快径”区域消融.房颤诱发采用猝发脉冲电刺激(人)或静滴氯化乙酰胆碱后猝发脉冲电刺激(犬).结果 7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中5例经下位法射频消融阻断慢径,房室结前传有效不应期及诱发房颤时平均R-R间期明显延长(222±33ms vs 285±42ms和539±44ms vs 656±53ms P<0.01),无并发症.4条大及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均无房室结双径路表现,选择性消融“慢径区域”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房颤时平均R—R间期无明显变化,加行“快径区域”消融后,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和房颤时平均R—R间期明显延长(犬145±16ms vs 185±22ms和305±13ms vs 403±17ms P<0.01,人220ms vs 490ms和367ms vs 690msP<0.01),1例房颤患者术后3天出现Ⅲ°AVB,2周后恢复为Ⅰ°AVB.本文还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消融快径区域时,房侧靶点(A/V>1)较室侧靶点(A/V<1)更易于造成Ⅲ°AVB.结论 选择性射频消融慢径区域对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窦性心律时Q-Tc和心室起搏心律时Q-T(QT-V)间期与冠心病人能否诱发室性心动过速(VT)的关系,作者将40例冠心病人分为可诱发VT的A组(20例)与不能诱发VT的B组(20例)。A驵的QT-V大于B组。在心室起搏周期长度(PCL)为600ms时,两组的QT-V分别为424±26与396±19ms(P<0.01);在PCL 500ms时,分别为407±20与383±21ms(P<0.01);在PCL 430ms时,分别为390±21与362±17ms(P<0.001)。窦性心律时的QTc两组均值相近似,分别为413±20与408±25ms,差异无显著性。在PCL500与430ms时,Q-T间期长于380ms的,A组分别在占95%与60%,B组分别占35%与5%。在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时显性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 2 6例预激综合征患者于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时射频消融显性房室旁道。其中左侧旁道 9例、右侧旁道17例 ,2 2例有阵发性房颤史。房颤发作伴旁道前传时的心室率为 171± 32 ( 132~ 2 37)bpm。采用经主动脉逆行法或穿间隔法消融左侧旁道、经股静脉途径消融右侧旁道 ,以最早心室前向激动点且有小A波处为消融靶点。房颤时成功消融靶点的V波较体表心电图预激波的起点提前 37.2± 8.1( 2 6~ 5 3)ms。放电 6± 3( 1~ 16 )次后 ,2 6例中有2 5例 ( 96 % )旁道前传被阻断 ,1例失败。阻断旁道前传后 30min ,3例自行恢复窦性心律 ,2 2例经直流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 ,心室起搏示 2 5例中有 2 3例旁道逆传已被阻断 ,2例仍存在 ,经继续消融获得成功。随访 19.2± 11.7( 1~ 38)个月 ,除 1例复发正向前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O AVRT) ,经再次消融旁道逆传成功外 ,其他患者无O AVRT发作及旁道前传恢复的证据。结论 :心房颤动时射频消融显性房室旁道方法可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5.
探讨胺碘酮对预激综合征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房室旁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在射频消融术中对房颤发作的预防价值。选择有阵发性房颤史的预激综合征患者 4 7例 ,在行射频消融术前 2周口服胺碘酮0 .2g,每日 2次 ;4 5例未服胺碘酮和其他抗心律失常药者作对照组。心电生理检查测定旁道前传、逆传不应期(ERP) ,记录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的诱发率和房颤的发生次数、发作时间及发作时的心室率 ,所有患者均同时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胺碘酮组旁道前传、逆传ERP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 ( 3 19± 4 8vs 2 3 5± 2 6ms ;3 0 5± 5 6vs2 4 0± 2 3ms,P均 <0 .0 1)。射频消融术中旁道存在逆传者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别 ( 85 .1%vs 87.2 %) ,而胺碘酮组房颤的发作次数显著降低 ( 19.1%vs 60 .0 %,P <0 .0 1) ,发作时间显著缩短 ( 8.2± 4 .3vs2 3 .6± 11.7min ,P <0 .0 1) ,房颤发作时的心室率显著减慢 ( 12 7± 2 8vs 165± 3 4次 /分 ,P <0 .0 1) ,胺碘酮组消融治疗成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 10 0 %vs 95 .6%,P >0 .0 5 ) ,但手术操作与X线透视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 115 .6± 4 1.2vs 15 3 .1± 5 0 .6min ;3 5 .8± 16.4vs 4 9.3± 2 0 .2min ,P均 <0 .0 1)。结论 :胺碘酮可以有效预防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84年10月至1990年4月对377例疑有心动过速而心电图无预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了食管心房程控刺激,检出隐性预激综合征(WPW)9例,其中A型7例,B型2例。9例隐性预激的旁道  相似文献   

17.
各种药物对预激综合征患者旁道不应期的作用以往已有报道,然而旁道不应期原始长度对于药物作用的意义尚未见有研究。本文旨在探讨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缓脉灵和乙胺碘呋酮对旁道前向和逆行传导不应期的作用与旁道不应期原始长度的关系。方法:预激综合征患者59例(男40例,女19例),年龄7~54岁。试验前停用各种药物至少5天。  相似文献   

18.
预激综合征(预激)合并旁道前传房颤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旁道不应期短的病人,快速性房颤可演变为室颤而猝死。据文献报道,当R—R≤270ms时,用Ic类抗心律失常新药英卡胺治疗反应较好,而  相似文献   

19.
心室肌相对不应期可用人工心房调搏法产生Ashman现象时的S_1-S_2间期来表示,但产生Ashman现象时的S_1-S_2时程受其前的S_1-S_2长短影响。笔者用S_1-S_2/(S_1-S_1)~(1/2)作为心室肌相对不应期校正公式,对A(病人)组72例及B(正常对照)组100例的心房调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两组S_1-S_2(x±s)分别为536±76ms及530±62ms(P>0.05),而用S_1-S_2/(S_1-S_2)~(1/2)计算结果S_1-S_2(x±s)分别为685±65ms;518±66ms(P<0.01)。提示:S_1-S_2/(S_1-S_2)~(1/2)可作为心室肌相对不应期校正公式,而且当其大于或等于640ms时提示心肌相对不应期延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利用单通道刺激仪建立WPW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取10只健康大耳白兔,采用单通道刺激仪,于高位右房及左室前壁房室沟心外膜处分别置放感知电极和刺激电极。用程控早搏S2与P波同步正扫心室(步长5 ms)。对照窦性心搏时PR间期、QRS波形及S1S1起搏心室时QRS波形,观测PS2正扫全程中S2R2初始向量、最大向量和终末向量的变化,及PS2间期与PR间期的差值与S2R2波形变化的关系。结果 10只家兔均可成功模拟WPW综合征心电活动,呈完全心室预激、显性预激(不完全心室预激)、不完全潜在预激及潜在性预激四种QRS波形变化过程。PS2间期13.00±3.50 ms时,S2R2呈潜在性预激QRS波形。结论利用单通道刺激仪可更加实际地建立WPW综合征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