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朱炬  王渝  张哲成  刘娜  徐磊  秦英智  杨新忠 《天津医药》2011,39(10):914-917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膈神经运动传导(PNC)及磁刺激膈肌运动诱发电位(dMEP)的特点。方法:借助于Keypoint4肌电诱发电位仪和Magpro Compact型磁刺激器对20例因呼吸衰竭而行机械通气的AECOPD患者进行PNC检测和dMEP检测。选取2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ECOPD组脱机前PNC潜伏期延长,波幅对数值减低,经C7棘突磁刺激dMEP潜伏期、经皮层磁刺激d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延长,经C7棘突磁刺激dMEP波幅对数值减低(P<0.01),经皮层磁刺激dMEP波幅对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组13例患者脱机后复检,PNC潜伏期及波幅对数值、经C7棘突磁刺激dMEP潜伏期及波幅对数值、经皮层磁刺激dMEP波幅对数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情况同脱机前,而经皮层磁刺激dMEP潜伏期、CMCT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ECOPD患者可存在膈神经和(或)膈肌功能不全及呼吸中枢运动传导功能异常,PNC及磁刺激dMEP联合应用对评价AECOPD患者膈神经、膈肌及呼吸中枢运动传导功能状态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闭环通气模式适应性支持通气与智能化脱机Smart Care/P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脱机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有创机械通气的70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适应性支持通气脱机法,B组智能化脱机Smart Care/PS脱机,比较疗效。结果 A组脱机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短于B组(P<0.01),1次脱机成功率高于B组(P<0.05),脱机后无创通气率、住院期间患者病死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环通气模式下对机械通气的COPD患者脱机,适应性支持通气脱机较智能化脱机Smart Care/PS脱机时间更短、脱机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贺刚  刘代顺  陈代刚  胡诗礼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8):1138-1139,1141
目的 探讨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分析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RICU)40例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分别接受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序贯组)与传统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两组患者病情变化、血气分析结果、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例数、死亡例数、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序贯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气分析结果相仿(P>0.05);发生VAP分别为1例和6例(P<0.05),死亡分别为1例和2例(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9±2.2)d和(14.1±3.6)d(P<0.01),总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12.2±6.2)d和(14.1±3.6)d(P<0.05),再插管例数分别为1例和2例(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5±7)d和(19±4)d(P<0.05).再插管率和死亡率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对于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以“肺部感染控制窗”为切换点,实施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是救活COPD合并严重Ⅱ型呼吸衰竭值得提倡的机械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通气(PRVC)治疗婴幼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随机分为PRVC组52例和间歇指令通气(IMV)组46例,对比分析两组气道峰压(PIP)、平均气道压(Pmean)、动脉血气、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上机时间.结果 ①PRVC组上机时间(67.62 ±22.63)h明显低于IMV组的(88.78±25.88)h,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PRVC组治愈率92.3%,明显高于IMV组的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通气治疗1h后PRVC组的PIP、Pmean和FiO2明显低于IMV组(P<0.05),12 h、24h后更加明显(P<0.01);两组PaO2及通气治疗24h的PH值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RVC组PaCO2在通气治疗1h、12 h明显低于IMV组(P<0.05),pH值在通气治疗1h、12 h明显高于IMV组(P<0.05).结论 PRVC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比IMV具有优越性,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性较好的机械通气方法,是目前呼吸机中较科学和理想的一种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改良式体位引流配合口腔清洁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8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其中140例采用改良式体位引流与口腔清洁护理为研究组,140例采用常规体位引流与口腔清洁护理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口腔炎症发生率、ICU时间、脱机成功率、肺部感染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以及病死率等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与ICU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脱机成功率为93.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口腔炎症率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VAP发生率为6.4%,病死率为3.6%;对照组VAP发生率为24.3%,病死率为12.1%,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式体位引流配合口腔清洁护理,能够有效改善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因此应用改良式体位引流结合口腔清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切实可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行腹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V组为容量控制通气(VCV),P组为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分别观察两组在麻醉前(T1),手术开始即气腹时(T2),气腹后10 min(T3)、30 min(T4)、45 min(T5)和手术结束气腹放气后5 min(T6)6个时段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气道峰压(PIP)、肺顺应性(CL)和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以及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两组的各时段HR、MAP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气腹后PIP和PETCO2各值均明显高于手术开始时(P<0.01或P<0.05),气腹后10min(T3)PIP值P组与V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L在气腹后均明显低于手术开始时(均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用于腹腔镜胆囊手术安全,能有效地降低PIP,防止气压伤,提高氧合,是腹腔镜手术行全身麻醉时一种更好的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9月—2014年4月于柳城县人民医院呼吸科接受治疗的 COPD 合并呼吸衰竭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 pH 值、PaO2、PaCO2)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pH 值、PaO2、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pH 值、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COPD 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早期呼吸衰竭的观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COPD合并早期Ⅱ型呼吸衰竭观察和护理.方法收集2002年~2004年收治COPD合并早期Ⅱ型呼吸衰竭共58例的临床资料,分为药物组(37例)与无创机械通气(BiPAP)组(21例),观察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年龄、意识障碍程度、动脉血气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7天PaO2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PaCO2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BiPAP组较药物组更为显著(P<0.01).平均住院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是救治COPD合并早期Ⅱ型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保证呼吸机顺应性的关键,心理护理能够舒缓紧张情绪,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肺HRCT分型COPD老年患者血清TNF-α、CRP指标水平差异及其相关性分析,为临床COPD的预防与治疗提供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对象资料均来自本院呼吸内科入院治疗时急性加重期COPD老年患者(>65岁)62例,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获得实验对象同意,根据肺HRCT结果将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分为肺气肿型组26例,支气管炎型组13例,混合型组23例,同时选取同一时期来本院体检的老年健康人32例作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及血常规指标,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急性加重期和病情缓解期TNF-α、CRP指标变化,对COPD老年患者TNF-α、CRP指标水平与其他指标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不同肺HRCT分型COPD 患者与对照组在性别、平均年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在WBC、NE、ESR上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急性加重期,不同肺HRCT分型COPD患者TNF-α、CRP指标水平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型组TNF-α水平高于肺气肿型组和支气管型组(P<0.05),混合型组CRP水平显著高于肺气肿型组和支气管型组(P<0.01);在缓解期,不同肺HRCT分型COPD患者TNF-α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CRP指标水平无差异(P>0.05),在TNF-α水平上,经LSD法分析,混合型组>支气管型组>肺气肿型组;入院时COPD老年患者TNF-α、CRP指标水平与FEV1/pre%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与WBC、NE、ESR存在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COPD急性加重过程与TNF-α、CRP指标关系密切,肺气肿型与支气管炎型TNF-α、CRP存在差异,肺HRCT分型与TNF-α、CRP指标可以协助评估COPD严重程度及判断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析早期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2010年5月~2013年10月收治的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首先给予两组患者相应手术治疗及抗感染、营养支持、止血、降颅压、脱水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机械通气,观察组行早期机械通气,比较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致残率、病死率、治疗前与1周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为(92.6±32.1)h,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致残率为38.5%,低于对照组的60.0%(P<0.05);病死率为12.8%(5/39),与对照组的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的SSS评分为(37.6±5.2)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周后降低至(24.6±4.1)分,与治疗前、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可显著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缓解脑部缺氧、缺血状态,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探讨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术后肺部感染需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患者55例,按机械通气时间〈7d为早期脱机组,≥7d为晚期脱机组。同期食管癌术后肺部感染未行机械通气患者60例作为对照。比较术前、术中和术后因素对机械通气时间的影响。结果早期脱机患者、晚期脱机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年龄更大(P〈0.05),特别是晚期脱机患者年龄差异更明显(P〈0.01)。早期脱机患者与对照相比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和最大通气量(MVV)显著下降(P〈0.05)。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NFGNB)感染率晚期脱机组较对照和早期脱机组显著增加(均P〈0.01)。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FEV,降低是早期脱机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年龄(P〈0.05)和NFGNB感染(P〈0.01)影响晚期脱机。结论食道癌术后肺部感染者机械通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有FEV,降低、年龄以及NFGNB感染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 (rTMS) 对缺血性脑卒中 (IS) 患者运动功能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 9)、 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4例IS患者随机分成低频刺激组、 高频刺激组和假刺激组, 各1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内科处理和康复训练, 低频刺激组在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 (M1) 以0.5 Hz的 rTMS进行治疗, 高频刺激组患侧M1区以10 Hz的rTMS治疗, 假刺激也在患侧M1区进行操作, 不通电流, 只有声音,治疗每天1次, 每周5 d, 共3周。分别于治疗前3 d及治疗3周后,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测定3组患者血清 MMP-9和hs-CRP水平, 同时行患侧简易运动功能评估 (FMA) 并记录患侧M1区运动诱发电位 (MEP) 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CMCT), 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和血清MMP-9及hs-CRP表达差异。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MMP-9和hs-CRP浓度、 FMA得分、 MEP潜伏期及CM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3周后, 低频和高频刺激组血清MMP-9和hs-CRP浓度均低于假刺激组, 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假刺激组, MEP潜伏期和CMCT均较假刺激组缩短 (P<0.05); 低频和高频刺激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3周后, rTMS治疗组 (低频与高频) 血清MMP-9和hs-CRP浓度与相应的上下肢FMA评分均呈负相关 (P<0.01)。结论 rTMS可加速 IS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可能与下调血清MMP-9和hs-CRP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剂量氨溴索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C反应蛋白(CRP)、氧化应激反应、血气及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对照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安慰剂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3d、第5d的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OI)、血乳酸(Lac)、酸碱度(PH)、肺通气功能MVV、FEV1、MMF、FVC、Qs/Qt、PA-aDO2、PIMAX、PEMAX、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患者病死率比较.结果 治疗前两组CRP、MDA、SOD、PaO2、SaO2、OI、Lac、PH、MVV、FEVt、MMF、FVC、Qs/Qt、PA-aDO2、PIMAX、PEMAX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d、5d观察组CRP、MDA、Lac、Qs/Qt、PA-aDO2显著低于对照组,SOD、PaO2、SaO2、OI、PH、MVV、FEVl、MMF、FVC、PIMAX、PEMAX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大剂量氨溴索可有效降低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CRP水平,改善患者氧化应激反应与血气,提高患者呼吸功能,降低VAP发生率,安全高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芬太尼与咪达唑仑在机械通气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40例施行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进行随机分组,芬太尼组20例,咪达唑仑组20例。芬太尼组:2-5μg·kg^-1·h^-1持续静脉注射。咪达唑仑组:先负荷量0.1mg/kg静脉注射,继以0.05mg·kg^-1·h^-1持续静脉滴注维持,观察两组镇静效果、机械通气时间及用药期间监测心率(HR/)、呼吸(R)、无创平均动脉压(MBP)。结果芬太尼组用药后30min,6、12h和24h的HR、R和MBP与用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咪达唑仑组用药后30min,6、12h和24h的HR,R和MBP低于于用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芬太尼组较咪达唑仑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日平均气道压降低(均P〈0.05)。两组达理想镇静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使用芬太尼镇静优于咪达唑仑,对循环、呼吸影响少,撤机时间快。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NAVA与PSV两种机械通气方法在COPD患者撤机中的应用及效果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48例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满足撤机条件后,分别采用NAVA方法与PSV方法撤机治疗,对比两种撤机方式在COPD患者撤机中的差异。结果 24例应用NAVA撤机的患者中23例(96.8%)撤机后未再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无撤机后行无创呼吸机序贯辅助通气,1例(3.2%)患者撤机失败。24例应用PSV撤机的患者20例(83.3%)撤机成功,4例(16.7%)患者撤机失败,继续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与PSV组比较,NAVA组有创通气时间缩短[(4.29±1.46)d比(5.25±1.03)d,P<0.01],ICU住院天数显著缩短[(4.67±1.57)d比(6.17±1.88)d,P<0.01]。总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 NAVA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的机械通气模式。根据膈肌电位触发呼吸机辅助通气,在COPD患者撤机方面较传统的PSV撤机方式具有更接近生理、撤机成功率高的优点,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浅镇静与传统镇静(中度镇静加每日唤醒)对心脏术后重症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及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6月在我院心脏外科行手术治疗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延迟脱机的成年患者共13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浅镇静组[Richmond躁动镇静量表(RASS)评分-1~1分,65例]和传统镇静组(RASS评分-3~-2分,69例)。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舒芬太尼镇痛,浅镇静组以丙泊酚和/或右美托咪定作为术后镇静药物,传统镇静组以咪达唑仑作为术后镇静药物。比较2组镇静前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术后第1次脱机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ICU停留时间的变化;并对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1)手术后2组患者的心功能、手术相关并发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浅镇静组和传统镇静组分别有12例和10例出现低心排综合征。(2)血流动力学监测结果显示,2组患者镇静后的混合/中心静脉氧饱和度(SvO2/ScvO2)和心脏指数(CI)均较镇静前升高(均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低心排综合征患者中传统镇静组镇静后的SvO2/ScvO2指标较浅镇静组升高(P<0.05),2组非低心排综合征患者SvO2/ScvO2指标无差别。(3)与传统镇静组相比,浅镇静组第1次脱机时间、术后总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明显缩短,术后谵妄发生率下降(均P<0.05)。亚组分析显示,在非低心排综合征患者中,浅镇静组的第1次脱机时间、术后总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传统镇静组(均P<0.05);而在低心排综合征患者中2组间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心脏术后非低心排综合征患者从浅镇静策略中受益明显,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减少;而适度的加深镇静可能有利于低心排综合征患者早期心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标准去骨瓣减压联合内减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LHI)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预后。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2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LHI患者42例,依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研究组(22例)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联合内减压术,对照组(20例)采用标准去骨瓣减压术,记录并分析2组术前与术后14 d时NIHSS评分、90 d时Barthel指数及病死率;于术前及术后14 d完善CT灌注成像(CTP)检查,测定梗死核心区、健侧镜像区、梗死周围区(PIZ)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绝对值,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Barthel指数均高于术前(P<0.01);术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核心梗死区CBF、CBV较术前显著增加,且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术后对照组PIZ区CBF较术前增加,MTT较术前缩短(P<0.05),CBV、TTP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PIZ区CBF、CBV较术前明显增加,并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TTP、MTT较术前明显缩短,并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1)。术后2组健侧镜像区CBF、CBV较术前显著增加,TTP、MTT显著缩短(P<0.05),但术后各参数组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去骨瓣减压联合内减压术能更大程度改善LHI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别是提升梗死周围区的血流灌注,明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浅快呼吸指数(RVR)和气道闭合压(P0.1)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意义.方法对长期机械通气的96例COPD患者进行撤机,根据撤机成败判定标准分为撤机成功组(65例)和撤机失败组(31例),对两组撤机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撤机成功组患者的呼吸浅快指数、气道闭合压、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分别为(91±22)bpm/L、(0.23±0.06)kPa、(15.6±4.4)分.撤机失败组相应数据分别为(120±23)bpm/L、(0.47±0.08)kPa、(17.7±5.1)分.两组结果比较,呼吸浅快指数、气道闭合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浅快指数、气道闭合压对COPD机械通气病人的撤机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毅  李月川 《天津医药》2016,44(8):1010-1014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时期施行肺康复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抑郁及焦虑的影响。方法 天津市胸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因 COPD 急性加重住院患者 97 例, 随机分为稳定期康复组 (稳定期组, 39 例) 及加重期康复组 (加重期组, 58 例); 2 组患者均在急性期症状好转及急性期感染控制后 (T1) 进行基线评估, 加重期组立即行 12 周 (T2) 肺康复训练; 稳定期组患者在此期间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肺康复宣教, 至症状缓解并维持稳定 12 周(T2) 进行第 2 次基线评估, 随后开始进行 12 周 (T3) 肺康复训练。观察 2 组患者在不同时期的抑郁评分及焦虑评分的变化。结果 2 组患者在 T1 时期的社会人口学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 P>0.05)。组内比较, 稳定期组患者贝克抑郁自评量表 (BDI) 评分在 T3 时低于 T1 及 T2 (均 P<0.05), 但 T1 与 T2 比较, BDI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加重期组患者 BDI 评分在 T2 时低于 T1 (P<0.05)。组间比较, 2 组患者 T1 时期的 BD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加重期组患者在 T2 时的 BDI 评分低于稳定期组 T2 及 T3 时期的 BDI 评分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内比较, 稳定期组患者焦虑-状态特质量表 (STAI) 评分在 T3 时低于 T1 及 T2 (均 P< 0.05), 但 T1 与 T2 比较, STA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加重期组患者 STAI 评分在 T2 时低于 T1 (P< 0.05)。组间比较, 2 组患者 T1 时期的 STAI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加重期组患者在 T2 时的 STAI 评分低于稳定期组 T2 时的 STAI 评分 (P<0.05), 而与稳定期组 T3 时的 STAI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与稳定期肺康复相比, 急性加重期 COPD 患者进行早期的肺康复训练可以更早更好地改善抑郁及焦虑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