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的诊断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是常见的妇科炎性疾病。一般认为阴道念珠菌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为无症状的带菌者或称为阴道寄居 ,一种为有症状的阴道炎。最近有人提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这个名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包括无症状的阴道寄居及有症状的阴道炎 ,同时强调了外阴念珠菌感染。念珠菌外阴阴道炎一般以阴道为主 ,可同时合并外阴炎 ,但偶尔可见到念珠菌外阴炎单独存在。大多数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的症状、体征典型 ,容易作出诊断 ,对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者 ,诊断较困难。念珠菌外阴阴道炎要根据有无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而作出诊断。1 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的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是妇科的常见病 ,治疗效果一般较好 ,但容易复发。因此对初发病例的治疗应十分重视 ,同时在疗程结束后应复查 ,未愈者应继续治疗。此外 ,治疗的同时应消除本病诱发因素 (这些因素已在前面叙述 )。治疗念珠菌感染的药物有 :抗生素类 ,如制霉菌素及曲古霉素等 ;唑类抗真菌药物 ,如克霉唑、米康唑、益康唑及酮康唑等咪唑类药物以及伊曲康唑及氟康唑等三唑类药物。治疗方法 :有局部用药、全身用药及联合用药 (口服加局部 )等。1 治疗方法与药物1.1 局部治疗 :局部用药前一般可采用 2 %~ 4%苏打水冲洗外阴或 (和 )阴道 ,特别…  相似文献   

3.
复发性念珠菌外阴阴道炎的诊治   总被引:55,自引:1,他引:54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又称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vulvovaginalcandidiasis,简称 VVC)。 VVC分为两大类 ,一类为单纯性VVC,另一类为难治性 VVC,复发性 VVC和严重的 VVC均属后者 ,见表 1。本文主要讨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简称 RVVC)。表 1 临床 VVC分类单纯性 VVC 难治性 VVC严重程度轻到中中到重发生频率 <4次 /年≥ 4次 /年镜下检查假菌丝或菌丝仅有发芽酵母菌宿主健康、非孕妇 有不良因素 (妊娠、糖尿病、免疫抑制等 )真菌种类多数为白色念珠菌可为非白色念珠菌处理任何抗真菌治疗有效强化…  相似文献   

4.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常见的由念珠菌引起的妇科感染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局部免疫功能异常有关。近年女性生殖道局部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倍受重视,上皮细胞的先天性抗念珠菌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对近年阴道黏膜的先天抗白色念珠菌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体外比较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以期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采集自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念珠菌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参考方法 (M27-A3、M27-S4)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检测1 139株念珠菌中,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的氟康唑和伊曲康唑耐药率分别为8.72%、6.12%、1.88%、38.64%和7.96%、40.14%、15.09%、36.36%。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者(P0.05)。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者(P0.05)。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高于近平滑念珠菌者(P0.05)。非白念珠菌的几种唑类MIC几何均值高于白念珠菌者(P0.05)。特比奈芬对所有检测的念珠菌MIC90均超过32?g/ml。结论白念珠菌对唑类普遍敏感,念珠菌对制霉菌素普遍敏感和特比奈芬普遍耐药。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发病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05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20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1119例孕妇孕前及孕期VVC的发病情况。结果:1119例孕妇中,孕前曾患VVC共212例(18·95%),孕前9个月内曾患VVC的孕妇较未感染者孕期VVC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1119例孕妇中孕期VVC感染102例(9·12%),明显高于孕前9个月内发生率(P<0.01),其中,妊娠早期22例,中期39例,晚期41例;血糖正常孕妇VVC发生率与血糖异常孕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中、晚期VVC发病率高于早期。妊娠前9个月内曾患有VVC是孕期VVC的高危因素,妊娠期糖代谢异常者孕期VVC的发生率未见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7.
青春期前外阴阴道炎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春期前外阴阴道炎约占幼女妇科门诊病例的40%~50%.因病因复杂、幼女自身认知能力未健全以及妇科检查受限等,常造成诊治不及时,部分患儿炎症反复发作,给家庭带来很大困扰.正确诊断和恰当处理外阴阴道炎直接关系到幼女的身体健康,现对各种外阴阴道炎加以分析,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乳杆菌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乳酸菌制剂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疗效。方法将2004年5月-7月在我院确诊为VVC的患者分为三组,单纯使用达克宁栓者(A组)30例,联合使用达克宁栓及乳酶生片者(B组)30例,单纯使用乳酶生者30例(C组)进行对照。对3组的临床症状及真菌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停药7.10d时与停药28~35d时,A、B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低于A、B两组(P>0.05)。结论单纯使用乳杆菌组的治疗效果远远不如应用抗真菌药物组及抗真菌药物 乳杆菌组。在应用阴道用乳杆菌治疗VVC时,应首先应用抗真菌药物,当真菌感染得以控制之后再使用乳杆菌,帮助恢复阴道内菌群环境。  相似文献   

9.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真菌学研究及治疗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研究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cnadidiasis,VVC)的真菌种类的变迁,评价口服伊曲康唑及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治疗VVC的疗效.方法对1998年3月至1999年8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123例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并将其随意分为口服伊曲康唑组(50例)和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组(73例).用药后1周和4周进行随诊.结果①白色念珠菌为引起VVC的主要病原,占82.1%(101/123例),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4.88%)及热带念珠菌(4.88%).②口服伊曲康唑组和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组用药后1周的治愈率分别为88.0%和82.2%(P>0.05),用药后4周的治愈率分别为86.7%和89.6%(P>0.05).③白色念珠菌所致VVC的治愈率明显高于非白色念珠菌所致VVC的治愈率,分别为88.1%和68.2%,P<0.05.结论白色念珠菌仍为VVC的主要病原,口服伊曲康唑和阴道应用硝酸咪康唑治疗VVC均有较好疗效,对白色念珠菌所致VVC的治疗效果好于治疗非白色念珠菌所致VVC.  相似文献   

10.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治规范(草案)   总被引:180,自引:3,他引:180  
2002年9月,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部分专家,在成都倡议制定外阴阴道念珠茵病(VVC)的诊治规范(草案)(简称VVC诊治规范)。同年9月底在青岛,来自全国9个省、18家医院的妇产科专家,讨论了关于中国VVC诊治标准的相关问题,包括该病的诊断方法、临床治疗规范及随访方案等。随后,VVC诊治规范正式开始起草,在规范制定过程中,遵循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规范编写完成后,曾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广泛征求意见。2003年3月在杭州召开了定稿会,来自全国的妇产科专家,进一步对VVC诊治规范进行补充和修改,并于同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会议,再次对VVC诊治规范进行了讨论,并一致通过。现将VVC诊治规范全文刊登如下,希望广大妇产科及相关学科的临床、科研人员,在临床实践中,继续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VVC诊治标准能不断完善,以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幼女的外阴炎与阴道炎常同时存在,外阴阴道炎是幼女最常见的炎性疾病之一,因此时卵巢功能不健全,阴道的自然防御功能尚未形成。同时,阴道又邻近肛门,极易感染而发生炎症。本病的病因很多,大致可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二种。一、非特异性外阴阴道炎最常见的是由于不洁及污染引起。由直肠移行至外阴及阴道的蛲虫,首先刺激阴道粘膜,引起继发性感染。此外,异物误入阴道,发生一种反应性炎症,称为异物性阴道炎。(一)临床表现:主诉外阴灼热、瘙痒及排尿痛。急性期外阴红肿,多量脓性分泌物;慢性期外生殖器充血,并向阴道粘膜蔓延,分泌物较混浊、稀薄,呈灰色。蛲虫病患儿当雌虫移行至肛门周围排卵时,会阴瘙痒,夜间尤甚。一般食欲不振,好咬指甲,也可  相似文献   

12.
外阴阴道念珠菌炎(VVC) 是由念珠菌引起,估计75%左右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患1次,40%~45%妇女有2次或更多次的VVC的发病,VVC的治疗方法简单,短期疗效满意,但有约5%的病人形成慢性反复发作性VVC(RV-VC),给病人的身心带来很大的痛苦。本文通过应用达克宁栓与斯皮仁诺联合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炎的临床观察,旨在寻找一种有效治疗RVVC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及其对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了解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 ,VVC)的发生率,母婴垂直传播及新生儿相关病率。 方法 2002年至2003年在北京妇产医院产前检查和分娩的252 例孕妇行阴道真菌涂片、培养及菌种鉴定,其分娩新生儿行皮肤真菌培养及菌种鉴定,并随诊新生儿。 结果 252例孕妇阴道真菌涂片和/或培养阳性109例,阳性率43.25%。妊娠期VVC的发病率为19.05%(48/252)。109例阳性患者中,剖宫产与阴道分娩儿皮肤真菌携带率分别为20.76%(11/53)和35.71%(20/56), P>0.05;孕期VVC组与真菌携带组新生儿皮肤真菌携带率分别为16.67%(8/48)和37.71%(23/61),P<0.05;孕期治疗组新生儿无真菌携带;未治疗组新生儿真菌携带率为50.82%(31/61)。252例中新生儿真菌培养(+)31例,真菌携带率为12.30%;真菌培养(+)的新生儿尿布皮炎、鹅口疮的发生率为12.90%(4/31)和6.45%(2/31);与新生儿真菌培养(-)组[3.62%(8/221)和0%]相比,P<0.05。阴道真菌涂片和/或培养阳性109 例中,剖宫产组新生儿脐炎、尿布皮炎、鹅口疮的发病率[分别为3.77%(2/53)、15.09%(8/53)和1.87%(1/53)]与阴道分娩组[分别为1.79%(1/56)、7.14%(4/56)和1.79%(1/56)]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真菌阳性未治疗组新生儿脐炎、尿布皮炎、鹅口疮的发病率[分别  相似文献   

14.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妇科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临床常见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以后又出现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的症状,患者需长时间治疗,既增加了患者的就诊次数和经济负担,也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临床致病白念珠菌交配型基因MTL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其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白念珠菌致病力及毒力的关系。方法:通过普通PCR对临床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致病白念珠菌MTL基因进行检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分析MTL纯合子与杂合子中毒力相关基因ASL3、SAP1和HWP1基因的表达,并采用Rosco药片扩散法对白念珠菌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1338株白念珠菌中,1330株为MTLa/α杂合子,8株为MTL纯合子(7株MTLa/a纯合子,1株MTLα/α纯合子)。8株MTL纯合子所致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中6例患者达到真菌学治愈。与杂合子相比,白念珠菌MTL纯合子对唑类药物耐药性较高(0~75%vs 0~2.7%,P0.05)。毒力相关基因ASL3在两者中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SAP1在MTL杂合子中表达稍高(1.02±0.68 vs 0.83±0.31,P0.05),而HWP1在杂合子中表达明显增高(1.71±1.42 vs 1.20±0.62,P0.05)。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白念珠菌MTL纯合子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中流行率较低;与杂合子相比,MTL纯合子耐药性增加;而毒力相关基因HWP1、SAP1和ASL3在纯合子中表达降低,这与其临床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16.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又称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另一类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又称为难治性、严重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相似文献   

17.
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病原学和治疗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调查孕妇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发病率,对检出的VVC进行病原学和治疗研究。方法 连续对产科门诊1000例孕妇进行VVC发病情况调查。对分离的念珠菌进行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对66例VVC患者应用咪康唑栓治疗,400mg/d,6d为一疗程。结果 孕妇VVC的发病率为12.7%(127/1000)。37.4%(374/1000)的孕妇以往有VVC病史,0.6%的孕妇为复发性VVc。127例VVC中,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分别占87.1%、9.9%、1.5%和1.5%。有4例患者同时感染2种念珠菌。114株白念珠菌对咪康唑、克霉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耐药率依次为10.5%、2.6%、6.1%、7.9%和0。13株光滑念珠菌对咪康唑和制霉菌素均敏感,对克霉唑、伊曲康唑和氟康唑均敏感或剂量依赖敏感。应用咪康唑栓治疗的患者在治疗完成后1~2周及4~6周的病原学治愈率分别为84.8%和80.3%。结论 VVC是孕妇的常见病,白念珠菌仍然是主要致病菌,其次为光滑念珠菌。常用抗真菌药物对引起VVC的念珠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率,应用咪康唑栓治疗孕妇VVC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机制和免疫防御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妇科常见病,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VVC。5%~10%的妇女患VVC后经过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真菌学检查阴性后又出现症状,经真菌检查又显阳性,称为VVC复发。每年发作≥4次称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ecurrent vulvovaginal candidiasis,RwC)。RWC少见但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深入了解WC的病原学特性、发病机制及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对指导本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在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的发病及机体免疫防御机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4年8月至2004年11月间的VVC患者51例、RVVC患者6例及正常体检女性54例。收集她们的阴道灌洗液,采用ELISA方法测定阴道灌洗液中MBL的浓度;PCR-PFLP方法进行MBL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MBL浓度(17.80 ng/m l)(P<0.01)和基因突变频率(33.33%)显著高于对照组(OR=2.93,95%CI,1.14~7.57,P<0.05)。RVVC患者阴道灌洗液中MBL浓度(0.30ng/m l)则低于对照组(1.28ng/m l)(P<0.05),基因突变频率(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15.69%)(OR=26.87,95%CI,2.76~261.65,P<0.01)。结论:阴道局部MBL的浓度在VVC时升高,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防御反应,并有助于感染微生物的清除。VVC和RVVC患者MBL基因的高突变率可能是其反复发作的易感因素之一。阴道局部的MBL在女性生殖道的局部免疫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氟康唑3日疗法治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院自 2 0 0 0年 1月 1日至 2 0 0 2年 7月 1日对 12 0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采用同剂量不同治疗时间的氟康唑 (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治疗。病例来源于我院门诊就诊的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 ,年龄 2 0~ 6 5岁 ,按 1∶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6 0例。两组一般情况、年龄、职业、身体状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 >0 0 5 ) ,有可比性。方法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诊断标准 :( 1)病史 :外阴阴道瘙痒、外阴阴道烧灼感或刺激感。 ( 2 )外阴潮红、外阴水肿、外阴表皮脱落、阴道潮红、阴道分泌物多呈微乳块状。 ( 3)念珠菌镜检阳性。分别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