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26例小于胎龄儿听性脑干反应的阈值,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等项参数进行测试。并以105例正常新生儿和44例窒息新生儿作对照。结果显示:小于胎龄儿ABR的阈值提高者较正常新生儿组高,且波,ⅠⅢ潜伏期延长明显,波Ⅴ潜伏期亦延长。  相似文献   

2.
窒息状态下ABR及其脑干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豚鼠在窒息状态下ABR电位变化及其脑干功能的自然转归,探讨听觉通路损伤程度和临床意义。方法。听觉诱发电位仪和心电搏氧饱和度监测仪检测3组不同窒息时限的豚鼠的ABR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氧饱和度(SO2)及心率(HR)等。结果 波V最易受缺氧的影响,波Ⅲ次之,波I最后消失和最早恢复,窒息时限影响脑干功能,导致1组和2组的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差有统计学上的意义。窒息时间超过5min30s。实验豚鼠均死亡。结论 ABR可作为窒息状态下判断脑功能及脑死亡的重要辅助指标。应争分夺秒抢救窒息并及时处理心脑的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失匹配负波(MMN)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中的特征及应用前景。方法:将86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以342μmol/L为界分成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选取15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均应用频率差异潜伏期及强度差异潜伏期2种刺激方式引发的MMN进行检测及组间比较,同时将检测结果与听性脑干反应(ABR)结果进行比较。42d复查比较MMN与ABR。结果:对照组与高、低浓度组间MMN频率差异潜伏期组间与强度差异潜伏期组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胆红素浓度的升高潜伏期延长,胆红素浓度与潜伏期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相关关系不够密切(r<0.5);ABRⅤ波潜伏期、Ⅲ-Ⅴ及Ⅰ-Ⅴ波间期各浓度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浓度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但高浓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浓度组听阈异常率显著高于低浓度组(P<0.05)。复查前后MMN潜伏期及ABR各波潜伏期与波间期,除Ⅰ~Ⅲ,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传导通路及听觉辨别力均存在毒害作用,胆红素浓度越高,毒害作用越大,但大多数是可逆的。MMN可作为一种较为客观的判断听觉辨别能力和听觉中枢发...  相似文献   

4.
豚鼠耳蜗电图及听觉脑干电位同步记录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单通道分别记录和双通道同步记录法,检查30只正常豚鼠的耳蜗电图(ECochG)和听觉脑干电位(ABR),比较两者的波形、潜伏期、振幅及阈值。结果提示同步记录法对ECochG和ABR的波形,潜伏期、振幅及阈值均无明显影响;ECochG N_1与ABR I波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认为:采用同步记录N_1~V或I~V间期,可提高耳蜗及蜗后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常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测试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分析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s,ABR)的基本特征,为国内开展新生儿ABR检测及听力筛选提供依据。方法 对80名正常新生儿(160耳)的ABR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与正常听力青年人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130dBpeSPL强度短声刺激下,正常新生儿波Ⅰ、波Ⅲ、波Ⅴ的检出率均为100%。波Ⅴ反应阈为61.94±6.87dBpeSPL,显著高于正常听力青年人。新生儿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较正常听力青年人延长,波间期Ⅲ-Ⅴ/Ⅰ-Ⅲ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听力青年人。结论 70dBpeSPL短声是较为适宜的新生儿ABR听力筛选的声刺激;性别及左、右耳差异不影响新生儿ABR筛选;新生儿听觉通路存在一个不断完善的成熟过程,但其脑干上、下部的发育并不是完全同步的。  相似文献   

6.
对26例(51耳)小于胎龄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阈值、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等项参数进行测试。并以105例(199耳)正常新生儿和44例(88耳)窒息新生儿作对照。结果显示:小于胎龄儿ABR的阈值提高者较正常新生儿组高(P<0.005);且波I、II潜伏期延长明显(P<0.001),波V潜伏期亦延长(P<0.05)。  相似文献   

7.
足月小样儿的听功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胎儿在母体内营养不良对听觉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方法 对研究组中 19例足月小样儿 (termsmallforgestationalage ,TSGA)和对照组中 2 0例正常体重足月儿母亲的身高、体重、头围、胸围、血红蛋白等方面进行比较 ,再应用丹迪诱发电位仪对出生 3~ 5天的两组新生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 (auditorybrainstemresponse ,ABR)测试 ,分析ABR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结果 研究组中母亲和对照组在血红蛋白含量方面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 (P <0 .0 1) ,而在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研究组中新生儿ABR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比对照组延长。结论 可以用ABR检测新生儿来反映胎儿在母体内营养不良时对听觉神经系统发育的影响 ,提示注意加强母体的营养  相似文献   

8.
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听性脑干反应的应用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分泌性中耳炎(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OME)患儿鼓膜置管术前、后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的变化,探讨ABR测试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0例(10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行鼓膜置管术前进行ABR测试,其中有30例(60耳) 术后再次行ABR测试,并与50例(100耳)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比较;另外将该30例(60耳)患儿根据鼓室分泌物黏稠度分两组,分泌物黏稠组16例(32耳),分泌物稀薄组14例(28耳),将两组ABR波Ⅴ阈值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0例(100耳)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术前ABR波Ⅴ阈值及波Ⅰ潜伏期均正常者占13%,漏诊率为13%;波Ⅴ阈值正常占41%,轻度异常52%,中度异常7%;波Ⅰ潜伏期正常19%,72%波Ⅰ潜伏期延长,9%出现波Ⅰ缺失.术前OME组患儿的ABR波Ⅰ、Ⅲ、Ⅴ各波潜伏期比正常儿童延长,阈值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Ⅰ-Ⅲ、Ⅰ-Ⅴ波间期缩短,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ABR波Ⅴ阈值及波Ⅰ潜伏期均正常者占46.7%;波Ⅴ阈值正常占70.5%,轻度异常29.5%;波Ⅰ引出率100%,潜伏期正常占50.2%;OME组中术前、术后ABR各波潜伏期、波Ⅴ阈值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各波波间期比较无差异,术后听力有明显改善,但与正常组比较部分患儿波Ⅴ阈值仍高,波Ⅰ、Ⅲ潜伏期仍延长,Ⅰ-Ⅲ、Ⅰ-Ⅴ波间期缩短(P<0.05);分泌物黏稠组波Ⅴ阈值较稀薄组高.结论 单用ABR作为诊断OME的依据是有欠缺的,但大部分患儿可以通过该检查进行听力损失的评估,以了解鼓膜置管术后的听力状况及恢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正常成年CBA、C57BL、昆明系和129系四种品系小鼠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分析其ABR反应阈和潜伏期,得到正常值范围,标准化测试流程,为小鼠的听觉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对6周龄正常CBA、C57BL、昆明系和129系四种品系小鼠各20只(20耳),完全麻醉后,进行短声(click)和短纯音(tone burst,tb) ABR测试,观察四种品系小鼠ABR各波的引出率,记录引出率最高的波反应阈值及各波潜伏期.结果 ①在80 dB SPL强度下,CBA、C57BL、昆明系和129系四种品系小鼠ABR各波引出率均为100%,CBA小鼠ABR波形分化最好;在30 dB SPL强度下,除129小鼠外,其余3种小鼠波Ⅱ引出率最高,129小鼠在阈值附近50 dB SPL强度下也是波Ⅱ引出率最高;129小鼠ABR反应阈明显高于其它三种小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四种品系小鼠的短纯音听觉敏感频率为8、12、16 kHz,其中对12 kHz的短纯音最敏感;③麻醉情况下,ABR各波潜伏期随着测试时间延长而延长,尤其波Ⅲ以后各波潜伏期延长更明显.80 dB SPL强度下CBA、C57BL、昆明系、129系四种小鼠ABR波形在波工前均可分化出SP(summating potential,SP)波,引出率分别为100%、90%、80%、50%,相同刺激条件下,SP波出现率高的小鼠其ABR反应阈相对较低.结论 麻醉状态下,CBA、C57BL、昆明系和129系四种品系小鼠短声及短纯音ABR波Ⅱ引出率最高,故以波Ⅱ刚刚出现的刺激声强度确定为反应阈值;C57BL、昆明系和129系三种品系小鼠的ABR结果均没有CBA小鼠稳定,四种品系小鼠中CBA小鼠更适合用来建立听觉功能相关研究的动物模型;SP波可间接反映毛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孤独症患儿听性脑干反应(ABR)的特点。方法对12例孤独症患儿分别进行声导抗、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40Hz相关电位及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并对其中3例ABR异常者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双耳均为A型鼓室导抗图,双耳同侧及对侧声反射均可引出,DPOAE均可正常引出,40Hz相关电位500、1 000Hz阈值均≤25dB nHL;12例ABR反应阈均正常,其中9例波形分化好,重复性好,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正常;3例ABR表现异常:1例双耳波Ⅱ以后各波潜伏期延长;1例双耳Ⅰ-Ⅲ波间期延长;1例双耳波Ⅰ潜伏期正常,波Ⅲ后各波潜伏期、波间期缩短。结论部分孤独症患儿虽中耳及耳蜗功能正常,但其脑干及下丘之间中枢听传导通路可能异常,故对孤独症患者应常规行听功能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豚鼠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的反应特点,观察声刺激频率和强度对不同年龄豚鼠MMN潜伏期和振幅的影响,建立测试动物MMN的方法。方法选择正常幼年和成年豚鼠各10只(20耳),在麻醉状态下行MMN和听觉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测试,分别比较两组豚鼠听觉功能差异。结果频率和强度差异诱发MMN成年鼠的潜伏期明显短于幼鼠,潜伏期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两者P均<0.05),而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豚鼠ABR除Ⅰ~Ⅲ波间期差异有显著性(P=0.04),其余各波潜伏期、波间期和阈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豚鼠存在与人相似的MMN波形,并随年龄有一个发育、分化和成熟的过程,可作为研究MMN神经生理机制的实验动物。与ABR比较,MMN在检测听觉中枢功能的敏感性上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正常新生儿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的表现形式及建立新生儿ABR正常参考值的可行性.方法 对20例(40耳)足月产且通过瞬态诱发耳声发射筛查的3~5天龄新生儿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测试,观察其反应阈、潜伏期、波间期及波形随着刺激强度降低的几种表现形式,并与耳科正常青年人50例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正常新生儿ABR反应阈为33.67± 6.25 dB nHL,80 dB nHL刺激时,波I、III、V潜伏期分别为1.91±0.16、4.85±0.28、6.98±0.28 ms,I-V波间期为5.05±0.25 ms,III-V波间期为2.17±0.21 ms,I-III波间期为2.90±0.22 ms.其反应阈高于正常青年人,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较正常青年人延长,V/I振幅比0.55± 0.27,低于正常青年人.两组上述各观察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阈强度时,波I、III、V同时可见者占40%,仅可见波V者占25%,仅可见波III者占32.5%,仅可见波I者占2.5%.单耳波III或波I最后消失者,均为右耳.结论 相同天龄的新生儿听觉系统的成熟程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分别表现为波V、波III或波I最后消失,或在阈强度时,同时可见波I、波III及波V;同一个体左右侧发育程度亦不同步,因而难以在某一个年龄点上建立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1022个病例的检查结果,提出新生儿神经听觉监测系列(简称系列)的模式,理论和策略。(2)听功能监测结果表明,89例显示单耳或双耳之ABR或40Hz-AERP反应阈值异常。(2)75例具有异常ABR或40Hz-AERP反应阈的患儿,神经听觉评价的检验表明,在异常反应阈范围内ABR之V波潜伏期异常的发生率(41.2%,52.63%)高于I波潜伏期异常发生率(37.73%,31.57%),二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3)早产儿听系神经发育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ABR之I波潜伏期在低刺激强度下(30dBnHL)的发育早于高,中刺激强度下(80、60dBnHL)的发育,但是,ABR之Ⅲ,Ⅴ波潜伏期在同样条件下却表现出相反的发育特征。(4)缺血缺氧性脑病(HIE)和颅脑出血(IH)新生儿ABR监测结果表明:当两组(HIE和IH)患儿和对照组比较时,上脑干和下脑干的相应参量(Ⅰ,Ⅲ和Ⅴ波潜伏期Ⅰ-Ⅴ波间期)均有显著和高度显著性差异(P<0.05,P<0.001),但是;40Hz-AERP监测结果却表明,HIE新生儿比IH新生儿更能显示出脑干和中脑相应参量的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单侧听觉剥夺对听觉发育关键期小鼠内耳的影响。方法 将22只出生后12天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听觉剥夺组。对听觉剥夺组进行单侧听觉剥夺,2周后解除剥夺。对正常对照组小鼠和听觉剥夺组小鼠双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ABR)评估听功能,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对毛细胞、带状突触、螺旋神经节进行形态学观察。统计学分析听觉剥夺组小鼠的剥夺耳、未剥夺耳和正常对照小鼠在听功能和耳蜗形态学方面的差异。结果 1)听觉剥夺2周后,听觉剥夺组的剥夺耳ABR高频阈值升高,Ⅰ波潜伏期延长,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听觉剥夺组的未剥夺耳与正常对照组间ABR阈值和Ⅰ波潜伏期差异无明显差异;3)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示听觉剥夺耳和未剥夺耳的毛细胞形态和数量未见异常;4)和对照组相比,听觉剥夺组的剥夺耳出现了带状突触数量减少,未剥夺耳与对照组之间的带状突触数量未见统计学差异,没有出现代偿性增加。结论 单侧听觉剥夺可导致听觉发育关键期小鼠剥夺耳的听功能及带状突触异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正常婴儿听性脑干反应(ABR)潜伏期及阈值正常值范围,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美国ICS CHARTR诱发电位仪对40例(80耳)听力正常的婴儿和20例听力正常成人进行ABR检测,根据年龄分为A组(3~4月龄)、B组(5~6月龄)、对照组。建立不同月龄婴儿ABR正常值范围,讨论性别、耳别、月龄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及阈值测定的临床应用。结果80dB nHL短声刺激下,A组A easeBR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是:(1.52±0.19)m s、(4.20±0.20)m s、(6.34±0.26)m s;B组ABR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是:(1.50±0.09)m s、(4.05±0.16)m s、(6.16±0.25)m s;对照组ABR波Ⅰ、Ⅲ、Ⅴ潜伏期的正常值范围分别是:(1.43±0.10)m s、(3.63±0.15)m s、(5.50±0.16)m s。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各波的潜伏期(PL)和波间期(IPL)均缩短;但6月龄时仍未达成人水平。A、B两组各波的潜伏期及波间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比较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Ⅲ、Ⅰ-Ⅴ波间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婴潜伏期和波间期短于男婴(A组内Ⅰ-Ⅲ波间期除外),A组内男女间Ⅴ波潜伏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内男女Ⅲ、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内左右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月龄组及正常成人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建立不同月龄婴儿ABR潜伏期及阈值正常值标准,为听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随访监测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听觉脑干反应(ABR)广泛地用于临床对新生儿及婴幼儿听敏度的评价。在50~60周(指孕龄加生后周龄)及早发现听觉异常有重要的意义,但婴儿在生后6个月内听力状况很不稳定,所以在测试潜伏期时首先应考虑排除各种影响因素,选用比较稳定的参量。作者对妊娠后周龄为48~64周的71名正常男婴和60名正常女婴的各波潜伏期参量进行了研究,发现波Ⅰ不受周龄或性别的影响,而波Ⅲ、波Ⅴ随周龄增加呈线性减少,女婴减少的小些;男婴Ⅰ、Ⅲ、Ⅴ各波每周龄分别减少0.1、0.22、0.24ms,女婴则每周龄分别减少0.1、0.16、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神经行为与听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4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患儿组)及15例正常新生儿(正常组)进行神经行为评估(NBNA)、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再按NBNA评分结果将患儿组分为<35分与≥35分两组,分别与正常组比较。结果①54例患儿平均NBNA评分为35.11±1.50分,显著低于正常儿(≥37分)(P<0.001),其中,<35分组18例(平均33.5±0.99分)、≥35分组36例(平均35.92±0.97分),且NBNA评分与非生物听定向反应得分成正相关(r=0.569)。②<35分组及≥35分组ABR波Ⅴ潜伏期、Ⅲ-Ⅴ及Ⅰ-Ⅴ波间期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但<35分组与≥35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DPOAE通过率及各频率振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12例患儿首次评估一周后再次行NBNA评估,得分显著增加(P<0.05),19例42天后复查ABR,除反应阈和Ⅰ-Ⅲ波间期与首次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外,其他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均明显缩短(P<0.05),DPOAE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神经系统尤其是听觉系统有损伤,可直接影响NBNA评分及ABR结果。NBNA与ABR联合应用,更有利于全面了解患儿病情,尤其是听觉系统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腭裂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的异常情况及听力障碍程度、性质.方法:应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32例腭裂患儿的听觉阈值,各波潜伏期及阈值异常率,潜伏期延长的异常率.结果:腭裂患儿听觉阈值及各波潜伏期较正常儿显著提高和延长(P<0.01),阈值异常率为68.75%,腭裂患儿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听力障碍,半数以上为中、重度听力障碍.潜伏期延长的异常率为65.6%.患侧耳数Ⅰ、Ⅲ、Ⅴ波延长分别为30耳、18耳、32耳.腭裂患儿Ⅰ~Ⅴ波峰间期较正常儿童明显延长,表明存在一定程度的中枢传导通路功能障碍.不同类型及不同年龄腭裂患儿之间BAEP反应阈及异常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68.75%腭裂患儿存在听力障碍且大部分是传导性听力丧失,BAEP作为筛选适于低龄儿童听力的工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常新生儿和婴儿的短音听性脑干反应和听觉稳态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听力正常婴儿短音听性脑干反应(tone-pip ABR)和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steady state response,ASSR)反应阈的正常参考值,研究其听觉发育的生物学规律,并比较两种听力检测技术的频率特性.方法 选取0~6月龄听力正常婴儿80例(160耳),按月龄分为四组:新生儿组、42 d组、3月龄组和6月龄组,每组20例(40耳),男女例数均等,分别记录其短声ABR的潜伏期及在0.25、0.5、1、2、4、8 kHz频率范围内tone-pip ABR和ASSR的反应阈.结果 在70 dB正常听力级短声刺激下,短声ABRⅠ、Ⅲ、Ⅴ波潜伏期、Ⅰ~Ⅲ、Ⅲ~Ⅴ、Ⅰ~Ⅴ波间期随月龄增加逐渐缩短,波Ⅰ于42 d前、波Ⅲ于3个月前发育变化显著.tone-pip ABR波形与短声ABR相似,Ⅰ、Ⅲ、Ⅴ波潜伏期随频率增加逐渐缩短,波形分化逐渐清晰.不同频率、不同月龄tone-pip ABR和ASSR反应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0.25 kHz外,其余频率tone-pip ABR反应阈均低于ASSR.不同月龄tone-pip ABR和ASSR听力曲线形状相似.结论 0~6月正常婴儿tone-pip ABR的潜伏期和波间期随月龄增加逐渐缩短,而反应阈无明显变化.tone-pip ABR和ASSR均有稳定的频率特异性,tone-pip ABR反应阈低于ASSR,可能更接近主观纯音听阈.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研究骨导听性脑干反应(ABR)的波形特点及正常的气、骨导ABR Ⅴ波潜伏期-强度曲线及相应的反应阈值,为临床气导ABR(AC ABR)和骨导ABR(BC ABR)的联合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Nicolet spirit型诱发电位仪、EAR 3A插入式耳机和Radioear B 71骨振动器对一组听力正常年轻人(男32耳、女24耳)进行短声气骨导ABR测试,并观察对侧给予白噪声掩蔽对BC ABR阈值及潜伏期的影响。结果:气骨导ABR相应强度下波形相似波Ⅴ潜伏期-强度曲线表明,随着刺激强度逐渐减低,潜伏期逐渐延长。骨导Click的潜伏期要比气导Click潜伏期延长的程度大,BC ABR反应阈比气导ABR高。对侧70?dBSPL以下强度宽带噪声的使用对BC ABR阈值及阈上10?dB强度下波Ⅴ潜伏期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1) BC ABR波形特点与相应刺激强度的AC ABR极为相似。BC ABR与AC ABR潜伏期-强度函数曲线可望联合用于传导障碍及其程度的评估;(2) 骨导行为的听阈水平超过40?dBHL时,BC ABR难以引出,对其结果的解释应持慎重态度;(3) 骨导ABR测试时常规加对侧噪声掩蔽,但掩蔽声强度不应超过60?d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