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张蕾  周占宇  牛膺筠 《眼科研究》2006,24(2):212-215
核因子-κB又称κ基因结合核因子(NF-κB),是一类参与一系列基因表达调控的关键性核转录因子。多种不同的刺激信号可激活核转录因子参与细胞生长、分化、黏附、凋亡及炎症反应。作为一种多向性调节蛋白,全身炎症反应中伴有多器官NF-κB的活化、介导多种炎症基因的表达。NF-κB介导细胞存活信号,防止细胞凋亡,其信号通路可能是TNF受体信号转导途径、诱导抗凋亡基因Bcl-2家族的表达、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的表达增加及调控细胞因子。但某些情况下,NF-κB也能诱导细胞凋亡,提示NF-κB与凋亡的关系可能是随刺激因素的变化、细胞的不同种类及不同发育阶段而变化的。研究表明在许多视网膜疾病中,NF-κB都不同程度地被激活。对NF-κB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生理功能及与视网膜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核因子-κB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具有多向性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因子,它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色素上皮细胞、感光细胞的多种病理过程有影响,并与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等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3.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 NF-κB)是一个多功能核转录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直接参与机体对炎症和免疫反应的调控,在细胞凋亡中起到一种稳定作用,并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NF-κB在炎症性视网膜疾病、视网膜光损伤、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等的病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NF-κB的基础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对炎症、细胞凋亡及新生血管形成等相关疾病的认识,为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320-322)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大鼠糖尿病早期视网膜中的表达及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24只)和糖尿病造模动物组(DM组,86只).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发糖尿病模型,取成模的72只大鼠随机分为2周、4周、12周和20周组,每组各18只.到上述各时间点后分别取DM组大鼠6只和NC组大鼠2只并处死,免疫印记法观察NF-κB蛋白在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NF-κB在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和血管的表达.结果 NC组正常大鼠视网膜中NF-κB p65的蛋白质水平非常低,为17.72±8.57,DM组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NF-κB p65蛋白质表达为38.45±12.37,并随时间的延长其表达增加,4周时的免疫印记反应强度最高为89.41±19.79,各时间点蛋白质表达比NC组明显增强(均为Jp<0.01).DM组大鼠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视网膜表层血管即散在出现NF-κB阳性染色颗粒,4周时在视网膜内核层及内核层血管均出现NF-κB阳性染色细胞,为胞核染色,并随着病程的延长,12周时在视网膜表面血管、内核层、内核层血管和外丛状层均出现大量阳性染色细胞;NC组大鼠视网膜血管铺片没有NF-κB表达.DM组大鼠糖尿病诱导成功后2周,视网膜血管壁出现散在NF-κB阳性染色颗粒,以后随病程延长,NF-κB阳性细胞逐渐增多,12周时最多,以后保持不变.结论 NF-κB在DR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核因子-κB的激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小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所致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中,核因子-κB的表达。方法 通过升高小鼠眼内压造成视网膜缺血,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测量视网膜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比例和视网膜厚度的改变。免疫组化标记核因子-κB p65亚单位,并与原位缺口末端标记(TUNEL)做双重荧光标记,分析核因子-κB的表达与细胞凋亡之间的时相关系。结果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最初24h,视网膜内层厚度增加,至168h,厚度显著减少。再灌注后6h,神经节细胞和内核细胞层中p65的免疫表达增强,至24h达到高峰,这一过程与TUNEL标记的时相一致。结论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核因子-κB的激活对于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有重要作用,对于其起促进凋亡还是抑制凋亡的作用,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武  殷晓棠  董东生  李彬  李辽青 《眼科》2002,11(3):169-172
目的:探讨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活性对眼内炎症反应以及视网膜增生性病变发病的影响。方法:1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右眼造成多膜裂孔后随机等分两组,对照组右眼玻璃体内注入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 100ng/100μl,治疗组右眼于注入等量IL-1β前1小时先注入NF-κB的特异性抑制剂二硫代氨基甲酸乙酯(pyrrodidine dithiocarbamate,PDTC)10nmol/10μl,裂隙灯和间接眼底镜观察兔眼1个月,1月后取右眼行光镜检查。结果:观察期间对照组2只兔眼玻璃体中度混浊,3只重度混浊,治疗组3只兔眼玻璃体轻度混浊,2只中度混浊,1个月时,对照组4只眼视网膜有增生物形成,治疗组无类似改变,组织学检查证实对照组视网膜前增生物形成,结论:NF-κB参与视网膜损伤和IL-1β诱导的免眼眼内炎症反应及视网膜增生性病变的发生,抑制NF-κB活性可能对葡萄膜-视网膜炎,视网膜增生性病变等炎症相关性视网膜疾病有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7.
核转录因子NF—κB,属于Rel蛋白家族。静息状态下,NF-κB蛋白二聚体与抑制蛋白I—κB结合成三聚体而滞留于胞浆,胞外刺激可以通过降解IκB而激活NF—κB,后以二聚体进入胞核发挥其功能。NF-κB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广泛参与众多基因表达的调控,与免疫反应、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在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就NF-κB与眼科疾病如眼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葡萄膜炎、视网膜疾病和眼科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彬  邢惠清 《眼科研究》1990,8(2):76-79
本文应用GFAP,S-100蛋白和NSE(PA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组织发生问题。我们认为该肿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具有向神经元系统和神经胶质细胞系统双向分化的潜在趋势,其中更主要的是向神经元系统分化。  相似文献   

9.
秦梅  陶黎明  代应辉  项平 《眼科新进展》2007,27(10):742-745
目的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retinal ischemical reperfusion injury,RIRI)模型,观察不同程度损伤的视网膜组织病理改变,检测凋亡的存在,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在大鼠RIRI中的表达。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角膜损伤组和缺血再灌注组,分别建立角膜损伤模型和建立15kPa、60min高眼压视网膜缺血模型,光镜观察视网膜损伤后的组织病理改变,原位细胞凋亡检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角膜损伤组视网膜无改变,缺血再灌注组出现组织病理改变,包括视网膜水肿,空泡变性,核固缩、溶解,结构紊乱等,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视网膜损害加重。原位细胞凋亡检测中,缺血再灌注组的凋亡细胞阳性表达均分布于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24h时表达最强。NF-κB在再灌注6h开始表达,24h表达最强。结论RIRI主要导致神经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细胞损伤,NF-κB的表达和凋亡可能是损伤的重要机制,且二者有着密切联系,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核转录因子NF-κB,属于Rel蛋白家族。静息状态下,NF-κB蛋白二聚体与抑制蛋白I-κB结合成三聚体而滞留于胞浆,胞外刺激可以通过降解IκB而激活NF-κB,后者以二聚体进入胞核发挥其功能。NF-κB几乎存在于所有细胞中,广泛参与众多基因表达的调控,与免疫反应、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在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NF-κB与眼科疾病如眼表疾病、青光眼、白内障、葡萄膜炎、视网膜疾病和眼科肿瘤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核转录因子NF-κB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核转录因子NF-κB是一种多功能转录因子家族,它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细胞中,参与到机体炎症反应、免疫反应、氧化反应、细胞凋亡等细胞的生理、病理过程中。本文从小梁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和视乳头损害3方面着手,对近年来核转录因子NF-κB与青光眼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核因子-κB(NF-κB)在大鼠同种异体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在异体大鼠间建立角膜移植动物模型。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后不同时间段NF-κB在角膜不同组织层次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移植后NF-κB蛋白在角膜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正常大鼠仅角膜上皮及内皮层表达NF-κB:异体移植组术后3d角膜上皮及基质层NF-κB表达增高,5~7d呈强阳性,后逐渐减弱。免疫印迹提示:正常大鼠角膜未见明显NF-κB蛋白表达;异体移植组术后1d即可检测出NF-κB表达,随时间推移其蛋白量逐渐增加,5~7d达高峰,10d后下降,14d接近正常水平。自体移植组7d所检测到NF-κB的表达较异体移植组明显减弱。结论NF-κB在角膜移植中的表达,可能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蛋白在正常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差异,探讨NF-kB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显微镜下随机收集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前囊膜组织30例为病例组及透明晶状体前囊膜组织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F-κB P65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胞质和胞核中可见NF-κBP65蛋白阳性表达,以胞质为主;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前囊膜上皮细胞胞质和胞核染色呈阳性且以胞核为主.图像分析表明病例组NF-κB P65平均吸光度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109,P<0.05).结论:NF-κB表达水平升高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发病密切相关,其表达异常可能参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大鼠视网膜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的影响,进而从分子学水平上阐明PPAR-γ激动剂对DR的保护作用,为预防及早期治疗DR提供一种新思路。方法选择9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0~200g)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DR+罗格列酮组和DR组,每组大鼠各30只。进一步将每组大鼠分为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3个时间点进行观察,每个时间点各10只大鼠。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50mg·kg-1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模型。自DM模型成模后第3天起,DR+罗格列酮组大鼠每天给予罗格列酮3mg·kg-1灌胃,C组和DR组每天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于给药后4周、8周和12周处死各组大鼠,处死前测各组大鼠的血糖和体质量,然后摘除眼球,剔除角膜和晶状体制成眼杯,制作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视网膜上NF-κBp65蛋白的表达。结果 DR组和DR+罗格列酮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均为P<0.01);DR组和DR+罗格列酮组大鼠的体质量均较C组降低(P<0.01或P<0.05)。C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无表达或弱表达;DR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表达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值分别是35.62±2.99、67.59±2.23和85.62±3.55,明显高于C组(均为P<0.01);DR+罗格列酮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表达的IOD值分别是33.94±2.40、59.58±1.06和73·74±2·32,亦明显高于C组(均为P<0.01);在给药后8周和12周时,DR+罗格列酮组大鼠视网膜上NF-κBp65的表达均较DR组明显降低(均为P<0.01)。结论外源性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能够降低视网膜上NF-κB的表达从而延缓DR的发生发展,对早期DR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因此有望成为DR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细胞机械损伤后的再生情况及与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关系。方法将培养2 d后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细胞分为损伤组和对照组,损伤组用塑料滴头划伤细胞,对照组不划伤。比色法测定损伤后2 h、24 h、72 h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损伤前后NF-κB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损伤组LDH释放率较相应对照组升高(P<0.05);损伤后时间越长,LDH细胞释放率越低(P<0.05)。损伤后2 h开始,刮伤边缘的扁平细胞增生进入裸区,呈现NF-κB阳性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染色加深,并可见有再生的小圆细胞突起在损伤区大量增生的扁平细胞表面及空白区域延伸,NF-κB染色阳性。结论机械损伤后,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细胞具有自我修复的趋向,而NF-κB的活化可能参与了这种修复过程。  相似文献   

18.
于洋  刘学政 《眼科新进展》2021,(10):905-909
目的 探讨GPR120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按55 mg·kg-1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模型诱导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成三组:糖尿病组、鱼油预处理组(鱼油1 g·kg-1每天1次灌胃;鱼油的主要成分为omega-3,omega-3为GPR120通路激活剂)、安慰剂组(玉米油1 g·kg-1每天1次灌胃),每组15只,另取15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大鼠每天1次灌胃等剂量PBS缓冲液)。12周后,气相色谱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HE染色检测RGC密度,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视网膜GPR120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GPR120、核因子-κB(NF-κB)、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DHA、EPA含量均明显减少(均为P<0.01);与糖尿病组相比,鱼油预处理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DHA、EPA含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GPR120主要分布于RGC层。对照组大鼠RGC密度为(437.06±4.72)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5.65±0.89)%、(12.42±0.58)%、(13.76±0.08)%;糖尿病组大鼠RGC密度为 (329.75±3.51)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 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4.14±0.46)%、(38.94±0.45)%、(25.14±0.45)%;鱼油预处理组大鼠RGC密度为(412.44±3.62) 个·mm-2,GPR120、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1.59±0.77)%、(18.11±0.58)%、(20.14±0.61)%。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RGC密度、GPR12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与糖尿病组相比,鱼油预处理组大鼠视网膜NF-κB、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RGC密度、GPR120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糖尿病组与安慰剂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GPR120激活对糖尿病大鼠RGC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刘昳  袁进 《眼科新进展》2014,(12):1101-1104
目的 探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核转录因子(nuclearfactor,NF)-κB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72只出生后7d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6只)和对照组(36只),实验组与母鼠一起放入氧气含量为体积分数75%的饲养箱中饲养,出生后12d回到正常大气环境中;对照组小鼠始终在正常大气环境中饲养。分别于出生后12d、14d、17d时处死小鼠,荧光素灌注后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分布及形态,Westernblot法检测视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眼球中NF-κB的表达变化。结果 视网膜铺片检查结果可见,实验组小鼠出生后14d开始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为每眼(0. 06±0.12)mm2;生后17d达到高峰,面积为每眼(1.79±0.02)mm2(χ2=20.112,P<0.01)。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VEGF表达不断增强,在生后17d时表达达到高峰,为0.83±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生后12dNF-κB阳性细胞计数为(12.32±1. 04)个?mm-2,14d时为(19.16±1.02)个?mm-2,生后17d阳性表达较12d和14d时均高,为(28. 60±0.52)个?mm-2(χ2 =13. 102,P<0.05;χ2=20.132,P<0.01)。结论 NF-κB在氧诱导血管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中表达明显升高,其趋势与VEGF的变化相同,NF-κB参与了缺氧状态下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角膜移植模型90只,同基因移植组Wistar鼠供体10只,受体20只;同种异体移植组及同种异体移植 环孢霉素A(ciclosporin A,CsA)治疗组,均为Wistar大鼠10只为供体,SD大鼠20只为受体.各组术后不同时间点(3 d、7 d、12 d、18 d)测定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指数评分,并于各时间点观察角膜植片病理学变化,检测NF-κB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结果 角膜移植大鼠模型中,在观察期18 d 内,同基因组无1例出现排斥反应,同种异体组在各时间点的排斥反应指数显著高于同基因组(P<0.05),而同种异体移植 CsA治疗组排斥反应较同种异体移植组明显受到抑制(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NF-κB与ICAM-1、VEGF分布角膜上皮层、基质层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在各时间点,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中NF-κB与ICAM-1、VEGF的表达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而低于同种异体移植 CsA治疗组(P<0.05).对比观察发现NF-κB表达强度与排斥反应指数成正相关(r=0.901,P=0.000),且与下游基因ICAM-1(r=0.833,P=0.000)、VEGF(r=0.935,P=0.000)的表达强度成正相关.结论 NF-κB的激活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CsA通过减弱NF-κB核转位和发挥活性,抑制受其调控的多种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等移植排斥相关因子的表达,从而抑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