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MSP)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人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TM)和正常大肠粘膜的细胞核DNA含量及细胞核形态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TM上皮细胞核DNA大于C的异倍体细胞明显增多,占58.4%,反映TM上皮细胞增生活跃。TM上皮细胞核面积及核周长介于正常上皮细胞与癌细胞之间,与后两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反映TM上皮细胞核有一定的异型性。结果提示:TM客观存在,为潜在 相似文献
2.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显微分光光度计和AgNORs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结合组织学观察,比较分析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TM)和正常大肠粘腹的差异,结果表明,移行粘膜的许多改变与正常粘膜明显不同,其变化介于正常粘膜与癌组织之间,反映移行粘膜客观存在。尽管移行粘膜组织学上无明显异型性,但其肿瘤相关性抗原的高表达,DNA倍体增加,AgNORs数目和面积的增加以及细胞核面积和周长的增加,说明移行粘膜并非一般刺激而致的非特异性反应,而是具有恶性肿瘤的某些特征,提示TM与癌有密切关系,为癌变危险区。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显微分光光度计和AgNORs电子计算机图像分析等方法,结合组织学观察,比较分析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TM)和正常大肠粘膜的差异,结果表明,移行粘膜的许多改变与正常粘膜明显不同,其变化介于正常粘膜与癌组织之间,反映移行粘膜客观存在。尽管移行粘膜组织学上无明显异型性,但其肿瘤相关性抗原的高表达,DNA倍体增加,AgNORs数目和面积的增加以及细胞核面积和周长的增加,说明移行粘膜并非一 相似文献
4.
<正>1969年Filipe以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发现,在大肠腺癌与正常肠粘膜之间存在着一段过渡性粘膜组织。与正常粘膜不同,其腺管上皮细胞内唾液酸粘蛋白含量增多、硫酸粘蛋白含量减少或消失。Filipe将这段粘膜称为移行粘膜(Transitional Mucosa,TM)。研究TM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和范围大小对于指导术中癌旁粘膜的切除范围,防止术后肿瘤的局部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本文应用显微分光光度计测定32例大肠活检粘膜细胞核DNA含量。结果表明:11例大肠腺癌细胞核DNA含量高于正常肠粘膜上皮细胞核DNA含量;18例大肠息肉细胞核DNA含量介于正常肠粘膜和大胸腺癌之间(P<0.01)。检测细胞核DNA含量,可用于判定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并可作为判定早期大肠癌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P^21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35例结直肠癌和癌旁移行粘膜的P^21表达进行定量研究。结果:结直肠癌和癌旁移行粘膜的P^2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5.7%和60.0%。但癌组织的P^21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移行粘膜;P^21表达阳性的移行粘膜全部分布于P^21表达阳性的癌组织中。结论:癌旁移行粘膜属癌前病变。外科手术时应切除足够长度的P^21表达阳性的移行粘膜,以防止术后局部复发癌。 相似文献
8.
直肠癌癌旁移行粘膜细胞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氚-胸腺嘧啶核苷体外双标记放射自显影法,对15例直肠癌旁移行粘膜与非移行粘膜作细胞动力学的比较观察。结果表明,移行粘膜的标记指数与非移行粘膜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在细胞增殖周期和DNA合成期时间亦有差别。提示移行粘膜细胞增殖异常,可视为潜在癌前期粘膜。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镜方法研究正常大肠、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和远端非移行粘膜表面结构及粘液层变化。结果发现,正常大肠粘膜被覆一层完整的粘液层,粘膜隐窝排列规则;非移行粘膜杯状细胞相对增多,微绒毛增粗;5例癌旁粘膜中4例粘膜表面除上述变化更明显外,还出现粘液层不完整,隐窝大小、形状不规则;癌肿表面隐窝结构消失,微绒毛消失,呈现不规则的隆起。结果表明:移行粘膜超微结构已有明显改变。同时,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大肠表面微 相似文献
10.
对于癌旁移行粘膜对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癌肿复发影响的生物病理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癌旁移行粘膜生物病理学特性以及癌旁移行粘膜对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癌肿复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发生唾液酸粘蛋白组织化学改变的癌旁移行上皮代谢旺盛、增殖活跃、细胞核DNA含量增加,并存在癌胚抗原表达,系致癌因素作用下发生的不稳定原发性癌前期改变。经回顾性和前瞻性临床研究表明直肠癌前切除术后癌肿复发与肠切缘粘膜移行改变密切相关,提出吻合口周围移行上皮的残留并在致癌因素作用下的恶性转化为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用扫描电镜方法研究正常大肠、大肠癌、癌旁移行粘膜和远端非移行粘膜表面结构及粘液层变化。结果发现,正常大肠粘膜被覆一层完整的粘液层,粘膜隐窝排列规则;非移行粘膜杯状细胞相对增多,微绒毛增粗;5例癌旁粘膜中4例粘膜表面除上述变化更明显外,还出现粘液层不完整,隐窝大小、形状不规则;癌肿表面隐窝结构消失,微绒毛消失,呈现不规则的隆起。结果表明:移行粘膜超微结构已有明显改变。同时,扫描电镜可以观察大肠表面微小的结构变化,将有助于癌前病变及早期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we stud-i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expression of p53,rasgene and the changes in mucousprotein in transition-al mucosa( TM) adjacentto rectalcarcinoma[1] .Thebi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clinical implica-tion of TM were investigated.1 SUBJECTSAND METHODS1 .1 SubjectsThirty- fourspecimensfrom rectalcancer collect-ed from curative resection were studied. There were2 0 males and1 4females,with their mean age being50± 1 1 .8years old.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肠化的局部型式及不同表型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用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化学评估68例胃癌和67例对照组胃镜下广泛活检标本的肠化,分析肠化在胃内分布的局部型式与胃癌发生的关系。结果: 肠化在胃内有四种型式分布:局灶型、幽门为主型、胃体型及弥漫型。结论: 不完全型肠化的出现与肠化的范围有关,从贲门到幽门沿胃弯的不同局部型式不完全肠化,胃癌发生比率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心理应激对小肠细菌和小肠黏膜的影响,探讨心理应激后小肠功能的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用猫恐吓小鼠的方法制备心理应激模型.取近端小肠组织进行细菌培养观察小肠细菌.通过测定血浆中的D-木糖含量来观察小肠黏膜的损伤情况.结果 (1)应激组近端小肠大肠杆菌(1.79±0.27)log10(CFU/g) 与对照组(1.32±0.22)log10(CFU/g)相比明显增加(P<0.01),应激组乳酸杆菌与大肠杆菌的比例(0.52±0.56)较对照组(1.14±1.07)明显降低(P<0.05),应激组乳酸杆菌(2.31±0.63)log10(CFU/g) 较对照组(2.41±0.34)log10(CFU/g)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2)心理应激后血浆中的D-木糖含量[(3.02±0.85)mmol/L]较对照组[(0.94±0.33)mmol/L]明显升高(P<0.01).(3) 血浆中的D-木糖含量与近端小肠大肠杆菌数量呈正相关(r=0.6713,P<0.05).结论 心理应激后小肠功能紊乱可能与小肠微生态失衡和小肠黏膜的损伤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犬肠通透性变化及肠粘膜病理改变。方法15只杂种犬,分为ANP组(n=8)和对照组(n=7),经主胰管注入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复制ANP模型。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尿中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第7天剖杀,取回肠粘膜作病理观察。结果ANP犬尿中L/M比值高出对照组2~10倍。肠粘膜顶端上皮脱落,脱落处有大量细菌侵入,微绒毛部分脱落,面积减少。血浆内毒素水平高出对照组1~2倍,二胺氧化酶活性下降,细菌移位率100%。结论ANP时肠粘膜严重受损,监测尿中L/M比值变化可反映早期肠粘膜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DNA聚合酶ι(Polymerase iota,Polι) 在尿路上皮癌细胞株及肿瘤组织的表达,探讨Polι在尿路上皮癌组织表达的意义.方法 培养尿路上皮癌细胞株BIU87、T24,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检测Polι在尿路上皮癌细胞株的表达;收集人膀胱黏膜正常组织及临床膀胱尿路上皮癌、肾盂尿路上皮癌组织标本,检测组织标本中Polι的表达.结果 Polι在尿路上皮癌细胞株有丰富表达,显著高于膀胱正常黏膜组织;Polι在膀胱尿路上皮癌及肾盂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膀胱正常黏膜组织的表达(P<0.01),并与尿路上皮癌的分级有关.结论 Polι在尿路上皮癌组织的高表达可能与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7.
过量锌对大鼠小肠粘膜粘液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明确过是锌对小肠粘液分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建立常锌(ZN)、过量锌(ZE)大鼠模型,应用病理形态不手段和图像分析方法,对大鼠肠道粘膜粘液的产生、分泌和粘液屏障作定量定位研究。结果 ZE组行4周末和第7周血浆、红细胞膜和肠组织的锌含量明显高于ZN组(P〈0.05)。ZE组第4周末和第7周末粘液层厚度与ZN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粘液蛋白的含量显著低于ZN组(P〈0.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各类口腔粘膜脱落细胞的微量生物性捡材中DNA提取和检验的方法,初步论证牙刷等载体作为法医物证检材的可能性。方法分别采用Chelex-100法、有机萃取法、联合抽提法三种方法提取口腔粘膜脱落细胞载体的样本DNA,进行CTTv四个STR位点单步复合扩增和两步级联扩增两种STR-PCR方式的扩增及各位点的等位基因检测。结果实验样本中,除了1例牙刷和2例牙签未能STR位点的正确分型外,其余各无关个体口腔粘膜脱落细胞载体均可以得到与标准血痕阳性相同的STR基因型。结论根据检材的PCR相对模板DNA量,选择适宜的DNA多态性检测分型方法,各类常见的含有口腔粘膜脱落细胞检材可以进行DNA检测分型,这类检材在法医检案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大肠癌基质的血管定量参数 ,以探讨大肠癌与基质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 用微机图像定量分析大肠癌块远近端瘤组织、癌块中心、癌块远近端肠粘膜的血管定量参数 ( D、 K、Sv、TA BA) ,显微镜下观察瘤细胞分化程度。结果 在 48例大肠癌中 ,所测血管定量参数显示 ,在癌远端 2cm处的肠粘膜与癌块远端癌组织、癌块远近端癌组织与癌中心组织、癌块近端癌组织与癌块近端 2、4cm处的肠粘膜之间 ,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大肠癌基质血管的形成与大肠癌的生长有密切关系 ,是其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的重要条件 ;大肠癌基质血管的形成与其临床病理过程相一致 ;血管定量参数与大肠癌的恶性程度判断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鼠单纯门脉高压对血清内毒素以及肠黏膜的影响。方法选取16只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4只)和模型组(3 d组、7 d组、10 d组,每组4只),模型组构建门脉部分结扎模型,分别在3 d、7 d、10 d采集血液及大鼠的空肠、回肠和结肠,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内毒素含量观察内毒素的变化情况,采集各组不同部位肠组织进行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分析。结果模型组大鼠均成功构建了门静脉部分结扎模型。三个不同时间点血清内毒素的结果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成模3 d后各肠段还未发生很大的损伤;成模7 d后各肠段较3 d粘膜层的局部肠绒毛出现了部分破坏和肿胀,上皮细胞与固有层间连结出现了松散的状况;成模10 d较3 d和7 d的肠粘膜层、固有层均出现了明显的损伤。结论在肝功能正常的情况下,门脉高压短时间内可以造成肠黏膜的损伤,但肠道产生的内毒素不会超出肝脏的处理能力而出现血清内毒素的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