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原文是说,大凡阴阳二者的关键,在于阳气的致密,阳气致密,阴气才能固守。原文在这里着重突出了阳气在阴阳平衡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张志聪注云:“盖阳密则邪不外淫,而精不内亡矣。”似此,原文的意义,可从两个方面认识:1.阳气致密则阴气固守,五脏精气充足。反之,“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从而产  相似文献   

2.
金匮肾气丸补气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气的生理与病理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 ,《内经》又称精与神[1 ] 。三者本义相同 ,可互为通用 ,细区分之 ,强调其物质属性曰精 ,功能性为气 ,统一性则是神 ;简言之 ,精之神为气。虽具推动温煦与防御固摄之功 ,实阴、阳二者气化所为 ,正常情况下 ,只有精气与形体相统一 ,才会“阴平阳秘 ,精神 (精气 )乃治”。若阳气不能密藏于五脏 ,而浮越亢张于外 ,则阴中无阳 ,出现“阴阳离决 ,精气 (阳气 )乃绝”之病理。即气机失调 ,实质上是气的运动变化失常 ,“精气夺则虚 ,邪气胜则实” ,“精胜则邪却 ,精却则邪胜” ,治疗自…  相似文献   

3.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4.
五脏神是以五脏所藏之“精”为物质基础的。本篇指出“五脏主藏精者也”,又说“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故五脏所藏之“精”,非指狭义生殖之精,乃泛指椿气营血津液等生命活动物质基础的广义之精。《素问·上古天真  相似文献   

5.
孙广仁 《中医药学刊》2005,23(2):215-216
主要讨论了《内经》中的阴虚、气虚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指出《内经》中阴虚的涵义有三:一是与阳气虚相对,是指阴气虚亏及其凉润、宁静等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二是与在外或在上之气的不足相对,是指在内或在下之气的不足;三是与气属阳相对而指精虚。《内经》中的气虚概念,主要有二:一是指人体之气虚亏及其各种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属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二是指以针刺泻法使气得散的一种状态。目前临床应用的阴虚概念,是指阴气虚而非精虚、血虚或津液亏虚。阴虚与阳虚都是人体之气某一部分的虚亏,阴阳两虚是阴气与阳气不对等的皆虚,它们都属于气虚的范畴。气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气虚包括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等,狭义的气虚是阴阳二气对等的皆不足。气阴两虚与气阳两虚在理论上是悖论,不可再用于临床疾病的病机和证候的表述。  相似文献   

6.
正原文积聚者,由阴阳不和,腑脏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腑脏之气所为也。腑者,阳也。脏者,阴也。阳浮而动,阴沉而伏。积者阴气,五脏所生,始发不离其部,故上下有所穷已;聚者阳气,六腑所成,故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有常处。诸脏受邪,初未能为积聚,留滞不去,乃成积聚。  相似文献   

7.
目前一般认为,"阳气""阴气"分别指"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作用的气"和"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作用的气"。然而笔者在阅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概念无法完全解释原文。笔者认为《内经》中"阳气""阴气"中之"阳""阴"常取其部位的含义,其中"阳"可泛指体表、阳经、六腑,"阴"可泛指体内、阴经、五脏;"气"因其分布部位的不同而拥有不同名称,"阳气""阴气"分别指代"分布于阳位之气""分布于阴位之气";阳气、阴气相互贯通、互相流动,许多生理现象为阴阳之气正常流动产生,许多疾病的发生亦为阴阳之气分布异常所致,而针灸的治疗机理则为调节阴阳之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8.
正素问》曰:肾在窍为耳。然则肾气上通于耳,下通于阴也。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结为痈。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和,阳脉不和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邪在脏则阴脉不和,阴脉不和则血留之,血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太盛,则阳气不得相营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自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一作尽  相似文献   

9.
“浊邪”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浊邪的概念 浊,原意指水不清、浑浊.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浊有多种含意.如《内经》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此处之浊乃指重浊之阴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乃指水谷精微中的稠厚部分.  相似文献   

10.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篇》云:“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历代医家对此语的解释纷繁,莫衷一是.如《金匮要略心典》云:“(难)经言其为病之故;此(金匮)言其致病之原也.”《医宗金鉴》认为“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金匮要略语释》认为《难经》“重阴者癫,重阳者狂”指病邪而言;《金匮》“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指正气而言.《金匮要略浅述》认为是传抄之误.《金匮要略讲义》则存疑不释.等等说法,难以透关.为解其惑,效法训诂,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述己见.  相似文献   

11.
1疾病聚病的阴阳属性和鉴别要点《难经·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  相似文献   

12.
"阳气者若天与日,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阴虽涵阳,但阴不能自化自动,化见于阳。"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所以阴阳的关系中,阳起主动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恢复阳气的运行,  相似文献   

1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对认识不一。高世栻认为系按时序调节,"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王冰认为乃互养互制,"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张介宾认为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志聪指出春夏-养内虚之阳,秋冬-养内虚之阴,虽论述角度不同,顺时养生、平衡阴阳宗旨一致。用于指导临床,谴方用药,尤其在疾病防治,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4.
《素问·五常政大论》日:"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天."此乃岐伯回答黄帝"寿天"之问.何谓"精",后世各家注释甚少.张志聪云:"精者,即天一所生之精水也,天气包乎下,精气通乎天,故《阴阳应象大论》日:天有精,地有形.盖天为阳而精为阴,阴阳上下之环转也.故阳精降于下,则阳气升于上,是以右(南)热而左(东)温.阴精奉于上,则阳气藏于下,故左(北)寒而右(西)凉."  相似文献   

15.
1 疾病聚病的阴阳属性和鉴别要点 <难经·五十五难>曰:"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  相似文献   

16.
医门法律     
喻昌 《养生月刊》2017,(6):530-532
调和荣卫 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可见调营卫之义,为人身之先务矣.深维其机,觉卫气尤在所先焉.经谓: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是卫气者保护营气之金汤也;谓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是卫气者出纳病邪之喉舌也.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乃其扶阳抑阴,无所不至,仙道亦然.噫嘻!鼻气通于天者也,口气通于地者也,人但知以口之气养营,惟知道者以鼻之气养卫.养营者不免纵口伤生,养卫者服天气而通神明,两者之月异而岁不同也,岂待问哉?  相似文献   

17.
对五脏之精、气、阴阳的基本概念作了讨论,认为五脏之精是藏于五脏中的液精华物质,五脏之气是分布于五脏的无形而运动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极细微物质,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五脏之阳是其气中具有湿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阴是其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并用此基本要领诠释了各脏精气阴阳的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   

18.
面部是五脏精气外荣之处,“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五脏气血是颜面部营养的物质基础。五脏气血的盈亏、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面部容颜的荣枯,而五脏与面容的关系主要通过其经脉、络脉、阴血、津液和阳气等与面部的联系体现出来,五脏通过经络,将其阴血、津液和阳气运送和散布于面部,滋补润养面部的皮肤,抵御病邪的侵袭,从而使面部皮肤荣润,富有弹性,容光焕发。若某脏的精  相似文献   

19.
正阴阳失调既指病症,也指病机,是指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的统称。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素的作用,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病理变化。按中医的理论阴是藏精于内不断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再加上受热邪侵袭阳气更盛,就会患发热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从而导致九窍不通。阴阳平衡才能内外调和,使邪气不能侵害。  相似文献   

20.
中医学的阴气、阳气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检出<黄帝内经>160篇中有关"阴气"、"阳气"的所有记述,分析和归纳出<黄帝内经>中阴气、阳气的基本涵义:阴气与阳气相对待而言,阴气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阳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阴气有时指人体的在内或在下之气,阳气有时指人体的在外或在上之气;阴气在自然界主要指寒凉之气,阳气在自然界主要指温热之气.并在此基础上,推出阴气与阳气的基本概念:阴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寒凉、抑制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敛聚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阳气是一身之气中具有温热、兴奋特性的部分,是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等作用和趋向的极细微物质和能量.阴气与阳气的对立互根关系适用于阐释寒热性或动静失常性病证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