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后皮质脊髓束(CST)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64例HIC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检测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磁共振成像检测;观察组患者采用弥散张量成像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继发性神经损伤的检出率。随后对患者进行肌力测定,并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部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平均部分各向异性(FA)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及肌力值。结果:观察组患者继发性神经损伤的检出率为98.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38%;出院3个月后,DTI检查FA值>0.8的患者例数显著高于入院时,且3个月后患者的平均FA值为0.83±0.47,显著低于入院时,但ADC比率和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A值>0.8的患者上、下肢肌力显著高于FA值<0.8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优于常规磁共振成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大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特征;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柬受损与肌力的关系。方法:对9例正常被试和9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进行常规MR T1WI、T2WI和DTI检查,对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采用dTV.Ⅱ软件处理,获得FA图及方向编码彩色图,并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柬3D纤维束图。对正常被试分别在内囊前角、膝部、后角选择感兴趣区测量主要白质纤维柬FA值。脑卒中病人对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进行FA测量。将感兴趣区设在双侧大脑脚对双侧皮质脊髓束进行3D重建。Brunnstorm标准判断脑卒中患者患手肌力。结果:在正常组双侧自质纤维束FA值无明显差异,但相同部位不同白质区的FA值有明显差异(t=3.12,P〈0.05),重建FA值图与方向编码彩色图可显示大部分主要的白质纤维束。在脑卒中病人组梗死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570,P〈0.001)。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皮质脊髓束受累情况与肌力有相关性(rs=0.888,P〈0.05)。结论:DTI可显示脑内白质纤维柬的走行及分布,为大脑自质纤维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广同领域。DTIFA值图及DEC图可以显示卒中病人梗死区白质纤维的方向与各向异性程度。3D纤维束图可以更立体直观的显示锥体束状况,有利于探讨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与肌力的关系,对临床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皮质脊髓束(CST)损伤评分,探讨CST损伤评分与患者临床预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患者50例进行常规头颅MRI扫描及全脑DTI数据采集,应用FiberTrak工具进行双侧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判断CST受损程度及损伤评分,分析CST损伤评分与患者首次检查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后30 d及90 d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的相关关系。结果:CST损伤评分0分3例,1分17例,2分8例,3分8例,4分14例;患者发病后30 d与90 d 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27,P>0.05),而CST损伤评分与患者检查前NIHSS评分、发病后30 d及90 d ADL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r=0.537,0.716,0.777, P<0.05)。结论:DTT能够无创性的显示脑梗死病灶与CST的空间位置关系,CST损伤评分可以作为早期判断患者临床预后和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评估脑白质神经纤维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文中分析脑梗死患者磁共振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6例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急性期7例(<6h),急性期21例(6~72h)、亚急性期8例(72h~14d)。应用GE1.5T磁共振成像仪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中心区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并与梗死对侧进行对比。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超急性期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454±0.073)vs(0.479±0.050),P>0.05;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53±0.070)vs(0.490±0.039),P<0.01;亚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对侧FA值分别为(0.301±0.061)vs(0.475±0.041),P<0.01。随着病情进展,梗死灶FA值逐渐下降。36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完整(1级)者3例,病灶致使皮质脊髓束受压、移位(2级)者12例,皮质脊髓束中断(3级)者21例,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与肌力下降程度相关(rs=0.893,P<0.01)。结论 FA测量及皮质脊髓束成像联合应用能更精确地对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在判断患者预后及指导患者康复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玫  冯琪  丁忠祥  王向明 《浙江医学》2018,40(8):851-853,85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对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卒中发生6~24h内行DTI序列扫描。感兴趣区设定在梗死区中心、边缘及灶周正常区,用镜像的方法测定两侧对称的各感兴趣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平均扩散系数(DCavg)值,得到FA图和DCavg图,之后重建得到皮质脊髓纤维束图。结果急性脑梗死病灶在T2WI、FLAIR、DWI图像上均显示高信号;在FA图上显示稍低信号;在彩色编码的FA图中,梗死区域的纤维束颜色、方向部分混杂,病灶侧与镜像侧不对称。病变侧梗死区中心、边缘的FA和DCavg值与镜像侧对称区域的FA和DCavg值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变侧梗死区中心、边缘与灶周正常区的FA、DCavg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梗死区中心与边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TI技术能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以更好地确定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一种能够无创性显示大脑白质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随着该技术的发展,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得以重视。脑梗死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用DTI能加深该病对大脑白质影响的认识。现就DTI基本原理、成像特点、常用参数及其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脑肿瘤术前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探讨DTI与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fMRI,BOLD-fMRI)对累及运动通路的脑肿瘤诊断中联合应用的价值. 方法 对16例累及皮层运动区及锥体束的脑肿瘤患者行fMRI及DTI检查,另以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2例患者术后复查.fMRI采用双侧交替进行的大拇指对掌运动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fMRI图像观察运动皮层区激活情况,DTI处理后得到FA图及DEC图,测量患侧与健侧锥体束的FA值,并行纤维束成像,用fMRI Merge 1.2软件将fMRI与DTT图像叠加. 结果 每例患者的健、患侧主运动区(primary motor area,M1)、辅助运动区(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均激活,其中12例患侧M1区信号低于健侧,3例患侧M1区信号高于健侧,1例健侧与患侧M1区信号无明显差别,11例患侧M1区信号移位,8例患者患侧SMA区及健侧M1区的激活程度比健康人增强.DTI显示患侧锥体束FA值下降,白质纤维束与脑肿瘤的关系可分为单纯移位、移位伴破坏和单纯破坏3种类型.fMRI与DTT联合应用可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区及皮层下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锥体束的保留、移位与M1区的激活、移位具有一致性. 结论 联合应用fMRI与DTI可显示肿瘤、皮层运动功能区及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邻近的脑运动功能区肿瘤患者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对于脑小血管病变(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SVD)的影像评估的价值?方法:对于43例SVD患者进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和DTI序列检查,测量病灶及健侧?双侧内囊后肢和双侧大脑脚的平均弥散系数(average diffusion coefficient,DCavg)和纤维束各向异性系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利用DTT技术获得每位患者的皮质脊髓束(cortical spinal tracts,CST)图像?结果:在43例患者51个SVD病灶中,CST表现为纤维束走行自然?形态完整(41/51),纤维束受压?推移(9/51)和纤维束截然中断(1/51)3类情况?比较患侧与健侧的DCavg值和FA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并且二者呈负相关(P < 0.05);比较慢性腔隙性梗死灶与慢性缺血灶的FA值,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SVD病灶的DCavg值和FA值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DTT图像对于了解SVD对CST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索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压迫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脊髓受压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I扫描和横轴面DTI成像。在FA图上分别测量病例组与对照组脊髓感兴趣区部位的FA值,将2组FA值进行比较。结果 脊髓受压部位及其临近部位(在T2WI像上形态信号均无异常)的FA均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脊髓不同受压程度的FA均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受压损伤早期发生的华勒氏变性改变较敏感,并能反映其受压损伤程度,是目前早期活体诊断脊髓受压损伤比较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梗塞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所有34例患者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h)行常规头颅MRI检查、DTI检查,根据白质纤维束(corticospinal tract,CST)与梗死灶的关系分为相邻(10例)、部分穿过(13例)及完全穿过(11例)共三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最后通过随访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MMT肌力测试,将结果作为预后评价的实际值与上述理论值作一对比并进行评价,判断二者符合率。结果相邻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90.0%(9/10),部分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84.6%(11/13),完全穿过组患者的实际符合率为90.9%(10/11)。三组的实际值均接近于理论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预后判断的符合率较高,能够较好的进行急性脑梗塞患者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王勇  张晖  王哲 《医学综述》2012,18(9):1407-1409
近年来,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辅助诊断脑白质病变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尤其在脑白质疏松症(LA)、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等脑白质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中,相对以往的CT及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病灶更早,诊断病变性质更准,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对应用DTI鉴别LA及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评价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患者行常规1.5T DTI和DTT检查,此检查均在发病72 h内进行。测量梗死灶区与对侧镜像区、梗死灶边缘区、双侧大脑脚的FA值及ADC值。据CST受损程度分为3级。对20例患者分别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及简式Fug-Meye运动功能评分(FMS)。将CST分级与发病3个月时NIHSS及FM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评价CST损伤程度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梗死灶FA值及ADC值较健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急性期缺血缺氧已造成病灶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CST受损程度与运动功能障碍分级成高度负相关性(r=-0.843,P<0.001),即CST受损越严重,运动功能分级越低,运动功能障碍程度越重,预后越差。CST受损程度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成高度正相关性(r=0.819,P<0.001),即CST受损越严重,神经功能评分越低,神经功能预后越差。结论 DTI及DTT为定量分析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灶组织及CST损伤程度提供了途径,为早期准确判断临床预后及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评估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效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36例慢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前后均行磁共振成像和DTI检查,处理图像数据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伪彩图,行双侧皮质脊髓束(CST)重建,对健侧和患侧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2级15例,占41.67%;3级21例,占58.33%;将15例2级作为A组,21例3级作为B组;A组康复FA值为(0.612±0.039)显著高于B组;2组康复后均显著下降,与康复前相比,差异显著(P0.05);A组康复后FA值为(0.556±0.064)显著高于B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前A组FudlMeyer评分为(57.264±5.821)分显著高于B组,康复后A组Fudl-Meyer评分为(85.162±9.861)分显著高于B组,差异显著(P0.05);康复治疗前后CST FA值下降百分数与Fudl-Meyer评分上升百分数呈负相关关系。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可根据CST受损程度评估肢体运动康复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脑梗死患者住院前后临床评分的关系,评价DTI在判断脑梗死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23例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2-7天)在住院治疗前后进行两次DTI扫描,经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r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计算出相对FA值(rFA值),rFA值为病灶侧FA值与对侧正常区FA值的比值;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根据病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23例患者分为A、B两组,并在两次行DTI检查前施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motor assessment,FMA)。然后将治疗前后rFA值的变化与NIHSS评分及FM评分的变化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23例患者治疗前梗死灶FA值均低于对侧镜像区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rFA值均低于治疗前r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住院治疗前后患者rFA值下降的差值与NIHSS评分减少的差值及FM评分增加的差值之间均呈负相关(r=-0.685,P<0.01)、(r=-0.50,P=0.015)。根据病变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2级,12例;B组:皮质脊髓束分级为3级,11例。对本研究住院期间A组和B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的差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病灶侧与对侧正常侧rFA值的测量及相关研究,可以判断脊髓纤维束的变性程度,并可判断疗效及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5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入组,治疗组(A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传统康复训练,对照组(B组)单纯采用传统康复训练。通过评定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疗效差异性。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优良率分别为76.0%和48.0%,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传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塞偏瘫患肢功能恢复效果较单纯传统康复训练更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及运动功能评估的价值。方法分析49例不同时间窗的急性脑梗塞病人的MRI影像资料,所有病人均行常规MRI、DWI及DTT扫描,测量FA值、ADC值,DTT评估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梗死不同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FA值呈降低趋势,ADC值呈逐渐升高趋势。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带的FA值及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弥散张量纤维束(DTT)成像梗死灶与皮质脊髓束关系分为不累及、受压无中断、破坏中断减少,破坏组及受压组的FA值、ADC及NIH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急性脑梗死中FA及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可评估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DTT可以显示梗死灶对皮质脊髓束的影响,有利于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功能成像与吞咽功能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 吞咽障碍已成为影响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鲜见通过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rsfMRI)研究吞咽障碍康复机制的相关报道。目的 分析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功能成像与吞咽功能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了解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3-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为病例组,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的2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两组均予以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及rsfMRI检查。通过DPARSF软件分析低频振幅(ALFF)值。病例组进行视频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并采用Rosenbek渗透/误吸分级评估患者吞咽情况。以病例组ALFF值减低的脑区作为感兴趣区(ROI),分析ROI与Rosenbek渗透/误吸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剔除rsfMRI检查过程中不合格的研究对象,实际进入研究病例组12例,对照组18例。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岛叶、壳核ALFF值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右侧后扣带回、岛叶、视觉中枢、初级听皮质ALFF值升高(P<0.05)。病例组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岛叶、壳核的ROI分别记为ROI1、ROI2、ROI3、ROI4。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ROI1、ROI2、ROI3、ROI4与Rosenbek渗透/误吸分级呈正相关(rROI1=0.45,P=0.006;rROI2=0.34,P=0.017;rROI3=0.24,P=0.035;rROI4=0.18,P=0.043)。结论 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静息态ALFF值与Rosenbek渗透/误吸分级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吞咽障碍发生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