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岛状筋膜肌皮瓣逆向修复足踝骨髓炎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解剖10条小腿灌注标本,观察腓肠神经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交通吻合。临床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岛状筋膜肌皮瓣修复足踝骨髓炎创面5例。结果腓肠神经在穿出深筋膜前,其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筋膜下段);在穿出深筋膜后,其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筋膜上段)。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的近侧2-4cm内,恒定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临床设计切取以腓动脉最远端肌间隔穿支血管(外踝上5cm)供血的腓肠神经岛状筋膜肌皮瓣,逆向修复5例伴有死腔和骨髓炎感染的小腿下段和足踝创面。5例筋膜皮瓣面积12cm×6cm-17cm×9cm,携带的深层腓肠肌肉面积5cm×4cm-9cm×7cm。随访6个月~1年,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腓动脉穿支远端蒂腓肠神经岛状筋膜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是修复小腿下段1/3和足踝部骨髓炎创面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带蒂皮瓣可以是血管蒂,也可以是筋膜蒂。血管蒂皮瓣常存在静脉回流问题,而筋膜皮瓣由于没有知名血管,切取的面积有限。逆行岛状皮瓣是以知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为蒂(如桡动脉、胫后动脉,甚至皮神经营养动脉)而形成的岛状皮瓣,皮瓣利用远端的动脉吻合支、动脉弓或动脉环而逆行供血。皮瓣的存活受动脉血供和静脉回流两个因素影响,静脉回流尤为重要。临床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并设计二者联合蒂肌皮瓣,通过临床应用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 在5具(10侧)成人下肢新鲜标本上,观测记录腓肠外侧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并据此设计二者联合近端蒂肌皮瓣,临床应用5例,皮瓣大小6cm ×9 cm~9cm×12cm.结果 腓肠外侧动脉入肌后沿途发出3~5支外径为0.2~1.8 mm的肌皮穿支,营养腓肠肌外侧头及周围皮肤,并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参与形成浅、深筋膜血管网.自2009年2月至2011年11月,临床应用5例腓肠外侧动脉与腓肠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轴联合蒂肌皮瓣修复膝前及胫骨上端皮肤缺损,4例一期愈合,1例远端部分浅表坏死,经换药逐渐愈合.结论 设计的联合蒂肌皮瓣有两套血供,血运丰富,扩大了皮瓣切取面积;同时皮瓣内带有感觉神经,保证了皮瓣感觉,可以修复膝关节周围较复杂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蒂部不臃肿,转移方便,不损伤主要血管,创伤小,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主穿支供血型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小腿及足踝部创面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11年2月,对收治的39例高能损伤导致的小腿及足踝部损伤,单独或组合选择腓动脉主穿支供血游离或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外踝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主穿支供血游离或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一期修复.结果 39例44处创面,采用腓动脉主穿支供血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2块(穿支蒂27块、游离5块),胫后动脉主穿支供血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块(穿支蒂5块、游离1块),外踝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块,最大切取面积22 cm×10 cm.术后皮瓣均全部成活,平均住院23 d(12~36 d).术后随访6~15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足踝功能恢复满意,吻合神经者两点辨距觉2.5~5 cm,未吻合神经者术后1年以上均存在保护性感觉.结论 上述3种主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确切,合理个体化选择应用可修复不同类型小腿及足踝部创面;一期修复解剖清晰、血管条件好、手术设计灵活,可减少感染机会及肉芽瘢痕,利于功能恢复并缩短治疗周期.  相似文献   

5.
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目的探讨应用改进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4年11月,在腓动脉肌间隔支与腓肠神经血供的解剖基础上临床应用22例。其中男14例,女8例。年龄5~54岁。根据缺损部位及大小设计以腓动脉小腿下段穿支为血管蒂及转轴点,沿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行移位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应用腓动脉终末穿支蒂皮瓣13例,腓动脉第2穿支蒂皮瓣8例,第3穿支蒂皮瓣1例。切取皮瓣范围13 cm×12 cm~30 cm×20 cm,穿支血管蒂长1.7~3.0 cm,穿支血管蒂发出部位位于外踝上4.5~8.0 cm,血管外径1.0~1.2 mm。结果术后2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其中4例腓肠神经与受区感觉神经吻合,术后1年感觉恢复好,两点辨别觉为10~13 mm。结论腓动脉穿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操作简便,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适用于修复小腿下段及足踝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报道手部不同类型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根据皮肤缺损部位,应用拇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及指掌侧动脉指蹼穿支为蒂的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位修复26例手及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 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该皮瓣切取方便,转位灵活,血供可靠,是修复手及手指皮肤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7.
股前外侧皮瓣以其血管恒定 ,蒂长径粗带有感觉神经 ,供区面积较大 ,部位隐蔽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 ] 。该皮瓣的血管蒂为旋股外血管降支及其发出的肌皮动脉穿支 ,多数为 2~ 3支。尽管第一肌皮动脉穿支为该皮瓣的主要供血动脉 ,但皮瓣切取面积较大时 ,仍需包括 2~ 3个肌皮动脉穿支 ,这样就难免损伤股神经的股外侧肌神经。我们设计的双蒂股前外侧皮瓣 ,既保证了皮瓣的血液供应 ,又避免了股外侧肌神经的损伤 ,临床应用 8例全部成功。1 解剖学基础旋股外侧动脉从股深动脉或股动脉发出后不远即分为升支、横支和降支。其中降支最粗最长 ,…  相似文献   

8.
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筋膜蒂皮瓣转移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5月至2009年1月临床应用带小腿内、后、前外、后外侧穿支血管的筋膜蒂皮瓣邻近转位,对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进行修复共62例,男50例,女12例;年龄7~78岁.其中应用带胫后动脉穿支的小腿内侧筋膜蒂皮瓣23例,带腓动脉终末穿支小腿前外侧筋膜蒂皮辩9例,带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22例,带腘外侧动脉小腿后外侧筋膜蒂皮瓣8例.结果:除2例术后皮辩远端表皮坏死结痂,1例皮瓣远端部分皮肤坏死行Ⅱ期植皮,其余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1个月~3年,皮瓣外观满意,功能良好.结论:小腿部单个穿支血管供血面积有限,应用带穿支血管营养血管链的筋膜蒂度瓣可扩大小腿皮瓣的裁取面积,保证皮瓣的血供及回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足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足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肌)皮瓣修复,单纯逆行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39例,肌皮瓣9例;其中胫后动脉穿支筋膜蒂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9例,胫后动脉穿支血管蒂营养血管皮瓣19例,软组织缺损大小12 cm×9 cm~4 cm×3 cm,皮瓣面积13 cm×9.5cm~6 cm×5 cm。结果 43例皮瓣完全存活,5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积极换药、清创植皮修复。皮瓣术后轻度肿胀,无感染及淤血,皮瓣蒂部无臃肿。术后随访6~18个月,皮瓣质地优良,肢体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植皮术后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质地优良,是修复足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带皮穿支血管的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14,他引:25  
目的探讨带皮穿支血管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相结合的皮瓣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以深部知名血管发出的皮肤穿支为皮瓣转轴点,切取皮神经营养血管带蒂皮瓣或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肢体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临床已应用43例,其中腓动脉穿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3例,面积30 cm×12 cm~16 cm×8 cm;胫后血管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9例,面积17 cm×9 cm~5 cm×4 cm;以骨间前血管腕背穿支前臂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8例,面积16 cm×6 cm~10 cm×4 cm;以掌指动脉指蹼穿支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13例,皮瓣面积6.0 cm×3.5 cm~2.5 cm×1.5 cm;皮瓣完全成活42例,1例因静脉回流障碍远端1/4坏死。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该术式结合了穿支蒂皮瓣与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扩大了皮瓣切取面积与修复范围,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是修复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目的 报道改进手术方法的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临床应用的效果。 方法 在多普勒血流仪引导下设计以胫后动脉发出的筋膜皮穿支为血管蒂及旋转点 ,沿隐神经营养血管轴线切取皮瓣逆向转位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皮肤缺损创面。 结果 临床应用 7例 ,皮瓣全部成活 ,皮瓣面积为 15cm× 8cm~ 5cm× 4cm ,穿支血管蒂位于内踝上方 8~ 2 0cm处。随访 6~ 18个月 ,皮瓣质地优良 ,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 结论 该皮瓣设计灵活 ,切取方便 ,血供可靠 ,适于修复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 ,为一种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与穿支蒂皮瓣相结合的新型皮瓣。  相似文献   

12.
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目的 探讨以指动脉或尺动脉远端皮穿支为蒂的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缺损部位的不同,分别对32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其中采用指动脉背侧穿支蒂指神经背侧支逆行皮瓣5例,拇指动脉背侧穿支蒂的拇尺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15例,指动脉指蹼穿支蒂的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7例,尺动脉腕上皮穿支蒂的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5例.皮瓣切取面积为1.9 cm×2.0 cm~7.0 cm×10.0 cm.在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患者中,将皮瓣中的皮神经与受区掌侧指神经缝合12例.结果 除1例皮瓣远端部分静脉回流障碍外,其余皮瓣均存活.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4年,皮瓣外形满意,手功能恢复良好.12例缝合指神经者,皮瓣两点分辨觉为10~12 mm.结论 穿支蒂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手术简便,血供可靠,可重建感觉功能,是修复手部创面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上臂内侧皮瓣深筋膜浅层以上血管的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上臂内侧扩张皮瓣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新鲜成人上肢标本10侧,左右各半,乳胶灌注血管。四倍放大镜下由浅入深进行解剖,观察浅筋膜层内血管的吻合情况、吻合支的数量及皮动脉穿出深筋膜的位置。结果:上臂内侧自深筋膜浅层平面发出的皮动脉8~9支,各皮动脉于深筋膜浅层内发出分支沿纵行方向相互吻合。上臂皮瓣的中轴部位即内侧肌间隔区域吻合支最为丰富,其次为上臂内侧偏后部分。每侧肢体均有2~5支明显的贯串上臂全长的吻合支,多位于皮瓣的中部及偏后侧部位。皮动脉穿出点集中在臂内侧肌间隔区域,最远分支距肘横纹(3.47±1.50)cm,近端分支距腋窝横皱襞距离(1.64±1.22)cm。结论:上臂内侧皮瓣血供介于轴型皮瓣与任意型皮瓣之间,切取时长宽比例超过任意型皮瓣。皮瓣为双向供血,无论以近端为蒂还是以远端为蒂切取皮瓣均是安全的。以内侧肌间隔为轴线,沿深筋膜浅层设计顺行或逆行皮瓣血供均可靠,切取皮瓣安全,如需扩大切取皮瓣,向后扩展延伸比向前扩展血供更可靠。皮瓣制作时蒂部尽可能置于肌间隔区域,蒂宽约4cm。以近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近端距腋窝横皱襞需超过3cm,远端为蒂时,扩张器剥离腔隙远端距肘横纹需超过5cm。  相似文献   

14.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筋膜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了解分析腓肠神经及营养血管的解剖特性 ,为临床设计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提供依据。 方法 取 4只福尔马林浸泡的下肢标本 ,红色乳胶灌注 ;6只新鲜截肢小腿 ,采用中国墨汁自腓动脉和胫后动脉灌注后进行解剖学观察。临床应用皮瓣修复足部皮肤缺损 16例 ,皮瓣最大面积为 9cm× 18cm。 结果 腓肠浅动脉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 ,起源于动脉 ,在小腿中下段与来源腓动脉肌间隔皮支和 /或胫后动脉的肌皮支在深筋膜层有广泛吻合 ;营养血管呈节段性供血 ,深筋膜血管网供血范围上至小腿中上 1/3交界处 ,两侧在中线 ,腓动脉肌间隔皮支和 /或胫后动脉的肌皮支最远端位于外踝上 5 0~ 7 5cm。临床应用 16例 ,其中修复足背皮肤缺损 12例 ,修复足跟皮肤缺损 4例 ,皮瓣全部成活。 结论 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筋膜皮瓣是一种修复足部皮肤缺损 ,具有不牺牲主要动脉 ,操作灵活优点的皮瓣 ;切取皮瓣面积较大时供瓣区难以直接缝合 ,需植皮修复是其缺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穿支血管蒂皮瓣的动物实验模型,探讨蒂部穿支血管对皮瓣血供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雄雌不限SD大鼠,分成1个实验组和2个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为穿支血管蒂皮瓣组,对照1组为皮下蒂皮瓣组,对照2组为随意皮肤蒂皮瓣组,实验组进行血管造影及组织学检查。结果大鼠腹部皮肤穿支血管起源于腹壁上动脉深支,于腹直肌鞘两侧穿出,共8~10支,穿支垂直间距0.4-1.0cm,以左上第2穿支外径粗大,一条肌皮穿支血管可供养大鼠腹部皮肤81.5%。结论穿支血管蒂皮瓣血供来源于穿支血管,切取穿支血管蒂皮瓣面积比随意皮肤蒂皮瓣面积大,并可提供多种皮瓣设计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介绍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岛状肌皮瓣的局部血管解剖研究与临床应用经验。方法解剖3个成人小腿灌注标本,观察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血管轴与腓肠肌内外侧头肌支和肌皮穿支之间的吻合关系,根据观察结果设计以腓动脉肌间隔穿支供血的逆行岛状腓肠肌皮瓣修复4例足踝部创面,皮瓣面积10~16 cm ×6~9 cm。结果在腓肠神经穿出深筋膜前,腓肠神经-小隐静脉血管轴与两侧的腓肠肌肌支间各有2~4个吻合。在穿出深筋膜后,与两侧的腓肠肌肌皮穿支间各有2~3个吻合。在腓肠肌腱腹交界(约为小腿中点)的近侧2~4 cm 内,有1~3支肌皮穿支血管与腓肠神经血管轴相交通。据此设计的肌皮瓣完全成活。结论腓肠神经-小隐静脉逆行岛状肌皮瓣血供可靠、转移方便,较传统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切取面积更大,是修复足踝部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刨面的方法及疗效。方法设计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80°旋转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皮片移植。结果2006年3月至2011年12月临床应用12例,皮瓣切取面积20cm×12cm~6cm×4cm,均全部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术后随访3~36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形平整。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者皮瓣基本恢复触觉和痛觉,1例患者术后足外侧感觉减退、麻木,1年后感觉恢复正常。结论以腓动脉穿支为蒂的改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同时具有穿支皮瓣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优点,血供丰富,蒂部不臃肿,适合于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穿支皮瓣的概念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以管径细小的皮肤穿支血管(穿动脉和穿静脉)供血的轴型皮瓣。其特征是以穿支血管为蒂,无论其来源于肌肉还是肌间隔,术中需解剖游离出穿支血管,即直接供养皮瓣的血管蒂,而不带上深部主干血管。1989年,I Koshima 和 S Soeda 首先报道的肌皮穿支血管蒂皮瓣作吻合移植修复腹股沟部缺损和舌缺损,自此穿支血管又与吻合移植皮瓣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足内侧皮瓣的血供来源及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侧成人足标本的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进行解剖,观察拇趾胫侧底动脉与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以及第1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间吻合关系。根据解剖的实际情况,对临床12例患者设计足内侧皮瓣,分别切取穿支螺旋桨皮瓣(5例)、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4例)、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蒂皮瓣(3例)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结果解剖显示拇趾胫侧底动脉与足底内侧动脉浅支、内踝前动脉、跗内侧动脉间的血管吻合以及与足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的吻合,共同构成足内侧皮瓣的血运基础。所有患者的皮瓣及植皮区均成活,供区创缘一期愈合。随访6~24个月,皮瓣外形及功能较满意,皮瓣色泽与周围皮肤一致,无溃疡发生,均恢复保护性感觉;其穿鞋行走及负重等功能均未受到影响。结论根据足内侧穿支血管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并切取不同形式的足内侧皮瓣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血供可靠,操作简单,供区损伤较小,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20.
掌指动脉指蹼穿支蒂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改进手术方法的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皮肤缺损部位应用以不同指掌侧动脉指蹼穿支为蒂的手背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转位修复手及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面积为2.5×1.5 cm~6.0 cm×3.5 cm。结果临床应用15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优良,外形与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掌指动脉指蹼穿支蒂手背皮神经营养皮瓣手术切取方便,转位灵活,血供可靠,是修复手及手指皮瓣缺损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