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房颤动的抗凝策略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房颤可使各年龄段脑卒中的危险增加4—5倍,其年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因此,对房颤患者,尤其是老年房颤患者,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于建生(综述)刘兆昶(审校)作者单位:300120天津市第二中心医院(于建生);天津市第三医院(刘兆昶)于建生男35岁主治医师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与脑卒中有很大关系。常见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冠心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心房颤动(AF)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65例老年AF患者,根据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情况进行分组。比较AF伴发缺血性脑卒中与AF未伴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主要包括HAS-BLED评分、CHA2DS2-VASc评分、平均年龄、合并疾病情况。对老年AF伴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165例患者中,98例伴发缺血性脑卒中,67例未伴发缺血性脑卒中。老年AF伴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AS-BLED评分、CHA2DS2-VASc评分、平均年龄以及合并冠心病、周围动脉病、心力衰竭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老年AF未伴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 0. 05)。98例老年AF伴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采取抗凝治疗,其中56例口服达吡加群,42例口服利伐沙班。经过抗凝治疗的患者AF发作频率明显降低,经颅脑CT检查脑部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在抗凝治疗期间,仅4例发生轻微胃肠不适,均可自行缓解。结论对老年AF患者而言,高龄、合并冠心病、周围动脉病及心力衰竭等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老年AF患者有较高的出血及血栓风险。对于此类患者需要采取合理的抗凝药物进行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杨葵花 《临床医学》2011,31(11):41-42
目的观察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例抗凝治疗临床效果,提高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存活率及生存质量。方法收集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年龄≥65岁)。分析抗凝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共140例住院患者,平均随访8.4个月(7.0~14个月)。有效随访126例,其中包括年龄﹤75岁组66例和年龄≥75岁组60例。失访14例(10%)。随访期间16例(12.69%)死亡。本组32例(25.40%)进行了抗凝治疗。结论老年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病者尚少,达标率低。应该对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项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房颤患者一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对其预后往往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故房颤患者积极抗凝,预防缺血性卒中是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应对预防脑卒中的风险评估、抗凝治疗的强度及药物的选择都涌现出不少研究热点和新的认识。本文对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100例抗凝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并分析。方法回顾性观察100例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情况。结果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比率低,接受华法林治疗者更少。结论应加强临床医生尤其非心血管专科医生对房颤引起脑卒中的认识及正确使用华法林抗凝知识,并不断提高房颤患者对房颤所致脑卒中的危险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后果,卒中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房颤可使卒中发生的风险至少增高4~5倍[1]。抗凝治疗是降低心房颤动相关卒中死亡率的关键,《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指出,CHADS2评分≥2分的房颤患者,均应积极进行抗凝治疗。华法林目前是房颤患者应用最广泛的抗凝药物,但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华法林的使用率和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和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危害不仅在于其发作时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房颤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主要是脑卒中)从而加速病情进展并增加病死率。房颤发生72h后,心房内即可能有血栓形成。非瓣膜性房颤会使脑卒中的发生率升高5.6倍,而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栓塞率是非房颤患者的17.6倍。因此,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也就成为房颤治疗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对老年患者。本文对房颤的抗栓治疗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服用情况,分析未服用的原因.方法:对2006-2008年我院心房颤动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并电话调查未服用的原因.结果: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服用率为23%,长期服用率仅为7.1%;文化程度低(OR=1.3,95% CI:0.7 ~ 2.5)、非中心城区(OR=1.3,95% CI:0.6 ~ 2.7)和阵发性房颤(OR=2.0,95% CI:0.8 ~ 4.8)都不是华法林未被使用的预测因素;电话调查显示,医生未告知的比例很大(65.7%);医生未告知或顾虑太大可能导致华法林不被服用(OR=2.7,95% CI:1.3 ~ 5.6).结论:我院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服用率及长期服用率均很低;医生未告知或顾虑太大可能是患者未服用华法林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疗效。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华法林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将其分为老年组[n=32,年龄(73.22±5.75)岁]和高龄组[n=28,年龄(85.86±3.31)岁]。比较2组抗凝治疗后脑血管意外事件、外周血管栓塞、消化不良及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高龄组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0.71%,高于老年组的6.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组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患者中出现3例脑出血,使用利伐沙班的患者中未出现脑出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外周血管栓塞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龄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21.43%,低于老年组的21.8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龄老年房颤患者应用利伐沙班治疗,脑血管意外发生率降低,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1],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为正常人的5~7倍。抗凝治疗可以降低房颤卒中风险,已成为房颤药物治疗的基石。2010年10月达比加群酯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成为继华法林之后50年来首个被批准用于房颤抗凝治疗的药物[2]。本文对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抗凝治疗中的作用及进展综述如下。1达比加群酯的药理学特性达比加群酯是达比加群的前体,经血浆和肝脏酯酶的水解成为其活性形式达比加群。达比加群是高选择性的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现阶段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流行病学变化、临床特征及抗凝治疗情况。【方法】对本院出院诊断为房颤有心脏超声资料的921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①住院房颤患者中瓣膜性房颤占房颤病人总数的38.8%;非瓣膜性房颤占61.2%,病因以高血压病、冠心病、孤立性房颤、扩张型心肌病为主。②大于70岁房颤占30.3%,年龄越大房颤发生率越高。③左心房超声记录中左房增大(>40mm)占71.9%;约21.4%有左室射血分数降低;阵发性房颤369例(40.1%),持续性房颤552例(59.9%),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明显大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1)。④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76例,仅占8.3%。【结论】非瓣膜性房颤已成为现阶段房颤的主要病因,年龄和高血压是房颤最常见的相关因素。应积极应用华发林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卒中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几个大规模、多中心、随机试验发现,天然肝素(UFH)或低分子肝素(LMWH)并不能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总体预后。紧急抗凝可预防长期卧床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伴房颤及附加危险因素,如附壁血栓和(或)新发心肌梗死的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患者具有较高复发性卒中危险,若无显著出血可紧急抗凝。华法令抗凝可作为伴心房纤颤卒中患者的初级和二级预防。颅内静脉窦栓塞形成、颈动脉夹层和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可常规抗凝,而非心源性栓塞性卒中或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综合征患者长期抗凝治疗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为1%~2%[1,2]。我国30~85岁居民心房颤动患病率为0.77%,其中8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30%以上[3,4]。在过去10年间,我国心房颤动年患病率增长了20倍,预计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心房颤动患病数将达到830万。年龄的增加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年龄每增长1 岁,心房颤动发病风险增加10%;年龄每增长10岁,心房颤动风险增加110%。在心房颤动患者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占绝大多数。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约占5%,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2~7倍,而瓣膜病心房颤动脑卒中发生率是无心房颤动患者的17倍[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进一步增高[6]。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使卒中风险增加4—5倍。不接受抗血栓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的年缺血性卒中风险为5%,并随年龄而增加,风险从50—59岁的1.5%增加到80—89岁的23.5%。心房颤动相关卒中更严重、死亡率更高,致残风险更高且更易复发,因而其预防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MBs)时,发生症状性脑出血(sICH)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自2016年4月至2020年11月于辽宁省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83例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头部核磁共振常规序列扫描和头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检查.根据SW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无CMBs组(n=27)与CMBs组(n=56).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危险评分(CHA2DS2-VASc)、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S)等临床资料.记录CMBs的患者的严重程度分级、发生CMBs的部位以及抗凝药的种类、剂量、服用时间等,主要终点事件为口服抗凝药90 d内发生sICH,分析CMBs患者口服抗凝剂治疗的安全性.记录本研究纳入患者出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本研究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6.9%(14/83).其中,小出血10例(12.1%),包括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痰中带血、便潜血、轻微眼底出血;临床相关非大出血2例(2.4%),包括便血、严重眼底出血;大出血2例(2.4%),为脑出血.2例患者分别于口服抗凝药物后第64天和第82天发生sICH.2例患者的出血部位均与原梗塞部位无关,但出血部位既往均存在CMBs病灶.CMBs组有高血压病病史患者比例高于无CM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是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合并CMBs患者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OR=0.448,95%可信区间0.150~1.344,P=0.032).结论 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患者有较高的CMBs的发生率,高血压病史与CMBs的发生相关.当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AIS患者合并CMBs时,NIHSS评分是sIC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就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就诊的65例房颤患者进行收集、整理,对其抗凝情况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中,年龄为44~86岁,男女比例1:0.63,最常见的病因是风心病。全部患者中合并血栓栓塞者9例(13.8%),其中使用华法林抗凝者1例(11.1%)。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用华法林抗凝者9例(25.7%),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用华法林抗凝者5例(16.7%)。结论血栓栓塞是房颤患者重要的并发症,抗凝治疗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达比加群酯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6月入我院治疗的12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用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华法林治疗,研究组给予达比加群酯治疗.比较两组的凝血指标、肝肾功能指标、出血事件、栓塞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研...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是一种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AF发生率1%,并随年龄增加。据预测至2050年,AF将出现在2%的普通人群中,老年人的发病率更是远远大于这个数值。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体循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卒中,对生命与健康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利伐沙班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选取的90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利用华法林治疗的是对照组,利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是观察组,观察两组的抗凝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28.9%的总出血率比较,观察组的6.7%明显较低(P<0.05)。结论治疗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运用利伐沙班,可以将出血事件减少,临床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