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艳秋  王松田  刘媛 《中外医疗》2008,27(16):61-61
目的 探讨那素达滴眼液在眼科手术表面麻醉中的作用,分析表面麻醉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843例908眼用0.4%倍诺喜眼液+那素逸眼液交替点眼,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 用于眼科白内障、青光眼、翼状胬肉、泪小管吻合等手术,能避免球后麻醉等并发症,简化了麻醉和手术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问.结论 表面麻醉在眼科手术中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易行的麻醉选择.那素达滴眼液能够很好的巩固麻醉效果,有效的降低术中出土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万红 《中原医刊》2004,31(10):3-4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晚期青光眼病人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29例36眼晚期青光眼患者采用0.5%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下施行抗青光眼手术.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达到Ⅰ级-Ⅱ级麻醉效果33眼(91.67%),顺利完成手术;Ⅲ级麻醉效果3眼(8.33%),追加球周麻醉,患者痛感明显减轻而顺利完成手术。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中并发症及麻醉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用于晚期青光眼病人手术中.减少了球后麻醉的并发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0.4%倍诺喜滴眼液行表面麻醉进行小梁除切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82例93眼成人青光眼患用0.4%倍诺喜表面麻醉进行小梁切除术,对术中患者配合及疼痛反应情况进行评议。结果:82例93眼成人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单纯表面麻醉:效果良好顺利完成手术者81眼占87.0%;表面麻醉 上直肌浸润麻醉:因缝上直肌时疼痛用2%利多卡因0.5ml追加直肌浸润麻醉后顺利完成手术者11例占11.8%;球后麻醉:疼痛明显,精神紧张不能配合手术改为球后麻醉后手术顺利完成者2眼,占0.2%。结论: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术是可靠、安全的,无麻醉并发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表面麻醉在抗青光眼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表面麻醉在抗青光眼手术中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0.4%倍诺喜滴眼液表面麻醉对142例284眼行抗青光眼手术,其中117眼行虹膜周边切除术;100眼行小梁切除术;67眼行小梁切除+MMC;观察分析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因麻醉引起并发症。279归(98.2%)麻醉效果良好,手术顺利完成。5眼(1.8%)麻醉效果差,手术配合欠佳,改行球筋膜下麻醉。结论 表面麻醉用于抗青光眼手术,镇痛效果良好、简便易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表面麻醉在小梁切除术中麻醉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58眼用0.4%倍诺喜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行小梁切除术,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 58眼小梁切除术中,麻醉效果满意者53眼,占91.38%;基本满意者5眼,占8.62%;无1眼因为手术疼痛需加球后或球周麻醉。结论 表面麻醉下进行小梁切除术,麻醉效果满意,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评估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浸润麻醉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09例(132眼)各型青光眼患者在0.4% Benoxil滴眼液和2%利多卡因0.2~0.3ml结膜下浸润麻醉行青光眼滤过手术,观察麻醉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124眼(93.93%)术中无疼痛,顺利完成手术:6眼(4.55%)有轻微疼痛及眨眼动作,追加表面麻醉剂1~2次,手术顺利完成;2眼(1.52%)疼痛明显,追加球周或球后麻醉,完成手术。术后视力及视野有所改善,或维持术前状况,眼部炎症反应轻。结论 表面麻醉联合结膜下浸润麻醉行青光眼滤过手术是安全可靠的,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朱春玲  李强  邓敏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0):420-421
目的对表面麻醉在小梁切除术中麻醉效果进行评估。方法对临床确诊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58眼用0.4%倍诺喜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行小梁切除术,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58眼小梁切除术中,麻醉效果满意者53眼,占91.38%;基本满意者5眼,占8.62%;无1眼因为手术疼痛需加球后或球周麻醉。结论表面麻醉下进行小梁切除术,麻醉效果满意,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那素达、贝复舒滴眼液在翼状胬肉术后促进角膜创面愈合及预防复发的作用.方法:将68例(76眼)翼状胬肉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每组34例38眼,由专人并采用同一术式完成,术后第1天起,两组均常规滴用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滴眼液,观察组加用那素达、贝复舒滴眼液,每日4次,貝复舒眼液滴至角膜创面愈合,那素达眼液滴至球结膜充血消退,1个月左右,观察手术区域角膜创面愈合及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情况.结果:随访1年,两组比较,观察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明显缩短(P<0.05),角膜薄翳和角膜血管翳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复发4例,占10.5%,常规组16例,占36.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那素达联合贝复舒滴眼液在翼状胬肉术后应用,有缩短角膜上皮愈合时间,降低角膜薄翳和角膜缘血管翳的发生,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效果,可以作为预防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浸润麻醉下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对31例45眼青光眼患者用0.5%爱尔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结合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观察麻醉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患眼均能达到理想的麻醉镇痛效果,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因麻醉造成严重的局部及全身并发症。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简便易行的麻醉选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眼科应用滴眼液眼膏的使用情况,为眼科临床用药提供合理化的建议。方法:对2007~2009年药库消耗的滴眼液和眼膏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眼科用药以抗菌药物的滴眼液或眼膏为主,眼用药消耗数量以国产药居多。结论:应规范滴眼液眼膏药物的使用,进一步加大国产药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那素达眼液对翼状胬肉术后防止胬肉复发的作用.方法 治疗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术后使用那素达和典必殊眼液.对照组手术方法相同,术后仅用典必殊眼液.随访12~22个月.结果 治疗组翼状胬肉复发率2.56%,对照组复发率17.86%,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翼状胬肉术后早期使用那素达眼液可有效的预防翼状胬肉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37例(48眼)青光眼患者用爱尔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麻醉效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麻醉成功率93.8%,效果满意,术中未出现常规麻醉可能出现的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麻醉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黄学东 《现代医学》2004,32(2):117-118
目的 观察评估单纯表面麻醉下抗青光眼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 2 9例 (3 2眼 )青光眼患者在 0 .4?noxil滴眼液和 2 %利多卡因液配合单纯表面麻醉下行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术。结果 本组病例 2 9眼 (90 .63 % )术中无疼痛不适 ,3眼 (9.3 7% )有轻微疼痛及挤眼动作 ,所有患者配合良好 ,均能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眼压控制在15mmHg(1mmHg =0 .13 3kPa)以下 ,视力及视野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眼部炎症反应轻。 结论 本组结果表明表面麻醉下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手术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缩短 ,在临床上值得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进行黄斑部疾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黄斑部疾病30例30眼,术中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行标准的三通道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根据病情行视网膜前膜、黄斑前膜和或内界膜剥离,眼内光凝、气液交换和体积分数16%全氟丙烷(C3F8)充填。观察术中的镇痛效果,术眼的合作程度以及并发症。[结果]在所有手术眼中,麻醉效果优良者13眼,麻醉效果中等者15眼,麻醉效果差者2眼。麻醉效果差的2眼均为视网膜脱离术后继发性黄斑前膜,在术中肌注哌替啶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患者诉术眼疼痛多发生在巩膜穿刺刀刺入巩膜时、术中顶压视网膜周边部切除基底部玻璃体以及眼内光凝时,但是疼痛均较轻微,能继续耐受手术。所有病例术中未发生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在黄斑部疾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采用表面麻醉联合球结膜下浸润麻醉,能顺利的完成手术,同时避免了球后麻醉所引起的并发症,但是要求手术医生必须具有熟练的手术技巧,并且在手术前与患者充分沟通以配合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表面麻醉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可靠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进行表面麻醉,对45例53眼白内障患者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其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结果:49眼术中未感到疼痛或感到轻微疼痛,手术能顺利进行;3眼术中比较疼痛,经加滴1~2次表面麻醉药后仍能顺利完成手术;1眼行人工晶体后房悬吊固定时有痛感而加用筋膜囊下麻醉而完成手术。结论:表面麻醉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确切有效,简单快捷,且并发症较球后麻醉少。但适应证的选择很重要,对手术并发症的处理有时要联合应用其他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表面麻醉下抗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40例277眼各型青光眼采用0.4%倍诺喜液表面麻醉下行抗青光眼手术,观察麻醉效果和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麻醉效果良好,手术顺利,无一例因麻醉引发并发症。结论表面麻醉应用于抗青光眼滤过手术镇痛效果良好,能有效防止球后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表面麻醉(表麻)下行内眼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随机抽取表麻下内眼手术300眼与球后麻醉下内眼手术288眼,对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对比。结果:表麻下与球后麻醉下内眼手术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但表麻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因麻醉带来的术中、术后并发症,使内眼手术更加安全快捷。结论:表麻下行内眼手术是可行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现代眼科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进步,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白内障恢复视力广泛采用的手术之一,除严重的晶状体脱位和半脱位,以及影响晶状体后囊稳定性的原因外,几乎所有的白内障都适合此种手术方法[1]。但既往手术需行表面麻醉联合球后麻醉或球周麻醉,使手术风险增加,患者接受度下降,严重并发症还可致视力丧失及眼球损坏,表面麻醉可解决此类问题,使白内障手术更趋人性化。我院眼科对392例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耐受程度、手术风险及术后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科采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392例,男217例,女175例;年龄15岁~89岁,平均年龄54岁。核硬度Ⅰ级~Ⅲ级299例,Ⅳ级93例。术前视力:光感~0.3。1.2麻醉方法术前1h复方托品酰胺眼液充分散瞳后,以0.5%爱尔凯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每5min点眼1次,共3次,视患者全身情况术前可使用镇静剂。1.3手术方法术前眼球不加压,不做上直肌缝线,开睑器开睑,做以上穹窿为基底结膜瓣,巩膜表面烧灼止血,于上...  相似文献   

19.
汤书忠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5):3381-3382
随着现代眼科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晶体植入技术的进步,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已成为白内障恢复视力广泛采用的手术之一,除严重的晶状体脱位和半脱位,以及影响晶状体后囊稳定性的原因外,几乎所有的白内障都适合此种手术方法[1]。但既往手术需行表面麻醉联合球后麻醉或球周麻醉,使手术风险增加,患者接受度下降,严重并发症还可致视力丧失及眼球损坏,表面麻醉可解决此类问题,使白内障手术更趋人性化。我院眼科对392例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耐受程度、手术风险及术后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科采用表面麻醉下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392例,男217例,女175例;年龄15岁~89岁,平均年龄54岁。核硬度Ⅰ级~Ⅲ级299例,Ⅳ级93例。术前视力:光感~0.3。1.2麻醉方法术前1h复方托品酰胺眼液充分散瞳后,以0.5%爱尔凯因滴眼液行表面麻醉,每5min点眼1次,共3次,视患者全身情况术前可使用镇静剂。1.3手术方法术前眼球不加压,不做上直肌缝线,开睑器开睑,做以上穹窿为基底结膜瓣,巩膜表面烧灼止血,于上...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中,选择使用表面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表面麻醉剂倍诺喜(0.4%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于术前10分钟间隔滴眼2次及结膜囊冲洗后放置开睑器前再滴1次共计3次。术中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236例麻醉效果达Ⅰ级者214例(90.68%),Ⅱ级者20例(8.47%),Ⅲ级者2例(0.85%)。结论 表面麻醉不但具有球后及球周麻醉同样的效果,还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尤其重要的是避免了球后及球周麻醉的潜在危险性,从而使手术变得更加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