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研究寰枢关节后部的神经血管丛与寰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为局部手术显露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具血管灌注的颈椎标本,解剖观测寰枢后部的神经血管丛及其与寰枢椎的关系.在20具尸体标本上利用枢椎侧块定位方法,不分离寰枢神经血管丛,直接进行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而后X线和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情况.结果:在寰枢关节的后方有丰富的、怒张的球团状的静脉丛存在,分离时易出现血管壁损伤.模拟临床手术共完成40枚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无脊髓、硬膜、椎动脉、脊神经损伤,X线和CT扫描显示所有螺钉位置理想.结论: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时不宜分离显露寰枢神经血管丛,而枢椎侧块定位方法可以满足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2.
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寰椎后路椎弓根钉的进钉点和验证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方法:用40副干燥寰枢椎标本测量进钉点的最佳位置和相关数据,临床应用该置钉技术,CT测量6例术后病人钉在寰椎侧块中的位置和螺钉长度。结果:寰椎椎弓根平均宽度为7.78mm,进钉点在寰椎椎弓根中线外缘2.2mm,即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线,CT测量螺钉均位于寰椎侧块内,螺钉长度为28--30mm。结论: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可用枢椎下关节突中点的矢状延长线来确定,螺钉长度28--30mm。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方法:1例寰枢椎不稳标本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将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中,利用ANSYS8.0软件建立寰枢椎不稳三维有限元模型。给予模型加载不同边界条件,模拟寰枢椎的不同运动,分析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力主要集中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根部。前屈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350×109Pa,前屈角度为0.7°;后伸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427×109Pa,后伸角度为1.2°;侧弯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295×109Pa,侧弯角度为0.3°;旋转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0.635×109Pa,旋转角度为0.8°。结论: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经后路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寰椎侧块螺钉14枚,枢椎椎弓根螺钉20枚及连接板或棒稳定上颈椎1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疗效,手术设计和并发症的预防.结果:进钉点显露过程中出现静脉丛出血3例,两例两处寰椎后弓下壁破裂,改为经寰椎后弓下置钉,无椎动脉损伤、感染、脑脊液漏,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3 a,平均1.4 a,无内固定松动,骨折不愈合.结论:寰椎侧块螺钉,枢椎椎弓根螺钉及连接板或棒固定技术稳定上颈椎具有肯定的三维固定效果,操作简便,固定可靠,只要正确掌握适应症,术前以三维CT为基础进行科学设计,术中仔细操作,大多数并发症可避免,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寰椎后弓形态分类与椎弓螺钉固定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探讨寰椎后弓的分类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进钉方法。方法: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48具干燥寰椎标本的相关解剖学数据。结果:进钉处寰椎侧块高度和宽度分别为(12.40±1.12)mm和(12.69±1.62)mm;进钉处寰椎椎弓根的高度和宽度分别为(4.56±1.82)mm和(7.89±1.10)mm;钉道处椎动脉沟底骨质厚度小于螺钉直径3.5mm的占17%(8例),其中4%(2例)厚度小于螺钉半径1.75mm。结论:对于寰椎后弓高度偏小的患者,可以部分经寰椎后弓或跨越寰椎后弓实现寰椎的椎弓根螺钉固定,进钉位置的确定应以术前三维CT重建和术中探查结合考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寰枢椎不稳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5寰枢椎不稳的患者应用直视下椎弓根钉固定并行自体骼骨植骨融合.结果 15例60枚螺钉均成功植入,复位固定满意,全组病例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患者均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7.5个月;患者均在3~6个月寰枢椎骨性融合,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现象.结论 直视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植入技术具有置钉相对安全、准确、融合率高等特点,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一种有效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7.
背景:寰枢椎脱位因手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曾被国际骨科界视为“手术禁区”。然而,随着骨科智能数字化的迅速发展,机器人辅助导航置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显著降低了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是将该技术应用于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在机器人辅助导航下行C1-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颈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关注有无脑脊液漏、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脊椎损伤学会脊髓损伤分级、日本骨科协会颈椎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并评估置钉准确率。结果与结论:①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②5例患者共置入20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其中A类螺钉9枚,B类螺钉10枚,C类螺钉1枚,置钉准确率为95%;③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为(0.80±0.71)分,较术前(4.00±2.83)分明显下降;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为(14.80±0.84)分,较术前(8.00±0.71)分明显升高;而寰齿前间隙由术前(7.86±3.25)mm减小至(2.82±0.93)mm,寰枢椎管储备间隙由术前(6.74±1.99)mm增大至(12.10±3.51)mm,延髓颈髓角由术前(133.32±13.55)˚增大至(153.44±9.53)°,斜坡椎管角由术前(128.02±9.92)˚增大至(143.25±12.99)˚;以上末次随访指标结果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④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所有患者植骨区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拔出等情况出现;⑤提示该方法可以避免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手感,保证上颈椎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并在中期随访中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7例患者中,AndersonⅡ型陈旧性齿突骨折6例,不稳定Ⅲ型1例,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为6~13分,平均9.6分,影像学检查均伴有寰枢椎不稳或脱位表现。采用经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固定,并在寰枢椎后弓间植入自体颗粒状骨。结果 7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平均随访15个月,所有患者螺钉植入位置和复位均满意。寰枢椎植骨于术后6~9个月达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JOA评分12~17分,平均14.6分。所有患者颈部运动功能恢复良好,但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结论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齿突骨折可使寰枢椎获得即刻的坚强固定,有利于寰枢间植骨融合,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背景:当寰椎出现病理变化时如寰椎脱位、寰枕连接处不稳、椎体骨折等一系列病理问题时,应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置入螺钉及钉棒固定或钉板固定是新近提出的一种修复方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目的:比较寰椎椎弓根置入螺钉对不同类型寰椎病变的修复效果。 方法:来源于内蒙古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的42根椎骨,根据矢状面椎动脉沟底的骨质厚度将椎骨分为3型:Ⅰ型(普通型)、Ⅱ型(变异轻微型)、Ⅲ型(变异重度型),均接受寰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 结果与结论:螺钉在不同骨质密度的椎骨中拔出的力不相同,骨质厚度越大、骨质密度越大的椎骨,其螺钉的拔出力越大(P < 0.05);然而螺钉在不同骨密质的椎骨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同,不会压迫血管及影响椎体的活动现象。提示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安全性较好,无不良反应,不会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及生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CT扫描50例干燥枢椎标本,测量枢椎椎弓根上缘、下缘和中部的宽度以及椎弓根的内、外缘高度。结果:椎椎弓根的上缘宽度为(7.67±1.33)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mm;中部宽度平均(5.75±1.59)mm,19%小于5.0mm;下缘宽度平均(3.87±1.09)mm,84%小于5.0mm。枢椎椎弓根的缘高度平均(5.66±1.43)mm,40%小于5.0mm;内缘高度平均(8.80±0.74)mm,所有标本均大于5.0mm。结论:国人中约81%的患者适合进行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前CT扫描可明确个体的置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目的:为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中国成年人的寰椎干骨标本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同时对6例新鲜颈椎尸体标本的后人路颈2神经根与寰椎侧块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寰椎中线至侧块中点、椎动脉内侧壁、椎弓根内缘的距离分别为:(17.56±1.18)mm、(23.04±1.69)mm及(l4.18±1.07)mm;侧块中部的宽度为(11.59±1.39)mm,侧块中心点的厚度为(12.70±1.04)mm;后弓与侧块移行处中点至下关节面间距为(4.08±0.69)mm;椎动脉沟处后弓厚度为(4.70±1.00)mm。解剖学观察见颈2神经根出脊髓后沿颈1/2关节间隙的下方向外下行走,且颈2神经根有较大的移动度。结论:寰椎侧块较枢椎椎弓根明显宽大,颈2神经根的上方有足够的空间,故认为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是完全可行的。螺钉的进钉方向矢状面应向上20°,横断面上应向内斜15°,螺钉在侧块内的长度约22mm。  相似文献   

12.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和治疗原则。方法:采用腰椎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复位、内固定同时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患者57例,其中Ⅰ型21例,Ⅱa3例,Ⅱb2例,Ⅱd31例,Ⅰ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28例,Ⅲ度滑脱2例。结果:术后随访7~37个月,52例骨性融合,骨性融合率为91.2%,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6.4%。结论:治疗腰椎滑脱应遵循减压、复位、固定、融合的原则,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滑脱的成熟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治疗效果,为该疾病的有效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治疗的100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接受椎体成形术与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治疗方法患者53例为实验组,单纯接受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方法患者47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椎管狭窄、椎体前缘压缩、Cobb's角、疼痛指数的改善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统计学结果表明两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椎体成形术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对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效果好,并发症少,且术后患者功能恢复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测腰椎椎体前面与椎前大血管的解剖关系,为腰椎椎弓根螺钉双皮质固定技术提供血管解剖学依据。方法62例成年人行腰椎CT三维重建及腹部血管成像检查(其中男32例,女30例),观测腰椎椎弓根平面椎体前面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或髂动静脉之间的距离,腹主动脉、下腔静脉或髂动静脉相对于椎体前面的相对位置关系。结果L1-L4椎体左侧平椎弓根平面腹主动脉距椎体前面距离为0.26-0.37cm、位于椎体前面-7°-34°区域;L1-L3椎体右侧平椎弓根平面下腔静脉距椎体前面距离分别为1.03cm、0.75cm、0.36cm,位于椎体前面17°-63°区域;L。椎体右侧、L5椎体双侧平椎弓根平面髂动静脉距椎体前面距离小于0.15cm,位于椎前73°区域内。结论L1-L4左侧双皮质椎弓根螺钉置钉过深容易损伤腹主动脉,L1-L3椎右侧椎弓根螺钉最容易操作完成,损伤下腔静脉的可能性较小,L4右侧、L5双侧的双皮质椎弓根螺钉最容易损伤椎前大血管。  相似文献   

15.
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临床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0对中国成人干燥寰枢椎配对标本上,对与临床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相关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冠状面上螺钉植入最小外偏角(5.5±2.0)°(0°~13.0°),最大外偏角(23.6±2.1)°(17.5°~32.5°),矢状面上螺钉植入最小后倾角(14.9±2.6)°(9.0°~27.0°),最大后倾角(25.6±2.5)°(17.5°~33.5°),内侧钉道距离(16.58±1.49)mm(13.78~21.86mm),外侧钉道距离(26.44±1.75)mm(21.81~33.78mm)。结论: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16~26mm长度的螺钉,外倾5°~23°、后倾15°~26°方向拧入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正常人L4~5节段椎间盘切除后单/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融合的有限元模型,对两者在不同运动载荷下的稳定性和应力分布进行比较研究。 方法 通过正常人L4~5节段CT扫描获取断层图像,然后利用mimics软件重建人体L4~5三维模型,再通过Ansys软件前处理功能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椎间盘切除后单侧(A)、双侧(B)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Cage融合模型,对两组模型分别施加5 N?m的前屈、后伸、左/右屈曲和左/右旋转载荷,比较分析椎体及植入物在不同工况下的位移及应力峰值。 结果 各种工况下,A组在固定侧侧屈时椎体间位移及椎弓根螺钉应力峰值最大,在后伸时椎体应力峰值最大。B组在后伸时椎体间位移峰值最大,在旋转时螺钉及椎体应力峰值最大。在后伸和固定侧侧屈工况下A组椎体间位移峰值、螺钉及椎体应力峰值较B组相差最大。 结论 与双侧固定相比,单侧固定融合术后在固定侧侧屈及后伸工况下发生不稳及螺钉松动、断钉的潜在风险最大。单侧固定融合术后的病人在椎间骨融合前应特别减少后伸及固定侧侧屈动作,以降低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