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并总结川崎病(KD)伴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临床特点和外科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胸心外科7例因KD伴发CAL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1例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余6例患者恢复顺利。全组均痊愈出院,1例失访,6例随访5~26个月,无死亡及新的CAL发生。结论诊断KD时必须明确有无CAL,并进行长期随访。一旦有手术指征需及时干预,术中根据CAL病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临床特点;观察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KD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以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收治的57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和CAL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NCAL和CAL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52例KD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NCAL者32例,CAL者20例,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16例,冠状动脉瘤(CAA)4例。CAL组口腔黏膜病变及肛周皮肤脱屑的发生率低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NCAL组(P<0.05);在CAD患者中,左冠状动脉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P<0.01)。IVIG治疗后6~18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患者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CAA患者冠状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33例KD患者进行随访,18例NCAL者无新发病变,13例CAD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恢复正常,1例CAA冠状动脉直径增加,1例CAA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热程长、血WBC、CRP及AST升高是KD患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PLT与CAL无关,大剂量IVIG可促进KD患儿CAL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K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参照KD及CAL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124例KD患儿,分成两组,CAL组50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no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NCAL)74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儿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清钠、血清钾的变化。结果与NCAL组患儿相比,CAL组患儿WBC、PLT、CRP、IgGI、gAI、gM明显增高(P〈0.05),血清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钾、Hb、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CRPI、gGI、gM、血清钠与KD合并CAL密切相关。结论 PLT、CRPI、gGI、gM及血清钠可作为KD患儿并CAL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之一.心脏损害,尤其是冠状动脉受损系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患儿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微小RNA-26b(miR-26b)与冠状动脉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川崎病患儿(观察组),根据冠状动脉损伤情况将其分为损伤组(n=34)和无损伤组(n=72)。同时,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1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血浆miR-26b表达水平,Pearson分析观察组血浆中miR-26b与血管内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中miR-26b水平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情况的预测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浆miR-26b表达水平为0.69±0.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2±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10,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浆中miR-26b与血管内径呈负相关(r=-0.410,P<0.05)。ROC曲线显示,血浆miR-26b水平预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7(95%CI:0.724~0.890),截断值为0.69,敏感度为85.30%、特异性为70.80%。【结论】川崎病患儿血浆miR-26b呈低表达,且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患儿中miR-26b水平更低,与血管内径呈负相关,血浆miR-26b对冠状动脉损伤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川崎病(KD)的临床特点,探讨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425例诊断为KD的临床特点,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KD并发CAL的高危因素.[结果]住院治疗的KD患儿逐年上升,2岁以下为高发年龄段,KD合并CAL的发生率为36.2%,单因素分析显示热程、人血丙种球蛋白(IVIG)使用时间、血沉(ESR)、心肌钙蛋白I(cTnI)、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与CAL有关(P<0.05),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提示热程、IVIG使用时间、cTnI与CAL的发生相关(P<0.05).[结论]热程、IVIG使用时间、cTnI是KD并发CAL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非典型川崎病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出疹性疾病.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和淋巴结增大,好发于婴幼儿,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KD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临床非典型病例也逐渐增多,因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易误诊误治[1].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限性且病因不明的血管炎,常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中、小动脉炎,冠状动脉损害是其最为严重的病变,是影响KD预后的重要因素,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对KD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近年来,随着超声图像分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段急性期川崎病(KD)合并冠状动脉非扩张性损害患儿左前降支(LAD)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 分析31例急性期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非扩张性损害患儿(KD组)的LAD血流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分析<1岁、1~3岁和>3岁3个亚组KD患儿急性期LAD近段内径、血流量、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PDV)、平均血流速度(MDV)、速度时间积分(VTI),并分别与27名正常儿童(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不同年龄段急性期非冠状动脉扩张性KD患儿,其LAD近段血流参数PDV、MDV及VTI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但LAD近段内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内比较:<1岁、1~3岁及>3岁亚组LAD近段内径、血流量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DV、MDV及VT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对照组内比较:随着年龄的增加,LAD内径、LAD血流量增加,PDV、MD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T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KD急性期冠状动脉炎性病变可导致LAD血流速度增加;研究LAD的血流动力学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非冠状动脉扩张性KD的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11.
现将我院2001~2005年住院的川崎病患儿45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28例,女17例,男女比例1.6:1,发病年龄8月龄~7岁,5岁以内有38例。本组均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嘲,有2例临床症状不典型,其中1例超声心动图发现冠状动脉病变而确诊,另1例诊断性治疗有效。本组中复发2例。 相似文献
12.
13.
72例川崎病临床及冠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川崎病(KD)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KD合并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KD住院患儿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影响CAL发生的因素进行卡方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诊断典型KD 61例(84.7%),非典型KD (AKD)11例(15.3%).发病年龄6月至13.1岁(中位数2.73岁),5岁以下发病占87.5%.66例行超声检查,发现冠脉损害32例(48.5%).②卡方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CRP)与CAL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是否使用静脉注入免疫球蛋白(IVIG)、IVIG使用时间、IVIG使用剂量与KD合并CAL显著独立相关(P<0.05).[结论]CRP增高、未使用IVIG或IVIG使用过晚、剂量小为KD合并CA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血脂代谢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09年10月住院治疗的82例KD患儿,检测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载脂蛋白A1(ApoA1)及载脂蛋白B100(ApoB100)水平。选取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KD患儿在治疗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超声心动图显示将KD组再分为冠状动脉病变组(CAL组,n=31)和非冠状动脉病变组(NCAL,n=51)。结果治疗前,KD患儿TC、ApoA1、HDL-C降低,TG、LDL-C升高,与正常儿童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KD患儿CAL组较NCAL组变化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VLDL-C和ApoB100水平KD患儿与正常儿童比较、NCAL组与CAL组比较变化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NCAL组TC、TG、HDL-C、LDL-C、ApoA1恢复正常(P〈0.05)),而CAL组仅TC、LDL-C、ApoA1恢复正常(P〈0.05)。结论 KD患儿存在血脂代谢紊乱,TC、TG、HDL-C、LDL-C、ApoA1与冠状动脉的损害有关,应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5.
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①川崎病患者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否检测出冠状动脉(冠脉)病变;②不典型川崎病患者中冠状动脉扩张(CAD)和(或)动脉瘤(CAA)是否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③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能否减少CAD和(或)CAA.[方法]对2000年6月至2006年6月住院治疗的117例KD病例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冠脉病变的阳性率高达92%.不典型川崎病患者的治疗时间较典型川崎病患者显著较晚(P=0.018).不典型川崎病CAD和(或)CA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22).[结论]川崎痛患者的首次超声心动图常能检测出冠状动脉病变.不典型川崎病患者CAD和(或)CAA比典型性患者更频发;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川崎病可减少CAD和(或)CA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川崎病并发肾脏损害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发热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出疹性小儿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改变和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病程为自限性[1]。本院儿科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3年收治川崎病患儿86例,其中并发肾脏损害47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31例,女16例,年龄5个月至7岁,平均2岁,其中1岁以下12例,1~3岁29例,3~7岁6例,春季15例,夏季为12例,秋季为12例,冬季为8例。1.2临床表现均表现为持续发热,热程为5~18d,其中<6 d 5例,6~10 d 30例,>10 d 12例,四肢末端硬肿11例。草莓舌40例。颈淋巴结肿大36例,其中伴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者5… 相似文献
17.
18.
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早期治疗川崎病28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早期治疗川崎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组病人以2.0/(kg·d)的丙种球蛋白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灭菌生理盐水中稀释成5%的浓度,静脉滴注,连续用5d,阿司匹林30~50mg/(kg·d)口服,每天3次,退热后(2~3d)可减少为3~5mg/(kg·d)口服,每天3~4次,持续用药到症状消失,血沉正常。结果:全部28例均获得治愈,治愈率达100%。未导致和诱发相关副作用。结论:在及时合理准确的迅速处理后,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结合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是好的,并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清内皮素-1(ET-1)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42例KD患儿根据病期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依据心脏超声检查分为冠脉病变组和非冠脉病变组。采用放免法测定ET-1水平并进行各期组间的比较。【结果】KD急性期患儿ET-1为(87.46±16.79)ng/L明显高于恢复期组(52.53±19.26)ng/L和健康对照组(43.31±18.35)ng/L(P<0.01)。冠脉病变组急性期水平(96.82±18.34)ng/L高于非冠脉病变组(75.21±14.50)ng/L(P<0.01)。【结论】内皮素可能参与了KD的发病机制,ET-1水平可反映KD冠脉血管受累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20.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是儿童期急性发热性疾病,可致多系统损伤,最严重的是冠状动脉损伤(CAL)。在川崎病的急性期加强防治及护理可减少CAL的发生。现将我院2004年收治的102例川崎病患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