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制备壳聚糖微球体外缓释TGF-β1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离子交联沉淀法制备壳聚糖-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缓释微球,研究其体外缓释性能。采用离子交联沉淀法制备壳聚糖微球,以其包裹TGF-β1,制备具有缓释效能的壳聚糖-TGF-β1缓释微球。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Elisa法等观察其表面形态,测定药物载药率、包封率、体外缓释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所得微球球形良好,表面光滑,粒径分布集中,平均粒径272nm。壳聚糖微球有较高的药物包封率,达80.60%。体外释放试验提示,TGF-β1初期存在突释现象,前24h释放达27%,但其后可从壳聚糖微球中稳定释放,7d累计释放达41%。离子交联沉淀法制备壳聚糖缓释微球方法简单易行,所得壳聚糖-TGF-β1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能,提示其在组织工程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使壳聚糖能更好地用于减肥降脂,必须提高壳聚糖的降脂活性和降低其毒副作用。方法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壳聚糖微球,在体外模拟人体消化系统环境考察壳聚糖微球对脂类的结合能力。结果壳聚糖微球粒径范围在2—5μm且用量90mg时对脂类的结合能力达19.53gig,对胆酸的结合能力达27.35mg/g,用量120mg时对游离脂肪酸的结合能力达18.25mg/g,均显著高于普通壳聚糖。结论壳聚糖微球是提高壳聚糖降脂活性的一种有效途径,该研究为新一代壳聚糖减肥类产品的后续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羧甲基壳聚糖作为植入可降解缓释微球辅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羧甲基壳聚糖作为一种高分子材料 ,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本实验试图利用羧甲基壳聚糖作为植入环丙沙星微球的缓释辅料 ,并探索这一剂型的制备工艺、结构形态和体外释药特性。首先我们采用乳化交联技术制备微球 ;然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及示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微球的结构和形态 ;建立体外持续流动释放系统初步检测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实验结果发现 :微球的结构和形态受制备工艺条件如温度、离子强度、搅拌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一定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环丙沙星微球的体外释放时间可达 7d以上 ,释放行为符合 Higuchi方程。因此 ,我们认为 :羧甲基壳聚糖可作为环丙沙星可降解植入微球的缓释辅料 ;乳化交联技术是制备这一微球的有效方法 ,工艺简单、稳定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载氟喹诺酮类药物微球是一类新型的抗菌缓释剂,它既具有壳聚糖的抗菌、抑菌性能,又能发挥氟喹诺酮类药物良好的杀菌作用.将氟喹诺酮类药物负载于壳聚糖微球,可大幅提升其抗菌、杀菌及消炎抗感染性能.综述了近几年壳聚糖载氟喹诺酮类药物缓释微球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背景:壳聚糖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抗菌活性,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药物缓释系统中。 目的:制备人同种异体骨载异烟肼-壳聚糖微球,并分析其体内释药性能。 方法: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异烟肼-壳聚糖微球,进行体外45 d的药物释放实验。将单独装载异烟肼的异体骨块(对照组)和装载异烟肼-壳聚糖微球的异体骨块(实验组)分别植入家兔两侧髂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体内释放情况。 结果与结论:异烟肼-壳聚糖微球外观呈圆形、表面光滑、分散良好;平均粒径(3.33±0.9) μm,载药率(16.25±1.24)%。体外药物释放实验显示无突释现象,24 h释放20%左右,45 d释放76%,释放曲线较平缓,释放稳定;数学模型拟合符合Ritger-Peppas模型。实验组异烟肼浓度在前28 d内缓慢升高,其后缓慢下降,持续56 d以上,浓度38.50~155.75 µg/g;对照组异烟肼浓度在1周左右达高峰,为1982.5 µg/g,21 d后骨块周围药物不能测到。说明异烟肼-壳聚糖缓释微球在体内外均可以缓慢平稳释放异烟肼,且持续时间长。提示人同种异体骨载异烟肼-壳聚糖缓释微球复合体可以作为骨结核病灶清除后的一种置入材料,在提供机械支持的同时进行长时间的局部化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GF-β1对人TGF-β1基因自身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以人全血基因组DNA为模板,PER扩增获得TGF-β1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5′端-1328~ 812bp和 227~ 812bp的片段,以此作为启动子与含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而不含启动子的pCAT-enhancer质粒构建成重组质粒,并将其转染至大鼠星状细胞株nFSC中,细胞在DMEM培养基中进行培养,用不同浓度的TGF-β1进行干涉,测定并比较细胞的CAT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的TGF-β1对大鼠的肝脏星状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实验用的浓度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关系;浓度为2.5ng/ml TGF-β1可以使转染phTGF0.585、phTGF1.120、phTGF1.423、phTGF1.680、phTGF2.140质粒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的CAT活性分别增加2~5倍。结论:TGF-β1在大鼠nFSC细胞中对TGF-β1启动子活性具有自身促进作用,为进一步研究TGF-β1的调节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背景:不同方法制备出的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壳聚糖微球,其包裹率和控释效果也不同。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壳聚糖微球的最佳制备方案,观察其体外释放特性。 方法:使用Berthold沉淀法制备壳聚糖微球,筛选最佳制备方案;使用扫描电镜及粒径分析仪观察壳聚糖微球的形态及粒径分布;冻干后的壳聚糖微球包裹幽门螺杆菌全菌蛋白抗原,使用BCA蛋白定量试剂盒测量分析微球的抗原包裹率、包裹量及释放率。 结果与结论:从32种壳聚糖微球制备方案中筛选出了以海得贝壳聚糖为原料、冰乙酸的浓度为1%、硫酸钠为沉淀剂、pH值为5.0、不进行超声处理方案为最佳制备方案,扫描电镜示微球光滑圆整、致密,粒径分布在1.0~5.0 μm;抗原包裹率为79.92%,包裹量为16.47%;体外释放实验表明,总抗原释放率为20.39%,呈缓慢释放状态。  相似文献   

8.
肝病患者血清TGF-β1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77例肝病患者进行了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检测及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泡球蚴(Em)感染对Balb/c小鼠肝脏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受体TβRⅠ/Ⅱ和信号蛋白Smad2/3表达的影响。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泡状棘球蚴原头蚴混悬液肉眼直视注射肝脏诱导小鼠肝泡球蚴感染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法注射生理盐水。于感染第60天处死小鼠,取肝脏组织。用RT-PCR检测肝组织TGF-β1、Smad2、Smad3 mRNA表达;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肝组织TGF-β1、TβRⅠ(TGFβⅠ型受体)、TβRⅡ(TGFβⅡ型受体)、Smad2/3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HE和Masson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和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结果与对照组小鼠比较,Em感染小鼠肝组织内TGF-β1、Smad2、Smad3 mRNA表达升高。Em感染后TGF-β1、Smad2/3蛋白表达增加。TGF-β1、TβRⅠ与Smad2/3阳性反应主要位于肝细胞浆,TβRⅡ主要在肝细胞膜表达,上述指标在两组间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Em感染的肝组织中TGF-β1、TβR及Smad2/3蛋白表达均增高。TGF-β1/Smads信号蛋白参与了Em感染致肝纤维化及肝损伤过程。Em感染可能通过TGF-β1/Smads通路介导宿主与寄生虫间的共生。  相似文献   

10.
两性霉素B缓释微球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研究药物载体材料对药物微球缓释性能的影响,本研究将可完全生物降解的共聚物作为壁材以相分离法制备含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的微球,研究了不同溶剂/非溶剂、不同分子量共聚物、不同配比共聚物、不同表面活性剂及其不同用量等因素对微球的粒径大小、分布、药物包封率和药物体外释放等性能的影响。使用透射电镜(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微球的表面形貌,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微球的粒径大小及分布,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药物的包封率。研究发现,聚合物特性粘度和分子量越大,聚合物中LA:PEG的配比越大,微球粒径越大,分布越宽;微球粒径越大,包封率也较大;AmB/PLA-PEG微球具有缓释性能,且含药微球的释放性能与微球的粒径,包封率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微球药物释放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已有多种药物实现了以壳聚糖微球作为缓控释载体,并在生物医学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成为缓控释剂型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对壳聚糖微球释放机制的研究进展落后于壳聚糖载药微球制备与应用的研究进展,而加强壳聚糖载药微球药物释放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药物的释放行为和释放影响因素,并对深入研究壳聚糖缓释载药体系的制备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从壳聚糖微球的药物释放机制、药物释放行为描述、药物释放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检测TGF-β1、TGF-βRⅡ、Smad2/3及CDC25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它们在胃癌组织中的发生、发展的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0例胃癌、2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7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4例肠上皮化生、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和57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GF-β1、TGF-βRⅡ、Smad2/3和CDC25蛋白的表达.结果 TGF-β1、TGF-βRⅡ、Smad2/3和CDC2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TGF-β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上皮内瘤变、肠上皮化生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Smad2/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CDC25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组织,且在胃癌淋巴结转移组中的表达高于未转移组.TGF-β1与TGF-βRⅡ、Smad2/3和CDC25呈正相关,Smad2/3与CDC25也呈正相关.结论 TGF-β1、TGF-βRⅡ、Smad2/3和CDC25的表达是引起胃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作为胃癌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缓释bFGF微球体外降解和释药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体外降解释药实验,初步探索bFGF微球在体外的降解释药特点.以PBS液为体外降解和释药介质,初步研究bFGF微球体外降解和释药特点.bFGF微球与空白微球体外降解和质量丧失趋势一致,各个指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约在10d时PLGA的重均分子相对质量下降一半,14~18d时微球质量下降一半,说明微球质量丧失滞后于重均分子相对质量下降.突释期内微球体外释放度仅为19.26%,21d后体外累积释放度高达85.46%,释出bFGF浓度稳定,其平均浓度为(72.47±6.26)ng·mL-1,微球的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r=0.9978).本实验bFGF微球与空白微球降解和吸收趋势一致.聚合物的质量和形态结构变化相对滞后于重均分子相对质量的下降,降解可能主要发生在分子链断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丹参涂膜剂用于移植人体肥厚性瘢痕裸鼠模型,以观察对瘢痕内细胞因子TGF-β1和bFGF的影响,探讨丹参活血化瘀中药抗肥厚性瘢痕的作用机制,为临床中医预防和治疗瘢痕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作丹参涂膜剂,用于移植人体肥厚性瘢痕裸鼠模型,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细胞因子TGF-β1、bFGF的表达。结果:丹参涂膜剂可促使瘢痕组织内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明显下降,可增强瘢痕组织内细胞因子bFGF的表达。结论:丹参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抑制瘢痕组织内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和增强瘢痕组织内细胞因子bFGF的表达,从而具有抑制瘢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GF-β1对不同病变阶段主动型Heymann肾炎肾小球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方法 建立主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在主动型Heymann肾炎第4、6、8和12周,用RT-PCR法检测TGF-β1 mRNA在病变肾组织内的表达,并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纤维连接蛋白和Ⅳ型胶原在Heymann肾炎病变各阶段大鼠肾小球内的表达,再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自主动型Heymann肾炎模型诱发后第4周开始,TGF-β1 mRNA即有表达,至第8周最明显,第12周有所下调。主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肾小球内纤维连接蛋白和Ⅳ型胶原的含量,随TGF-β1表达的上调和病变的进展而增多。结论 TGF-β1可能通过刺激主动型Heymann肾炎大鼠肾小球上皮细胞产生过量细胞外基质,从而介导了主动型Heymann肾炎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接种缓释霍乱微球疫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把霍乱弧菌Inaba569B株的外膜蛋白(OMP)包入可生物降解的聚乳酸-聚乙二醇共聚体内,制备成缓释微球疫苗。对微球在动物体内的靶向分布研究,表明口服微球后主要分布在肝、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等部位。采用微球疫苗免疫BALB/c小鼠后,收集其唾液、血清和粪便,采用BA-ELISA法检测了sIgA和IgG抗体滴度。在第6周,口服微球疫苗组的小鼠粪便sIgA滴度比口服游离OMP对照组高5倍;在第12周时sIgA高达10倍(224/22),同时小鼠血清IgG滴度也比对照组高14倍(1920/140)。采用霍乱弧菌经腹腔攻击免疫小鼠后,发现口服微球疫苗组保护率为50%~70%,皮下注射微球疫苗组保护率为80%~100%,而口服游离OMP组保护率仅为1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多发性硬化(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45例MS患者血清TGF-β1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和NIND组相比,MS患者血清TGF-β1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Stable MS组相比,RRMS组和CPMS组TGF-β1含量亦明显下降(P<0.05);动态观察显示,随着病情的好转,TGF-β1含量亦逐渐升高.结论:血清中TGF-β1的检测对判断MS患者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mir-18a-5p、mir-23a-3p、mir-24-3p、mir-25-3p和TGF-β1在食管鳞癌(ESCC)患者肿瘤微环境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它们在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收集52例ESCC患者癌组织、癌旁组织手术标本;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ECA-109、TE-1细胞株、正常食管上皮细胞和52例ESCC患者手术标本的mir-18a-5p、mir-23a-3p、mir-24-3p、mir-25-3p和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TGF-β1在上述细胞以及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相比,mir-18a-5p、mir-24-3p、mir-25-3p、mir-23a-3p在ESCC细胞株ECA-109中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其中前3种miRNA在ESCC细胞株TE-1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TGF-β1在ESCC细胞株ECA-109、TE-1中明显低表达(P<0.05).与癌旁组织对照组相比,52例ESCC患者癌组织标本的mir-18a-5p、mir-23a-3p、mir-24-3p、mir-25-3p显著升高[上调比例分别为86.5% (45/52)、63.5% (33/52)、78.8%(41/52)、86.5%(45/52),P<0.05],TGF-β1显著降低(P<0.05).ESCC患者mir-18a-5p、mir-23a-3p、mir-24-3p、mir-25-3p的高表达和TGF-β1的低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等无明显关系,但mir-18a-5p、mir-23a-3p与患者癌组织分化程度相关,mir-25-3p与患者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范围相关(P<0.05).癌组织中TGF-β1的低表达与患者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范围相关(P<0.05).mir-18a-5p、mir-23 a-3p与TGF-β1的表达无相关性,mir-24-3p、mir-25-3p与TGF-β1的表达呈负相关.结论 ESCC肿瘤微环境中mir-18a-5p、mir-23a-3p、mir-24-3p、mir-25-3p和TGF-β 1可能在ESCC的发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基因表达,探讨TGF-β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5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在位内膜,50例对照组正常子宫内膜中,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GF-β1的表达,SYBR Green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TGF-β1 mRNA的表达量。结果 TGF-β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组中的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P〈0.05、P〈0.05);TGF-β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组中的表达与对照组中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TGF-β1mRN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和对照组(P〈0.05、P〈0.05),TGF-β1mRNA在位内膜组的表达量与对照组中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GF-β1可能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影响其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检测TGF-β1在海洛因依赖者血清中水平的变化,为进一步认识海洛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提供依据。将99例海洛因依赖者按吸食海洛因时间长短均分为三组(2年以内、5~10年、10年以上),33例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TGF-β1水平。结果显示,各组海洛因依赖者血清TGF-β1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5);从2年以内组到5~10年组到10年以上组,TGF-β1水平逐渐降低(99.92±38.35 pg/ml、91.72±67.78pg/ml、53.51±27.32 pg/ml)。TGF-β1在海洛因依赖者血清中水平改变明显,吸食海洛因可抑制机体TGF-β1的水平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