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两组患者均酌情给予硝苯地平控制高血压、甘露醇控制颅内压、脑蛋白水解物营养脑细胞以及其他对症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天1次,连用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浆hs-CRP和D-二聚体的测定,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浆hs—CliP和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4.22,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减轻炎性反应,激活纤溶系统,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脑梗死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二聚体(D-D)的水平,探讨在AMI的发生过程中两者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脑梗死患者hs-CRP和D-D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患者测定的hs-CRP,D-D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D-D水平和hs-CRP水平的变化对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的进展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氯吡格雷和阿斯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80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氯吡格雷组和阿司匹林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控制血压和血糖、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对症支持处理,氯吡格雷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 mg,1次/d,连用2周.阿司匹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1次/d,连用2周.结果 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氯吡格雷组下降的幅度较阿司匹林组更明显(P<0.05).氯吡格雷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x2 =5.54,P<0.05).且两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较阿司匹林疗效更确切,降低血浆hs-CRP和D-二聚体的水平更明显,能明显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时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记分(NIHSS)量表测定。结果:治疗后14d氯吡格雷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d治疗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对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35例脑梗死患者和60例体检健康人,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脑梗死组血浆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其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就越高(P<0.05或P<0.01)。经治疗后,缓解组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较未缓解组低(P<0.01),未缓解组血浆中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较未缓解组变化不大(P>0.05)。结论 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在脑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用于观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百会穴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的影响。方法 6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各30例,艾灸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百会穴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BI)改善情况,及血清hs-CRP和DD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艾灸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艾灸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艾灸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艾灸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百会穴可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DD水平,减轻脑缺血性损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7.
8.
王丽斌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2):99-101
目的 探讨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意义.方法 选择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根据梗死灶直径不同将试验组患者分为小梗死组(1.0 cm<梗死灶直径≤2.5 cm)、中梗死组(2.5 cm<梗死灶直径≤4.0 cm)、大梗死组(梗死灶直径>4.0 cm),每组10例;根据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奥扎格雷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奥扎格雷纽。入院后均予以相同的抗高血压、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对症处理等治疗。奥扎格雷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注射液80mg静脉滴注,2坎/d,连用1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浆hs—CRP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价及不良反应的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患者血浆hs—CRP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且奥扎格雷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同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且奥扎格雷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奥扎格雷组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奥扎格雷治疗的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安全性好:作用机制与降低血浆hs—CRP和血小板聚集率,减轻炎症反应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含量与冠心病患者临床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冠心病患者41例(急性心肌梗死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3例,稳定型心绞痛18例),同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hs-CRP、D-二聚体水平,对检测结果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作对比分析。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组间血清hs-CRP、D-二聚体检测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1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D-二聚体检测值采用多元线性相关分析呈正相关,且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P<0.01)。结论 血清D-二聚体的含量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程度有相关性,并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两者同时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诊断冠心病以及疗效的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对血浆D-二聚体(D-D)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影响。方法:42例ACI患者给予脱水、降压等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奥扎格雷氯化钠注射液80mg.100mL-1,静脉滴注,bid,连续2周。观察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测定血浆D-D、vWF含量,并与30名健康体检者比较(对照组)。结果:治疗后,患者NDS和ADL评分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总有效率为90.5%。治疗前,ACI患者血浆D-D、vWF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ACI患者血浆D-D、vWF含量显著降低(P〈0.01),但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奥扎格雷能显著降低ACI患者血浆D-D、vWF水平,显著改善ACI患者NDS和ADL,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与疗效的影响.方法 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前及14 d后测定CRP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 治疗后14 d观察组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能降低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op)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用奥扎格雷8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raL静脉滴注,2次/天,连用10d。对照组用血塞通4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浆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10d后患者血浆hs-CRP的测定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奥扎格雷具有降低血浆hs-CRP水平的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4.
普伐他汀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住院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普伐他汀10mgqd,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斑块大小﹑厚度和IM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普伐他汀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抗炎和抗血栓作用,可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和厚度,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用奥扎格雷8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 l静脉滴注,2次/d,连用10d。对照组用血塞通400mg加入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 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0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浆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10d后患者血浆hs-CRP的测定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或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奥扎格雷具有降低血浆hs-CRP水平的作用,从而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42例RA患者根据Stoke指数分为RA活动期组(n=17)及RA非活动期组(n=15),随机选取同期我院体检的无RA健康者1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血清hs-CRP、D-二聚体及血沉(ESR)水平。结果 RA非活动期及活动期组患者ESR及血清hs-CRP、D-二聚体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指标在RA活动期组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组(P<0.05);RA患者血清hs-CRP、D-二聚体均与ESR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hs-CRP和D-二聚体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活动相关,对判断RA患者的病情及评估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AP)患者血浆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MAP)3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29例;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及对照组进行血浆DD和CRP水平的测定。结果 MAP组和SAP组血浆DD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SAP组血浆DD和CRP水平则显著高于MAP组(P0.01)。结论联合检测血浆DD和CRP水平对判断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子痫前期孕妇62例(其中病情为轻度34例,重度28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35例,以及体检健康非孕妇女32例(对照组),分别对入选对象进行血清hs-CRP和DD水平的测定。结果:子痫前期重度组、轻度组和正常妊娠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子痫前期重度组、轻度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而子痫前期重度组血清hs-CRP和DD水平显著高于轻度组(P〈0.01)。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hs-CRP和DD水平增高,二者可以作为诊断及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浆D-二聚体(D-D)、血沉(ES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RA患者96例为RA组,健康体验者112例为对照组,测定血浆D-D、ESR和hs-CRP水平并对结果比较分析。结果 RA组hs-CRP、D-D与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浆hs-CRP、ESR和D-D水平与RA患者的病情活动有关,对RA患者的病情判断及预后估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脑心通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心通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脑心通组。脑心通组给予口服步长脑心通胶囊3粒,每天3次。疗程为6个月。对照组除了不口服步长脑心通胶囊外.其他治疗同脑心通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脑心通组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的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比较发现脑心通组血浆hs-CRP和D-二聚体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脑心通组斑块大小、厚度和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而斑块数量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无明显变化。两组治疗后比较发现脑心通组斑块大小、厚度和IMT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脑心通胶囊对ACS患者具有抗炎和抗血栓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