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海 《家庭中医药》2005,12(1):31-31
一年四季,天气、气候不同,饮食也须有所差异。《饮膳正要》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 具体说来,如何做到"看天吃饭"呢,这里不妨根据气象要素的具体指标,将天气、气候分为几个类型,再列出对应的较佳饮食及其搭配。  相似文献   

2.
顺应自然界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调节饮食的品种和数量,以达到防治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是我国传统医学中重要的食疗方法之一。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一书中指出:“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可见季节的变化和调整食物的种类对保持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在选择具体食物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个人的体质及其他因素,以增强饮食养生的功效。春季饮食重在散阴寒助阳气抑肝扶牌春季的饮食养生宜选择一些能帮助阳气升散、调畅气机的食物,而温性之品有散阴寒、助阳气之…  相似文献   

3.
传统中医十分重视天气、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中医认为调节生活规律,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能有效地保养身体。儆膳正要》日:“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具体说来,如何做到“看天吃饭”呢?这里不妨根据气象要素的具体指标,将天气、气候分为几个类型,再列出对应的饮食种类及其搭配。  相似文献   

4.
食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也有些人不明其理,认为只要是有营养的食品,一年四季皆可食之,其实不然。《饮膳正要》云: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说明善养生者只有顺应四时气候变化来调摄饮食,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那么在一年四季中,又当如何来调整您的饮食呢?  相似文献   

5.
药膳可以帮助人们健体强身,治疗疾病,但是如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药膳对人体有益也有其自身的规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国古代医家对这个问题早就有过明确的论述。战国时的扁鹊就曾指出:“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饮膳正要》在“四时所宜”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所以使用药膳时要讲究食性和药理的合理调配,讲究宜忌。  相似文献   

6.
二、调养饮食,平衡阴阳,防止内邪致病 顺时饮食:四季饮食,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故春天可适当饮用薄荷茶等以顺应春升之气,夏季可食用生姜等以顺应夏浮之气.秋季可多食乌梅等以顺应秋降之气,冬季可食用萝卜等以顺应冬沉之气。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抑其旺阳: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王冰云:“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相似文献   

7.
随着秋季的到来,自然界的阳气已由疏泄趋向收敛。《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饮食上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吃一些酸味果蔬。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  相似文献   

8.
<正>读者余先生:经常听人说,体内有湿,请问如何才能知道体内有湿呢?编辑部答复: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人体最怕湿邪,寒、热都好办,寒则温之,热则寒之;有风咱就驱风,有燥咱就润燥,有暑咱就清暑。  相似文献   

9.
<正>冬季饮食宜滋补,通过进补,可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体内潜藏的阳气,遵循"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少食生冷。不过,如果过度进补,或过食温燥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医治病不但重视以药物祛除病邪,更注重饮食的调养作用。食物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而疾病也有寒、热、虚、实之辨,阴阳、表里之别。故在指导患者饮食时,应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选择不同属性的饮食,从而达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辅助治疗目的。 1 同病异食:相同疾病由于病机病症不同而食用不同的饮食。如胃脘痛患者,因饮食所伤者,应食山楂  相似文献   

11.
中医基础理论中,"人以天地之气生"指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体与天地阴阳之气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必然受到四季变化、气候节律等因素的影响。根据"顺天地之刚柔"的理论,分别论述《时病论》对于"春伤于风,夏必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湿,冬必咳嗽;冬伤于寒,春必病温"[1]的意义,从而得出四时养生的规律,并用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对此看法不一。有从饮食寒热解者,如王冰谓:“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有从保养人体阳气阴气解者,如张志聪曰:“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面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后世医家还有从药物寒热解者,有人主张夏天用寒药,有人主张夏天用热药,使人无所适从。细读经文,这些认识都只讲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一个侧面,唯有高士宗的注释最为贴切,他说:“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  相似文献   

13.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历代医家对认识不一。高世栻认为系按时序调节,"夫四时之太少阴阳者,乃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王冰认为乃互养互制,"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张介宾认为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张志聪指出春夏-养内虚之阳,秋冬-养内虚之阴,虽论述角度不同,顺时养生、平衡阴阳宗旨一致。用于指导临床,谴方用药,尤其在疾病防治,可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及甲状腺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4.
有关饮食     
<正>日进饮食,必须碎咬细啮,徐徐咽下,方不伤脾。食后慢行百步,用手摩其腹,庶几饮食可消。最忌食后就寝,耳无所闻,脾即不磨,肺气又不为之四布,惟有郁结成病而已。至于夜食,尤当屏绝。——清·陈德求《医学传灯》古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阴,此四时之宜,以和阴阳,而安六腑。然天  相似文献   

15.
<正>中医学认为,秋令有利于调养生机、去旧更新,是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秋冬两季气温下降,人体代谢减慢,有利于营养的储藏。中医提倡秋冬进补,不过,中医对于秋冬两季的进补原则,是有所区别的。冬季的原则是"厚味以填精",秋季则要求"补而不峻""防燥不腻"。古药书中说芡实是"婴儿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的粮菜佳品。芡实具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特点,是秋冬季进补的首选食物。其性能与莲子相似,收涩性较莲  相似文献   

16.
正药物养生是利用某些具有补益性的药物和食品补充人体所缺乏的物质,以提高人体的抗病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惊者平之。"这是中医药物养生的理论依据和治疗原则。《内经》提示:"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实施药物养生,首先要掌握药物的药性,辨明阴阳  相似文献   

17.
正秋高气爽,正是层林尽染五谷丰收的季节,但秋天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时段,善养生者在这个季节从饮食起居到情志、运动都应以"收敛"为主。学会"宁静致远",使情志安宁,是秋季养生之首选。秋季内应于肺,在志为悲(忧),而悲伤易伤肺;而乐观、豁达可以化忧伤为欢欣,化悲秋为欢乐的季节。秋季饮食宜少辛增酸,滋阴润肺。《素问·脏气法时论》载:"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以补酸,而辛辣将耗散肺气……"故秋季饮食应多选酸性蔬菜,如莲藕、菠菜、番茄、香菜等,少吃葱、蒜薹、韭菜、辣椒等。《饮食正要》载:"秋燥宜润、禁寒饮。"故秋季宜食芝麻、糯米、蜂蜜、枇杷、西兰花。这其中,芝麻、枇杷的功  相似文献   

18.
一、火的重要性火在中医学术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历代医家都在不同的方面论述和运用了它。内经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又曰: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说明火寓于阴阳、六气、五行之中。火对人体具有正常的养生作用,又有异常的贼害作用。所以内经又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刘河间发挥了火的病机,强调了六气皆从火化之理。赵献可阐述了命门之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正>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理论,各家注解纷云,意见也不甚统一,其具代表性的有: 一主阴阳有余说,以饮食之寒温泻其有余。王冰说:“春食凉,夏食寒,以养子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二为阴阳不足说,主张适四时而补其不足。张介宾云:“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姚止庵谓:“不知春夏者阳  相似文献   

20.
寒露于每年的10月8日至9日交节。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祖国医学在四时养生中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因此,秋季时节必须注意保养体内之阳气。当气候变冷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阴精潜藏于内之时,故应以保养阴精为主。肺在五行中属金,故肺气与金秋之气相应,“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之气易侵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