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欢欢4岁了,聪明伶俐,见啥学啥。妈妈经常拿着挖耳勺给她掏"耳屎",这一天她也学着拿挖耳勺给2岁的小弟弟掏"耳屎",谁知弟弟动了一下,突然就大哭大叫。到医院检查,小弟弟的鼓膜穿孔了。别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儿童新陈代谢快,一些妈妈由于担心耵聍(耳屎)堵塞耳道而影响宝宝听力,经常在家用挖耳勺等器物给宝宝掏耳朵,其实这并不安全,也不提倡。外耳道软骨部皮肤具有耵聍  相似文献   

2.
漫谈耳屎     
耳屎,又称耳垢,医学上称之为耵聍。是由外耳道皮肤下的耵聍腺体分泌的正常油脂性分泌物,呈淡黄色,摸上去油腻腻的。人们对耳屎不屑一顾,甚至很讨厌,经常会用挖耳勺、火柴棒或发卡掏挖,或替小儿掏挖,甚至有人把挖耳屎当作消遣解闷的事情。其实,耳屎不仅有用,而且还是一味药材。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有许多年轻母亲不懂得如何正确给孩子掏耳屎鼻屎,有的随意取用发夹或火柴梗给小孩子掏,或因进入太深或小儿不合作,致使造成孩子鼓膜穿孔等现象发生,影响孩子的听力。 一、掏耳屎注意事项: 耳屎是外耳道皮肤脂腺所分泌的油脂结积而成的小片,小片融合成大片,日久干结成硬块,可以部分或完全堵塞外耳道而影响听力,应及时消除,但操作须规范。  相似文献   

4.
正李女士耳朵不适,去医院检查后吓了一跳,她的耳朵里竟然长了霉菌。据她介绍,近几天她感到耳朵发闷、发痒,听不太清楚,才到医院进行检查。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霉菌?经医生询问发现,李女士有自己掏耳朵的习惯。耳屎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落粘在一起,人们称之为耳屎。很多人认为耳屎很脏,所以一定要掏干净。其实,这个想法不对,耳屎其实是有作用的,它能够保证耳道内的弱酸性,经常挖耳朵,反而给真菌生长提供  相似文献   

5.
《食品与健康》2012,(2):62-63
问:我总觉得耳屎特别多,所以很喜欢掏耳朵,但有人说耳屎没必要掏,到底怎样做才对呢? 答:外耳道软骨部皮肤上一种腺体叫做耵聍腺,它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称耵聍,俗称耳屎。耵聍并不是人体的废物,  相似文献   

6.
王增 《现代养生》2009,(2):53-53
日常生活中,常看见一些老人喜欢用耳勺、火柴棒等挖耳屎(又叫耵聍),其实这样的做法害处不小。老年人生理性血液循环较弱,耳道内分泌物减少容易产生干裂,有时会感到奇痒难忍而掏耳朵。经常挖耳屎,易损伤外耳道,引起外耳道炎,还可刺激鼓膜,造成鼓膜穿孔,或引发中耳炎。同时,耳屎的清洁、防御作用也就丧失了。所以,耳屎不宜挖除。其科学的处理方法是:  相似文献   

7.
有的人耳朵痒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挖耳勺等掏耳,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而且也是很危险的。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粘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粘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结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朵疼痛难忍,影响张口和咀嚼。经常掏耳朵还容易使外耳道皮肤角质层肿胀、阻塞毛囊,利于细菌生长。外耳道皮肤受破坏,长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聍腺分泌,“耳屎”会越来越多。长期掏耳朵的慢性刺激还可能诱发外耳道乳头状瘤。我国自从废除理发师用剃头刀挖耳朵的做法后,外耳道乳头状瘤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另外,鼓膜是一层非常薄的膜,厚度仅约0.1毫米,比纸厚不了多少,如果掏耳朵时,稍不注意,掏耳勺就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耵聍平时借助人的头部活动、咀嚼食物、张口等动作多可自行排出,若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  相似文献   

8.
宝宝耳朵进水怎么办,宝宝可以戴耳机吗,耳屎需要清理吗……第14个全国爱耳日到来之际,《时尚育儿》联合听力专家,精心制作了一份听力关爱实用指南,帮你全面呵护小耳朵的健康!宝宝的耳屎需要给他清理吗?A宝宝耳洞里的耳垢俗称"耳屎",医学上叫耵聍。耳朵内专门分泌一种油脂,它与耳道内的尘埃、脱落的皮肤碎屑黏在一起,干燥后就成为淡黄色、疏松薄片样的耵聆,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  相似文献   

9.
蝣泳引起外耳道炎症往往是因为外耳道没有搞好卫生,积累了太多的脏东西.外耳道耵聍栓塞,俗称耳屎,在遇水之后被泡涨,导致疼痛发炎.因此,在游泳之前,最好把耳道清洁一下,把耳屎清理干净.但是,清理外耳道的时候也要注意,避免盲目往里面去硬掏,最好去医院让医生在直视下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10.
正4岁小欢欢聪明伶俐,学啥像啥,看到妈妈拿着一个挖耳勺给她掏耳屎,她觉得好奇,有一天也拿着挖耳勺给2岁的小弟弟掏。谁知弟弟动了一下,突然大哭大叫,经检查竟然是鼓膜穿孔。鼓膜易受直接损伤或间接冲击而破裂,直接损伤多见于取外耳道异物、掏耳、冲洗时用力过猛;间接冲击多见于爆破、跳水等。鼓膜  相似文献   

11.
耳屎的学名叫做“耵聍”,它本身具有一定自净功能,会在人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颞颌关节的运动带动外耳道,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排出.但是,一块长约1.4厘米,宽约0.8厘米的耳屎堵在耳朵里是怎样一种感觉?何况这个耳屎还硬得像水泥呢? 出生后从没掏过耳屎 五岁的赵赵就被这块巨型耳屎折磨得够呛.几周前一个晚上,他睡...  相似文献   

12.
方亦媛 《长寿》2007,(3):10-10
耳屎,医学上叫耵聍,是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对外耳道皮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耵聍过多却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听力,有时还会刺激外耳道,使耳道发痒。这时,有人就喜欢用手指掏耳朵。但是,如果掏耳朵用力不当,最容易造成外耳道损伤感染而成疖肿,引起耳部疼痛,同时,还容易将霉菌带进外耳道。如果造成鼓膜穿孔,引起感染,患上中耳炎,还会影响听力。  相似文献   

13.
《药物与人》2013,(2):41
编辑同志:我发现我孩子的耳屎很多,请问孩子耳朵里的耳屎一定要掏出来吗?广西隆安农学军农读者:耵聍俗称耳屎,是外耳道软骨部位皮肤上的耵聍腺分泌的淡黄色黏稠液体。耵聍并不是人体的废物,它在外耳道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作用。因富含油脂,耵聍可以滋润耳道皮肤上的细毛,这些细毛能阻挡外界的尘埃颗粒,还能防止昆虫对耳朵的侵袭。  相似文献   

14.
正去医院掏耳朵竟然动用了麻醉?!听起来很吓人是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呢?科普文章不都是一直提倡不掏耳朵的吗?那到底是该掏还是不该掏呢?我们参考了很多国外文献,今天来彻底说说掏耳朵这件事!名词解释:耵聍耵聍,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耳屎。是由外耳道的外侧1/3部分皮肤内分布的皮脂腺和耵聍腺的分泌物,加上外耳道内脱落的皮肤组织、皮肤正常菌群的细菌以及脱落的毛发混合  相似文献   

15.
健康Q&A     
<正>宝宝的耳朵总会流出黄黄的分泌物,但没有不舒适的状况,医生说是油性耳屎。请问这种耳屎需要特殊处理吗?会不会容易引发感染?A油性耳屎是正常情况,注意耳朵不要进水,如无异昧则无须特殊处理。通常人们的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是干的碎屑状,这是由耳道皮肤里的耵聍腺分泌物与外耳道脱落的上皮混合而成的。但也有人耵聍腺和皮脂腺分泌特多,排出呈棕黄色的油性黏稠物质,在尚未干燥时就已积满在外耳道眼里,有的凝聚成团,有的甚至流  相似文献   

16.
有的人耳朵痒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挖耳勺等掏耳。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而且也是很危险的。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结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发炎、溃烂,甚至造成耳…  相似文献   

17.
当宝宝外耳道、中耳发炎,或外耳道内的耳屎太硬取不出来时,医生一般会给宝宝开滴耳药。滴耳药看似简单,实际上很有学问。  相似文献   

18.
耳屎,医学术语为耵聍,是外耳道皮肤耵聍腺分泌出来的一种正常的分泌物,对外耳道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周舟 《健康向导》2010,16(2):19-19
<正>"耳屎"也有人称为"耳蝉",医学名称叫"外耳道耵聍"。外耳道皮肤中有许多汗腺及皮脂腺,它们不断地分泌液体至外耳道中,这些液体量很少,但黏性很大,能将灰尘及皮肤的脱屑粘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积聚即形成"耳屎"。  相似文献   

20.
有的人耳朵痒痒了,常常用发卡、火柴棍、挖耳勺等掏耳。其实这样做有很多害处,而且也是很危险的。在人的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的皮肤中有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或“耳蝉”,它像“哨兵”一样守卫着外耳道的大门。这种物质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如灰尘、小飞虫等)的作用。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