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扁鹊医学最突出的标志是五色脉诊;其早期脉诊以察脉色、按脉形为主,中期脉形与脉气合参,后期则以诊脉动候脉气为主;不同诊法间的移植与互通是扁鹊色脉诊的鲜明特征;其早期的阴阳、藏象学说,以阳明属心、太阴属胃、少阳属肝;治疗手段以砭灸、方药为两大利器;治疗原则强调"补虚泻实";针灸治疗经脉病症,直接取有过之脉的脉口处,并标明针刺几下——一次针刺的剂量,充分反映了扁鹊医学"守数精明"的诊疗特征。  相似文献   

2.
成都老官山汉墓天回医简手三阳脉首次出现同《灵枢·经脉》于经脉前冠以“手”字的特征,为研究早期经脉形成演变过程提供了新的借鉴和思考。本文以手三阳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汉简、老官山经脉简书及《灵枢·经脉》等经脉文献,对其循行和证候演变进行探讨,发现手三阳脉循行逐渐明确了以远端手指作为起点并随后经过臂、肘、肩而最终达到头面部,其病候也相应随之不断增加,并以上肢体表证候为主。其中老官山手三阳脉与早期经脉文献联系密切,又与《脉书》重合最多,而《灵枢·经脉》中又不乏可见到从老官山内容改编而来的痕迹,反映了早期经脉学说的不同面貌,有待以后更多出土经脉文献的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3.
扁鹊生活于春秋战国之际,他的著作在汉代还广泛流行于世,他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脉气出入循环学说,并通过对脉气循环速度的细精推导,阐发了损至脉的病理意义,《灵枢》《素问》《难经》皆传其学而有所发展。扁鹊还阐发了络脉学说,并发现了俞穴,这些突出贡献为以脏腑经络为基本理论的中医学的形成奠立了基础。司马迁考证后认为“扁鹊言医,为方者宗”,“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的论断,是完全可信的,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4.
扁鹊作为中医医史上的一个著名人物,考证其事迹,推断扁鹊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是一个群体,一个流派、学派.其创立脉气出入与循环学说、并论述损至脉.本文通过对扁鹊“特以诊脉为名耳”的记载,论述现今主流的“司外揣内”诊断思维的不足,提出应重视“司内揣外”的辨证思维.  相似文献   

5.
从《阴阳十一脉灸经》论“是动,所生”的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京生 《中医杂志》1992,33(12):8-10
作者通过对马王堆医学帛书与《灵枢》的比较研究发现,《灵枢·经脉》中各脉病候的“是动”“所生”之分,并非是一种病证分类方法,而是对源于不同医籍的经脉病候的不同记述形式,本质上是古人对经脉主病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6.
“足诊三脉”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四诊法中的“切诊”范畴,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它是祖国医学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的《脉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按压足部的经络穴位来诊断疾病,与“足诊法”(即按压患者足部反射区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足诊三脉”是我国古代“遍诊法”(即《素问》“三部九候”诊法)中的足部诊法,盛行于西晋以前。自从西  相似文献   

7.
杨峰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7,27(8):617-619
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及相关早期文献分析可知,"中热"可形成"不溲、溺赤"等小便病候。在当时这种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一个早期医学观念,受其影响,与小便病候关系密切的足厥阴脉早期经脉病候中出现了"热中癃",这种早期经脉病候在《素问.诊要经终论》《素问.脉解》《灵枢.终始》中依然有所反映。在《内经》中"中热"已然成为具有脏腑意义的概念,《灵枢.经脉》篇经脉病候成书时因经脉脏腑理论明显区别的影响,并未将"中热"纳入到经脉病候中。本研究提示,早期经脉病候的形成有其相当广阔的医学背景,脱离这种背景对经脉病候的研究会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8.
林磊  图娅 《针刺研究》2011,36(5):380-382
有学者认为,古人在脉诊的基础上发现了经脉。但本文分析认为,经脉的发现与脉诊的关系不那么简单。主要从六方面分析:①早期脉诊部位与病位数量差异巨大,很难一一特定对应;②最早的脉诊部位之一———手少阴经神门处,与早期的经脉循行并不对应;③以手阳明经的上下脉对应关系推论其它经脉,是以偏概全;④以络脉为例证明经脉与脉诊的关系在逻辑上不成立;⑤同为经脉系统的奇经八脉不符合标、本脉规律;⑥既然少数民族医学中有上下对应脉诊,为何没有类似经脉的论述。通过分析认为,不是通过脉诊发现了经脉,而是经脉理论促进了脉诊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脉·经脉·经络——细筋·系·神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秀珍  朱兵 《中国针灸》2002,22(11):19-27
经络学说起源于对“脉”的解剖生理学认识,以脉行的路径为经脉,以脉行的分支横出的径路为络脉,从而渐形成了经脉和络脉的概念。对经络学说提出挑战的是来自西方医学的传入,即人们在认识神经学说的结构与功能这后,来阐释经络沟通人体体表与体表上、下之间,体表与内脏内,外之间特异联络,调控和反应功能,在明末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或是在晚清西方医学科学的东传过程中,与经络功能相关的中医词汇如“细筋”“系”等曾作为“nerve”的汉泽名词,从而在中西医汇能的初创阶段,奠定了经络与神经功能活动相关的文字转换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元典《黄帝内经》自诞生以来,上下五千年,相关研究著作、论文可谓层出不穷,其作为后世经脉医学之祖,源远流长。然而经脉的起源与流派是多元化的,至今流传最广,成为权威学说的理论便是《灵枢·经脉》所形成的十二经脉系统“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而其他流派的经脉系统或因为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失传而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文章从出土医学文献的角度,结合传世的《黄帝内经》文本,试图梳理《黄帝内经》秦汉时期所蕴含的数种经脉系统,如阴脉阳脉系统、六脉系统、十脉系统、十一脉系统等,为经脉医学的传承和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论六经辨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付 《河南中医》2006,26(3):9-11
研究六经辨证主要包括六经生理、六经病理、六经病证与六经辨证。六经生理是探索六经辨证的物质基础;六经病理是研究六经生理异常变化;六经病证是研究六经所系脏腑及经脉气血阴阳病理变化在临床中的反映即症状、体征及脉象;六经辨证是根据六经病证而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判断,以得出的诊断结论,六经辨证有本证辨证、兼证辨证及类似证辨证。  相似文献   

12.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4,(7):1215-1217
脉不是专指血脉,还包括经脉、络脉。“经脉”中向心型经脉与循环型经脉的本质不同,向心型经脉代表的是循经脉感觉路线,循环型经脉既能行血又能行气。故脉诊分为经脉诊病与血脉诊病,其中经脉诊病是古代主要的诊病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静  滕晶 《河南中医》2016,(2):196-197
《三指禅》是一部经典的脉学专著,《三指禅·月经脉论》对月经脉的认识比较全面,有据有例,在病因、证候以及治疗上都做出了独特的见解,对脉学研究的贡献不可磨灭,应重视其地位,更好的发挥其对临床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应用经筋辨证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2年1—11月单侧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观察组以经筋辨证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SF-36生活量表评分、步态分析(步长、步速及双支撑相)和股四头肌、腓肠肌肌张力位移值测试。[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WOMAC、SF-36评分、步长、双支撑相及股四头肌、腓肠肌肌张力位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WOMAC、SF-36评分、步长、双支撑相及股四头肌、腓肠肌肌张力位移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WOMAC评分(30.48±2.38)分和SF-36评分(69.03±3.42)分,改善情况相较于对照组(38.04±3.88)分和(64.78±4.96)分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步长(97.83±6.34) cm及双支撑相16.89%±1.59%较对照组(93.46±7.15) cm、19.32%±2.59%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股四头肌肌张力位移值(6.89±0.48) mm及腓肠肌肌张力位移值(7.42±0.48) mm相比对照组(6.51±0.47) mm和(7.13±0.32) mm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结论] 应用经筋辨证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和软组织张力,提高步行能力,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来论述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及诊断、预防和治疗的。形成了较完整的以脏腑经络为中心,以整体性原则、辨病结合辨证原则为指导,以脉证合参为主要方法,理法方药一线贯连的辨证论治体系。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原穴部脉动变异(脉搏间期变异)能否反映内脏功能, 并且其反映能否显示经脉特异性。[方法]用压力传感器同时在原穴部位连续测定512个脉搏间期, 对获取的脉动变异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频谱分析, 算出功率谱指标。在健康人组、浅表性胃炎组和萎缩性胃炎组进行上述的分析, 各原穴部位的指标值比较做配对t检验, 评价原穴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 健康人太渊、冲阳和太冲穴的脉动变异指标, 冲阳和太冲穴的TF、LF和HF值高于太渊穴(P<0.01),但LF/HF值都低于太渊穴(P<0.01),冲阳穴和太冲穴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表性胃炎患者原穴部位之间的关系呈与健康人一样的趋势;但萎缩性胃炎患者, 冲阳穴的脉动变异指标值有明显的变化, 即冲阳穴值低于太冲穴值(P<0.01).[结论] 冲阳穴(胃经原穴)脉动变异能反映胃病证。  相似文献   

17.
张峦  李沛霖  王建玲  李洁 《天津中医药》2016,33(12):710-712
绝经前后诸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的一系列不适证候。韩冰教授善用奇经八脉理论,在补益肾气,滋阴扶阳的基础上重视维脉作用,阳维病者重视调和营卫,燮理阳维,阴维病者重视通养心肾,通维和络。  相似文献   

18.
手足阴阳同气理论是傅贞亮教授提出的中医生理病理新论,其包括三个层面的关系:即手足同气关系、表里关系、同气中的表里关系.该理论涵盖了中医藏象、经络理论的诸多方面,并从文献、临床、实验研究角度进行了系列探索,回顾其研究的得与失,进而反思进一步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全息论,就是研究事物间所具有的全息关系的特性和规律的学说。中医脉学体现了全息论的观点。浙江·丝线脉学、昆仑·天元脉学等民间传承的特殊古脉法虽有独到诊断方法,却鲜为人知。而由此两种脉学发展起来的九宫脉和全息律脉,却在数百年来的临床经验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脉法。用全息律的观念,能综合掌握整体功能状态,而达到无创、简便、快捷的优点,有助于中医脉诊的继承和另类思考。  相似文献   

20.
人类在长期进化中为了抵抗疾病、自愈机体形成了一套祛邪外出、自洁人体的免疫规律.宏观上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路径选择或者最小化邪气的损害有6个基本趋势.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解剖基础是相应的组织器官及与之对应的相关空间(正气祛邪外出--离开实体组织的趋向空间);组织器官的形质是疾病所罹部位,器官的相关空间是正气祛邪欲出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