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以15例PTS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对PTSD患者采用"调神醒脑"针法,连续治疗12周,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静息态f MRI数据。健康组仅入组前进行一次静息态f MRI数据采集,无任何干预手段。以双侧杏仁核为感兴趣区(ROI)与全脑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比较PTSD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志愿者、PTSD患者治疗后与健康志愿者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PTSD患者治疗前双侧杏仁核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前额叶、右侧额下回;电针治疗后PTSD患者双侧杏仁核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左侧额下回。结论针刺通过促进杏仁核-额叶功能连接增强及抑制杏仁核-颞叶功能连接增强,参与PTSD杏仁核功能连接网络的调节,可能是电针治疗PTSD的部分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2.
腹针"补肾填髓"法静息状态脑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ong ZP  Wu SS  Chen ZG  Bo L 《中国针灸》2011,31(2):139-143
目的:利用静息状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腹针的中枢神经作用机制.方法:对12例老年健康志愿者进行标准化腹针"补肾填髓"法操作,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穴、商曲、滑肉门,于针刺前和针刺起针后行磁共振静息状态脑功能成像扫描,采用双侧海马为种子点对全脑皮层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①针刺前,双侧额中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双侧丘脑、双侧海马旁回、双侧岛叶、右侧小脑顶、右侧小脑坡、左侧额上回、左侧尾状核头、左侧后扣带回、左侧顶下小叶与双侧海马存在功能连接(均P<0.05).②针刺后.双侧额上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颞中回、双侧丘脑、双侧岛叶、双侧海马旁回、双侧顶下小叶、双侧中央后回、双侧扣带回、右侧尾状核头、右侧枕中回、右侧后扣带回与双侧海马存在功能连接(均P<0.05).③针刺后与针刺前比较,双侧额上回、双侧额中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顶上小叶、右侧额下回、右侧前扣带回、右侧梭状回、右侧楔前叶、右中央后回与双侧海马的功能连接增强;左侧颞中回、右侧舌回、左侧楔叶、左侧楔前叶、左侧项下小叶与双侧海马的功能连接减弱.结论:老年健康志愿者腹针"补肾填髓法"针刺后与认知、记忆及情感、感觉有关的皮层结构与双侧海马的功能连接增强,提示腹针可改善中枢神经系统认知网络的整体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心经穴与同节段非经非穴时脑功能连接的不同变化,为临床运用电针心经穴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电针心经穴组10例和电针非经非穴组10例,电针心经穴组电针右侧下极泉、少海、灵道、神门穴,电针非经非穴组电针右侧同节段非经非穴,以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采用静息态动能磁共振成像,分析两组不同状态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两组电针前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连接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的脑区。电针心经穴与非经非穴时两组脑功能连接中相同的脑区为双侧中央后回、右顶下小叶、右额下回;电针心经穴组功能连接中特异性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右侧海马旁回,特异性新激活的脑区为左侧中央前回、右侧顶叶楔前叶、左侧顶叶角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脑岛(P0.05);电针非经非穴组功能连接特异性新激活脑区为左颞上回(P0.05)。结论:大脑在无任务的安静、清醒状态下存在一定的功能活动。两组脑功能连接中相同的脑区主要与初级感觉区及精细感觉控制区密切相关,提示电针刺激均可引起一般体感觉区和精细感觉控制区的激活。电针心经穴组功能连接特异性增强和新增脑区主要与认知、情感、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相关,也包括与心血管功能相关的脑区,这些脑区的功能与心经穴的功能主治有紧密联系,推测电针心经穴对与高级认知功能及心血管功能等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影响可能是其治疗精神、神志类及心血管疾病的中枢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电针心经穴与心包经穴时激活脑区的功能连接变化差异,为临床运用针刺心经、心包经穴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电针心经穴组14例和电针心包经穴组15例,以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采用功能连接作为观察指标,分析两组电针刺激状态下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两组电针前静息状态下的脑功能连接比较未发现存在明显差异的脑区。电针心经穴与心包经穴时脑内功能网络均发生改变,前者出现功能连接增强的区域为右侧额下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顶下小叶、右侧海马旁回,新激活脑区为双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前叶、左侧角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脑岛(P<0.05);后者出现功能连接增强的区域为右侧顶上小叶,新激活脑区为左侧小脑舌、左侧顶叶楔前叶、右侧枕下回、左侧豆状核、右侧脑岛(P<0.05)。结论:(1)大脑在无任务的安静、清醒状态下存在一定的功能活动。(2)电针心经、心包经穴广泛激活的脑区主要与精神、神志、智力等密切相关,为临床上选用二者治疗与上述脑区相关的精神、神志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电针心经激活的中央前回为皮质运动前区,与对侧肢体运动功能密切相关,它的激活为临床上治疗中风肢体功能障碍选用手少阴心经穴提供了佐证。两组均激活的脑岛与心血管的功能关系密切,为临床上选用心经、心包经穴治疗心血管病提供了部分影像学依据。两条经脉的主治有交叉性,均可用于治疗心脑相关疾病,同时又各有偏颇,心包经多用于治疗与心相关疾病,而心经更多用于治疗精神神志类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工作场所攻击行为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f MRI)的变化。方法:对23例工作场所攻击行为中施暴者和20名正常者自愿行R-f MRI。探讨工作场所攻击行为中施暴者脑功能异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及病理生理机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工作场所攻击行为施暴者Reho显著增高的脑区是右侧前扣带回、左侧杏仁核、双侧岛叶及海马旁回;Reho显著减低的脑区是右侧眶额叶皮层、右侧中央后回、左侧中央前回。结论:工作场所攻击行为施暴者的额叶、边缘系统(右侧前扣带回、左侧杏仁核、双侧海马旁回)及岛叶的异常与攻击行为之间可能存在特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探讨针刺治疗乳腺癌化疗相关认知障碍(CRCI)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25名乳腺癌CRCI患者,以调和气血、补心益智治法进行针刺治疗,选穴为足三里(双侧)、血海(双侧)、膻中、中脘、气海、百会、风府(双侧)、心俞(双侧)、通里(双侧)、照海(双侧)、(双侧),每周针刺2次,每次间隔2~3天,疗程8周。比较针刺前后蒙特利尔评分量表(MoCA)、简易智力量表(MMSE)、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命质量问卷(EORTC QLQ-C30)量表评分,并进行MoCA量表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接受rs-fMRI检查,采用低频振荡振幅、功能连接(FC)分析方法,提取双侧前扣带回、双侧海马、双侧杏仁核、双侧颞极颞中回、双侧颞极颞上回等感兴趣区的zALFF平均值进行比较,并以治疗前后zALFF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为种子点进行基于种子点的FC分析。对影像学指标与临床量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4名乳腺癌CRCI患者完成治疗及随访。治疗后患者rs-fMRI检查左侧海马、左侧杏仁核、左侧颞极颞中回的zALFF值降低(P<0.05或P<0.01),左侧颞...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技术探讨针刺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默认模式网络(DMN)的影响。方法:纳入15例偏头痛患者,采取基于"根结"理论辨经选穴的针刺治疗(如少阳头痛取足窍阴、阳明头痛取厉兑、太阳头痛取至阴,及阿是穴),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4周。患者于针刺治疗前后各接受1次颅脑f MRI扫描,观察针刺对偏头痛患者DMN的影响;记录治疗前后偏头痛发作频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止痛药服用次数评估针刺疗效;采用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自评焦虑量表(SAS)、自评抑郁量表(SDS)评估针刺对生活质量和情绪状态的改善。结果:针刺治疗后偏头痛患者DMN内的左侧海马旁回(PHC)与前内侧前额叶皮层(a MPFC)、背内侧前额叶皮层(d MPFC)、颞旁叶(LTC)功能连接较治疗前减弱(P0.05),双侧后扣带回(PCC)与d MPFC功能连接较治疗前减弱(P0.05)。与治疗前比较,针刺治疗后偏头痛发作频率、VAS评分、SAS及SDS评分均降低(P0.05),MSQ评分升高(P0.05)。结论: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可调节DMN的功能连接。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静息态f MRI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基底节核团的脑功能连接变化特点,为优化卒中后偏瘫的康复方案提供研究基础。方法:纳入脑梗死左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21例,招募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20例。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静息态功能核磁扫描,选取7对皮层下核团为种子点,比较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种子点与全脑的功能连接度差异。结果:与健康受试者比较,患者功能连接下降主要为左侧尾状核与右侧额内侧回、颞叶、小脑后叶和尾状核,左侧额上回、顶叶和颞叶;右侧尾状核与左侧额中回、额叶、扣带回、小脑后叶、丘脑,右侧额中回;左侧壳核与右侧扣带回和丘脑;右侧壳核与左侧扣带回和丘脑;左侧丘脑与右侧额叶、颞叶和扣带回;右侧丘脑与左侧海马旁回、扣带回,右侧顶叶、楔前叶。功能连接增强主要见于右侧尾状核与右侧顶叶;右侧伏隔核与右侧苍白球;右侧苍白球与右侧顶叶和壳核;左侧苍白球与左侧枕中回。结论:处于恢复期的左侧肢体偏瘫患者双侧大脑皮质功能减弱与增强并存,皮层与基底节之间的功能连接变化呈现双侧大脑半球间减弱而半球内连接增强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耳甲电针对原发性失眠患者脑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即刻调节作用。方法:纳入原发性失眠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15例,患者予以耳甲电针治疗30 min,并采集治疗前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健康人只在纳入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运用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分析方法,观察患者与健康人脑默认网络功能连接的差异,以及耳甲电针治疗后患者脑默认网络相关脑区功能连接的变化。结果:以后扣带回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患者治疗前与健康人比较,后扣带回与右侧脑岛、右侧岛盖部额下回、右侧中央沟盖功能连接增强。治疗后,患者后扣带回与楔前叶、左侧角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下回、右侧颞中回、左侧内侧眶额皮层的功能连接减弱,而与右侧舌回、右侧距状裂周围皮层的功能连接增强。结论:耳甲电针具有调制脑默认网络的即刻作用,这可能是其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嗅三针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 D)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MRI, rs-fMRI)的变化,为临床治疗Va D提供客观的神经影像学依据。方法:将60例Va D患者随机分为嗅三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0例,对所有受试者rs-fMRI结果及临床量表进行比较,分析嗅三针疗法治疗Va D前后的rs-fMRI及临床量表差异,及其与常规针刺疗法的差异。结果:治疗后嗅三针组患者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状态量表(MoCA)得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右侧海马、左侧Broca区、左侧腹内侧前额叶Re Ho值与MMSE量表呈正相关。治疗后常规针刺组患者MMSE量表及MoCA量表得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Re Ho值与MMSE量表呈正相关。fMRI结果显示嗅三针治疗后Re Ho减低的脑区包括右侧颞中回/梭状回、右侧角回/缘上回,Re 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背外侧前额叶/眶额叶、左侧腹内侧前额叶、左侧Broca区、左侧辅助运动区、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海马、左侧海马/海马旁回、左侧扣带回/丘脑、左侧颞极颞上回。常规针刺后Re Ho值减低的脑区为左侧尾状核/丘脑/苍白球,Re Ho增高的脑区有左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右侧楔叶/楔前叶、右侧辅助运动区。结论:Va D患者经过嗅三针与常规针刺治疗后,认知功能均有显著改善,fMRI显示大脑关键脑区局部一致性具有明显改变。嗅三针疗法引起Re Ho改变的脑区主要分布在中央执行网络和默认网络,这两种脑网络均属于高级认知网络;而常规针刺疗法引起Re Ho改变的脑区主要分布在视空间注意网络和感觉运动网络,这两种脑网络均属于初级感知网络。提示针刺治疗Va D有效,且嗅三针疗法取穴更少,操作更加方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Rs-fMRI),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经艾灸热敏态关元穴后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变化,为探索艾灸热敏化腧穴的中枢机制提供潜在的影像学证据。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热敏腧穴灸感法进行检测,根据施灸过程中关元穴是否发生热敏现象分为热敏态腧穴组(n=30)和非热敏态腧穴组(n=30)。2组患者分别在艾灸前及艾灸结束后进行Rs-fMRI数据采集。采用DPARSFA软件和以前额叶(PFC)为种子点的脑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后处理。结果:与艾灸前比较:热敏态腧穴组艾灸后与PFC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有右大脑、脑白质区、壳核、豆状核、顶叶、楔前叶。非热敏态腧穴组艾灸后与PFC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有右大脑、壳核、豆状核,与PFC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有额叶、中央前回、脑灰质区。与非热敏态腧穴组比较:艾灸前,热敏态腧穴组与PFC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有左大脑、额叶、额下回、顶叶、顶下小叶。艾灸后,热敏态腧穴组与PFC脑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有左侧脑干、左侧小脑,与PFC脑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有左大脑、脑白质区、岛叶、额叶。结论:艾灸热敏态关元穴能使原发性痛经患者脑功能连接网络发生变化,热敏灸感的出现可能与增强左侧脑干-左侧小脑的联系,同时抑制左大脑-脑白质区-岛叶-额叶的功能连接,间接影响其他边缘系统相关脑区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临床研究评价健脾理气散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给予自拟健脾理气散,对照组给予吗丁啉,疗程均为1个月,并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的胃半排空,记录患儿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胃固体半排空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理气散治疗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较好的疗效,中药作用不局限于促胃肠动力,从这些角度健脾理气散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胆碱能药物是常被用于神经疾病的一类神经递质类药物,其药效评估研究中fMRI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章以胆碱能药物为例,系统归纳和总结了使用功能磁共振技术对胆碱能药物在与认知相关的记忆、注意、情绪、视觉研究方面的评价作用,并结合中医药的自身规律和用药特点,对其在未来中医药疗效评价,尤其是脑病治疗相关药物以及与情志调节相关药物的疗效评价中的重要意义.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功能磁共振技术在神经药理学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  相似文献   

14.
程星  张媛  唐喜玉  刘奎 《河南中医》2020,40(5):770-775
目的:系统评价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N)、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5.1版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5篇,1 432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组720例,对照组7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西药组比较,四磨汤为基础方的中药单药或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疗效[OR=2.78,95%CI(2.01,3.85),P<0.000 01];对于P物质(substance P,SP)的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1.87,95%CI(-0.49,4.23),P=0.12];治疗组在提高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上明显优于对照组[SMD=-8.36,95%CI(-10.53,-6.18),P<0.000 0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水平上明显优于对照组[SMD=-26.94,95%CI(-40.76,-13.13),P=0.000 1],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在降低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水平上明显优于对照组[WMD=2.47,95%CI(2.26,2.68),P<0.000 01],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1,95%CI(0.31,1.20),P=0.15]。结论:四磨汤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但因文献纳入数量及质量有限,仍需多中心、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予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舒胃汤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小肠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中IP3受体(inositol 1,4,5-triphosphate receptor,IP3R),Ry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从钙离子通道调节角度探讨舒胃汤对FD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取Wistar大鼠15只,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与舒胃汤组(30.68 g·kg~(-1))。模型组与舒胃汤组按复合病因造模法处理21 d复制FD模型,灌胃给药14 d后取血制备含药血清。取2~3周Wistar乳鼠小肠平滑肌原代ICC细胞,传代培养后分为空白血清组(A组),模型血清组(B组),舒胃汤5%含药血清组(C组),舒胃汤10%含药血清组(D组),舒胃汤15%含药血清组(E组)。待细胞融合至60%~80%时分别加入对应组别血清,继续孵育24 h。提取细胞蛋白及总RNA,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IP3R,RyR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Real-time PCR)检测IP3R,RyR mRNA表达。结果: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与A组比较,B组IP3R-1,IP3R-2,IP3R-3,RyR-1,RyR-2,RyR-3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B组比较,D,E组IP3R,RyR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Real-time PCR检测发现,与A组比较,IP3R,RyR 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B组比较,D,E组IP3R,RyR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舒胃汤可通过上调FD模型大鼠小肠ICC细胞内IP3R,RyR蛋白及mRNA表达,发挥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运用fMRI观察电针关元及中脘穴相对特异性的脑功能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ang JL  Hong Y  Wang XL  Liu HS  Wang Y  Liu J  Wang L  Xue C  Zhou KH  Song M  Liu BY  Zhu B 《针刺研究》2011,36(5):366-372
目的:比较电针关元和中脘穴激活的脑功能区及其功能区网络连接的异同。方法:21名健康志愿者参加电针关元穴、中脘穴时的fMRI配对试验,在针刺前静息状态、留针、电针(15 Hz,3次30 s,间以1 min)、拔针后静息态采集fMRI脑功能数据,并记录电针任务后的针感。采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针感,SPM 2、短程和长程"中心度"法分析脑激活功能区及其之间的功能网络连接。结果:关元穴显示更强的胀满感。电针两穴均产生了额叶内侧部的明显负激活,留针及电针能改变脑静息默认功能模式,额叶内侧回、扣带前回前下部及海马区(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系统)脑功能网络出现了明显的即时针刺后效应。两穴位脑效应存在较小的差异。结论:针刺关元、中脘穴均具有对脑边缘叶-旁边缘叶-新皮层网络的调制作用,但也存在较小的差异,显示了穴位脑效应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湿热痹清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月在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就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湿热痹清丸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病情控制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63.89%,观察组有效率为86.11%,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除舌象和脉象外,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腰骶部痛、背脊部痛、晨僵、四肢关节红肿热痛等上述证候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活动功能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湿热痹清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疗效佳,可明显改善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18.
肖佳欢  杜艳军 《河南中医》2016,(9):1639-1641
合谷是人体常用腧穴之一,对于治疗面瘫更有着显著疗效,古人总结为"面口合谷收"。合谷穴的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背侧骨间肌-拇收肌;浅层布有桡神经浅支、手背静脉网桡侧部和第一掌背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深层分布有尺神经深支的分支等。红外热像研究表明,面部温度的升高是针刺合谷后出现的客观反应。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表明,大脑的神经活动与合谷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张亚声  王松坡  陈怀红  张存钧  张镜人 《中成药》2007,29(12):1733-1735
目的:观察张镜人教授痞满证经验方—消痞颗粒(地枯萝、生白术、苏梗、香附、砂仁、黄芩、广郁金、元胡)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疗效并从血浆胃动素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入选FD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前者消痞颗粒治疗,对照组服用西沙必利。观察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并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消痞颗粒对FD患者疗效与对照组相近(P>0.05)。就单个症状而言,消痞颗粒对上腹疼痛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P<0.05)。消痞颗粒能明显提高FD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P<0.01)。结论:消痞颗粒能改善FD患者症状,对血浆胃动素水平的改善可能是其取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功能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乳果糖口服液,治疗组给予益气养阴汤,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9%,对照组有效率为46.7%,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汤治疗气阴两虚型功能性便秘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