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游节委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3):1065-1065,106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声像特征。方法对19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斑块进行分类。结果 190例患者均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多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其中154例为不稳定斑块,36例为稳定性斑块。CT检查的脑梗死灶与超声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基本一致。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血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入选17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28例、稳定斑块组58例和不稳定斑块组84例,测定Hcy和UA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Hcy和U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P<0.05,P<0.01)。随着Hcy和UA水平的升高,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升高。结论颈动脉斑块的发生及其稳定性与Hcy和UA水平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相关炎性标志物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根据斑块性质将脑梗死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3个亚组,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MMP-9水平依次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P〈0.01)。结论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4-05我院收治的4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85)与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366),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根据有无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硬化大小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n=85)、颈动脉粥样内中膜增厚组(n=46)、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组(n=320),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根据有无形成颈动脉斑块和稳定性程度分为脑梗死无颈动脉斑块组(n=120)、稳定颈动脉斑块组(n=146)、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组(n=185),组间进行血清尿酸水平比较;按有无形成颈动脉斑块分为有颈动脉斑块组(n=331)和无颈动脉斑块组(n=120),组间进行一般资料比较;按尿酸水平分为正常尿酸血症组(n=66)、高尿酸血症组(n=385),组间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按尿酸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4个数组,组间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脑梗死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脑梗死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内中膜增厚组及斑块形成组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脑梗死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间血清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颈动脉斑块组和无颈动脉斑块组尿酸、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年龄、糖化血红蛋白、脂蛋白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尿酸血症组和高尿酸血症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尿酸水平的四分位数分为4个数组间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清尿酸水平没有明显的联系,稳定颈动脉斑块和无颈动脉斑块的颈动脉样硬化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优于不稳定颈动脉斑块者。  相似文献   

5.
随机选择128例脑梗死患者和58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浆TGF ̄β1的水平,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狭窄、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TGF ̄β1水平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P<0.05)。TGF ̄β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高水平的TGF ̄β1可能有助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脂质因子salusin-α与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并发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80例。根据脑梗死情况不同分为非脑梗死组与脑梗死组各40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3组的血清salusin-α与Lp-PLA2水平、血压、血脂和炎性指标,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因素。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的血清salusin-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Lp-PLA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患者血清salusin-α均明显低于非脑梗死组(P0.01),Lp-PLA2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P0.05)。血清salusin-α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发脑梗死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患者的DBP、SBP、TG、HCY、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HD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患者TC与LDL明显高于对照组与非脑梗死组(P0.05)。salusin-α与LDL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的血清salusin-α明显减少,而Lp-PLA2明显增加,而salusin-α为发生脑梗死的独立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英国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Bamford分型(OCSP)各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分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52例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OCSP分型和颈动脉斑块彩超检查结果。结果颈动脉斑块彩超检出率69.08%,其中不稳定斑块31.43%,105例颈动脉斑块检出者中脑梗死类型主要为腔隙性梗死(LACI)61.9%。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对颈动脉彩超有斑块检出者应尽早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HCY、Hs-CRP、HDL与楚雄地区彝族青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彝族青年脑梗死患者86例,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浆HCY、Hs-CRP、HDL、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青年脑梗死组检出颈动脉斑块者61例,发生率为70.93%,对照组检出7例,发生率为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脑梗死组血浆HCY、Hs-CRP高于对照组,血浆HDL低于对照组,不稳定斑块组血浆HsCRP高于稳定斑块组,血浆HDL低于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浆HCY、Hs-CRP高于无斑块斑块,血浆HDL低于无斑块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HCY、Hs-CRP及HDL可以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的血hs-CRP与纤维蛋白原水平.方法 对8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根据结果分成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同时行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水平(FIB)检测.结果 ①不稳定斑块组血hs-CRP、FIB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血hs-CRP、FIB水平异常者比例也高于其他两组,血hs-CRP与FIB呈正相关;② Logistic回归分析示hs-CRP与不稳斑定块有关.结论 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脑梗死患者的血hs-CRP与FIB水平存在着差异,hs-CRP是一项独立的新的脑梗死的危险标志,并与FIB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斑块合并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根据超声结果,带不稳定斑块的脑梗死患者23例为实验1组,带稳定斑块的脑梗死患者19例为实验2组,带不稳定斑块的无大脑病变患者20例为对照1组,带稳定斑块的无大脑病变患者20例为对照2组,测定4组hsCRP的水平并比较。结果:实验1组与实验2组的hsCRP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hsCRP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的hsCRP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hsCRP水平升高时,预示着血管斑块不稳定,故可用来评估颈动脉狭窄并斑块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关系密切,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所致栓塞也是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能否成为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128例)和健康对照者(对照组,58例)为研究对象,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浆Lp-PLA2水平。结果:(1)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浆Lp-PLA2水平明显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与无斑块组,分别为(52.25±8.06)mg/L、(38.37±6.33)mg/L、(26.45±9.76)mg/L,P=0.000。(2)脑梗死组不稳定粥样斑块的比例(38.3%)明显高于对照组(16.7%),P<0.05。结论:Lp-PLA2可能是颈动脉不稳定粥样斑块的临床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75例颈动脉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40名健康体检者,测定其血浆Hcy水平,分析Hcy水平与脑梗死、脑梗死局部解剖模式、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梗死灶大小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组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区域梗死Hcy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种梗死模式;不稳定斑块组Hcy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梗死灶体积越大,血浆Hcy水平越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结论血浆Hcy水平与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脑梗死关系密切,支持特定的梗死模式,是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子及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说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斑块的性质不稳定更易造成斑块脱落形成脑梗死。方法收集本院住院的老年脑梗死患者212例,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根据超声回声学特征将斑块分为硬斑和软斑,将两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征象的检出率92.45%,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64.15%,软斑检出率大于硬斑。梗死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高,两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脑梗死部位在两个及以上和大面积梗死在软斑组均较硬斑组发生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采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对预测和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5月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均在24h内)患者为观察组(不稳定斑块组48例,稳定斑块组39例,无斑块组23例),110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观察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非调脂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血管狭窄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尽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症状不典型,但目前公认它与脑梗死、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126例及正常对照者61例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126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有斑块组102例,无斑块组24例,将102例有斑块者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5例及不稳定斑块亚组67例;比较各组脑梗死危险因素,测量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的性质、狭窄率、分布之间的关系,探讨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诊断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8例,选取同期非脑梗死患者15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之间的斑块稳定性、分布差异,分析颈动脉斑块的形成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72.3%)高于对照组患者(54.7%)(χ~2=11.38,P0.01)。脑梗死组比对照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更高(54.8%比31.3%,χ~2=18.59,P0.01)。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率更高(P0.01),分布范围更广,双侧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更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吸烟有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与微栓子的相关性。方法对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及经颅多普勒(TCD)超声脑动脉微栓子监测,分析颈动脉斑块部位、性质、数量的特征及与微栓子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60.42%,显著高于健康体检人群19.15%(P=0.000)。颈总动脉分叉处为斑块的好发部位。96例患者微栓子阳性率为29.17%。结论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不稳定斑块及多部位斑块与微栓子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水平(HMGB1)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22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斑块组166例,无斑块组58例。根据斑块稳定性,将斑块组进一步分为稳定斑块组(61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0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HMGB1水平,Pearson法分析血清HMGB1与hs-CRP的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HMGB1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MGB1对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评估价值,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斑块组血清hs-CRP和HMGB1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P<0.05),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MGB1与hs-CR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142,P<0.05),稳定斑块组低密度脂蛋胆固醇(LDL-C)、hs-CRP和HMGB1水平均低于不稳定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LDL-C(OR=2.651,95%CI:1.57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