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比较改进的Bethesda方法与Nijmegen方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Ⅷ(FⅧ)抑制物的可靠性及实用性.方法 自行改进Bethesda检测方法,将Nijmegen方法中的乏FⅧ血浆和Nijmegen正常混合血浆替换成缓冲液和通用参比血浆(UCRP)来制备标准曲线;在检测患者抑制物时将Nijmegen正常混合血浆替换成UCRP;以滴度≥0.6 BU/ml为抑制物阳性.分别采用改进Bethesda方法和Nijmegen方法对237例血友病A患者进行抑制物检测.结果 改进Be-thesda方法和Nijmegen方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5%(13/237)和8.4%(20/237),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滴度>0.7 BU/ml的抑制物,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种方法阳性结果不同的抑制物水平均在0.6~0.7 BU/ml.结论 改进的标准Bethesda方法是一种简便、可行的检测方法,Nijmegen方法更有利于低滴度抑制物的检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血友病A(HA)患者因子Ⅷ(FⅧ)抑制物的检出率,初步探讨抑制物产生的环境因素.方法 以2003年4月~2007年4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107例HA患者及在院外征集的158例HA患者(共26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期法检测FⅧ:C活性,Bethesda法检测FⅧ抑制物.结果 265例HA患者中,22例(8.3%)抑制物检测为阳性,其中86.4%(19/22)为低反应者(抑制物滴度≤5000 BU/L),13.6%(3/22)为高反应者(抑制物滴度>5000 BU/L).年龄>50岁患者的抑制物检出率为5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00).在158例临床治疗资料较完整的新征集患者中,FⅧ制剂输注频率大于12次/年者的抑制物阳性率为12.8%,而输注频率小于12次/年者为5.89b,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6).有短时间内持续输注FⅧ史者的抑制物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持续输注FⅧ史的患者(28.5% vs.1.6%,P=0.000).应用多种品牌和单一品牌FⅧ制剂患者的抑制物阳性率分别为9.3%和3.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结论 HA患者抑制物的生成可能与患者年龄、短时间内持续输注FⅧ史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改良Bethesda方法、改良Nijmegen方法和空白法检测血友病A患者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探 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检测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改良Bethesda方法、改良Nijmegen方法和以去离子水替代缓冲液或乏Ⅷ因 子血浆的空白法,分别检测257例血友病A患者的抑制物水平,以抑制物滴度≥0.60 BU/mL判为阳性结果,并对3种方法检测结 果的阳性率及抑制物滴度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改良Bethesda 方法、改良Nijmegen 方法和空白法的阳性率分别为79.38%、 85.21%和72.37%。改良Bethesda方法与改良Nijmegen方法之间相关系数为0.996(P<0.001),两种方法的抑制物滴度水平之间 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阳性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105);改良Bethesda方法与空白法之间相关系数为0.994(P< 0.001),抑制物滴度水平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阳性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79);改良Nijmegen方法与空 白法之间相关系数为0.994(P<0.001),抑制物滴度水平之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阳性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 0.001)。结论改良Nijmegen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改良Bethesda方法次之,空白法最差。反应体系中各凝血因子活性水平 的一致性是影响凝血因子Ⅷ抑制物检测的主要因素,而稳定的缓冲体系也是影响检测结果稳定性、灵敏度及特异性不可忽视的 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前凝血因子八(FⅧ)或九(FⅨ)替代疗法仍然是预防和治疗血友病甲(HA)或乙(HB)出血的主要方法。从全血输注到冻干血浆凝血因子浓缩物,再到第三代基因重组凝血因子产品,凝血因子替代疗法的安全性不断提升。血浆源性凝血因子浓缩物类制品的使用曾导致经血传播病毒性传染病(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的流行。虽然近年来其安全性得到改善,但是感染未知病原体的风险依然存在。第三代重组凝血因子的生产已完全无白蛋白参与,病原体传播的风险已降到最低,故西方国家一般推荐仅采用重组凝血因子产品治疗血友病患者。凝血因子替代疗法的另一个问题是治疗后可能产生的FⅧ或FⅨ抑制物会导致疗效降低甚至无效。本文重点讨论了继发性凝血因子抑制物(即外源性凝血因子治疗之后形成的抑制物)的产生机制、抑制物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作用机制。血浆源性和重组凝血因子产品在抑制物的发生率方面也有差异,然而孰高孰低却是众说纷纭。一项进行中的称为SIPPET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可能将为两类产品之间的免疫原性差异问题提供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