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例心跳骤停患者抢救成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跳骤停是指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终止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 ,以及心脑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室颤动发生后 ,患者将在 4~ 6min内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 ,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1] 。所以 ,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护士的密切配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心跳骤停预后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创伤性心跳骤停预后因素,总结复苏成功经验。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本院近两年来创伤性心跳骤停病人各因素和出院存活率进行分析。结果 两年来共收治创伤性心跳骤停病人74例,存活率为6.75%;院内与院外心跳骤停存活率无差别,室颤比心电静止存活率高。立即复苏组比未立即复苏组存活率高,存活组受伤至心跳骤停时间比死亡组长,存活5例在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同时还针对病因进行手术治疗。结论 创伤性心跳骤停复苏存活率总体水平不高,心跳骤停发生地点与存活率没有明显关系,但室颤、心跳骤停发生时间晚、早期复苏、积极处理病因者存活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3.
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流程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自行设计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建立一条优质、高效、快捷的急救病人流程,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 观察组32例呼吸心跳骤停病人,采用自行设计的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对照组32例呼吸心跳骤停病人,采用常规、传统的抢救方法.密切观察两组抢救所需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结果 应用自行设计的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流程后,抢救病人时间平均缩短了13 min.抢救成功率提高了25.0%.结论 应用自行设计的并联式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优化了抢救程序,从而使抢救措施更加规范化,医护间相互配合,快速有效地进行急救,为病人赢得了救治时间,有效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心跳骤停,是临床上最紧急的情况,其有效的抢救措施就是CPR(心肺复苏术).以最快的速度建立有效的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可以使濒临死亡的病人起死回生.最近我院手术室因麻醉意外,致心跳骤停长达60min而复苏成功,术后无后遗症的患者1例.  相似文献   

5.
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图在急诊抢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鹏  崔莉  王霞 《护理学报》2004,11(12):23-24
目的 通过编制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图,优化急症病人人院抢救流程,改善急救护理服务,建立一条优质、高效、快捷的急救病人流程.提高抢救成功率及病人的满意度。方法 80例病人采用自行设计的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图进行急救护理工作.对照组80例病人采用常规抢救方法进行急救护理工作,两组密切观察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结果 使用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图后抢救病人时间平均缩短18min,抢救成功率由87%提高到93%,病人满意度由90%提高至98%。结论 应用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工作流程图.优化抢救程序,将抢救措施程序化、规范化。护理人员相互配合,快速有效地进行急救.为病人赢得时间,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张俊  许勤  崔焱  张一明 《护理研究》2006,20(21):1916-1917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目前外科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常用方法[1]。术后由于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低心排综合征、心力衰竭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可能会导致病人突发心跳呼吸骤停,一旦出现,预后极其凶险,若不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病人将很快死亡或遗留中枢神经系统的永久损害[2]。我科于2002年—2005年共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468例。术后突发心跳呼吸骤停者23例,抢救成功21例,死亡2例。现将对23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突发心跳呼吸骤停病人的抢救和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23例,其中男17例,女6例;年龄36岁~58岁。其中心律失常导致心跳呼吸骤停者…  相似文献   

7.
黄桂贤  黄燕梅 《全科护理》2012,(30):2879-2880
当病人出现呼吸心跳骤停时,人体耐受缺氧的时间为4min~6min,为防止大脑因缺氧而发生不可逆脑死亡,短时间内实施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是临床抢救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及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最主要的抢救手段和最有效的方法。成功的气管插管术为病人赢得了抢救时机,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经过对呼吸机管道的精心护理,才能为病人赢得了更多重生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呼吸心跳骤停是临床上最危急的病情。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心跳骤停,均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孕产妇由于血容量、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心脏负荷加重,与一般病人相比,有其特殊性。一旦发生呼吸心跳骤停,如抢救不及时,将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危及孕产妇和胎儿的生命。应及时迅速地作出判断,并于最佳时间内及早实施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技术,配合医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并通过加强复苏后的护理,改善孕产妇复苏后结局[1]。作者对本院2006年6月至2013年9月,住院期间发生呼吸心跳骤停11例孕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抢救与护理重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手术麻醉期间循环骤停17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手术麻醉期间循环骤停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本院1988年12月至2007年12月手术麻醉期间循环骤停17例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神经反射引起的循环骤停2例,死亡;麻醉失误4例,其中1例复苏成功不留后遗症,1例由于未及时发现,1例无急救准备,延误抢救时间,均呈植物状,1例死亡;支气管痉挛1例,抢救后复苏成功,但留有轻度精神症状及大小便失禁;急性大出血4例,均死亡;肺动脉栓塞1例,致呼吸心跳骤停死亡;心脏因素引起的循环骤停2例,死亡;综合因素引起循环骤停3例,均抢救成功.结论 加强术前评估,正确选择手术麻醉方法,规范操作程序,提高医生素质以及加强监护是预防手术麻醉期间循环骤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病人心跳骤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为改善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历回顾的方法,对围手术期病人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1051例手术病人发生围手术期心跳骤停19例,发生率为3.1/万。病人高龄、ASA分级差、术中缺氧、失血性休克、低血钾、代谢性酸中毒、迷走神经反射是围手术期病人发生心跳骤停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改善择期手术病人特别是高龄病人的身体机能;手术室护士在术中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纠正电解质平衡紊乱,对减少围手术期病人心跳骤停发生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