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的心肺复苏进行分析,为挽救患者的生命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1-06~2011-12于医院内和医院外接受急救的心脏骤停患者35例,其中24例在院外接受心肺复苏急救,11例在院内接受心肺复苏急救,对这两组患者的急救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并分析影响急救的相关因素。结果:院外急救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4.17%,有效率为8.33%,院内急救患者复苏成功率为9.09%,有效率为18.18%,两组复苏有效患者急救时心脏骤停时间均不超过6min,6min内复苏有效率显著好于6min外复苏有效率(p<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要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抢救,心脏骤停时间3min是救治的黄金期。  相似文献   

2.
2010年国际复苏联合会(ILCOR)发布的《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其识》(以下简称“新共识”)强调早期不间断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减少在除颤前后的时间间隔可提高除颤成功率。在成功实施1次电除颤时,胸外按压的中断时间应该少于5秒钟。在治疗院外心脏骤停时,急诊医疗人员在除颤器充电的同时应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在除颤前,救援者应常规进行安全检查。救援者应每2min进行轮换.以免因救援者疲劳而引起胸外按压质量下降。在更换救援者期间,胸外按压不应被中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院前急救病人行心肺复苏术时的护理配合.方法 对2例在院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骤停的病人,在急救现场争取在最短时间内配合医生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除颤、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道、复苏药物的应用等现场处理.结果 2例患者中,在转院救护车中突发心脏骤停1例,进行心脏复苏(CPR)后存活.在10 min~15 min内到达现场进行心脏复苏(CPR)存活1例.结论 院前急救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及时、正规、有效的心肺复苏及恰当的心肺复苏护理配合,可提高院前心肺复苏(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对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自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所收治的62例心脏骤停患者,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治疗效果及体会进行总结。结果经急救治疗后,62例患者中共有51例成功复苏,复苏成功率为82.26%(51/62);其中有12例患者为单纯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成功,15例患者为电复律后心肺复苏成功,24例患者为胸外按压及气管插管后心肺复苏成功。结论在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过程中,心肺复苏具有重要作用,依据其病情及时给予综合救治,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刘继凤 《中外医疗》2010,29(35):146-146
目的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急诊急救的护理对策。方法对心脏骤停患者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抢救法、加压给氧、根据医嘱给予升压药物以及对有室颤者立即进行电除颤等措施。结果本组心脏骤停患者36例,经过抢救与护理心肺复苏成功31例,成功率达86.11%。结论心脏骤停患者死亡率是很高的,提高抢救成功率,使死亡率降至最低,是急诊急救医护人员面临的艰巨任务,也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心肺复苏Utstein指南模式评价心脏骤停原因及其心肺复苏复苏结果。方法按照心肺复苏Utstein评价指南设计心肺复苏注册登记表,在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对海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心内科、海南省医疗保健中心心肺复苏和心脏骤停患者及其结果进行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结果在295例心脏骤停中,院外心脏骤停与院内心脏骤停分别为137例、158例,其心脏骤停心脏原因分别为49例(35.7%)、63例(39.9%);院外心脏骤停非心脏原因中因创伤、淹溺、急性中毒引起心脏骤停高于院内心脏骤停组(P〈0.05);而院内心脏骤停组因低氧血症/呼吸衰竭、低血压/休克、电解质紊乱引起心脏骤停高于院外心脏骤停组(P〈0.05)。院内心脏骤停复苏ROSC率、成活出院率分别为50.7%、13.9%,院内心源性心脏骤停的ROSC率、成活出院率高于非心源性心脏骤停(P〈0.05)。结论院外、院内心脏骤停原因有明显的差异,院内心源性心脏骤停的ROSC率、成活出院率高于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方法将心肺复苏成功的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例中有22例心搏呼吸骤停发生在医院内,28例均进行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及气管插管,19例应用除颤,其中8例仅通过除颤及胸外按压即获成功。结论迅速判断心脏骤停,尽早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杨宁  姚远  赵亮  郗玉珍  江奕 《浙江医学》2021,43(14):1582-1585
目的探讨急诊床旁超声在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三医院急诊科2017年1至12月心肺复苏患者70例设为常规复苏组,2018年1至12月心肺复苏患者82例设为超声复苏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率、脑复苏成功率、达到ROSC时间、胸外按压2min后评估患者用时及引起CA病因。结果超声复苏组ROSC率、达到ROSC时间、脑复苏成功率均优于常规复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声复苏组病因明确率明显高于常规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复苏组胸外按压2min后评估患者平均用时与常规复苏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医师应用床旁超声有利于快速发现CA的病因,提高ROSC率、脑复苏成功率,缩短达到ROSC时间,并且在心肺复苏中应用急诊床旁超声检查不会影响胸外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9.
Liu P  Gao Y  Fu X  Lu J  Zhou Y  Wei X  Li G  Ding M  Wu H  Ye W  Liu Y  Li Z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02,115(3):359-363
目的 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于心肺复苏期间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进一步探讨心肺复苏时的血液动力学机制。方法 对 6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依照进一步心血管生命支持指南行心肺复苏术。于心肺复苏 15min内 ,在喉镜指引下 ,插入多平面食管超声探头 ,采用二维及脉冲波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 ,观察整个心肺复苏过程中二尖瓣、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的运动状况 ,左室内径、胸主动脉内径的变化和二尖瓣、主动脉瓣的血流频谱。结果 所有的 6例病人 ,胸按压时 ,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 ,同时主动脉瓣开放 ,前向血流自心室进入体循环和肺循环 ;发生在胸按压时的主动脉瓣峰值前向血流速度为 5 8 8± 11 6cm/s。而在按压放松时 ,主动脉瓣关闭伴房室瓣迅速开放 ,出现心室充盈 ,二尖瓣峰值前向血流速度为 6 0 6± 2 0 0cm/s。有 5例病人在按压期出现二尖瓣反流 ,提示存在着室至房的压力阶差。所有的 6例病人于胸按压时出现左室内径减小和胸主动脉内径增加 ,表明直接的心室受压是前向血流产生的机制。结论 上述资料支持心泵理论是人类心肺复苏时产生前向血流的主导性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PR)装置对院内心肺复苏按压质量和复苏疲劳的影响。方法将12名医学生志愿者分为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CPR装置组(LDCPR)(n=6)和徒手标准CPR组(STCPR)(n=6)模拟院内心肺复苏场景进行CPR试验。LDCPR组采用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CPR装置对模拟人进行连续6min连续胸外按压,STCPR组徒手对模拟人进行6min连续胸外按压。监测复苏期间按压的深度、频率以及按压者的心率和疲劳程度等变化。结果随着连续胸外按压的进行,按压者的心率和疲劳程度都在不断增加,有效按压深度超过5 cm次数逐渐减少,但是在连续胸外按压的第4~6min,LDCPR组按压者的心率较STCPR组慢(P<0.05),疲劳程度较轻(P<0.05),有效按压的比例更高(P<0.05)。按压频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本模拟人试验中,手动杠杆式胸外按压CPR装置可减轻按压者疲劳,有助于提高院内CPR时长时间胸外按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抢救心脏骤停中,开展及时诊断,有效的胸外按压等技术,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在抢救心脏骤停31例病人中,由于做到早期诊断,准确的有效的胸外按压等技术,及医护人员密切配合,较前明显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结果:31例心脏骤停中,心肺复苏成功6例。结论:在抢救心脏骤停中做到分秒必争,有效胸外按压等技术及全体人的密切协作就可能成功挽救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2.
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在院外急救中的应用体会。方法遵循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对21例院外心肺复苏的病人分别经开放气道、呼吸支持、持续胸外按压、电击除颤、复苏药物的应用等治疗抢救。结果21例院外心肺复苏病人,经现场复苏至送达医院急诊科时:出现自主呼吸、自主心率者2例(9.52%),无自主呼吸、出现自主心率者6例(28.57%),无自主呼吸、心率者11例(52.59%),现场复苏无自主呼吸、心率家属放弃送医院者2例(g.52%)。结论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标准的要求,普及急救常识,建立健全急救救治网络(EMSS)体系的建设,加强院外急救技术现场应用的熟练程度,可以提高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院内的心肺复苏,特别是促进脑复苏奠定基础,可以明显改善及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于心肺复苏期间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进一步探讨心肺复苏时的血液动力学机制.方法 对6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依照进一步心血管生命支持指南行心肺复苏术.于心肺复苏15 min内,在喉镜指引下,插入多平面食管超声探头,采用二维及脉冲波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整个心肺复苏过程中二尖瓣、三尖瓣和主动脉瓣的运动状况,左室内径、胸主动脉内径的变化和二尖瓣、主动脉瓣的血流频谱.结果 所有的6例病人,胸按压时,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同时主动脉瓣开放,前向血流自心室进入体循环和肺循环;发生在胸按压时的主动脉瓣峰值前向血流速度为58.8±11.6?cm/s.而在按压放松时,主动脉瓣关闭伴房室瓣迅速开放,出现心室充盈,二尖瓣峰值前向血流速度为60.6±20.0?cm/s.有5例病人在按压期出现二尖瓣反流,提示存在着室至房的压力阶差.所有的6例病人于胸按压时出现左室内径减小和胸主动脉内径增加,表明直接的心室受压是前向血流产生的机制.结论 上述资料支持心泵理论是人类心肺复苏时产生前向血流的主导性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1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抢救措施及护理体会。方法早发现,早抢救,护士与医生密切配合,分秒必争,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正确施行胸外心脏按压术,及早脑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结果42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中有11例复苏成功,抢救成功率达26%。结论提高全民急救意识,加强心肺复苏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使心脏骤停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急救,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抢救心脏骤停的经验和教训.方法 选取1990年6月至2007年6月抢救心脏骤停104例,心脏骤停5分钟后开始抢救54例,5分钟内50例,采取畅通气道,人工吹气胸外按压等措施抢救. 结果 复苏成功6例,成功率5.8%,成功病历均为5分钟内抢救病历.失败病历抢救中并胃内容物咽反流70例.并多发肋骨骨折30例. 结论 徒手心肺复苏要迅速及时,保证呼吸道通畅,快速连续胸外按压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反复人工吹气可致胃内容物咽反流阻塞气道,如呼吸通畅不必反复大量人工吹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脏骤停患者胸外心脏按压效果及复苏成功率.方法:65例使用萨勃心肺复苏机的患者为观察组,70例采用人工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跳恢复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患者骨折发生率.结果:萨勃心肺复苏机组临床效果优于人工按压组,复苏成功率较人工按压组高,而骨折发生率较人工按压组低,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萨勃心肺复苏机心肺复苏效果和成功率要优于传统人工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心搏骤停患者临床资料特点,探讨提高心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及其防控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11年4月汤河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诊的23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中院内1例,发病至施救时间<4 min,复苏成功;院前22例,发病至施救时间10~20 min者5例,≥20 min 6例,无目击者、时间不详者11例,均未复苏成功。结论心搏骤停患者发病至施救时间非常重要,应积极普及推广心肺复苏技术,使第一目击者能够熟练实施高质量的单纯胸外按压;同时应对心搏骤停的高危人群积极防控,避免诱发因素,从而降低心搏骤停发病率,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崔耿  徐华 《海南医学》2016,(13):2138-2140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的效果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间中山巿古镇人民医院急诊科80例实施院前或院内CPR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心肺复苏成功率,比较成功组与失败组性别、年龄、心脏按压开始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电除颤开始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的差异,分析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结果80例老年患者中CPR成功25例,失败55例。成功组患者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失败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心脏按压开始时间(≤5 min)、气管插管时间(≤2 min)、电除颤开始时间(≤5 min)、肾上腺素(1 mg)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保护因素。结论老年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较多,早期进行心脏按压、气管插管、电除颤并使用常规剂量肾上腺素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宋维 《海南医学》2007,18(6):161-164
1 辅助气道建立与通气 心肺复苏期间的通气目的在于保持足够的氧合,并使二氧化碳得以充分排出体外.在心室颤动导致的心脏骤停最初的数分钟内,胸外按压相对人工呼吸更为重要.因此,在抢救室颤所造成的心脏骤停的最初几分钟内,单人复苏者应减少因人工通气而造成的胸外按压的中断.高级生命支持者在尝试置入辅助气道或者检查心脏节律时,也必须谨慎以减少对胸外按压的中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影响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应用“萨勃”心肺复苏机代替手动式心肺复苏抢救心跳骤停患者140例,其中48例复苏成功,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时间、胸骨下限距离、压力方向、节奏和按压力量、床垫下陷、病人身材、人工气道等多方面因素对有效抢救心脏骤停患者起到关键作用。结果“萨勃”CPR明显优于手动式CPR。结论“萨勃”CPR克服了手动CPR中医护人员或病人影响复苏效果因素,使CPR更趋标准有效,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