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结局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8例88个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资料,分析女性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精液的处理方法、IUI治疗周期数及促排卵方案等临床因素和妊娠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超过40岁妊娠率明显下降P<0.05,不孕年限超过10年的妊娠率明显下降P<0.05;精液的处理方法中密度梯度离心法妊娠率高于上游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排卵周期的妊娠率低于自然周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宫腔内人工授精过程中影响妊娠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治疗时应综合分析并把各种因素影响降到最低,提高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因不孕症行宫腔内人工授精( IUI)治疗的104对夫妇的195个周期。分析年龄、不孕年限、IUI治疗周期数、不孕原因、促排卵、成熟卵泡数目、子宫内膜厚度等因素和妊娠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表明继发性不孕症患者妊娠率更高(OR=3.494,P=0.032,OR=3.657,P=0.048)。与自然周期相比,促排卵周期成熟卵泡数目更多(OR=18.279,P=0.000),子宫内膜增厚(OR=0.186,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超促排卵的最佳方案。方法:对56例宫腔内人工授精使用不同超促排方案的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克罗米芬(CC)周期7例,无妊娠,妊娠率0%。CC加入绝经促性腺激素(HMG)周期16例妊娠人数3人,妊娠率18.75%。HMG周期33例,妊娠人数11人,妊娠率33.33%。结论:HMG超促排卵方案在宫腔内人工授精中有较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4.
朱亮  邢福祺 《广东医学》2007,28(3):395-397
目的 探讨影响夫精官腔内人工授精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1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周期临床妊娠率为18.3%.不同不孕原因之间及不同促排卵方案之间的临床妊娠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妊娠组和非妊娠组阃洗精前后的精子总数、活率、活精总数、AB级精子总数、AB级精子比率、HCG日内膜形态差异均无显著性(P>O.05),而两组HCG日内膜厚度差异有显著性(P<O.05).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可以稳定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成功率.排除各种混杂因素后,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与HCG日内膜厚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AIH)的临床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110周期)接受夫精IUI治疗妇女的年龄、不孕年限、治疗方案、IUI时机、子宫内膜厚度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我院夫精IUI的妊娠率为10%。女性年龄越轻,不孕年限越短,IUI妊娠率越高。IUI妊娠率与治疗方案、IUI的时机无关。IUI手术时子宫内膜8~14mm,妊娠率高。结论:夫精IUI促排卵方案和手术时机的选择是夫精IUI的关键,女方年龄、不孕年限以及子宫内膜的厚度影响IUI的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236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妊娠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186例不孕患者接受宫腔内人工授精助孕治疗23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结果采用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比较,后者的妊娠率明显高于前者(P<0.05).排卵前进行IUI妊娠率高于排卵后IUI(P<0.05).结论宫腔内人工授精是治疗不孕症的一种有效方法,促排卵周期及排卵前行IUI妊娠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7.
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效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春莲 《当代医学》2011,17(2):104-105
目的比较自然周期和促排周期对不孕夫妇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将281个IUI周期分为自然周期组(A组)和促排周期组(B组);促排周期组又根据不同用药分为克罗米芬组(CC组)、尿促性腺激素组(HMG组),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结果自然周期组妊娠率极显著低于促排周期组(7.9%vs19.0%,P〈0.01);促排卵组中CC组、HMG组的妊娠率分别为11.1%和23.6%,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促排卵周期IUI妊娠率明显提高;HMG联合IUI能提高IUI治疗不孕症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厚度,结合尿黄体生成激素(LH)峰值判断排卵时间,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对152例不孕症妇女实施IUI。结果:152例共接受308个周期的IUI治疗,共妊娠48例,周期妊娠率15.6%,临床累计妊娠率31.6%。接受促排卵治疗患者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患者。结论:不孕原因不同是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对91对不孕夫妇(105个周期)采用CC/HMG促排卵联合Hepes培养液洗涤精液进行官腔内人工授精。探讨促排卵联合Hepes培养液洗涤精液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结果:105个周期的临床妊娠率为19.05%,精液洗涤后精子授精能力显著高于洗涤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CC/HMG促排卵联合Hepes培养液洗涤精子进行宫腔内人工授精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助孕技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三种不同超促排卵方案对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  季钢 《安徽医学》2002,23(4):17-18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超促排卵的最佳方案.方法对56例宫腔内人工授精,使用不同超促排卵方案的结局进行比较.结果克罗米芬(CC)周期7例,无妊娠;妊娠率0%.CC 10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周期16例,妊娠人数3人,妊娠率18.75%.HMG周期33例,妊娠人数11例,妊娠率33.33%.结论 HMG超促排卵方案在宫腔内人工授精中有较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促排卵药物治疗不孕不育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63对不孕夫妇进行的723个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周期,根据是否使用促排卵药物及应用促排卵药物的种类分为自然周期组(143对)、枸橼酸氯米芬(CC)组(40对)、尿促性腺激素(HMG)组(126对)及CC+HMG组(54对)促排周期组;各组患者均在排卵前1d、排卵后1d进行一次IUI治疗,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宫外孕率、多胎率及OHSS率。结果促排卵周期总妊娠率为14.5%,略高于自然周期组妊娠率(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促排卵周期中CC+HMG组的妊娠率22.7%(20/88),明显高于自然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组的妊娠率为3.0%(2/66)(P〈0.05)明显低于自然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组妊娠率为14.6%(40/274)与自然周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宫外孕率、多胎率及卵巢过度刺激综合症的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IUI治疗中,CC+HMG促排周期妊娠率高于自然周期,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丘映  莫凤媚  邓李文 《广西医学》2009,31(9):1249-1250
目的研究比较在自然排卵周期与促排卵周期中施行宫腔内供精人工授精的妊娠情况。方法对施行宫腔内供精人工授精的1014个自然排卵周期和213个促排卵周期进行回顾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结果自然排卵组年龄为(30.4±11.4)岁,不孕年限为(5.6±4.5)年;促排卵组年龄为(30.6±12.1)岁,不孕年限为(5.3±4.8)年。两组年龄、不孕年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然排卵组临床妊娠率为21.89%,流产率为19.82%;促排卵组临床妊娠率为16.43%,流产率为20%。两组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排卵治疗下施行供精人工授精,不能提高临床妊娠率,但可以获得与自然排卵周期相同的临床妊娠率,若女方有自然排卵,不必进行促排卵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套管在官腔内人工授精(IUI)中的应用。方法:将96例106周期的IUI患者分为2组,A组42例(50周期),采用Tomcat管注入精液行人工授精;B组54例(56周期),使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套管做人工授精管。比较2种导管在行IUI时插管的困难程度、出血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结果:A组与B组比较,进入宫腔困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置管过程中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妊娠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套管在行宫腔内人工授精操作简便、易行,且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夫精人工授精(AIH)的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4月~2004年7月在本生殖中心实施夫精人工授精的不孕患者78个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自然周期31例,果纳芬(Gonal-F)刺激周期45例,HMG周期2例,Gonal-F+HMG周期1例.夫精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自然周期为6/30,Gonal-F刺激周期为10/45,HMG周期及Gonal-F+HMG周期均为0.妊娠主要分布在接受HCG+黄体酮进行黄体支持的患者.妊娠组年龄主要在30~35岁,妊娠成功主要在第一及第二次AIH周期.结论 AIH是治疗不孕症的有效助孕技术,不孕者年龄、促排卵及黄体支持方案直接影响AIH结果,行AIH的周期数也可成为预测妊娠结局的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 IUI)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34例患者共1506个周期IUI的临床资料,研究女性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病因、助孕周期、促排卵方案、优势卵泡数与IUI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 IUI的临床妊娠率为15.54%,随着年龄和不孕年限增加,IUI成功率下降(P<0.05)。原发性不孕的临床妊娠率与继发性不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病因患者行IUI治疗的妊娠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周期IUI妊娠率显著高于≥4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促排卵方案的IUI临床妊娠率不同,其中Gn促排卵妊娠率显著高于非Gn周期( P<0.05)。随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日优势卵泡数的增多,IUI的成功率显著增加(P<0.05)。结论女性年龄、不孕年限、助孕周期、促排卵方案、优势卵泡数是影响IUI妊娠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IUI)妊娠的影响因素,提高成功妊娠率.方法:比较IUI治疗69对夫妇,共139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分析促排卵周期、排卵数及不同适应症与妊娠率的关系.结果:(1)自然周期妊娠率17.2%,高于促排卵周期妊娠率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排卵2个的妊娠率较排卵1个者妊娠率高.(3)44例男方精液异常,妊娠率16.2%;18例女方排卵障碍,妊娠率10.3%,两者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UI最佳适应症为男方因素引起的不孕,且自然周期妊娠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授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妊娠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用改良精子洗涤法对135对不孕夫妇行154个IUI周期.结果妊娠41例,周期妊娠率为26.6%,其中少精、弱精症妊娠率23.9%,免疫不孕妊娠率28.9%,精液液化不良妊娠率22.8%.女性年龄大于35岁的妊娠率降低;妊娠组精子活动率在处理后明显好于处理前(P<0.05);每周期定时授精1次与2次的妊娠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宫腔内人工授精是一项疗效显著的助孕技术,特别适于免疫性不孕,少、弱精不孕,精液液化不良等因素,但增加授精频率并不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成功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生殖中心收治的155对不孕夫妇,共接受夫精人工授精240个周期,从病因、促排卵方案、操作方法与人工授精成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自然周期较促排卵周期人工授精成功率明显增高。不孕病因中男方少弱精及精液不液化、宫颈因素、不明原因不孕人工授精成功率最高。操作中人工授精管置入宫颈内口较置入距宫底2cm行注射精子悬液成功率高(P〈0.01)。结论不孕病因、促排卵方式、操作方式是影响人工授精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注入前向运动精子数(PTMS)对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分析2011年5 ~12月在本院行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120个周期.按精液处理后PTMS分为5组:<10×106组,10~15×106组,16 ~20×106组,21 ~25×106组,>25×106组.结果:5组中年龄与不孕年限每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TMS>25×106组临床妊娠率达到32%,与其余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TMS与IUI的妊娠率成正相关,临床妊娠率随着PTMS的增加而升高,因此,临床和实验室操作中应尽量提高注入宫腔内PTMS的数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周期数与临床结局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96个IUI周期的病例资料,比较治疗周期次数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 1 625例患者行2 196个IUI周期,有329例获临床妊娠,周期妊娠率为15%,夫妇累积妊娠率为20.2%.第1、第2、第3、第4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5.2%、14.9%、12.9%、0.0%,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4个周期组的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9.7%、10.1%、8.9%、6.3%,累积妊娠率分别为19.7%、20.2%、26.7%、25.0%.两两比较分析显示1个周期组与2个周期组及3个周期组的周期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累积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UI治疗中适当增加助孕周期数可以增加累积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