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临时心脏起搏救治长间歇依赖早搏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长间歇依赖室性早搏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导致的心源性晕厥或猝死患者共14例,包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8例,室颤(w)5例(2例由TdP转化而来),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VT)1例,呈反复发作的特点,予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结果临时心脏起搏救治长间歇依赖室早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明显,8例TdP和1例VT的治愈率100%,5例VF的治愈率40%,死亡3例。结论临时心脏起搏救治长间歇依赖室早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评估心脏瓣膜病围术期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收集本科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术前1周—术后1月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52例,均用床边心电监测,一旦发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予β-受体阻滞剂静脉注射,严密监测血流动力学及电解质变化,重视用药护理。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52例患者均治愈。结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配合良好的护理和监测可使药物疗效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3.
肥厚型心肌病(HCM)发病率低,围手术期极易发生恶性心脏事件,麻醉风险大处理特殊报道罕见。近期,我们成功抢救1例全麻术中突发室颤(VF)的HCM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院心内科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复发性、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B 型钠尿肽(BN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胱抑素 C( CysC)与扩张型心肌病( DCM)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后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行 CRT 的 DCM 患者36例,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静脉血检测 BNP、TNF-α、CysC 水平;术后随访1年,CRT 起搏器记录随访期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VT)、心室颤动(VF)的发生次数并经程控仪分析。结果共完成随访34例,其中无事件组23例(67.65%),VT/ VF 组11例(32.35%);两组相比较,仅 LVED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NP、LVEF、TNF-α、CysC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VEDD 是 DCM 患者 CRT 治疗后发生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准确的预测因子,没有发现 BNP、LVEF、TNF-α、CysC 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6.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illator,ICD)的应用为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它能通过连续监测患者心率变化,当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被确认时,它自动发出脉冲刺激心脏转复心律,使心脏恢复正常心跳。现将我院2003年5月~2009年12月植入ICD治疗11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同期行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瓣膜病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2月心脏瓣膜病合并永久心房颤动55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资料。55例患者均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术前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术中采用Medtronic Cardioblate 68000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进行消融操作,术后除做好瓣膜置换术后常规护理外,重视心律和心率的监测,心功能的维护,引流的观察,电解质平衡的维持,起搏器的观察,应用胺碘酮的观察及护理,以及健康指导与心理护理。结果55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当天有48例恢复为窦性心律。全组2例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乡起搏器治疗,全组无心脏穿孔及术后大出血,无手术死亡。平均住院(12.5±2.1)d,术后平均随访(8.6±3.0)个月,87.3%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9.1%的患者为房颤心律,3.6%的患者为起搏心律。结论心内直视下同期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永久性心房颤动是一种简易、安全、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及其价值评估。方法入选506例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或急性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的患者,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标准分为四组:正常组(N组,416例),频发室性早搏组(FVPB组,56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组NSVT组,19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组(SVT/VF组,15例)。因FVPB、NSVT、SVT/VF三组例数偏少,将其合并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MVA组,90例)。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及相关指标,行Logistic回归、ROC曲线分析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年龄对NSTE-ACS患者院内MVA的预测价值。结果 1N组、FVPB、NSVT、SVT/VF等四组在性别构成、体重指数、吸烟状况、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高敏肌钙蛋白T(hs TNT)上无统计学差异;四组在年龄(P=0.002)、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P0.001)、BNP(P0.001)水平上有统计学差异,且数值上依次增加,而四组的LVEF值依次减少(P0.001)。2N组和MVA组的TC、LDL-C、Hb A1c、hs TNT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MVA组男性比例(P=0.013)、吸烟比例(P0.001)、年龄(P0.001)、hs CRP(P0.001)、BNP(P0.001)均大于N组,而MVA组体重指数(BMI)(P=0.04)、TG(P0.001)、LVEF(P0.001)小于N组。3MVA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BNP、LVEF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为其独立危险因素。4年龄、LVEF、BNP水平预测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AUC分别为0.616、0.890、0.908,敏感度分别为47.8%、83.3%、85.6%,特异度分别为72.1%、94.5%、86.5%,最佳截点(cut-off)分别为77.5岁、45.8%、596 pg/ml。三个预测指标的总体准确性,年龄为最差(AUC为0.616),BNP略优于LVEF。结论 BNP升高、LVEF降低与NSTE-ACS患者院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且是MVA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而BNP略优于LVEF。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CoxⅢ迷宫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的护理效果和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4月-2008年7月收治的58例瓣膜置换同期行coxⅢ迷宫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的护理措施. 结果 本组病例中围手术期因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低心排死亡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1例,死亡率5.2%,其余均康复出院.在术后住院期间及术后短期随访中存活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在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的43例患者中,有3例(7.0%)出现房颤心律,其余均保持窦性心律. 结论 对于瓣膜置换同期行迷宫手术的患者,护理上要注意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呼吸道准备,术后加强对患者心功能的监护,注意抗凝治疗的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适应证(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快速心律失常的识别以及治疗效果,并探讨随访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方法 48例植入ICD患者,其中二级预防28例(58.3%),一级预防20例(41.7%),术后3个月,6个月以及1年进行随访,以后每年随访1次.通过ICD储存的资料,了解恶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及ICD治疗情况,并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48±1.81)年,共14例(29.2%)患者无心律失常发作,其中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患者各7例.二级预防21例(75.0%)患者共发作心动过速758次,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 363次,占47.9%,室上性心动过速(SVT)389次,占51.3%,心室颤动(VF)6次,占0.8%,其中322次SVT未启动治疗,67次SVT因达到超时(time out)时间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457次,其中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57次(有效332次,占93.0%,使心动过速加速25次,占7.0%),电击复律100次,第1次治疗时间为术后(7.09±6.81)个月.一级预防13例(65.0%)患者共发作心动过速185次(VT 82次,占44.3%,SVT 95次,占51.4%,VF 8次,占4.3%),其中62次SVT未启动治疗,33次SVT因达到time out时间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启动抗心动过速治疗107次,其中ATP治疗63次(有效49次,占77.8%,使心动过速加速14次,占22.2%),电击复律44次,第1次治疗时间为术后(4.99±5.63)个月.2例单腔ICD患者发生误放电共24次,双腔ICD比单腔ICD减少误诊断发生率(χ2=4.340,P<0.05).1例术后半年随访时发现除颤导线高压阻抗超过200 Ω,经手术证实为导线断裂,予以更换导线.结论 ICD能有效终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二级预防患者和一级预防患者均能从中获益.双腔ICD提高了对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注意定期随访有助于发现重要的ICD或导线故障情况.  相似文献   

11.
胎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超声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胎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产前超声诊断方法及常压氧疗法的疗效。方法应用胎儿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从2250例心律失常胎儿中遴选的29例阵发性SVT进行心率、心律变化的分析,采用常压氧疗法治疗干预并对治疗前后胎儿心功能指标进行比较。结果29例阵发性sVT胎儿均于检查后行常压氧治疗干预,第1个疗程转律15例,第2个疗程转律12例(含3例转偶发早搏);1例发生频发房性早搏;1例10d后发生持续性SVT。两个疗程常压氧治疗总有效率为93.1%。治疗前后心脏各指标对比明显改善。结论胎儿阵发性室SVT多由频发房性早搏导致,通常不出现心功能异常。常压氧疗法可有效抑制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改善胎儿循环功能及提高血氧饱和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瓣膜置换同期行改良CoxⅢ迷宫手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颇的护理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4月-2008年7月收治的58例瓣膜置换同期行CoxⅢ迷宫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房颤患者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病例中围手术期因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低心排死亡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1例,死亡率5.2%,其余均康复出院。在术后住院期间及术后短期随访中存活患者均为窦性心律。在完成术后6个月随访的43例患者中,有3例(7.0%)出现房颤心律,其余均保持窦性心律。结论对于瓣膜置换同期行迷宫手术的患者,护理上要注意术前的心理护理及呼吸道准备,术后加强对患者心功能的监护,注意抗凝治疗的护理。  相似文献   

13.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8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而防治心脏性猝死的新方法,国内报道尚少。我院于1996年5月13日对1例扩张型心肌病并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VT)伴晕厥的患者植入ICD成功,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患者,男性,32岁,反复发作心慌伴晕厥、阿-斯综合征3次入院。心电图证实为持续性VT,普罗帕酮、肢碘酮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均不能有效终止或预防VT的发作,多次经体外直流电复律。体格检查示心音低钝,心界向左下扩大。X线胸片示心脏呈普大型,心胸比率为0.7。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心室和心房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疗效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死亡4例,存活76例,发生并发症58例。术后2周,患者LVEDD、LAD、LVEF均显著降低(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0岁)、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病、体外循环时间108 min、LVEDD80 mm、LAD60 mm、LVEF50%是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能有效治疗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NYHAⅢ级或Ⅳ级、术前非窦性心律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具备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适应证的患者进行ICD植入治疗,评价ICD治疗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对2005-2009年我科收治的18例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惠者植入ICD,其中缺血性心肌病11例,扩张性心肌病7例.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9例,双腔ICD 5例,单腔ICD 4例.结果:所有患者植入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2~43个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3例患者术中经1次低能T波同步电击诱发心室颤动(VF),均一次复律成功,除颤阈值10~20 J.在同时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5例患者共9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VF,ICD识别及转复或放电治疗成功.2例单腔ICD患者各发作一次心房纤颤,被误诊为VT,并导致误治,启动稳定性及宽度两个诊断功能后,随访半年未再出现误诊及误治.9例随访期内曾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9例CRTD随访心脏彩超EF由30%~35%改善至35%~50%,心衰症状明显改善,生存质量得到了提高.结论:ICD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措施.CRTD兼具心室再同步起搏的特点,适用于心功能不全同时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可明显提高生存质量,改善心功能,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黄水英  何金兰  林婷 《家庭护士》2009,7(14):1236-1237
总结了5例心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护理经验.对5例病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手术准备、术中护理配合及术后心电监护,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呼吸及病情变化,并做好穿刺肢体护理.5例病人均1次消融成功,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病人康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急诊手术救治危重心脏瓣膜病的疗效和经验。方法 27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接受了体外循环急诊手术,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8例,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重度狭窄5例,风湿性心脏病瓣膜重度关闭不全6例,左房室辩置换术后机械辩功能障碍6例,左房室辫置换术后辫周漏2例。术前肾功能不全7例,肝功能不全9例,急性肺水肿5例,心跳骤停4例,所有患者均出现急性左心衰竭。结果 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为室性心律失常、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无手术死亡病例,全组存活25例,早期死亡2例,死亡原因为室性心律失常(1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存活者随访3—60个月,无晚期死亡,心功能Ⅰ-Ⅱ级,效果满意。结论 提高危重心脏瓣膜病体外循环急诊手术疗效的方法是尽早诊断,及时手术,加强围术期处理及手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临床电生理检查过程中,对某些室速(VT)、室上速(SVT)的患者,还不能通过心内各种刺激来诱发出VT及SVT,常用静脉点滴异两基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的方法诱发心动过速,从而确定病变位置或评价治疗效果。对于ISO诱发试验的静滴速度目前尚无明确规定,诱发出的心动过速频率较快,且每个人对ISO的反应不同,因此,在试验中要认真观察护理患者,发现问题及时处理。IIR床资料本组28例中男15例,女13例,16~65岁。按病种分类:VT13例,房室结双径路(AVNDP)12例,房室旁路(SP)3例。应用目的:13例诱发VT,1…  相似文献   

19.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恶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是心脏性猝死(SCD)的主要原因,美国每年约40万人死于此症,德国有8-10万人。我国虽无准确的统计数字,但由于人口总数大,估计心脏性猝死的绝对数字不会小。因此防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也就成了降低猝死率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叠壁瘤形成并持续性室速(SVT)的临床特征和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方法:对22例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并发SVT患者(室壁瘤组)与46例心肌梗死后SVT无室壁瘤患者(对照组)的化院资料和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SVT均以单形性室速为主,各项临床指标、抗心律失常静脉用药总量及需电击复律差异有最著性。结论:心肌梗死后室壁瘤形成并SVT有一定的临床特征,AAD为其重要治疗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