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肝衰竭患者和中青年肝衰竭患者的最佳MELD(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临界值与临床意义。方法:比较44例老年肝衰竭患者和107例中青年肝衰竭患者的TBil、Alb、Na~+、Cr、PT、PTA、INR、MELD评分与最佳临界值、R0C曲线下面积(AUC)及治疗3个月后死亡率。结果:老年肝衰竭和中青年肝衰竭在TBil、PT、PTA、INR、Na+及MELD分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老年组肌酐(Cr)为(78.23±37.53)mmol/L,中青年组为(63.41±41.39)mmol/L,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白蛋白(Alb)为(28.36±4.37)g/L,中青年组为(30.08±4.60)g/L,老年组明显低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AUC为0.755,中青年组AUC为0.771,MELD对两组患者3个月后的预后预测有中等价值,老年组最佳临界值为24.5,中青年组最佳临界值为26.5,两组的准确率分别为74.0%和73.0%,Youden指数分别为0.549和0.481。结论:MELD能准确地预测老年肝衰竭患者3个月后的预后,老年肝衰竭患者的预后较中青年组要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ELD-Na评分和Child-Turcorto-Pugh(CTP)评分对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的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339例,研究MELD-Na评分与CTP评分对疾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正态Z检验. 结果 肝衰竭晚期MELD-Na评分显著高于中期及早期(P值均<0.01),肝衰竭中期MELD-Na评分显著高于早期(P<0.01),肝衰竭早、中、晚期CT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肝衰竭分期与MELD-Na评分的相关性(rs=0.485,P< 0.01)比CTP评分的相关性高(rs=0.306,P< 0.01);肝衰竭早、中、晚期患者短期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MELD-Na评分高于生存组(P<0.01),死亡组与生存组相比CTP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MELD-Na、CTP评分的增加,短期病死率逐渐升高(P<0.01);MELD-Na和CTP评分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3、0.823,预测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比CTP评分,MELD-Na评分在预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短期预后上略占优势;应用上可以MELD-Na为主,两评分模型互为补充,并密切结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核苷类似物治疗对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短期疗效.方法 将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348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人组时病情分期及是否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分为4组:早期未治疗组、早期治疗组、中期未治疗组和中期治疗组.统计每组患者4周生存率及病情好转率,并对348例患者2周时及184例患者4周时的总胆红素(TBil)、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治疗2周时,早期未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中期未治疗组与中期治疗组间,TBil、ALT、PTA和MEL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4周时,早期未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间,TBil、ALT、PTA和MEL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直均>0.05);中期未治疗组与中期治疗组间,PTA(分别为29.6%±9.6%和25.1%±9.1%)及MELD评分(分别为29.8±9.6和22.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052和4.069,P值均<0.05).治疗4周后,早期未治疗组与早期治疗组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39.0%(16/41)和72.1%(44/61),4周生存率分别为53.4%(39/73)和75.0%(69/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7.61和8.38,P值均<0.01);中期未治疗组与中期治疗组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2.3%(16/21)和80.4%(45/56)P4周生存率分别为26.1%(24/92)和44.3%(47/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98和7.13,P值均<0.01).结论 应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患者30 d生存率,是HBV感染所致慢加急性肝衰竭内科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HBV DNA转阴率、PTA及MELD评分可作为观察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近期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MELD、MELD-Na、i MELD及MESO四种评分系统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经过人工肝治疗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13年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221例,分为存活组(139例)和死亡组(82例),测量并比较2组的TBil、血清肌酐(C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钠(Na+)以及MELD、MELD-Na、i MELD、MESO评分值。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Mann-Whitney U检验或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illis H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正态Z检验。结果死亡组的年龄、TBil、INR、MELD、MELD-Na、i MELD及MESO评分均高于存活组,血清Na+水平低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肝衰竭晚期各评分均明显高于中期和早期(P值均0.001),肝衰竭中期各评分均高于早期(P值均0.001)。MELD、MELD-Na、i MELD及MESO评分越高,病死率越高。四种评分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7.989、41.291、55.406和2.693。四种评分系统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四种评分系统均能较好地预测乙型肝炎相关ACLF患者经过人工肝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后短期临床预后,相比之下,i MELD评分略占优势,但应用时仍应密切结合临床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和柯伟民评分系统对慢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入院后3个月转归情况分为生存和死亡组,进行预后预测。结果柯伟民评分系统包括肝性脑病、总胆红素、腹水、PTA、血清肌酐、肝脏斜径或厚度和感染等指标进行计分。在7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中,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MELD计分分别为(10.8±6.7)和(27.3±9.7),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柯伟民评分<10分42例,死亡3例(7.1%),10分≤评分<20分26例,死亡12例(46.2%),20分≤评分2例,死亡2例(100%)。柯伟民评分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标准误为0.041,P〈0.000,95%置信区间为(0.796,0.958)。应用该模型判断70例慢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敏感性为94%(16/17),特异性为68%(36/53),准确性为74%。结论 MELD模型和柯伟民评分系统均可以用于慢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判断,但后者计算更为简便。  相似文献   

6.
《肝脏》2020,(7)
目的 研究不同评分系统对乙型肝炎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94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肝衰竭分期分为早期组、中期组、晚期组,另外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设为无肝衰竭组。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在治疗前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血清钠浓度MELD整合模型(MELD-Na)、终末期肝病模型及血钠比值(MESO)、iMELD模型评分系统(iMELD)、序贯器官肝衰竭评估模型(SOFA)评估,对比不同肝衰竭分期及无肝衰竭患者五项评分差异,另外通过ROC曲线分析五项评分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价值。结果 五项评分对比中,晚期组中期组早期组无肝衰竭组,差异显著(P0.05)。经ROC分析,五项评分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8、0.976、0.960、0.902、0.903,且MELD、MELD-Na、iMELD预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敏感度(0.989、0.947、0.968)MESO、SOFA(0.670、0.809)。结论 经ROC证实MELD、MELD-Na、iMELD、MESO、SOFA评分能为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近期疗效。方法 6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被分成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0.5mg/d,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HBV DNA水平、MELD分值变化及病死率。结果在治疗后12周,治疗组总胆红素和HBV DNA分别为89.7±42.5μmol/L和3.16±2.04log10copies/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145.6±64.2μmol/L和6.28±3.95log10copies/mL,P<0.01),凝血酶原活动度和白蛋白分别为48.5±15.6%和34.8±4.8g/L,显著高于对照组(40.5±12.4%和30.2±4.1g/L,P<0.05或P<0.01);治疗组早中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分别为17.6±3.5和20.0%,显著低于对照组(22.4±4.1和52.9%,P<0.05或P<0.01),两组晚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1例HBeAg阴转,1例HBeAg血清学转换,对照组HBVM无变化。结论恩替卡韦能有效抑制HBV复制,改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功能,降低早中期患者MELD分值和病死率。尽早抗病毒治疗可提高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方法96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应用MELD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血生化指标变化。结果在MELD≤30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肌酐(Cr)、MELD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47.4%,低于对照组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30~39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病死率为72.0%,与对照组的86.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ELD分值≥40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病死率均为100%。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胸腺肽α1治疗可降低MELD≤30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降低MELD〉30患者的病死率,故治疗宜在疾病的早期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64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给予对照组保肝、拉米夫定抗病毒、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注射液1 mg?kg-1?d-1静脉滴注,并根据临床病情改善情况递减激素用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肝功能、HBV DNA水平等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5%和25.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消化道改善时间分别为[(3.8±1.3)d和(15.5±1.8)d,P<0.01],黄疸消退时间分别为[(28.2±9.3)d和(41.5±10.3)d,P<0.05];住院日分别为[(41.5±4.3) d和(52.2±4.7)d,P<0.05];观察组PTA和ALB较对照组升高显著,ALT和TBIL水平降低明显(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HBV DNA水平分别为[(3.2±1.5)lg cps/ml和(3.3±1.3)lg cps/ml,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9.4%和21.9%(P<0.05)。结论 糖皮质激素递减疗法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4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重型肝炎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6例给于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治疗组46例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PE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及转归.结果:治疗组经PE治疗后患者ALT、TBIL、TCH、ALB、PTA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早、中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晚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可提高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以早、中期最为适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预测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肝炎疗效及预后。方法172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2000mL)组、B(3000mL)两组,并设对照组(未PE治疗)。应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判断患者(PE)治疗的病死率和治疗前后的临床生化指标进行比较,探讨病情与预后的关系。结果MELD分值在30~39患者PE后两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肌酐(C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死率:A组为48.28%,B组为46.4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ELD分≥40的患者PE后的TBIL、INR也明显低于治疗前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血清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A、B组分别为88.89%、82.14%,与对照组96.6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血浆量的血浆置换均可改善肝脏功能,尽早PE治疗可提高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ELD)评价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131例肝衰竭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浆置换术(PE)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指标和MELD计分的变化。结果在PE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406.2±591.6u/l和88.9±93.4u/l)、总胆红素(407.2±144.1μmol/l和287.6±150.4μmol/l)和凝血酶原时间(24.9±14.7s和19.7±7.1s)的变化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均<0.05);MELD计分小于40的患者经PE治疗后MEDL计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ELD计分大于40的患者在治疗后MELD无显著性变化(P>0.05);入院时MELD计分在0~20分、20~30分、30~40分和大于40分的患者,其病死率分别为17.8%、37.3%、60.0%和100.0%。结论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能有效改善血生化指标和MELD计分,MELD评分系统可用于对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8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常规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探讨它们对预后判断的临床价值。结果在8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25例短期内死亡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为255.5±92.3pg/ml,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为25.8±7.3,而存活患者则分别为130.3±100.3pg/ml和15.0±4.9(P〈0.005);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凝血酶原时间呈正相关(r=-0.444,r=-0.443,P〈0.0001);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对预后判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和0.882,以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0.9pg/ml和终末期肝病模型计分〉22.9为最佳截断点,其对患者短期死亡判断的特异性为98.3%,准确率为88.1%。结论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和终末期肝病模型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不同真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真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总结肝衰竭合并不同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后者对患者病情和转归的影响。结果在资料完整的200例患者中,亚急性肝衰竭3例,慢加急性肝衰竭92例,慢性肝衰竭105例。其中浅部真菌感染39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89例,侵袭性曲霉菌感染72例。感染前三组患者的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别为25.3±6.0、25.1±6.4和26.2±6.2(P〉0.05),感染后则分别为25.8±8.7、28.7±9.8和32.9±7.7(P〈0.05)。MELD评分分别增加0.46、3.66和6.75,感染后三组间MELD评分比较,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0)。浅部真菌感染出院时生存18例(46.1%),死亡21例(53.9%),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生存34例(38.2%),死亡55例(61.8%),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生存11例(15.3%),死亡61例(84.7%),三组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对肝衰竭患者病情恶化的影响最明显,其次是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浅部真菌感染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MELD-Na、慢性重型肝炎预后指数(PI)和肝移植标准(LTS)模型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在138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入院24小时内进行MELD、MELD-Na、PI和LTS评分,并随访3个月.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断四个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在观察期内与肝病有关的死亡患者72例,生存者66例.死亡组LTS、MELD-Na、MELD和PI平均值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四个模型的AUC分别为0.860、0.801、0.749、和0.7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个模型预测的正确率分别为82.61%、76.81%、75.36%和7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种模型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肝硬化伴I型肝肾综合征患者内毒素血症与肝肾综合征发生的关系.方法纳入肝硬化伴1型肝肾综合征患者38例和肝硬化肾功能正常患者50例,分析肝硬化病因、降钙素原、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功能评分、全身炎症反应评分和平均动脉压及血生化指标.结果肝肾综合征患者降钙素原水平为6.98±12.38ng/L,高于对照组(0.12±0.10ng/L,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终末期肝功能评分为36.9±9.0,高于对照组(9.9±7.7,P〈0.05);肝肾综合征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尿素、肌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及血钾水平分别为296.4±233.8μmol/L、29.9±11.1mmol/L、417.1±97.4μmol/L、3.5±1.2mg/L 和4.78±0.89mmol/L,高于对照组(57.5±44.1μmol/L、4.6±1.0 mmol/L、69.2±10.3μmol/L、1.2±0.5mg/L和3.68±0.41mmol/L,P均〈0.05),而血钠、血氯水平为127.9±6.5mmol/L和91.8±6.7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138.26±3.94mmol/L、103.23±5.06mmol/L,P均〈0.05).结论内毒素血症可能是肝肾综合征发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强  郭振辉  苏磊  霍枫  唐柚青  汪邵平  浦淼水 《肝脏》2009,14(3):185-188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肺水肿的临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处理提供线索。方法观察我院行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水肿14例患者的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前后肾功能(尿量、血肌酐)的变化情况;记录移植术中及术后前3d总入量、总出量和液体平衡量。结果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水肿患者(14例)术前MELD评分较非肺水肿组(127例)显著增高(P〈0.01),且术后死亡率明显上升(P〈0.01);急性肺水肿患者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术后血肌酐、尿量延迟恢复;术中、术后液体正平衡显著增加,与非肺水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肺水肿与术前高MELD分值、术前肾功能障碍、术后肾功能延迟恢复及术中大量输液、术后限液不足密切相关,术中、术后严格控制出入量平衡,尽快恢复患者肾功能及相关重要脏器支持是防止肝移植早期急性肺水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Child.Turcotte.Pugh评分(CTP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MELD-Na评分系统、integratedMELD(iMELD)评分系统对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分别计算105例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CTP、MELD、MELD—Na和iMELD分值,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生存率,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比较4种评分系统判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105例患者随访3个月内死亡49例,死亡组MELD-Na评分[(19.42±9.32)分]与生存组[(8.79±4.3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与生存组的CTP、MELD以及iMELD评分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AUC比较,iMELD评分(0.854)〉MELD—Na评分(0.844)〉MELD评分(0.839)〉CTP评分(0.762)。结论CTP、MELD、MELD—Na和iMELD评分均可有效地预测酒精性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短期预后,且MELD、MELD—Na和iMELD评分对短期评估效率优于CTP评分,能更准确地反映病情的轻重,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