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合并肠管溃疡的白塞氏病称为肠型白塞氏病.白塞氏(Behcet)病是1937年由土耳其皮肤科医生H·Behcet最早提出的原因不明的难治性疾病.该病具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病程为反复缓解和复发交替,迁延不愈.其临床表现主症状有4个  相似文献   

2.
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主要累及皮肤、黏膜的慢性进行性多系统损害的疾病。当白塞氏病引起神经系统受累时,则称为神经白塞氏病(neuro-Behcet’s disease,NBD)。1资料6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男1例,女5例。对全部患者进行头  相似文献   

3.
心脏白塞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塞氏病 ( 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广泛的血管炎及多系统受累为基本表现的疾病 ,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当心脏受累时称为心脏白塞氏病 ( Cardio-Behcet's Disease;CBD)。随着对 BD研究的深入 ,有关CBD的报道也逐渐增多。现就其目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流行病学BD在世界范围内发病 ,尤其在地中海沿岸及东亚最为常见 ,其患病率达 0 .0 1% ,男性患病率为女性的两倍。可起病于任何年龄 ,但多发于 2 0~ 4 0岁年龄组。其中 CBD的患病率由于研究手段的不同 ,各家报道不一。Ozkan等 [1] 通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一组 BD患者和对…  相似文献   

4.
1937年,Behcet 报告了一组以复发性口腔溃疡、会阴部溃疡及眼部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称为 Behcet 病(白塞氏病)。以后发现,白塞氏病可累及全身器官,如神经系统、血管及消化道等。凡病变累及肠道并出现溃疡者,称为肠道白塞氏病(Intestinal Behcet)。  相似文献   

5.
白塞氏病 ( BD)是一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 ,又称眼、口、生殖器三联综合征。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血管炎 ,临床表现多样而复杂 ,易致误诊。 1994年~ 2 0 0 0年我院误诊BD12例 ,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7例 ,女 5例 ;年龄 17~ 5 9岁 ;病程 5个月~ 9年 ,误诊时间 2个月~ 8年。其中误诊为骨髓异常综合征 1例 ,慢性胃炎 2例 ,脂膜炎 1例 ,角膜炎 1例 ,阿佛他口炎 4例 ,外阴瘙痒症 1例 ,阑尾炎 1例 ,脑梗死 1例。12例首发病变或症状均单一 ,其中乏力、贫血、红、白细胞及血小板三系减少 1例 ,上腹部胀痛不适 2例 ,双下肢结节红斑…  相似文献   

6.
白塞综合征(Beh?et's syndrome,B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受累的血管炎症性疾病[1-4].BS依其主要症状表现,可归属于中医"狐惑病"范畴,狐惑病,始载于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主方甘草泻心汤沿用至今[5].1937年,土耳其Hulusi Behcet医师首次报道了一组"眼...  相似文献   

7.
病毒性脑膜脑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估计病毒性脑膜脑炎的年发病率为3.5/10万~7.4/10万[1].该病以儿童及青壮年多见,10岁以下和23~30岁之间为两个高峰期[2].老年病毒性脑膜脑炎未见报道.本文分析老年病毒性脑膜脑炎病例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脑炎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病毒入侵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引起的炎性或非炎性改变.相关资料显示,约有100余种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脑炎,主要为虫媒病毒脑炎和肠道病毒脑炎,发病率为(3.5~7.4)/10万,粗略统计每年有(15 ~30)万例病毒性脑炎患者[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encephalitis,HSE)是全球散发性脑炎最常见的原因,年发病率为1/50万~1/25万,其中90%为l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所致,常见于成年人,而2型HSV感染主要见于新生儿和免疫功能不全者[1].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在人群中非常普遍,在发达国家人群中的感染率为40% ~60%,而在发展中国家几乎高达100%[3].如不及时治疗,HSE可能导致血管炎以及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4].  相似文献   

9.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和皮肤损害的慢性系统性血管炎~([1])。本病还可累及神经、消化道、心血管、血液等多个系统。BD首先由土耳其医师Huluci Behcet于1937年报道的一组以眼葡萄膜炎、口腔及生殖器阿弗他溃疡"三联征"为主要表现的系统性疾病而命名。由于BD可累及全身大、中、  相似文献   

10.
川崎病(KD)是一病原尚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几乎仅发病于儿童期。北美洲每年<16岁的患者的发病率为6~9例/10万。临床特点为高热、全身皮疹、粘膜病、颈部淋巴腺病、手足部皮肤红斑和软组织肿胀。未经治疗患者的发热期平均为10天。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近端冠状动脉内膜  相似文献   

11.
白塞氏病以口腔,生殖器、眼病及皮肤损害多见,但也可损及关节、心血管、消化道及神经系统。而本病以侵及食道为主要表现极为少见,特此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2.
1 概述 韦格纳肉芽肿病(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是一种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目前病因不明.病变累及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偶尔累及大动脉,其病理以血管壁的炎症为特征,主要侵犯上、下呼吸道和肾脏,通常从鼻黏膜和肺组织的局灶性肉芽肿性炎症开始,逐渐进展为血管的弥漫性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临床常表现为鼻和副鼻窦炎、肺病变和进行性肾功能衰竭.还可累及关节、眼、耳、皮肤,亦可侵及心脏、神经系统等.无肾脏受累者被称为局限性WG.该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在5~91岁,40~50岁是本病的高发年龄.国外资料该病发病率3~6/10万人,我国发病情况尚无统计资料.  相似文献   

13.
<正>白塞病(behcet syndrome,BS)又称贝赫切特综合征,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由土耳其皮肤科医师Behcet,于1937年首先报道,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葡萄球膜炎以及皮肤损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经系统、消化道、关节、肺、肾及附睾等器官。当累及大中动脉和(或)静脉时,即血管型白塞病,常表现为动脉闭塞、动脉瘤和静脉闭塞性疾病[1]。由于此病发病率不高,加之对该病的认识不足等原  相似文献   

14.
白塞氏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塞氏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过程,累及多器官,其常见症状为复发性口腔、外阴溃疡。其他包括色素膜炎、皮肤结节或小脓疱、滑囊炎、脑膜脑炎、大动脉炎、静脉炎、肠道溃疡。本病无特异性病理改变和血清学改变,临床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白塞氏病44例,占同期住院总人数的0.38‰,平均年龄36岁,平均病程4.2年。完全型23例,不完全型21例。消化道症状发生率高达52%,较上海的8.4%及北京的24.7%明显为高。其中以进食疼痛(47.7%),胃纳减退(27.2%),腹痛(15.9%),腹胀腹泻(9%)为多见。对1例表现为食道、十二指肠、回盲部、肛门等多部位多发溃疡及另1例经手术证实的白塞氏病合并克隆氏病并发肠穿孔者作了简要报道,对病因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肠型白塞氏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肠型白塞氏病的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肠型白塞氏病确诊患者3例, 进行临床资料复习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患者均以消化系症状入院, 同时患者伴有白塞氏病的主要临床症状.结果: 患者溃疡病变多发生于肠系膜附着的对侧, 溃疡呈圆形, 较深; 镜下见肠黏膜组织溃疡形成, 周围黏膜下淋巴组织增生显著, 主要表现以静脉为主的血管炎症. 治疗上, 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是基础用药, 其预后不令人满意.结论: 肠型白塞氏病早期诊断有赖于对病史及临床症状的综合分析. 肠型白塞氏病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除非合并严重并发症, 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概述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侵犯肾脏、皮肤和肺等脏器的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常表现为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肺毛细血管炎.因其主要累及包括静脉在内的小血管,故现多称为MPA.1990年的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血管炎的分类标准并未将MPA单独列出,因此既往MPA大多归属于结节性多动脉炎,极少数归属于韦格纳肉芽肿病(WG).目前认为MPA为一独立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很少或无免疫复合物沉积,常见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肺的毛细血管炎.1993年Chapel Hill会议将MPA定义为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如毛细血管、微小静脉或微小动脉)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坏死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和MPA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小血管的血管炎,包括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约2:1,多在50~60岁发病,国外发病率为(1~3)/10万人,我国的发病率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8.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病因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据统计,克罗恩病发病率每年0.7/10万~11.6/10万,患病率为每年34/10万~106/10万,在欧美发病率高,东方国家少见.  相似文献   

19.
1概述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MPA)是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可侵犯肾脏、皮肤和肺等脏器的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常表现为坏死性肾小球肾炎和肺毛细血管炎.因其主要累及包括静脉在内的小血管,故现多称为MPA.1990年的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血管炎的分类标准并未将MPA单独列出,因此既往MPA大多归属于结节性多动脉炎,极少数归属于韦格纳肉芽肿病(WG).目前认为MPA为一独立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很少或无免疫复合物沉积,常见坏死性肾小球肾炎以及肺的毛细血管炎.1993年Chapel Hill会议将MPA定义为一种主要累及小血管(如毛细血管、微小静脉或微小动脉)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坏死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PAN)和MPA的区别在于,前者缺乏小血管的血管炎,包括微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微小静脉.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约2:1,多在50~60岁发病,国外发病率为(1~3)/10万人,我国的发病率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20.
猪囊尾蚴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其寄生在人体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猪囊尾蚴病,俗称神经系统囊虫病,依据部位不同主要分为脑实质型、脑室型、脑底型和脊髓型,其中以脑实质型多见[1-2].随着卫生条件改善,近年来神经系统囊虫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而脊髓型囊虫病更为罕见,极易漏诊、误诊.本文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脊髓型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