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 三维成像引导定位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 三维成像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0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按H惫rtel 前入路法穿刺.当穿刺针触及颅底骨质或穿刺深度达6 ~7 cm 时,行颅中窝底CT 薄层扫描和三维成像重建,根据穿刺针和卵圆孔在三维影像位置空间关系,调整穿刺针方向以进入卵圆孔,再次行CT 扫描和三维成像重建,确定穿刺针已进入卵圆孔并测量穿刺针进入的深度,根据三叉神经痛的分布情况,调整进入的深度,在射频电生理确认位置正确后,行三叉神经半月节的选择性热凝.结果 所有患者均穿刺成功,一般1 ~2 次调整即可进入卵圆孔到达解剖深度,结合电生理定位可精确做到选择性的毁损,近期有效率约96.7%,其中仅1 例在手术未出现明显效果,但使用原剂量的卡马西平能够缓解疼痛外,其余均成功缓解疼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 三维成像引导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可做到安全、准确和有效.可准确地把握穿刺针进入卵圆孔的深度,以此可作为解剖定位.三维CT 引导卵圆孔定位,提高了卵圆孔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2.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指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阵发性疼痛。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是临床的有效疗法之一。我院自2009年02月至2011年12月共收治了177例单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在三维CT引导下于卵圆孔前局部麻醉行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现将其术中镇痛效果及术后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三叉神经痛是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以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1913年,Rethi首次使用电凝三叉神经外周分支的方法治疗三叉神经痛。近年来,三叉神经的射频热凝术的术式被不断改进,主要方法为在影像引导下将穿刺针经皮穿刺至颅底卵圆孔内,先使用电生理方法定位,然后利用射频热凝来毁损三叉神经半月节,从而达到阻断痛觉传导的目的。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已经成为了疼痛科常用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15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5例,观察组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治疗。对照组采取单纯内科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1次射频治疗后达显效54例、有效19例;对照组治疗10 d后,显效及有效分别为47例、17例,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1%、85.3%,P〈0.05)。随访0.5-2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6%、36.2%,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加得宝松注射能明显缓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5.
经皮穿刺卵圆孔行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之一,效果肯定。卵圆孔穿刺有侧入路和前入路两种,临床以前入路穿刺居多,侧入路穿刺鲜见报道。2008年1月至2010年11月我院采用三维CT引导下经侧方入路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16  相似文献   

6.
李九强  李超 《大医生》2022,(7):56-58
目的 探讨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并发症的诱发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邯郸市眼科医院收治的30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卵圆孔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薄层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及卵圆孔双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Ⅱ、Ⅲ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三叉神经第Ⅱ+Ⅲ支痛患者24例,CT薄层扫描(0.75 mm)引导下一根穿刺针精确抵达圆孔外口处,另一穿刺针则进入卵圆孔内35 mm,三维CT重建和电生理测试确认穿刺靶点,静脉全麻下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准确位于圆孔外口和卵圆孔孔内35 mm,三维CT重建和电生理测试确认穿刺靶点,静脉全麻下行温控射频热凝治疗。结果:穿刺针均准确位于圆孔外口和卵圆孔孔内35 mm,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优良23例(95.8%)、良好1例(4.2%)、无效0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5 mm,治疗后疼痛即刻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优良23例(95.8%)、良好1例(4.2%)、无效0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1例术后12个月第Ⅲ支复发,1例术后16个月第Ⅱ支复发。结论:薄层CT引导下经皮穿刺圆孔及卵圆孔双针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Ⅱ+Ⅲ支),定位精确、疗效可靠、安全简易,为治疗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式。方法 3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毁损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沟通,术后加强病情观察、积极预防并发症。术后随访,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并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并发症方面,术后面部感觉迟钝36例、咀嚼困难2例、面部肿胀3例、角膜炎1例。结论三叉神经痛患者经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后应积极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相似文献   

9.
梁华玉 《全科护理》2012,10(9):790-790
[目的]探讨CT定位选择性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病人的护理。[方法]对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疼痛消失18例,疼痛减轻5例,无缓解1例。[结论]CT定位选择性三叉神经半月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可靠,并发症少,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对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减轻病人的疼痛,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方法:2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于术前和术后3d、3个月、12个月,运用T-ScanⅢ咬合检测仪和Bio-pak肌电图仪检测患者双侧颞肌前束、咬肌在下颌姿势位、牙尖交错位最大紧咬时的咬合及肌电活动,评价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对咀嚼肌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术前相比,患者双侧咬合平衡性、术侧颞肌前束、咬肌肌电峰值及双侧同名肌电对称率在术后3d、3个月显著减小(P0.05),但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d、3个月和12个月疼痛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与术后3d、3个月相比,12个月麻木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但高于术前(P0.05)。无一例患者出现咀嚼肌瘫痪。结论:CT引导下经皮三叉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有效缓解疼痛,术后3d、3个月患者咀嚼肌功能降低,但术后12个月均可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CT三维成像精确定位卵圆孔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射频热凝治疗中的应用,评价其近、中期临床有效率和安全性。方法: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穿刺前,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通过计算机测量以明确穿刺方向和深度,按Hartel前入路穿刺。穿刺后,再次通过三维CT扫描和三维重建以调整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神经电生理测试定位明确卵圆孔位置,穿刺卵圆孔定位成功后,行射频温控热凝术,观察术后近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并对中期疗效进行随访。结果:术中所有患者穿刺均成功,术后全部患者疼痛缓解,近期疼痛缓解程度和有效率随时间增加,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随访27例,有效率为88.89%,1例复发,占3.70%。结论:经CT三维成像精确定位卵圆孔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和精确性,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合并高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分析14例患者在C型臂X光机定位下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合并高血压的护理。术前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疼痛正性教育、商血压的护理;术后严密观察血压、疼痛的变化;同时,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进行出院指导和随访。结果14例患者手术后均取得满意疗效,不仅疼痛显著缓解,而且高血压碍以有效控制。结论射频热凝术及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治疗三叉神经痛合并高血压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46例患者均根据典型的病史、体征作出三叉神经痛诊断。在CT引导下应用Hartel前入路法经皮穿刺卵圆孔,进行温控射频热凝毁损。结果:术后疼痛完全消失38例,减轻6例,无缓解2例,总有效率95.7%(44/46),治疗后6个月,4例复发,复发率8.7%(4/46)。并发症少而轻微,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卵圆孔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可靠,并且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及精确性,是一种微创、可重复操作的技术,可供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技术半月节温控射频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间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收治的85例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头像重建,了解颅骨的基本形态,明确卵圆孔位置与角度和周边重要解剖结构并设置靶点及穿刺路径,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明确痛觉区域所在的三叉神经分支,行经皮半月节温控射频治疗,记录穿刺情况,并且记录穿刺及射频热凝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口述疼痛缓解率(0%~100%)在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段(术后当天、术后一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比较分析,同时评估患者术后的面部麻木程度,评估此手术对TN治疗的临床特点及疗效。结果:85例患者在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下均顺利完成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为100%,根据术前诊断选择对应的三叉神经分支进行精确定位后行温控射频治疗,无一例患者发生穿刺相关不良事件如周围血管、神经损伤等。结论:神经导航联合电生理监测半月节射频治疗技术可极大提高卵圆孔的穿刺成功率,明确三叉神经的不同分支并进行精确定位,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疗效并降低手术并发症,表明此项技术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在神经导航系统的引导下,通过卵圆孔定位穿刺,在半月神经节行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6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CT技术对其颅脑进行薄层扫描,通过工作站给予颅底重建,分析测定卵圆孔并选其为靶点,采用导航棒辅助,对其进行定位穿刺,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结果:本组26例患者穿刺均一次性即成功,术中平均阻抗500Ω,其运动刺激平均值0.88 V,感觉刺激平均值0.53 V。本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为(9.3±0.5)分,术后为(1.5±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BNI评分,术后"疗效显著"19例,"有效"5例,"无效"2例。结论: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过程中,借助神经导航对卵圆孔进行定位穿刺,有助于提高卵圆孔穿刺准确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分析C臂引导下经卵圆孔半月节选择性位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依据其受累分支不同分为三组:A组-Ⅱ支,B组-Ⅲ支,C组-Ⅱ、Ⅲ支;通过卵圆孔分区及进针深度确定不同受累分支的治疗位点,进而行C臂引导下射频热凝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定术前和术后即刻、3天疼痛程度;术后3月和12月进行疗效随访。结果:各组术后即刻、3天VAS均较术前减低(P<0.05)。术后3月和12月各组有效率均达60%以上,其中单纯Ⅲ支受累者为95.7%,有Ⅱ支受累者相对较低(60%~75.6%)。各例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臂引导下经卵圆孔半月节选择性位点射频热凝术为治疗第Ⅱ、Ⅲ支三叉神经痛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CT引导和非引导下半月神经节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CT引导与非CT引导下经皮穿刺,用阿霉素毁损三叉神经半月节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8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男35例,女54例,年龄39~81岁,平均60.4岁,病程1~16年不等,分为两组。治疗前CT冠状及轴位扫描卵圆孔,除外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第一组(44例)不用CT引导穿刺半月神经节,第二组(45例)用CT引导穿刺的方向并确认针尖的位置,经造影确保穿刺针准确位于半月神经节内,两组均向半月神经节注射阿霉素。结果:治疗后12个月,两组分别有26例和36例完全无痛,分别有17例和6例未缓解。第一组的并发症数量及程度明显超过第二组。结论:与传统的盲目穿刺方法相比,CT引导下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毁楣术对三叉神终痛的疗效更好.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8.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现已成为三叉神经痛的主要治疗技术之一。但该技术存在对分支选择性不高和颅内穿刺相关的颅内出血与颅内感染风险。本文提出"三叉神经痛颅外非半月节射频治疗"理念,即将三叉神经痛的射频治疗靶点由传统的颅内半月节转移至颅外三叉神经各分支出颅孔洞(眶上孔、圆孔、卵圆孔),从而提高对分支治疗的选择性,避免颅内穿刺相关的颅内出血和感染。并综述了目前在治疗靶点和穿刺路径选择、穿刺影像引导技术、穿刺针具改进、射频参数设定、适应证的选择和治疗过程舒适化等方面的临床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9.
CT引导下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作者采用CT引导下卵圆孔穿刺半月神经节射频毁损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手术治疗包括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thermocoagulation,PRT),甘油注射和球囊压迫等。Hartel前入路法进行颅底穿刺常伴随一定的并发症,且多次穿刺不容易成功,加上卵圆孔位置、形态和大小多变,导致穿刺失败,并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