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及骨代谢生化指标,观察其对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在该院体检的162例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腰椎L2-L4和左侧股骨近端(包括Neck、Troch、Ward三角区)骨密度以及血清中的骨钙素、碱性磷酸酶和尿中的吡啶啉(肌酐校正)。根据受检者不同的年龄段和骨密度对他们的骨代谢生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中老年女性中患有骨质疏松的占51.2%;50~69岁的中老年女性血清中骨钙素和尿中吡啶啉(肌酐)的含量较高,超过70岁后则开始减少;不同年龄段的中老年女性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含量基本相同。骨质疏松组和骨量减少组的中老年女性血清中骨钙素含量和尿中吡啶啉(肌酐)含量高于正常组,但两组的血清中骨钙素含量和尿中吡啶啉(肌酐)含量基本相同,不同骨密度组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也基本相同。结论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对减少中老年女性损害极其重要,而血清中的骨钙素、尿中的吡啶啉(肌酐)能够特异的反映骨吸收和形成,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骨代谢生化指标对早期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及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健康体检的中老年女性260例作为研究对象,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骨钙素(OC)、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组织蛋白酶K(Cathe K)、骨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水平,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年龄段、骨密度分析骨代谢生化指标情况。结果 260例研究对象的骨质疏松发生率为53.5%(139/260),且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不同年龄段研究对象的血清OC、PⅠNP、Cathe K及TRA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0例研究对象中,骨质正常57例、骨量减少64例及骨质疏松139例,骨质疏松组血清OC、PⅠNP、Cathe K、TRAP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清BAL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老年女性腰椎(L1~L4)及股骨颈骨密度与血清OC、PⅠNP、Cathe K及TRAP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中老年女性骨代谢生化指标能够有效反映骨代谢活动,并且与骨密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骨密度、骨代谢生化指标有利于积极防治早期骨质疏松,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 (BMD)与绝经年限 ,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关系及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骨折组与非骨折组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变化。为防止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成都地区 5 0~ 75岁女性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 185例询问其绝经年限 ,测定 T4 - L5椎体侧位摄片 ,并计算出楔形指数 ,检测其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各年龄组骨密度与骨代谢各项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骨折率随绝经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骨密度与绝经年限和骨钙素 (BGP)成负相关。骨折年龄与非骨折年龄差异无显著性。骨折组与非骨折组的 BM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两组骨代谢各项生化指标比较显示尿磷 /肌酐比 ,骨折组与非骨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其它生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BMD对预测原发性骨质疏松脊椎压缩性骨折有一定价值。BGP对骨质疏松症临床诊断是一项较敏感的生化指标。绝经年限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折预测和防治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选取34例老年尘肺患者和30名非尘肺健康体检者进行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老年尘肺患者的跟骨骨密度T值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骨质疏松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老年尘肺患者血清中骨代谢生化指标骨钙素蛋白(BGP)值和人骨碱性磷酸酶(BALP)值明显降低,而血清中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5b)值明显升高(P0.05)。提示老年尘肺患者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可能高于同龄的健康者,应预防因骨质疏松症导致尘肺患者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强骨煎剂防治去卵巢大鼠实验性骨质疏松症过程中骨代谢生化、骨生物力学及骨密度指标的变化及其意义,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去卵巢大鼠模型,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强骨煎剂组、尼尔雌醇组。对实验大鼠血清钙、无机磷、碱性磷酸酶,血清雌二醇、骨钙素、骨密度、骨生物力学及组织学指标进行检测,并与模型组、假手术组和阳性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强骨煎剂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雌二醇、骨钙素水平均高于模型组,骨生物力学指标高于尼尔雌醇组,骨密度与模型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强骨煎剂能够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从而阻止骨量丢失,对骨质疏松症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切除雌鼠双侧卵巢造成快速骨丢失,复制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动物模型。以饲料添加方式补充维生素K(90mg/kg) 和钙(5g/kg) 。实验期6 个月,通过测定尿钙、尿羟脯氨酸、血清钙、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等生化指标观察单纯补充维生素K、钙及两者联合作用对骨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补充Vk 可减少尿钙、尿羟脯氨酸排泄,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提高血清骨钙素及其羧化水平,表明维生素K 能抑制骨分解代谢,促进骨形成代谢,并且与钙的联合作用效果优于单纯补充维生素K 或钙。本实验结果提示:绝经后妇女作为骨质疏松危险人群,应注意膳食维生素K 与钙的摄入。大剂量的维生素K 有可能被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防治  相似文献   

7.
运动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和骨代谢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动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96例确诊为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各48例,运动组每人每天服用元素钙600mg的同时进行户外运动,对照组每人每天仅服用元素钙600mg。观察两组患者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骨钙素和尿吡叮啉/肌酐)。结果:运动组治疗12个月时腰椎和髋部骨密度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同时运动组在治疗后3个月时骨形成指标BGP上升,骨吸收指标U-Pyd/Cr下降,并且该变化一直持续到试验结束;而对照组骨代谢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运动不仅能增加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腰椎和髋部的骨量,同时能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有效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积极预防跌倒和骨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罗钙全治疗男性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应用罗钙全治疗15例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半年,对照组15例,观察治疗前后腰背痛症状改善,前臂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罗钙全治疗有效率95.2%.治疗后腰背疼痛积分显著性下降(P<0.05),骨矿含量(BMC)、骨密度(BMD)显著性升高(P<0.05).尿钙/肌酐,尿羟脯氨酸/肌酐比值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罗钙全治疗男性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罗钙全治疗骨质疏松症1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罗钙全治疗男性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方法应用罗钙全治疗15例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半年,对照组15例,观察治疗前后腰背痛症状改善,前臂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罗钙全治疗有效率95.2%.治疗后腰背疼痛积分显著性下降(P<0.05),骨矿含量(BMC)、骨密度(BMD)显著性升高(P<0.05).尿钙/肌酐,尿羟脯氨酸/肌酐比值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罗钙全治疗男性中老年骨质疏松症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中青年女性原发性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患病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2016年7月—2018年6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45岁骨密度检查女性1 013例,根据超声骨密度测量报告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B组为对照组。均进行一般资料采集,生活方式问卷调查,结合体检生化指标分析和超声骨密度检测桡骨远端结果,应用χ~2检验及T检验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20~45岁中青年女性骨量减少发病率为12.73%,骨质疏松发病例0.39%。尿酸、血清钙、血清磷以及碱性磷酸酶高于B组(P0.05),A组T指值低于B组(P0.05),可发现骨质疏松的单因素包括高尿酸、高血清钙、血清磷以及碱性磷酸酶,生活中缺乏运动、碳酸饮料摄入过多。结论生活方式、碳酸饮料摄入过多、高尿酸、血清磷、血清钙以及碱性磷酸酶等均属于中青年妇女骨质疏松症患病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职业铅接触对工人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职业铅接触对工人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以上海某蓄电池厂298名铅作业工人为职业接触对象,同时选取该厂无职业铅接触史的办公室工作人员81名作为对照。血铅(BPb)、尿铅(UPb)为接触标志物;代表骨质疏松的Z评分、尿羟脯氨酸(HYP)、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血清骨钙素(BGP)为效应标志物。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SPA-4)测定工人骨密度。结果职业铅接触组人群BPb、UPb、HYP、ALP、BALP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接触组BGP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接触组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UPb 0-μg/gCr组比,各人群UPb10-μg/gCr组的骨密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BPb0~μg/L组比,男性BPb300-μg/L组的骨密度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与UPb0-μg/gCr组、BPb0-μg/L组比,各人群UPb20-μg/gCr组、BPb300-μg/L组的HYP、ALP、BALP、BGP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体内铅接触水平的升高,人群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和各骨代谢指标的异常率均随之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呈线性相关(P〈0.01),但BGP的异常率与UPb无明显联系(P〉0.05)。计算得到基准剂量(BMD),推出基准剂量的95%低限水平(BMDL)。铅所引起的骨质疏松指标的BPb、UPbBMDL值均高于铅致骨代谢指标改变的BMDL值。结论职业铅接触能引起人群骨密度降低而导致骨质疏松,并且可以影响工人骨代谢。  相似文献   

12.
1,25-二羟基维生素D3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25-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对原发性骨质疏松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8月龄雌性新西兰兔,摘除双侧卵巢建立Ⅰ型骨质疏松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单纯去卵巢组(OVX)、葡萄糖酸钙组(OC)和葡萄糖酸钙+1,25(OH)2D,组(OCR)。采用3岁龄新西兰雌兔和4岁龄新西兰雄兔,作为Ⅱ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葡萄糖酸钙组(Calcium)、葡萄糖酸钙+1,25(OH)2D3组(CR)。OC组和Calcium组单纯给予葡萄糖酸钙,OCR组和CR组给予葡萄糖酸钙和1,25(OH)2D3。给药8周后测定各实验组的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给药8周后,在Ⅰ型骨质疏松模型中,OCR组的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ALP)均较OVX组和OC组显著升高(P〈0.05或P〈0.01),OCR组的BGP、尿Ca/Cr较OVX组和OC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在Ⅱ型骨质疏松模型中,雌、雄性兔CR组的血钙、BGP、ALP均较Control组和Calcium组有显著性升高(P〈0.05或P〈0.01),尿Ca/Cr较其他两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1,25(OH)2D3对Ⅰ型骨质疏松症有降低骨转换,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对Ⅱ型骨质疏松症有提高骨转换,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并骨质疏松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骨钙素(BGP)的水平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及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5月在本院老年病科住院治疗的108例糖尿病患者,年龄≥60岁,根据骨密度测定结果及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观察组62例和对照组46例,比较两组间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IGF-1、BGP及BMD水平,分析血清IGF-1、BGP水平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的FBG、FINS、HOMR-IR、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BGP及BMD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两组患者血清游离IGF-1、BGP水平与年龄、FBG、FINS、HOMA-IR、LDL-C水平呈负相关, IGF-1与BGP及BMD水平呈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低血清IGF-I水平、低血清BGP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并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徐芾  金邦荃  武卫平  吕伶  汤丹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1):1517-1519
目的:研究植物异黄酮(葛根异黄酮和大豆异黄酮)对更年期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将96例身体健康的更年期女性随机分为5组,安慰剂组、钙儿奇-D组、葛根异黄酮组、大豆异黄酮组和钙儿奇-D+大豆异黄酮组。服药3个月后,比较各处理组用药前后血清钙(Ca)、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和骨密度(BMD)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服药后血清Ca有升高的趋势,其中钙儿奇-D和葛根异黄酮组的血清Ca比服药前显著升高(P<0.05);服药后血清ALP葛根异黄酮和大豆异黄酮组有上升趋势;服药后血清BGP(除了安慰剂组)各组有增加的趋势,其中钙儿奇-D组的血清BGP明显增加。结论:植物异黄酮可以使更年期妇女血清Ca升高,使血清ALP和BGP处于较活跃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PTH、25(OH)D3、CT、CTX-1、TRACP、BGP、BALP与BMD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标免疫分析仪检测PTH、25(OH)D3、CT、CTX-1、TRACP、BGP、BALP,采用Discovery WA型骨密度仪检测股骨颈BMD。将860例受试者检测结果按5岁为年龄段分组,应用SPSS 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TH、25(OH)D3、CT在35~50岁年龄段各组间不存在差异;50岁以后25(OH)D3开始下降,与BMD呈正相关;CT降低出现在65~79岁年龄段,与BMD显著正相关。35~45岁年龄段CTX-1、TRACP与BMD呈负相关,而BGP、BALP与BMD呈正相关;50~60岁年龄段BGP、BALP明显升高,CTX-1、TRACP、BGP、BALP均与BMD呈负相关;65岁以后BGP、BALP开始下降,BGP、BALP与骨密度呈正相关,CTX-1、TRACP与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PTH、25(OH)D3、CT、CTX-1、TRACP、BGP、BALP是监测骨代谢水平及骨质疏松诊断、鉴别诊断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女性TRACP、CTX-1、BACP、BGP与BMD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美国贝克曼公司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美国Thermo公司酶标免疫分析仪检测TRACP、CTX-1、BACP、BGP,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公司生产的DTX-200型骨密度仪检测BMD。将488例受试者检测结果按5岁为一年龄段分组,应用SPSS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RACP、CTX-1与BMD负相关;50~64岁年龄段女性BACP、BGP明显升高,与BMD负相关,65岁以后开始下降。结论:TRACP、CTX-1、BACP、BGP是监测骨量变化及骨质疏松早期诊断的重要骨代谢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补充钙和维生素D对骨丢失和骨转换的影响。方法对31例门诊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骨量减少患每日服用1片碳酸钙和维生素D复合剂(每片含元素钙600mg和维生素D125IU),连服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腰椎骨密度(BMD)、骨矿含量(BMC)及骨转换生化指标。结果碳酸钙和维生素D复合剂每日1片能明显改善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疼和腿痛性痉挛,有明显疗效。可以维持腰椎骨密度,明显增加男性腰椎骨矿含量( 2.7%),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血清250HD( 13.8%)和BGP(%29.5%),减少尿HOP/Cr比值(-17.5%)。结论老年人每天1片碳酸钙和维生素D复合剂对防止骨丢失,改善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并探讨骨代谢指标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为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以2020年1—12月岳池县某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5岁中老年女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骨密度、血清中骨钙素(OC)、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骨碱性磷酸酶(BALP)、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水平检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该人群骨质情况进行分析,在校正年龄、体质指数(BMI)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骨代谢指标水平对骨质疏松影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共对1 124名中老年女性进行调查,年龄45~78岁,平均(61.4±5.8)岁。共检出骨质疏松558例,发生率为49.6%。不同年龄、BMI的中老年女性骨量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居住地、年龄、BMI、绝经情况和骨量情况的中老年女性骨代谢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随着年龄增长,25-(OH)D水平呈下降趋势,OC、BALP水平在55~64岁明显升高后呈逐渐下降趋势,βCTX呈升高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C(OR=0.537)、BALP(OR=0.791)、25-(OH)D(OR=0.674)水平越高,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越低;βCTX水平越高(OR=1.919),发生骨质疏松的可能性越大。结论 岳池县≥45岁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骨代谢指标OC、βCTX、BALP、25-(OH)D能够有效反映骨代谢活动,且与骨质疏松发生情况密切相关,监测骨代谢指标可以及早发现骨代谢异常,有利于及早预防和发现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rospective, controlled, randomized study, we compared the effect of a low-dose 21-day 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 (COC) containing 20 microg ethinyl estradiol (EE) and 75 microg gestodene (GTD) (Group A; n = 19) with an ultra-low-dose 24-day COC containing 15 microg EE and 60 microg GTD (Group B; n = 18) on bone turnover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young, fertile women. Nineteen healthy fertile women were used as untreated controls (Group C). At 3, 6, 9 and 12 months of the study serum osteocalcin (BGP), urinary pyridinoline (PYD) and deoxypyridinoline (D-PYD) were measured in all subjects. At baseline and after 12 months BMD was determined at lumbar spine by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in all patients. In both Groups A and B, urinary levels of PYD and D-PYD at 6, 9 and 12 months,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comparison with basal values and with control subjects (p < 0.05).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urinary PYD and D-PYD levels were observed between Groups A and B during the entire period of treatment. At 12 month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inal BMD values was detected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and in comparison with basal values.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two COCs could exert a similar positive effect on bone turnover in young postadolescent women, without any significant and appreciable modification of BM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