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剖宫产80例新生儿的断脐位置与血红蛋白(Hb)之间的关系,从而降低新生儿贫血的发生率。方法:剖宫产胎儿娩出后立即断脐,实验组在靠近胎盘位置处断脐,保留脐带长度〉50cm,并将脐带高于胎儿进行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将脐静脉内的血液挤入胎儿体内;对照组则按常规方法断脐。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出生后1h和24hHb和HCT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72h血清胆红素水平两组相近(P〉0.05)。结论:剖宫产时断脐位置靠近胎盘,并将脐静脉内的血液挤入胎儿体内,可有效提高新生儿体内Hb和HCT水平,降低新生儿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新生儿血红蛋白及黄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永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00例新生儿,依据新生儿断脐时间不同分为快速断脐组(新生儿在出生15 s内断脐) 162例和慢速断脐组(新生儿在出生30 s后断脐) 138例,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12 h、出生2 d及出生3 d的总胆红素(STB)及胆红素达峰时间、脐带血及外周血的血红蛋白(Hb)水平及血球压积(HCT)水平、黄疸及贫血的发生率、黄疸出现时间。结果出生12 h、出生2 d及出生3 d时两组新生儿STB水平差异及胆红素达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脐带血Hb、HC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速断脐组外周血Hb、HCT显著高于快速断脐组,贫血发生率低于快速断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黄疸发生率及黄疸出现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断脐时间能够提高新生儿血容量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但不会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的断脐方法对阴道分娩的新生儿血红蛋白及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经阴道足月自然分娩的104例单胎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断脐方式的不同,将入选新生儿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4例)。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生后5 d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出生时与生后3 d的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新生儿生后5 d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达高峰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时及生后3 d的红细胞压积及血红蛋白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阴道自然分娩的新生儿采用30 s内靠近胎盘端的断脐法较常规断脐法更为合理,不但不会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还能适当增加新生儿的血红蛋白及血容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现代医院》2016,(11):1594-1595
目的探讨足月顺产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分娩的300例产妇随机分为3组,其中分娩后10 s内断脐的为早断脐组,分娩后1 min断脐的为晚断脐1组,分娩后2 min断脐的为晚断脐2组,每组各100例。比较三组不同断脐时间的产后2 h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新生儿胆红素峰值,并比较早断脐与晚断脐之间新生儿出生后72 h血红蛋白的差别。结果早断脐与出生后1 min断脐、2 min断脐的产后2 h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胆红素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断脐的新生儿出生后72 h血红蛋白要比早断脐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迟足月顺产脐带结扎增加了新生儿出生后72 h血红蛋白值,对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及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并无影响,出生后2 min断脐胆红素峰值比早断脐及出生后1 min断脐略有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适当延迟断脐对新生儿是有益的,并未造成母婴不良影响,出生后1分钟断脐的胆红素峰值未见明显增高,此时断脐更适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新生儿延迟脐带结扎和早断脐从胎盘侧能够采集到的残余血量,避免过早采集脐带血对新生儿造成伤害。方法将海口市妇幼保健院2015年3-6月经阴道分娩的403例足月正常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202)和对照组(n=201)。延迟脐带结扎等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早断脐在产后1分钟时断脐,采集胎盘侧的残血并记录。结果延迟脐带结扎组胎盘侧的残血量(14.12±12.40)m L,少于早断脐组(69.049±50.02)m L(t=15.112,P0.01),新生儿胆红素高峰平均值(11.84±3.24)mg/d1低于早断脐组(16.31±1.93)mg/d1(t=4.900,P0.01),产后出血量(160.24±72.90)m L低于早断脐组(187.77±104.62)m L(t=3.063,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延迟脐带结扎,从胎盘侧收集的残血量减少,提示有更多血液输给了新生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断脐时间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5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单胎顺产的520例产妇,包括足月分娩460例和早产60例。早断脐组出生后5~10 s内断脐;晚断脐组在脐带停止搏动后断脐。比较两组新生儿评分、胆红素峰值、脐血及24 h后血红蛋白、新生儿并发症、产后出血、第三产程时间及胎盘粘连及剥离不全发生率。结果晚断脐组新生儿24 h后血红蛋白值及胆红素峰值均明显高于早断脐组(P0.05);晚断脐组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新生儿贫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第三产程时间均明显低于早断脐组(P0.05);其余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晚断脐比早断脐更能增加新生儿血红蛋白,减少新生儿贫血及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且不增加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更能减少产后出血量,缩短第三产程时间。晚断脐操作简单易行,安全有效,对母儿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晚断脐对早产儿合并症、新生儿Apgar评分、胆红素及血红蛋白等的影响。方法选择梧州市人民医院2017年11月-2019年9月产科院内分娩孕妇80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按传统断脐方法,在新生儿出生后5~10 s断脐;观察组40例在新生儿娩出后置于产妇双腿间,与未剥离胎盘呈水平位,待脐带搏动停止后断脐,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胆红素及血红蛋白等指标,记录两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窒息及感染等合并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出生后24 h、7 d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24 h、7d胆红素(TC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贫血及输血率分别为20.00%、15.00%及2.50%,低于对照组的37.50%、45.00%及1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病理性黄疸、感染及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断脐可明显提高早产儿出生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水平,降低贫血率和输血率,而且晚断脐并不增加呼吸窘迫、黄疸等并发症,对早产儿有益不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与比较新生儿断脐时间对母体和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的400例单胎顺产新生儿(足月儿250例,早产儿150例),随机分为早断脐组和晚断脐组。早断脐组在新生儿出生后5~10 s断脐,晚断脐组在脐带停止搏动后断脐。比较两组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Hb含量、胆红素峰值以及新生儿疾病发生率。结果晚断脐组的新生儿Hb含量和胆红素峰值均高于早断脐组(P<0.05)。两组的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断脐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和新生儿贫血率均高于晚断脐组(P<0.05)。足月儿中,晚断脐组的红细胞增多发生率高于早断脐组(P<0.05)。结论晚断脐可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新生儿贫血率,但会提高足月儿红细胞增多发生率。同时,晚断脐可增加新生儿Hb含量,提高胆红素峰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延迟结扎脐带(DCC)不同时间对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产科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274例孕妇,随机数字原则分为常规组69例(分娩后10s内结扎脐带)、30s组69例(分娩后30s结扎脐带)、60s组68例(分娩后60s结扎脐带)、120s组68例(分娩后120s结扎脐带)。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新生儿资料,分析产妇产后24h出血量,产妇及新生儿血红蛋白(Hb)浓度及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变化。结果:各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Hb浓度及HCT水平以及新生儿脐血Hb浓度和HCT水平均无差异(P0.05);72h Hb浓度及HCT水平120s组高于其他各组(P0.05);新生儿出生后1d胆红素120s组高于其他各组(P0.05),出生后2d、3d新生儿胆红素无差异(P0.05),新生儿光疗率各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产妇,DCC可增加新生儿血容量及预防贫血,且不对产妇的血容量产生不良影响,但分娩后120s结扎脐带可能会增加新生儿出生后1d的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不同时间2次断脐的处理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最佳的二次断脐时间。[方法]将72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各240例。各组二次断脐时间在出生后24 h(A组),48 h(B组),72 h(C组),3组断脐的方法、日常护理及出院指导相同。比较新生儿不同时间二次断脐的处理,对脐部愈合时的并发症及脐带残段影响。[结果]B、C组渗血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均P<0.01);A、B组脐带残存率显著低于C组(均P<0.01)。[结论]新生儿出生后48 h二次断脐,渗血发生率低,脐带残存少,是最佳的二次断脐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晚断脐带对新生儿并发症、脐部愈合、血常规指标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贫血等并发症的预防、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广汉市人民医院进行分娩的13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断脐时间的不同分为正常断脐组与晚断脐组,每组66例,统计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两组新生儿脐带创面干燥情况,生化检测仪检测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Hb)、胆红素水平;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晚断脐组新生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正常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并发症类型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晚断脐组脐带残端创面干燥情况显著优于正常断脐组,脐带残段脱落时间显著低于正常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晚断脐组新生儿出生1周、2周红细胞比例、H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胆红素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晚断脐组新生儿出生1周、2周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断脐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晚断脐带有利于增加血清中红细胞、Hb含量,降低血清中hs-CRP、IL-6、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对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阴道分娩的产妇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接生,胎儿娩出10 s内结扎脐带;实验组:运用改良助产接生法,当胎头仰伸娩出后左手拇指位于新生儿鼻根部,其余四指放在咽喉部,共同向口腔方向挤压,将新生儿口、咽喉、鼻内的粘液和羊水挤压出来,将胎头外旋转后再用橡皮吸球将残留在口咽部的剩余羊水吸尽后,将胎儿肩部、身逐一娩出。胎儿娩出后选择晚断脐,即出生90120 s之间结扎脐带。结果实验组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新生儿生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改良助产接生法配合晚断脐对提高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预防新生儿贫血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对出生 2 4小时后脐带干燥的新生儿实行剪脐的效果 ,我们于 2 0 0 0年 1月~ 2 0 0 0年 6月对我院 5 0 0例新生儿剪脐的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5 0 0例新生儿中 ,阴道分娩 389例 ,平均住院日数为 3日 ,剖宫产出生 111例 ,平均住院日数为 6日 (美容线缝合 )。 2 4小时至 36小时剪脐 330例 ,36小时至 48小时剪脐 137例 ,48小时至 72小时剪脐 33例 ,剪脐时脐部出血 85例 ,剪脐后 30分钟观察脐部渗血 5例 ,剪脐后 36小时 ,发现脐部感染1例。1.2 方法1.2 .1 原断脐法 :10 0例 ,断脐方法采用原来方法 ,即处理脐带是用 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剖宫产不同断脐时机及位置对母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于深圳市福田区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分娩的1 200例产妇,用随机抽样法分为A、B、C、D 4组,每组各300例。A组胎儿娩出后先钳夹子宫切缘后断脐,位置尽可能靠近胎盘,脐带长度30 cm;B组胎儿娩出后先钳夹子宫切缘后断脐,断脐位置距脐轮10 cm;C组清理呼吸道后即刻断脐,位置尽可能靠近胎盘,脐带长度30 cm,后钳夹子宫切口;D组清理呼吸道后即刻断脐,断脐位置距脐轮10 cm,再钳夹子宫切口,对比4组母儿结局。结果 4组新生儿Apgar评分、胆红素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量、胎盘残血量、产后24 h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与D组产后出血量、胎盘残血量显著高于A组、B组,A组与C组产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B组、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时先钳夹子宫切口,可减少母体产后出血量,延迟断脐并尽可能接近胎盘断脐可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朱霞 《医疗装备》2021,(3):70-71
目的探讨不同断脐时机对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及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2月医院接收的297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48例)与试验组(149例)。对照组待脐带搏动停止后立即行断脐,试验组于胎儿娩出后,对宫体注射缩宫素,并按摩子宫,待出现宫缩现象时,于胎盘近端断脐,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胎盘残血量及新生儿胆红素、血红蛋白水平和Apgar评分。结果试验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及胎盘残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7 d,试验组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生时血红蛋白水平及分娩1、5 min后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待胎儿娩出后即刻对宫体注射缩宫素,按摩子宫,待出现宫缩时立即作断脐处理,不仅能够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及胎盘残血量,还可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且不会增加新生儿贫血及窒息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延迟脐带结扎(DCC)与脐带挤压(UCM)对胎龄34周早产儿黄疸、贫血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产科孕28~34周拟经阴道分娩的早产孕妇5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脐带结扎(ICC)组、DCC组和UCM组,比较各组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水平及光疗率、新生儿脐血及足跟血的血红蛋白(H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值、新生儿大脑中动脉(MCA)血流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末期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阻力指数(RI)。结果:出生后1d,新生儿胆红素DCC组及UCM组均高于ICC组(P0.001),DCC组与UCM组无差异(P0.05);出生后2d、3d,3组新生儿胆红素及光疗率无差异(P均0.05);DCC组及UCM组新生儿脐血、出生后48h、72h足跟血Hb及HCT值高于ICC组(P0.05),DCC组与UCM组无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后2h、48h,MCA血流动力学指标Vs及Vm值DCC组及UCM组均高于ICC组(P0.05),但DCC组与UCM组无差异(P0.05),3组新生儿Vd及RI值无差异(P0.05)。结论:DCC与UCM在增加胎龄34周早产儿血容量、改善脑组织血流灌注方面的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延迟断脐30~120 s对自然分娩早产儿贫血率、输血率及相关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接收的240例自然分娩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各60例。A组分娩后120 s断脐,B组分娩后60 s断脐,C组分娩后30 s断脐,D组分娩后10 s断脐。观察并记录4组早产儿出生后24 h血红蛋白(Hb)、出生后1周Hb及红细胞比容(HCT)水平,贫血率、输血率、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颅内出血率、光疗时间及经皮胆红素峰值,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179.62±16.68)g/L、(183.82±12.50)g/L、(55.12±8.14)%、(54.23±9.42)%]、B组[(187.21±16.46)g/L、(164.32±13.14)g/L、(54.24±9.07)%、(46.44±7.35)%]、C组[(185.72±15.90)g/L、(163.85±15.46)g/L、(50.52±10.15)%、(47.33±9.21)%]早产儿出生后24 h和1周的Hb、HCT水平均显著高于D组[(151.18±16.26)g/L、(142.47±13.28)g/L、(26.71±8.47)%、(22.08±6.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3.713、91.998、75.602及12.441,均P<0.05),A组早产儿出生后24 h Hb水平低于B、C组,出生后24 h和1周HCT水平均高于B、C组,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A、B、C组早产儿贫血率、输血率显著低于D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但4组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颅内出血率、光疗时间及经皮胆红素峰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延迟30~120s断脐有助于改善自然分娩早产儿Hb和HCT水平,降低贫血率和输血率,安全可靠,在新生儿复苏和体温条件允许下,断脐时间延迟至120s更能提升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脐带残端修剪预防脐部感染的临床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新生儿脐带残端的早期修剪时间与修剪效果之间的关系 ,判断脐带修剪在预防、治疗新生儿脐部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90 0例健康新生儿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30 0例 ,分别于出生后 2 4- 48小时内 ;48- 72小时内 ;72 - 96小时内。以无菌器械 ,在常规消毒后 ,提起脐带残端 ,于脐根上方、脐带结扎处的下方 ,修剪掉脐带残端 ,使脐根部暴露、易于干燥清洁。并以修剪时有无出血及分泌物情况为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 3组病历之间的差异。结果 以 48- 72小时内修剪组出血少、局部清洁 ,分泌物渗出少。是修剪脐带残端的适宜时间。结论 新生儿脐带残端的早期修剪是一种改变传统脐部护理的先进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脐带挤压(UCM)对极早产儿血红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脐带处理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5月—2021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出生胎龄28~31+6周经阴道分娩的极早产儿共2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脐带处理方式分为脐带挤压后断脐(I-UCM)组87例,断脐后脐带挤压(C-UCM)组88例,立即脐带结扎(ICC)组87例。比较各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光疗率、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率。结果 I-UCM组和C-UCM组极早产儿生后1小时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高于ICC组(F=26.754、29.147,P<0.001),I-UCM组均高于C-UCM组(P<0.001);I-UCM组和C-UCM组极早产儿生后第3天和第5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ICC组(F=4.324、7.117,P=0.014);I-UCM组和C-UCM组极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χ2=10...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足月顺产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自然搏动的时间以及与母儿结局的关系.方法 观察和记录120例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自然搏动停止的时间;按脐带自然搏动时间分为<60 s、60~90 s、>90 s,比较各组的母婴结局.结果 脐带自然搏动时间为18~540 s,平均(120.1±85.9) s,中位数90.0 s.脐带搏动时间<60 s组的胎盘端的残血量、新生儿胆红素、第三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高危监护比例分别为(42.7±24.9)ml、(15.6±1.7)g/L、(11.5±4.1)min、(197.6± 86.6)ml、20 %(5/25),均高于其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脐带自然搏动时间长,显示了更好的母婴结局,或更健康的新生儿;研究支持应等待脐带自然搏动停止后断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