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瘀血证研究的国内外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瘀血证,又称血瘀证,日本学者亦称“瘀血症侯群”(“Oketeu”Syndrome),是临床许多学科常见的证候。近二十余年来,有关瘀血证本质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有一定进展,现概述如次。 关于瘀血证古典范畴的研究 中日两国学者都进行了相当系统的探究。根据《黄帝内经》中关于“血脉凝泣” (《素问·至真要大论》)、“血凝泣”(《素问·调经论》及《离合真邪论》)、“恶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及《素问·腰刺痛篇》、“留血”(《素问·调经论》)、“坏血”(《素问·五脏生成论》)、及“脉不通”(《素问·举痛论》)等多种记载,以及《黄帝内经》关于损伤瘀血、寒凝瘀血、大怒  相似文献   

2.
活血化瘀是中医学治疗疑难病症的重要方法之一。《素问·调经论》曰:“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只有保持气血运行通畅,病邪才无稽留之害。而当出现“恶血”、“蓄血”、“干血”等血瘀病变时,则须采用活血化瘀的治法。活血化瘀法是针对血瘀制方,而造成血瘀的病因则很多,有气滞不畅而致,有气虚血运无力而致,有痰浊内蕴而致。因  相似文献   

3.
《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脏阳以竭也。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其中,菀与陈同义,均是指恶血,中医学的恶血即瘀血、坏血等。《素问·针解》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鬼门,即汗孔。净府,指膀胱。所以,“去菀陈莝,开鬼门,洁净府”是说用活血化瘀利水法,发汗,利尿法治疗水肿,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风治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 ,不省人事 ,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偏瘫为主证的一种病证 ,其来势凶险 ,病情重笃 ,为老年人常见病。祖国医学对中风的记载极为丰富 ,并列为“风、劳、臌、膈”四大难证之首。笔者长期潜心于活血化瘀的研究 ,根据气血理论 ,对中风治血取得较好疗效 ,现浅谈体会如下。1 中风治血的理论渊源祖国医学对中风早有认识 ,在《内经》中有“厥巅疾”、“煎厥”、“薄厥”、“大厥”、“偏枯”的记载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云 :…  相似文献   

5.
“心生血”之说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和《素问·五运行大论》,反映了心与血液生成之间的关系。笔者运用这一理论治疗血虚证,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一、温心阳以化血邵××,女,45岁。住院号:881907。三个月以来,自觉心慌乏力,面色虚黄,劳则头晕,筋惕肉  相似文献   

6.
中风又名卒中,因其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善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风名之。有关中风的记载始见于《内经》,其病名有大厥、薄厥、仆击、偏枯、痱风等。中风病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其曰:“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1对证候的认识有关中风的证候,历代文献记载较多。例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仆击偏枯”,即是突然晕倒而半身不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等,皆属此类论述,后世许多医家都认为本病属昏瞀猝仆之病。《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除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的主症外,还首先提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的证候分类方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于中风证候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论杂风状第一》指出:“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二曰风痱,三曰风懿,四曰风痹”。孙氏所述的中风是从广义角度去认识的风病。明·戴思恭《证治要诀·中风》对中风的临床症状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中风之症,卒然晕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歪斜,手足瘫痪,或半...  相似文献   

7.
血府逐瘀汤源于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主治头痛、胸痛、呃逆、夜睡梦多等病证。笔者在临证实践中,常以血府逐瘀汤治疗多种病证,获得了很好的疗效。总结临证用方经验,以就正于同道。1 “血府”辨析“血府”一词,非王清任所发明。《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府也”。但是《素问》所云的“血府”仅仅是一个中医解剖概念,即“脉管”、“血管”之意,而赋予“血府”新的定义和生理功能的,却是王清任所独创的。王氏在《医林改错》中指出“人胸下隔膜一片,其薄如纸,最为坚实,前长与心口凹处齐,从两肋至腰上,顺长如坡,前高后低,低处如池…  相似文献   

8.
脑出血,属中风范畴.它发病急骤,病情重笃,死亡率高.就活血化瘀法救治本病而言,不少临作工作者拘于“出血者止,缺血者活”的观点,而畏惧不用.近年大是量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表明,及时正确运用活血化瘀法,确能提高救治疗效,降低病死病残率.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把活血化瘀作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重要法则之一.现就有关问题探讨如下.一、出血成瘀 病位在脑1 病因病机:《血证论》云“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而脑出血正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脑部脉络破损,血液外溢停积局部形成血肿、血块,则动态变为静态的“离经之血”“恶血”“贼血”.此瘀之处《内经》称、血菀于上(头脑部位)”,何康臣明确指出“据解剖所见,凡以是  相似文献   

9.
少腹逐瘀汤载于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方剂组成是: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肉桂、干姜,小茴香、元胡。活血化瘀是其功用,主治“少腹积块疼痛”。笔者根据妇女以血为本等特点,用于妇科临床治疗多种病证,获得良效。现举例如下:一、活血化瘀,调经赐予治不孕症:本方的主要特点是活血化瘀作用强,故对于凡属瘀血阻滞胞脉所致的不孕者进行加减可获佳效。正如书中所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的范畴,历代医家多宗《素问·阴阳别论》之“二阳结谓之消”的观点从阴虚燥热立论,以滋阴清热为治疗大法。著名中医施今墨先生曾提出糖尿病患者大多具有气短神疲、不耐劳累、容易感冒等正气虚弱的症状,辨证以气阴两虚者居多,治疗方面主张除滋阴清热之外,健脾补气实为关键一环。吾师祝谌予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研究发现,糖尿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尤其是合并有大血管或微血管、神经病变时常常伴有瘀血表现,因而提出了糖尿病瘀血证的概念,并首创应用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新途径。目前,对于现代糖尿病的中医病机多倾向于是气阴两伤、脾肾两虚、瘀血阻络。  相似文献   

11.
活血化瘀是祖国医学特有的疗法,张仲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对临床见到的“瘀血”病证,创制了许多化瘀方法与方剂,这些治法与方剂沿用至今,疗效仍佳。一、瘀热互结宜清热化瘀法仲师本《内经》“留者攻之”之旨,总结出“瘀结宜下”的实践经验,近代中医治疗急  相似文献   

12.
对中医藏象脾探讨如下。1有关脾的实体的描述1.1脾的位置《素问·玉机真脏论》说:“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医学入门》说:“微着左胁于胃之上”。脾的大小:《难经·四十二难》说“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主藏意”。《脾胃论》说:“脾长一尺掩太仓”。1.2脾的形态《类证活人书》:“(脾)象马蹄,内包胃脘”。《医林改错》“脾中间有一管,体相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似”。1.3脾的颜色《素问·五藏生成篇》记载有:“黄当脾”、“如以缟裹栝楼实”等。《医事启源》说:“脾者,其色赤紫,…  相似文献   

13.
肝在五脏中为一个独立的脏器,然而它与全身的关系尤为密切,与眼则不可分离。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肝,开窍目。”《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曰“: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等论著,都阐述了肝与眼的关系,故认为肝为藏血养血之脏,肝气旺盛,血流通畅,上荣于目,则目光精明。本人在临床中,常以此理论为借鉴,结合眼科的特定性,收到一定的疗效,尤其是对一些经西医治疗,疗效不显的情况下采用,获效更大。现把一些初浅的认识,言于笔下:1清肝泻火法肝为木,其性刚,肝气旺,则血流通,目光明;反之肝火上亢…  相似文献   

14.
浅谈针刺疏肝理气法治疗情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对针刺疏肝理气法治疗情志病谈一点浅见。1疏肝理气法的中医理论基础中医认为 ,人的情志表达 ,是反应五脏的生理状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一般情志活动适度 ,对机体是无害的 ,正如《素问.举痛论》云 :“喜则气和志达 ,营卫通利。”当情志的变化超过了脏腑所能承受的限度 ,就会气机失常 ,从而导致脏腑机能失调 ,“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而气机失调首先影响的是肝脏 ,肝为风木之脏 ,内寄相火 ,主疏泄 ,而性喜条达 ,一旦雍滞则郁而为病。丹溪言 :“人生诸病 ,多生于郁”(…  相似文献   

15.
辨证:患者剖腹产后冲脉空虚,里热邪内陷与血相结,故一旦腹痛,则见发热,加之舌质紫暗,拟诊为瘀血发热。由于冲脉起于气冲穴,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旁上行,到胸中后分散,所以患者伴见阵发性中上腹疼痛。治疗应从活血化瘀着手,运用叶天士《温热论》中治血结胸的桂枝红花汤加减,紧接着投扶正达邪的方药,这样才能使病情逐渐缓解。中医诊断为妇女产后温瘸(瘀血发热)。  相似文献   

16.
寒热是辨别疾病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的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为热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张景岳“寒热乃阴阳之化也”即是此意。寒热辨证,不能孤立的根据  相似文献   

17.
《灵枢大惑论》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高度概括了眼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灵枢脉度篇》又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辩五色矣。”说明五脏中眼与肝脏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痛症是一种自觉症状,许多疾病具有之。究其发病机理,在《内经》多从寒热之气客于脉立论,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热气留于肠中,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乾不出,故痛而闭不通矣”。但痛从肝论也有所见,如《素问,咳论》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灵枢,胀论》也认为肝经受寒而引起胁和少腹痛。《千金要方》有谓“小户嫁痛”,即妇女性交时阴痛,也因肝经郁热所致。《千金翼》记述“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也,上攻头脑》。朱氏丹溪指出“痛多肝郁”,《本草从新》亦云“痛为肝木尅脾土”?杉痈温弁匆鸭诤芏嘀髦?然而上升到理论高度还是清代的汪訒庵,他根据前人所述痛多属肝的见解,在他的著作《医方集解·芍药甘草汤篇》,明确提出“诸痛皆属于肝木”的理论,并详细地阐述了芍  相似文献   

19.
《内经·素问·示从容论》指出:“年长则求之于府”。黄元御释:“年长者肠胃日弱,容纳少而传化迟,府病为多,故求之于府”。(《素问悬解》)这里的“府”,主要指胃肠而言。可以说,“年长则求之于府”是脾胃学说在老年人养生及康复医疗中具体应用的最早记  相似文献   

20.
晨泄刍言     
晨泄病因繁多,有肾虚、肝脾不和、脾虚湿盛,瘀血所致之殊。然之今未见有详尽阐发。《中医杂志》1988年第五期《晨泄别论》虽于论述,但略而未详,尚欠全面,笔者鉴于斯,略陈管见于后。晨泄,乃黎明泄泻之谓。《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阻气虚,气门乃闭。”天明之时,阳气升腾,浊气下降。若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