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渠乐  赵铱民  伊元夫  吴冰  王超  方晓梅 《医学争鸣》2004,25(13):1241-1243
目的:评估塑料义齿基托(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溶胀对其与SY-1型硅橡胶粘接性能的影响. 方法:按照国际标准,用自凝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溶胀塑料义齿基托表面后,测试其与SY-1型硅橡胶间的拉块强度及剥离强度与溶胀前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塑料义齿基托表面经自凝单体溶胀后,其与SY-1型硅橡胶的粘接强度较溶胀前有显著下降. 拉块强度:溶胀前(0.98±0.04)高于溶胀后(0.53±0.04), P<0.01;剥离强度:溶胀前(0.70±0.03)高于溶胀后(0.33±0.03), P<0.01. 结论:溶胀对塑料表面的处理使得其与SY-1型硅橡胶的粘接强度下降,故建议临床粘接时不用自凝单体处理塑料义齿基托表面.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以及传统型复合树脂的比较,研究了自黏性流动树脂的性能,并进一步明确酸蚀预处理对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以及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对90颗牛牙进行牙体预备,暴露牙本质,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B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C组为传统型复合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根据是否行酸蚀预处理,进一步分为非酸蚀组(记为A1组、B1组、C1组)和酸蚀组(记为A2组、B2组、C2组)。测试粘接试样的剪切粘接强度,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LSD)分析。结果:A1组的粘接强度[(3.39±1.71)MPa]低于B1组的粘接强度[(21.58±4.50)MPa],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的粘接强度和C1组的粘接强度[(19.31±6.79)MPa]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蚀预处理后,A2组的粘接强度[(6.75±3.54)MPa]大于A1组,但酸蚀预处理导致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降低,即B2组[(16.56±7.39)MPa]的粘接强度低于B1组,C2组[(11.31±5.54)MPa]的粘接强度低于C1组。结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使用时,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高于单独使用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与牙本质粘接时,自黏性流动树脂与传统型复合树脂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酸蚀预处理会降低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并使粘接强度结果的变异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3.
瓷面处理对金属托槽与瓷面粘接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瓷面的不同处理方法对金属托槽与瓷面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150个烤瓷试件随机分5组:(1)37%磷酸酸蚀1 min;(2)9.6%氢氟酸(HF)酸蚀3 min;(3)氧化铝微粒喷砂处理;(4)金刚砂车针打磨;(5)表面未处理.根据是否使用硅烷偶联剂分成2个小组,每组15个试件.使用京津釉质粘接剂粘接托槽.经冷热循环疲劳实验后检测抗剪切强度.结果 未使用偶联剂组的抗剪切强度,未达到临床要求,使用偶联剂后的抗剪切强度,9.6%HF组、打磨组、喷砂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使用偶联剂试件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6%HF酸蚀、喷砂处理、打磨粗糙等方法处理瓷面可提高粘接强度,处理后使用硅烷偶联剂获得满意的粘结强度.37%磷酸处理瓷面及单一使用偶联剂不能达到临床要求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与3种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寻找可用于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的合适的可吸收粘接剂,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使用聚乳酸根管桩修复离体牙,用不同的粘接剂进行聚乳酸根管桩的粘接. 按使用的粘接剂分为3组:氰基丙烯酸酯粘接剂组、纤维蛋白粘接剂组和玻璃离子水门汀组. 将离体牙制成薄片试样并进行微推出试验,测试不同粘接剂的粘接强度,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将经过测试的薄片试样,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粘接破坏的方式,分为4种:桩-粘接剂界面破坏、牙本质-粘接剂界面破坏、粘接剂的破坏和可吸收桩的破坏. 结果:测得氰基丙烯酸酯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为(16. 83 ± 6. 97) MPa,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粘接强度为(12. 10 ± 5. 09)MPa,这两组的粘接强度均高于纤维蛋白粘接剂的粘接强度(1. 17 ± 0. 50)MPa,P<0.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氰基丙烯酸酯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与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粘接强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 156.观察粘接破坏的方式,在氰基丙烯酸酯粘接剂组,桩-粘接剂界面破坏占25. 0%,牙本质-粘接剂界面破坏占16. 7%,粘接剂的破坏占33. 3%,可吸收桩的破坏占25. 0%;在纤维蛋白粘接剂组,桩-粘接剂界面破坏占66. 7%,牙本质-粘接剂界面破坏占22. 2%,粘接剂的破坏占11. 1%;在玻璃离子水门汀组,桩-粘接剂界面破坏占87. 5%,粘接剂的破坏占12. 5%. 纤维蛋白粘接剂和玻璃离子水门汀粘接剂,以桩-粘接剂界面破坏为主,而在氰基丙烯酸酯粘接剂组,各种破坏方式的出现次数较为平均. 结论:从粘接强度方面,纤维蛋白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低,难以满足临床使用的需求,氰基丙烯酸酯粘接剂和玻璃离子水门汀的粘接强度可以满足临床需求;氰基丙烯酸酯粘接剂是可用于聚乳酸可吸收根管桩的较好的可吸收粘接剂.  相似文献   

5.
针道和粘接剂对镍铬合金与牙釉质粘接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针道固位型、不同粘接剂对镍铬合金与牙釉质初次粘接、再次粘接的抗拉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将60颗新鲜离体牛恒前牙随机分为6组,每组10颗,以垂直釉质粘接面预备针道数(0、1、2),Panavia F和Super-Bond C&B两种树脂粘接剂为变量进行组合.分别测量镍铬合金与牙釉质的初次粘接、再次粘接的抗拉粘接强度.结果:采用Super-Bond C&B粘接剂的抗拉粘接强度(11.82 MPa)高于采用Panavia F者(9.28 M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针道对抗拉粘接强度无显著影响(P=0.394).初次粘接与再次粘接的抗拉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9).结论:使用Super-Bond C&B粘接剂对镍铬合金与牙釉质进行粘接的抗拉粘接强度高于Panavia F,可提高粘接桥的粘接固位力;与粘接界面垂直的针道固位型对镍铬合金与牙釉质的抗拉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通过去除残余粘接树脂和对金属粘接面喷砂处理可实现有效的再次粘接,其抗拉粘接强度可达到初次粘接水平.  相似文献   

6.
研究通用粘接剂及氧化锆处理剂Z-Prime Plus(ZPP)对氧化锆粘接强度的影响.96个氧化锆瓷块随机分成3组,每组分两个亚组,分别进行喷砂及喷砂+ZPP处理后与相应的粘接剂粘接.各亚组随机抽取8个试件于37 ℃水中水浴24 h,剩余试件于沸水中水浴72 h后测试剪切强度.两种通用粘接剂粘接强度高于Panavia F;三种粘接材料喷砂+ ZPP处理下粘接强度耐久且高于喷砂处理;通用粘接剂与ZPP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氧化锆粘接效果.  相似文献   

7.
树脂托槽与瓷修复材料粘接抗剪切强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瓷表面处理方法对树脂托槽与瓷修复体粘接抗剪切强度的影响,找到适合瓷面与树脂托槽粘接的粘接剂和瓷表面处理方法。方法90颗制作好瓷贴面的离体牙随机均分为A、B、C三组:A组使用京津釉质粘合剂,B组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C组使用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粘接树脂托槽。每组再按照瓷表面处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三组,在粘接前分别用酒精擦拭、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和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后涂硅烷偶联剂处理瓷贴面表面。所有样本在37℃恒温水浴中储存24小时后测定抗剪切粘接强度并记录去粘接后瓷贴面的破裂情况。结果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组的粘接强度明显高于京津釉质粘合剂组和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剂组(P<0.05),瓷贴面经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或再涂硅烷偶联剂处理后使用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粘接取得了正畸临床有效的粘接强度。各组去粘接后瓷破裂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京津釉质粘合剂和光固化复合树脂粘接剂不适于正畸树脂托槽的粘接,BISCO正畸单组分粘接剂经打磨去釉、氢氟酸酸蚀后才能取得正畸临床有效的粘接强度,瓷面涂布硅烷偶联剂可增加其粘接强度且对去粘接后的瓷面破裂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比较玻璃离子型粘接剂、树脂型粘接剂和树脂改进型玻璃离子粘接剂的粘接强度,为临床粘接剂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39颗离体上颌中切牙去冠、清洗后随机分成3组,每组13颗。常规方法处理牙齿后,分别用玻璃离子型粘接剂、树脂型粘接剂和树脂改进型玻璃离子粘接剂粘贴托槽,测3种不同粘接剂的即时粘接强度。结果 树脂型粘接剂的即时粘接强度最大,树脂改进型玻璃离子型粘接剂的即时粘接力次之,而玻璃离子型粘接剂的最小,3组粘接剂的即时粘接强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均P<0.01)。结论 结合各型粘接剂的特点和即时粘接强度,树脂改进型玻璃离子型粘接剂比较适宜临床使用。 [关键词] 托槽粘接剂 即时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以及传统型复合树脂的比较,研究了自黏性流动树脂的性能,并进一步明确酸蚀预处理对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以及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对90颗牛牙进行牙体预备,暴露牙本质,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B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C组为传统型复合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根据是否行酸蚀预处理,进一步分为非酸蚀组(记为A1组、B1组、C1组)和酸蚀组(记为A2组、B2组、C2组)。测试粘接试样的剪切粘接强度,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one way ANOVA,LSD)分析。结果:A1组的粘接强度[(3.39±1.71) MPa]低于B1组的粘接强度[(21.58±4.50) MPa],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的粘接强度和C1组的粘接强度[(19.31±6.79) MPa]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蚀预处理后, A2组的粘接强度[(6.75±3.54) MPa]大于A1组,但酸蚀预处理导致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降低,即B2组[(16.56±7.39) MPa]的粘接强度低于B1组,C2组[(11.31±5.54) MPa]的粘接强度低于C1组。结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使用时,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高于单独使用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与牙本质粘接时,自黏性流动树脂与传统型复合树脂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酸蚀预处理会降低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并使粘接强度结果的变异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一步法和两步法通用型粘接剂与不同双固化树脂水门汀匹配使用时,光固化模式对牙本质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用一步法通用型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SBU)和两步法通用型粘接剂OptiBond Versa(VSA)作为研究对象,以一步法自酸蚀粘接剂OptiBond All in One(AIO)和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Clearfil SE Bond(SEB)作为对照,同时选择RelyX Ultimate(RLX)和Nexus 3 Universal(NX3)作为不同的双固化树脂水门汀。收集新鲜无龋磨牙80颗,切除冠部釉质,暴露牙本质平面。根据粘接剂种类、粘接剂是否进行光固化和水门汀种类的不同组合分为16组,每组随机5颗。按照说明使用各组粘接剂,光固化(10 s)或者不进行光固化后,在粘接剂上方放置树脂水门汀厚度为1 mm,光照20 s(650 mW/cm2),然后在水门汀上方分层填压复合树脂并固化(厚度5 mm)。水中储存24 h后,使用慢速切片机制备横截面积1 mm×1 mm的条形树脂-水门汀-牙本质样本,测定微拉伸粘接强度。结果: SBU光固化后与RLX和NX3联合使用,粘接强度[(35.45±7.04) MPa和(26.84±10.39) MPa]显著高于未光固化组[(17.93±8.93) MPa和(10.07±5.89) MPa, P<0.001]。SBU在相同光固化模式下,与RLX匹配使用的粘接强度显著高于与NX3匹配使用的粘接强度(P<0.05)。与对照AIO相比,SBU光固化后与RLX匹配使用时的粘接强度高于AIO组[(35.45±7.04) MPa vs. (24.86±8.42) MPa, P<0.05],而未光固化下SBU的粘接强度低于AIO组[(17.93±8.93) MPa vs. (22.28±7.57) MPa, P<0.05]。两步法通用型粘接剂VSA与对照粘接剂SEB在不同的光照模式及联合使用不同的水门汀各组之间的粘接强度(25.98~32.24 MPa)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步法通用型粘接剂的固化模式以及双固化水门汀的种类对于水门汀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均有一定的程度的影响。对于两步法通用型粘接系统,固化模式以及水门汀的种类对于水门汀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试消毒液对凯迪康硅橡胶尺寸精度的影响。方法使用重、轻体成分的加成型硅橡胶采用两次法分别制取同一实验模具的印模,随机平均分为3组,每组15个。对照组:清水冲洗,实验组1:使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实验组2:使用84消毒液浸泡消毒。灌注石膏模型,用游标卡尺测量主模型及石膏模型上各标志点的距离,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χ2比较所取印模经过浸泡后对水晶牙模复制精度上的差异。结果两种消毒液浸泡的印模与对照组印模在对水晶牙模复制精度上效果相同,三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线性变化率上比较,浸泡消毒液的印模的BC、DE值变化率均比对照组要大,但与原始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凯迪康加成型硅橡胶印模材料使用2%戊二醛溶液和有效氯浓度为0.3%的84消毒液溶液浸泡消毒,不影响其印模精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硅油入前房继发青光眼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硅油入前房继发青光眼26例,其中无晶体眼22例,有晶体眼4例.硅油填充3个月以上,网膜复位好的患者直接取出硅油.无晶体眼患者分别行俯卧位、激光或手术行下方虹膜周切、硅油再注入、角膜下方小梁切除术.有晶体眼患者使用Healon将硅油从前房排出,硅油再入前房者切除晶体、硅油再注入、6点周边虹膜切除.患者眼压控制后随访3个月眼压.结果 除1例无晶体眼患者放弃治疗外,其余患者随访3个月眼压控制.21例无晶体眼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眼压得到控制,其中5例单纯采用俯卧位、5例激光虹膜周切、4例手术虹膜周切、2例硅油再注入、2例直接取油、3例行角膜下方小梁切除术.有晶体眼患者4眼眼压均控制,其中3例使用Healon将硅油从前房排出,1例切除晶体、硅油再注入.结论 硅油入前房继发青光眼经多种方法治疗后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临床上常用的两种赝复用硅橡胶(硅橡胶A和硅橡胶B)的机械性能。方法按国家标准,分别测定硅橡胶A、硅橡胶B和国际通用MDX4-4210硅橡胶的撕裂强度、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和邵氏硬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硅橡胶B的撕裂强度显著高于硅橡胶A和MDX4-4210(P<0.05);后两种材料的撕裂强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DX4-4210的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明显大于硅橡胶A和硅橡胶B(P<0.05),以硅橡胶A为最低。邵氏硬度值从高至低排序分别为MDX4-4210、硅橡胶B和硅橡胶A(P<0.05)。结论硅橡胶A和硅橡胶B可基本满足颌面部软组织缺损赝复的要求,但两者在拉伸强度上与MDX4-4210相比都有待改进,尤其是硅橡胶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复合树脂与玻璃陶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以及树脂表面处理和老化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制备离体牙牙本质块、树脂块及瓷试块,使用树脂水门汀粘固。根据粘固底物(牙本质与瓷或树脂与瓷)、不同树脂表面处理以及是否温度循环老化进行分组。对照组为牙本质与瓷粘固(A1、A2组);实验组为树脂与瓷粘固,对树脂表面不处理(B1、B2组)或分别进行以下处理,即甲基丙烯酸酯单体(C1、C2组)、硅烷化(D1、D2组)、粗化(E1、E2组)、抛光(F1、F2组)处理后再与瓷粘固。将粘固后的试块切为长方体试件,试件制备后即刻(A1~F1组)或经温度循环后(A2~F2组)测试微拉伸粘接强度。扫描电镜观察试件断面形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化前后,未经表面处理的树脂与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B1 (30.02±3.85) MPa,B2 (26.83±3.14) MPa]均高于牙本质与瓷[A1 (20.55±4.51) MPa,A2 (12.94±0.69) MPa](P<0.05)。与未行表面处理(B1、B2组)相比,经表面处理后树脂与瓷(C1~F1、C2~F2组)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树脂与瓷粘固,可获得不低于牙本质与瓷的粘接强度,对树脂进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处理、硅烷化、粗化或抛光等表面处理不能有效提升树脂与瓷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5.
Liquid injectable silicone has been used for soft tissue augmentation for five decades. Many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liquid silicone injection have been reported. To diagnose and manage silicone granuloma remains difficult. Silicone granuloma must be diagnosed with the history of liquid silicone injection and the histology of tissue biopsy. We presented a case of granulomatous reaction after the injection of liquid silicone for chin augmentation forty years ago, causing total facial swelling, which mimicking angioedema initially. We administered methylprednisolone to the patient. Initial response to methylprednisolone was favorabl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复合树脂与玻璃陶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以及树脂表面处理和老化对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 制备离体牙牙本质块、树脂块及瓷试块,使用树脂水门汀粘固。根据粘固底物(牙本质与瓷或树脂与瓷)、不同树脂表面处理以及是否温度循环老化进行分组。对照组为牙本质与瓷粘固(A1、A2组);实验组为树脂与瓷粘固,对树脂表面不处理(B1、B2组)或分别进行以下处理,即甲基丙烯酸酯单体(C1、C2组)、硅烷化(D1、D2组)、粗化(E1、E2组)、抛光(F1、F2组)处理后再与瓷粘固。将粘固后的试块切为长方体试件,试件制备后即刻(A1~F1组)或经温度循环后(A2~F2组)测试微拉伸粘接强度。扫描电镜观察试件断面形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化前后,未经表面处理的树脂与瓷的微拉伸粘接强度[B1 (30.02±3.85) MPa,B2 (26.83±3.14) MPa]均高于牙本质与瓷[A1 (20.55±4.51) MPa,A2 (12.94±0.69) MPa](P<0.05)。与未行表面处理(B1、B2组)相比,经表面处理后树脂与瓷(C1~F1、C2~F2组)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树脂与瓷粘固,可获得不低于牙本质与瓷的粘接强度,对树脂进行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处理、硅烷化、粗化或抛光等表面处理不能有效提升树脂与瓷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7.
磷酸双酯口腔粘接剂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lthough a lot of kinds of dental adhesives have been applied recently, all of them cannot meet clinical requirement completely. This paper reports a new dental adhesive containing partial phosphate diesters developed by us. We synthesized aryl phosphorodichloridates (APDC), nine kinds of phosphate diester (PDE) adhesive monomers, sodium p-toluenesulfinate (TSS) and p-toluenesulfinic acid (TSA) accelerators,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 powder and the other compounds. The chemical structures of PDE adhesive monomers were confirmed by IR, 1HNMR, 31PNMR, refractive index and elementary analysis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nsile bond strength (TBS) between PDE dental adhesive and human tooth was better than others reported in China and some others reported in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8.
RD义齿清洁剂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材料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检测RD义齿清洁剂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材料强度的影响。②方法 本实验分为清洁剂组、自来水组和空白组 3组 ,每组 10个式样。将受测式样分别用RD义齿清洁剂、自来水浸泡 2 40h后 ,测量各组式样的弹性模量和挠曲强度 ,结果行方差分析。③结果 受测式样的弹性模量和挠曲强度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F =0 .0 90 ,0 .80 6 ,P均 >0 .0 5 )。④结论 RD义齿清洁剂对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材料的强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硅酮凝胶对增生性瘢痕模型中胶原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硅酮凝胶对兔耳瘢痕模型中胶原的影响,探讨硅酮凝胶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在术后28d外用硅酮凝胶喷雾剂,术后56d处死动物切取兔耳瘢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瘢痕中Ⅰ、Ⅲ型胶原的变化情况。结果硅酮凝胶组较空白对照组瘢痕增生明显减轻,硅酮凝胶可以抑制瘢痕中Ⅰ型胶原的形成,并对Ⅲ型胶原分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结论硅酮凝胶可以显著抑制Ⅰ型胶原的形成,调节Ⅰ、Ⅲ型胶原的比例,从而改变细胞外基质的构成,减轻瘢痕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硅胶封闭感染性起搏电极残端的疗效、远期预后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998年以来因起搏器残留电极感染,经反复局部换药和全身抗感染治疗无效而实施硅胶封闭感染性起搏电极残端的12例住院患者进行疗效总结和随访资料分析.结果11例接受长期随访的患者未发现局部再感染、渗漏或心内膜炎等,患侧上肢活动自如,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硅胶封闭是治疗起搏电极残端引起囊袋感染、破溃的简便实用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及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