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分析方法对56例高发家系进行探讨。结果 高发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既不符合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和隐性遗传,也不符合连锁遗传,而符合一个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结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高发家系遗传方式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高发精神分裂症家系的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分离分析方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对71例高发精神分裂症家系进行遗传方式分析。结果 高发精神分裂症家系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分离率P=0.2845(JP>0.05),同时也符合多基因遗传,一级亲属加权平均遗传率为(168.38±3.29%)。结论 本组精神分裂症高发家系是具有一个显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病,但也存在不同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混合家系的遗传方式。方法选取混合家系作为研究对象,视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为同一疾病谱(其中亦包括分裂样精神病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采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在混合家系中,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作为一个疾病谱,其遗传方式符合隐性遗传,校正后分离率为0.262(P>0.05),同时符合多基因遗传,遗传率为(142.698±4.809)%。结论在混合家系中,精神分裂症和心境障碍作为一个疾病谱,可能符合具有隐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4.
应用分离分析和多基因遗传的研究方法,对1987年2月随机收集的9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妄想和幻听症状作遗传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妄想和幻听均符合多基因遗传方式。妄想遗传率(72.63%)高于幻听遗传率(60.73%》。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 ,人们通过家系研究 ,双生子研究 ,寄养子研究等方法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迄今为止 ,人们对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特性仍知之甚少 ,近年来 ,随着分子遗传学在精神分裂症遗传研究中的应用和遗传流行病学方法学的进步 ,人们在精神分裂症的早现遗传 ,相关基因多态性 ,候选基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1 动态突变在精神分裂症家系的早现遗传中的研究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 ,国内外大多研究都倾向于多基因遗传 ,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 ,每个基因在疾病的发生中作用有限 ,甚至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62例情感性障碍患者的遗传方式作了研究,经过分离分析和多基因的阈值模式理论分析,提示高发家系单相抑郁症病人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它情感性障碍病人符合多基因遗传。其遗传度>100%。  相似文献   

7.
儿童精神分裂症遗传因素与遗传方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75例儿童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研究资料。对索引病例的家族遗传史、家族成员的精神疾患分类、各级亲族的患病率、遗传背景与疾病预后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等方面作了分析。认为遗传因素对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统计分析,指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方式以多基因遗传的可能性为大,其遗传度为70%。  相似文献   

8.
采系、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索有关,其遗传方式至今不清,并不是简单的孟德尔式遗传,当然在精神分裂症的某个亚群由单基因遗传的可能性还足存在的。从精神分裂症的多巴胺假说看来,加上D4受体与抗精神药物(尤其是非经典精神药物)的高度亲合力,提示D4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与精神分裂症发病有关,本研究  相似文献   

9.
早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早发型情感性障碍的遗传方式。方法对113例30岁以前首次发病的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家系,采用分离分析及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方式。结论提示早发型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遗传方式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0.
惊恐障碍的遗传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惊恐障碍的遗传方式。 方法 :采用分离分析方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对 75例惊恐障碍家系进行遗传方式探讨。 结果 :惊恐障碍的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校正分离率为0 2 35同时也符合多基因遗传 ,一级亲属的加权平均遗传率为 (79 17± 4 39) %。 结论 :惊恐障碍是具有一个隐性主基因的多基因遗传病 ,但也存在不同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11.
家系调查、双生子和寄养子研究已经证实精神分裂症属多基因遗传方式。多巴胺功能亢进和 5 -HT系统异常假说是过去二十多年来精神分裂症病因机制的主要生化假说。近年来发现 ,多巴胺受体和五羟色胺受体与精神分裂症及其治疗效应可能存在重要的联系[1]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此项研究作一综述 ,并供参考。1 研究方法研究精神分裂症与基因关系常用的方法有连锁分析 (linkageanalysis)和关联研究 (associationstudy)两种。1.1 连锁分析以家系或患病同胞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致病基因与某种遗传标记是否在同一条染…  相似文献   

12.
对住院的62例情感性障碍家系亲属中精神疾病的患病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本病有极高的家族聚集性,血缘关系越近,亲属患病率越高,其遗传方式不符合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和隐性遗传,符合多基因遗传,认为做好精神卫生宣传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疾病, 研究精神分裂症的遗传特性有助于疾病的早期预防与个体化治疗。目前精神分裂症的遗传学研究主要以单基因或数个基因为主, 但解释力有限。近来, 综合大量基因变异位点权重计算得出的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 PRS)在量化多基因疾病遗传风险方面被寄予厚望, 并已在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和药物治疗中得到研究。此外, PRS与由环境暴露风险因素计算而来的暴露评分的联合应用更是有可能捕捉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本文对PRS在精神分裂症研究中的以上应用进行综述, 旨在为研究精神分裂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分裂样精神病的遗传方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的遗传方式。方法 采用分离分析方法和多基因阈值理论对 87例分裂样精神病家系进行遗传方式的探讨。结果 分裂样精神病的遗传方式分别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多基因遗传。结论 提示分裂样精神病可能存在着不同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5.
用不同的多基因遗传分析法对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情感性障碍符合多基因遗传方式,但本病各亚型间可能存在异质性。认为基于多基因遗传所制备的遗传咨询表,对指导优生、预防本病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双相情感性障碍的分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逻辑回归分离分析方法,对78个双相情感障碍性碍家系进行遗传方式分析,发现其遗传方式符合TABFree模型,认为双相情感性障碍具有遗传主基因效应,但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及其氯氮平疗效与多巴胺D4受体基因的遗传关系。方法采用Amp-FLR扩增技术,以多巴胺D4受体基因第三外显子上的48bp重复序列(VNTR)多态性为遗传标志检测38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其父母组成的核心家系,对家系资料作单体型关联(HRR)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及氯氮平疗效与多巴胺D4受体基因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之间不存在关联。结论精神分裂症及氯氮平疗效与多巴胺D4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不相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NR1亚单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关系。方法选取NR1亚单位基因所在区域的2个微卫星标记D9s1838和D9s1826,对94个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DSM-Ⅳ)的中国汉族精神分裂症受累同胞对及家系成员共376个个体作基因分型,其中男性194名,女性182名。采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制订的《遗传研究诊断问卷》(DIGS),对家系成员躯体和精神状况进行评定;采用NIMH制订的《遗传研究家族问卷》(FIGS)了解家系结构。选用GENEHUNTER2.1软件对分型资料进行非参数连锁分析。结果两点、多点非参数分析最大LOD值均位于D9s1826,分别为1.70(P=0.050),2.08(P=0.015),两者均大于验证性连锁阈值1.2。结论NR1基因区域微卫星标记与精神分裂症存在验证性连锁关系,提示NR1基因可能为精神分裂症的易感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中间,遗传因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对该病易患基因的连锁分析已作过一些探讨,但至今尚无明确结论。由于精神分裂症有可能受多基因控制,因而关联分析对病因研究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英国Cordiff和法国Rouffach的两个研究小组曾分别报道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D3受体基因(D3RG)的关联。在扩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许多单基因遗传病已成功地定位在人类基因组上,其中部分已完成定位克隆,但对精神分裂症这种具有复杂遗传模式疾病的研究遇到了很大困难。以往对家系、双生子及寄养子流行病学的大量研究提示精神分裂症易感性的65%~85%取决于基因。这些遗传基因应该表现在DNA序列的表达及调控上。由于精神分裂症属于非经典孟德尔遗传,现认为可能是由几个中度效应基因遗传或多个轻度微效基因遗传。现就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