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方法采用普利生LBY-N6K型锥扳式血黏度计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缺血性中风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血性中风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红细胞沉降率结果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患者在临床症状相混淆时,血黏度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变化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儿童各种常见类型肾脏疾病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关系。方法使用专用真空抗凝管空腹抽取静脉全血5mL,采用北京宏润达公司生产的YDA-Ⅳ血液黏度计测定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用库尔特血细胞计数仪测定红细胞压积。血样全部来自儿科病房及门诊。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IgA肾病组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肾小球肾炎组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紫癜性肾炎组除红细胞压积外,其他各项指标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儿童肾脏疾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密切相关,改善血液黏度对治疗儿童肾脏疾病有特殊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治疗脑梗死患者前后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的规律。方法:通过对31例脑梗死患者观察运用灯盏花素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红细胞聚集治疗指数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01),全血比黏度(低切)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浆比黏度、还原比黏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全血比黏度(高切)、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运用灯盏花素可以改善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吸入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凝状态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41例COPD患者,随机单盲分成两组:治疗组21例,PTX 100mg加入生理盐水5ml经超声雾化吸入;对照组20例,糜蛋白酶5mg加生理盐水5ml雾化吸入。两组均2次/d,疗程2周。治疗前后常规检查肺功能(FEV1)、动脉血气、肝。肾功能、血凝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等。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PCV、D-二聚体、血浆黏度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血黏度(高切和低切)下降有极显著差异(P〈0.01);PaCO2下降(P〈0.01),PaO2及SaO2%增高(P〈0.01);血肌酐降低(P〈0.05);对照组各指标均无变化(P〉0.05)。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尿素氮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实验表明:PTX吸入治疗对改善COPD高凝状态和血液流变学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庄河地区正常人群的血液流变学正常值,对我地区900名20~75岁的正常人,分五个年龄组,分别检测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七项指标。结果表明,各年龄组之间,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女之间,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差异无显著性(P〉0.05),全血粘度商切、红细胞压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全血粘度中切、低切、血沉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反映出庄河地区不同性别、年龄段的正常人血液流变学特点及七项检测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界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的血液流变学及血浆内皮素的影响。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对照组应用VitC2.0g+10%氯化钾5ml+液体静滴。结果 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比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血浆ET-1检测结果示治疗组较对照组疗程结束后有显著降低(P〈0.01)。结论 丹参注射液对慢性肺心病的血液黏度有明显降低作用,并使血浆ET-1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川芎嗪对急性颅脑损伤大鼠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急性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Fenny法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作急性颅脑损伤动物模型,利用NEX-1型椎板黏度计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比黏度、高切还原比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结果:颅脑损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全血高切比黏度、高切还原比黏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川芎嗪治疗组全血高切比黏度、高切还原比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颅脑损伤组(P均<0.01)。结论:川芎嗪可提高急性颅脑损伤大鼠红细胞变形张力,降低血液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观察8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急性脑出血组),83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1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的血浆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全血黏度(低、中、高切)和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红细胞沉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大血小板百分率4项指标均低于脑梗死组(P<0.05);急性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5±332)μg/L ,明显高于脑梗死组[(365±234)μg/L ]和对照组[(163±79)μ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高切全血黏度( r=0.812,P<0.01),中切全血黏度( r=0.917, P<0.01),血浆黏度( r=0.893,P<0.01)呈正相关。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可作为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的诊断依据之一,脑出血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情况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杏丁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4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0)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硝酸酯类、阿斯匹林、ACEI/ARB、β-受体阻滞剂、辛伐他汀等)共2周,杏丁组(n=20)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杏丁注射液25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共2周。另选取同期20例正常人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ET-1、NO浓度、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血浆黏度、全血高切、低切黏度)变化。结果AMI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血浆ET-1升高、NO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血浆黏度、全血低切、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均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杏丁组治疗后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其血浆ET-1明显下降、NO明显升高,纤维蛋白原浓度、全血低切黏度、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AMI患者的发病与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杏丁能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差异。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858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细胞比容逐渐降低,而血浆黏度逐渐升高;20~<30岁与60岁及其以上人群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和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年龄和性别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对正确诊断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探讨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OLP)患者血液流变各项指标与临床病情之间的关系,为OLP的病情监测和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VAS和REU评分系统对32例糜烂型OLP患者病情进行评分,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通过SPSS16.0软件包对VAS、REU分值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之间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VAS分值分别与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P〈0.05),REU分值分别与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之间呈直线正相关(P〈0.05),REU和VAS分值与全血黏度间呈多元线性相关(P〈0.05),回归方程分别为YREU=6.583+1.791×全血黏度(高切),YVAS=1.987+0.610×全血黏度(中切)。结论血液流变学指标中全血黏度与糜烂型OLP患者的临床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高原脱习服症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对驻守海拔5,000m以上地区1年的20名男性青年,在返回平原(海拔1,400m)第2天开始进行HBO治疗,连续治疗10d。治疗前后清晨采空腹静脉血检测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红细胞压积(Hct)。结果HBO治疗后较治疗前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均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浆黏度、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Hct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BO具有改善高原脱习服症者组织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作用,使血液黏度下降,血流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50例糖尿病患者组与对照组血液流变学主要参数相比较、全血粘度高、中、低切,血液屈服应力、卡森粘度等均显著增大(P〈0.01);血浆粘度、红细胞聚积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中切还原粘度等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超声、激光、肌电反馈治疗脑梗塞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将72例脑梗塞患者分为声、光、电治疗组36例和单纯药物治疗36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研究声、光、电组对脑梗塞患者TCD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 ①2组治疗后病损评分及Barther指数(BI)均有改善,与药物组相比,声、光、电组下肢功能恢复更显著(P〈0.05);②声、光、电组治疗后TCD改善显著(P〈0.05);③治疗后声、光、电组全血黏度低切、高切和红细胞电泳下降明显(P〈0.05),血浆黏度和红细胞压积下降较少(P〉0.05)。结论超声、激光、肌电反馈治疗脑梗塞可以促进偏瘫肢体康复,改善大脑血液循环和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麻醉前输入6%羟乙基淀粉对病人血液流变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0例行择期妇科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组(HES组)和复方乳酸钠组(LR组),每组15例。麻醉前按20~30ml/(kg·h)的速度分别输入6%羟乙基淀粉注射液(HES组)和复方乳酸钠注射液(LR组)。术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分别与稀释前后测定: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红细胞比容,全血低切、中切、高切还原黏度,血沉,红细胞聚集指数、刚性指数、变形指数。结果LR组术中MAP和HR的下降大于HES组(P〈0.05),HES组的血流动力学稳定。预扩容后各组全血黏度高切变率、中切变率明显下降(P〈0.01),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变率、血沉、红细胞刚性指数在输液后显著降低(P〈0.05),HES组血浆黏度无变化,LR组显著降低(P〈0.05)。LR组红细胞的聚集性和红细胞变形性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预扩容技术能稳定麻醉过程中的血流动力学,优化血液流变状态,利于微循环灌注,提高病人对失血的耐受性,减少异体输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与肝功能及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96例CHB患者和24例健康对照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HBV—DNA和HBV基因型,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CHB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全血低切黏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CHB患者中ALT异常者与ALT正常者及健康对照者相比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CHB组中ALT正常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HBV—DNA阳性者与HBV—DNA阴性者相比,所有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基因型的CHB患者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B患者体内存在微循环障碍可能与肝功能损害程度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与HBV—DNA和HBV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是临床判断病情相对独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血液流变学与胎儿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性,预测胎儿宫内缺氧,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方法检测40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孕妇的全血比黏度高切(BVH)、全血比黏度低切(BVL)、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纤维蛋白原(Fib);彩色多普勒监测胎儿脐动脉、大脑中动脉及肾动脉的血流指标。结果妊娠期高血压重度组BVH、BVL、PV、Fib、HCT大于妊娠期高血压轻度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血液流变学各值与胎儿脐动脉血流阻力指标呈正相关,与大脑中动脉血流阻力指标呈负相关,与胎儿肾动脉血流阻力指标无相关性。结论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孕妇血液流变学变化与胎儿血流动力学指标相关性分析和比较,为预测妊娠期高血压的严重程度提供了有益的信息,及早处理,从而减少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不同糖化血清蛋白水平的糖尿病患者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所有病例空腹血液检查。主要指标为糖化血清蛋白和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比较糖化血清蛋白正常组及增高组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人口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糖化血清蛋白、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低切粘度经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血糖控制状况不佳与血液粘滞度恶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姚卓智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24-222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剖宫产术产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92例PIH剖宫产妇随机分为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阻滞(CSEA)组和硬膜外阻滞(EB)组,分别给予相应的麻醉方式。在入室平静后、麻醉起效后和胎儿娩出后分别对其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并对新生儿进行1min和5rainApgar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孕周,ASA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两组全血低切粘度相似(P〉0.05);麻醉生效时,两组患者的全血低切粘度均下降,低于麻醉前(P〈0.05),而CSEA组下降更明显(P〈0.05);胎儿娩出时,两组的全血低切粘度较麻醉中没有明显改变,但仍较麻醉前低(P〈0.05),并且CSEA组的全血低切粘度仍要低于EB组(P〈0.05)。全血中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和血浆粘度三个指标,均显示出和一样的改变趋势。两组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CSEA组均较EB组稍高,但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较硬膜外阻滞均能改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剖宫产术产妇的血液流变学状态,但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更明显,对母儿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所观察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分别治疗7d后观察临床疗效,14d后观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间隔时间、Holter24h缺血总时间等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其中全血高切比黏度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且治疗组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纤维蛋白原(P〈0.01)。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与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显著,且能降低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而无出血现象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