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电熵指数和双频指数与丙泊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脑电双频指数(BIS)能较好地监测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已成为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重要指标。熵指数是近年来Datex-Ohmeda公司研究开发的监测麻醉镇静深度的新产品,包括反应熵(responseentropy,RE)和状态熵(stateentropy,SE)两个参数。本观察旨在比较RE、SE和BIS与丙泊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熵指数[1]是近年来用于监测麻醉深度的新指标,它包括状念熵(state entropy,SE)和反应熵(response entropy,RE)两个参数.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是临床广泛应用的麻醉镇静深度监测的可靠指标.本研究旨在比较熵指数和BIS临测丙泊酚-芬太尼麻醉深度的准确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肌松药对异丙酚诱导期脑电熵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维库溴铵、琥珀胆碱对异丙酚诱导期脑电熵和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方法:靶控输注异丙酚进行诱导,当患者OAA/S评分≤1分时置入喉罩,机械通气。调节异丙酚靶控浓度,使效应室浓度(effect-site concentration,Ce)维持在2.0μg/mL或3.0μg/mL,稳定5min。维库溴铵2.0组(V2.0组)和维库溴铵3.0组(V3.0组)分别在异丙酚Ce稳定在2.0μg/mL或3.0μg/mL时静脉推注维库溴铵0.1mg/kg,琥珀胆碱2.0组(S2.0组)和琥珀胆碱3.0组(S3.0组)则静脉推注琥珀胆碱1mg/kg,两组对照组(C2.0组,C3.0组)给予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麻醉诱导前、肌松药静脉推注前(基础值)及静脉给药后第1~5分钟的BIS、反应熵(respect entropy,RE)、状态熵(state entropy,SE)。结果:与基础值比较,V2.0组、S2.0组和C2.0组静脉给药后BIS、RE、SE下降(P〈0.05),V3.0组和S3.0组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0组和S3.0组在给予琥珀胆碱后第2分钟时点RE、SE升高(P〈0.05),但BIS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2.0组、V3.0组、S2.0组和S3.0组分别与相同异丙酚Ce对照组比较,静脉推注肌松药前后SE、BI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RE在给予琥珀胆碱后第2分钟时点升高(P〈0.05)。结论:肌松药对脑电熵和BIS的影响与镇静深度有关,在较浅的镇静状态下,肌松药可引起BIS、RE、SE数值下降;肌松药对脑电熵和BIS的影响与肌松药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过程中,维库溴铵对脑电熵指数——状态熵(AE)和反应熵(RE)以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影响。方法ASAⅠ级或Ⅱ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4组(n=15):Ⅰ组为对照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Ⅱ组、Ⅲ组、Ⅳ组为试验组,分别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3、0.06、0.12 mg/kg。麻醉诱导采用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当效应室浓度(CE)达到3.5μg/ml时,按组别静脉注射维库溴铵或等容积生理盐水,5 min后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行气管插管,观察5 min后将Ⅰ组、Ⅱ组、Ⅲ组维库溴铵剂量补足到0.12 mg/kg。记录诱导前即刻、CE达到3.5μg/ml、注射维库溴铵或生理盐水后1、2、3、4、5 min、气管插管前即刻、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3、5 min的RE、AE、BIS、HR和MAP。结果与维库溴铵静脉注射前即刻比较,4组静脉注射后各时点RE、SE、BIS、HR、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静脉注射前后RE、SE、BIS、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插管前即刻比较,4组插管后即刻及插管后1min时RE、SE、BIS、HR和MAP均升高(P<0.05或0.01);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Ⅳ组插管后即刻和插管后1 min RE、SE和BIS降低(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深度镇静且无伤害性刺激时,维库溴铵对脑电熵指数和BIS无影响;存在伤害性刺激时(如气管插管),即使小剂量(0.03 mg/kg)的维库溴铵也可降低脑电熵指数和BIS的升高幅度。  相似文献   

5.
陈莹  王品莹  王俊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7,33(12):1220-1221
<正>全麻中镇静深度可以用BIS、状态熵(state entropy,SE)和反应熵(response entropy,RE)、EEG等监测。痛觉在清醒患者中是一种主观感受,麻醉状态下,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称为伤害性反应。在中枢神经系统水平,伤害性信息激活交感神经通路导致下丘脑和垂体激素分泌  相似文献   

6.
小剂量氯胺酮对脑电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小剂量氯胺酮对脑电熵指数(RE、SE)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22例ASAⅠ或Ⅱ级择期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及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随机均分为氯胺酮组(K组)和生理盐水组(S组)。麻醉诱导:丙泊酚1~2mg/kg、雷米芬太尼1~1.5μg/kg和维库溴铵0.1~0.15mg/kg,气管插管。麻醉维持:丙泊酚6~8mg.kg-1.h-1、维库溴铵0.1mg.kg-1.h-1和雷米芬太尼7~10μg.kg-1.h-1。在稳定的麻醉和手术状况下,分别单次给予患者氯胺酮0.5mg/kg(K组)或等量的生理盐水(S组),记录给药前(基础值)、给药后5、10、15、20、25和30min七个时点MAP、HR、RE、SE和BIS的数值。结果K组和S组MAP、HR、RE、SE和BIS的基础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组RE、SE和BIS在给药后迅速升高,然后逐渐下降,在给药后10min达到峰值,分别比基础值升高了43.8%(P<0.01)、43.2%(P<0.01)和28.8%(P<0.01)。RE和SE增加的幅度显著高于BIS,熵指数和BIS增加持续的时间分别为25min和20min。S组在给药后RE、SE和BIS值与基础值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K组和S组在给药前后MAP和HR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丙泊酚-雷米芬太尼麻醉期间,单次加入小剂量的氯胺酮,熵指数和BIS均不能准确反映其真正的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不同呼气末浓度的七氟醚和异氟醚对熵、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ASA Ⅰ或Ⅱ级全麻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七氟醚组(Ⅰ组)和异氟醚组(Ⅱ组).麻醉诱导用丙泊酚1 mg/kg,1 min后吸入七氟醚或异氟醚;维持反应熵(RE)、状态熵(SE)、BIS45~55,6 min后置入喉罩.调节吸入浓度使两组患者呼气末浓度分别为0.4、0.6、0.8、1.0和1.3MAC时各维持10 min,记录RE、SE、BIS、HR和MAP.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呼气末浓度七氟醚和异氟醚RE、SE、BIS随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P<0.05),HR逐渐减慢、MAP逐渐降低(P<0.05).两组间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E、SE、BIS间直线相关性随呼气末浓度增大相关系数有增加趋势.结论 熵和BIS均能有效监测七氟醚、异氟醚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非肌松、深麻醉状态下,双频谱指数(BIS)反映麻醉深度的准确性。方法选择ASAⅢ级的冠脉搭桥术患者59例,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舒芬太尼1μg/kg、罗库溴铵0.6 mg/kg,术中麻醉维持采用静脉持续输注异丙酚3-4 mg·kg-1·h-1、舒芬太尼1μg·kg-1·h-1。于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开始后1、2、3、4 min、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切皮后即刻和劈胸骨后即刻记录BIS、状态熵(SE)和反映熵(RE)。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麻醉诱导开始后1、2、3、4 min和气管插管后即刻、气管插管后1 min、切皮后即刻及劈胸骨后即刻BIS、SE和RE均下降(P<0.05)。与SE相比,RE在各观察点均升高(P<0.01)。麻醉诱导期间BIS与SE和RE各时间点观察值之间呈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898、0.908(P<0.01)。结论在非肌松、深麻醉状态下,BIS对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静脉麻醉深度的监测不受肌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反应熵和状态熵监测全麻患者镇静水平的准确性.方法 择期行腹部手术患者20例,ASAⅠ或Ⅱ级,入室后监测反应熵(RE)、状态熵(SE)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静脉注射异丙酚、维库溴铵和芬太尼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机械通气,吸入七氟烷、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和芬太尼维持麻醉.分别于入室时、意识消失前10min、意识消失即刻、气管插管时、手术1 h、意识恢复前10 min、意识恢复即刻、拔管后10 min时记录RE、SE和BIS.结果 RE、SE和BIS在意识改变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SE和BIS判断意识消失的临界值分别为76、73和68,灵敏度分别为94%、95%和92%,特异度分别为92%、94%和9l%,临界值判断意识消失的准确度分别为93%、95%、94%;判断意识恢复的临界值分别为82、75和70,灵敏度分别为95%、95%和91%,特异度分别为93%、96%和93%,临界值判断意识恢复的准确度分别为98%、96%和97%.结论 熵指数能够准确地监测全麻患者镇静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手术病人椎管内麻醉后用咪达唑仑镇静,脑电双频谱指数、咪达唑仑血药浓度和镇静深度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44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病人,不用术前药。分为老年组(61-82岁)和年轻组(19-43岁),每组22例。为尽快达到稳态血药浓度,采用靶控输注. 咪达唑仑靶浓度从50ng/ml起渐增,直至病人对轻推无反应(意识消失),每个浓度维持15min。连续记录EEG参数,在每一稳态血药浓度末,记录BIS、95%SEF,桡动脉取血(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咪达唑仑血药浓度,并评定镇静深度(OAA/S评分法)。用Spearman’s等级相关进行相关分析,并计算预测概率(Pk)值。结果 两组BIS(r=0.935-0.955)与镇静水平的相关性优于血药浓度(r=-0.849~-0.870)和95%SEF((r=0.503-0.571).BIS的Pk值高(0.942-0.972)。在同一镇静评分(OAA/S4-1时),老年组BIS值明显高于年轻组(P<0.01),而血药浓度低于年轻组。结论 BIS在监测咪达唑仑镇静水平及预测意识消失方面有重要价值。在同一镇静评分时,老年人BIS值高于年轻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拉贝洛尔和尼卡地平对气管插管期间心血管反应、腑电双频指数(BIS)和熵指数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四组:艾司洛尔组、拉贝洛尔组和尼卡地平组、生理盐水组。四组均采用丙泊酚分步靶控输注诱导,BIS≤80时各组分别静注艾司洛尔0.3 mg/kg、拉贝洛尔0.04 mg/kg、尼卡地平0.03 mg/kg 和生理盐水。当 BIS≤50后1 min行气管插管。观察反应熵(RE)、状态熵(SE)、BIS、HR 和 MAP 的变化。结果艾司洛尔组、拉贝洛尔组和尼卡地平组 MAP、HR 在插管后1 min 显著高于插管前1 min(P<0.05或 P<0.01)。各组RE、SE、BIS 插管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洛尔、拉贝洛尔或尼卡地平均可减轻患者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但对 BIS、RE、SE 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妇科门诊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中熵指数-反应熵和状态熵的变化。方法:ASAⅠ-Ⅱ级妇科门诊无痛刮宫或人流患者30例.入室后常规监测,然后静脉给予芬太尼(1μg·kg)和异丙酚(2-2.5mg·kg)。记录麻醉前和麻醉后直至苏醒期间RE、SE、MAP、HR、SP02,OAA/S。结果:与麻醉前相比,麻醉后1、2,3.4、5,6、7min各观察点MAP、RE.SE、OAA/S均下降(p〈0.05或0.01);HR的变化幅度正常;与SE相比RE在各观察点均升高(p〈0.01)。结论:熵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用熵指数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测定依托咪酯单次注射后的最大效应时间(TpEAK),并藉以估计依托咪酯的血浆-效应室平衡速率常数(Ke0).方法 22例患者静脉注射最大效应负荷剂量依托咪酯后,用熵指数模块和听觉诱发电化监测仪测定从注射开始至反应熵(RE)、状态熵(SE)、BIS最低的时间(TPEAK),用TpEAx和Arden等报道的依托咪酯药代学模型,按照Minto等提出的方法计算KeO.结果 RE、SE、BIS的TpEAx中位数分别为70、70和80 s,Ke0中位数分别是1.10/min、1.10/min和1.02/min.结论 单次注射依托咪酯后,熵指数和BIS监测的TpESK和计算的Ke0相同,且有别于国外研究报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异丙酚靶控输注(TCI)期间熵指数对意识状态变化的预测效果及年龄因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ASA Ⅰ或Ⅱ级腹部手患者29例,分为成年组和老年组,采用异丙酚效应室(Ce) 靶浓度分阶段实施TCI,清醒镇静(OAA/S)评分评价意识状态变化,当Ce达到6.0μg·ml-1后气管插管,记录给药前即刻(基础值)达到各靶浓度阶段,气管插管前、插管后即刻和气管插管后1、2、3、4、5、 10min反应熵(RE)、状态熵(SE)、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通过预测概率评价熵指数对意识状态的预测效果。结果随着异丙酚Ce增加,RE和SE逐渐降低,RE和SE数值间差距缩小。与基础值比较,成年组Ce 2.0μg·ml-1时,RE和SE降低(P<0.01),老年组Ce 1.5μg·ml-1时,RE降低(P< 0.01),Ce 2.0μg·ml-1时SE降低(P<0.01)。患者意识消失时Ce:成年组(2.0±0.5)μg·ml-1,老年组 (1.4±0.4)μg·ml-1。RE和SE对于意识消失的预测概率分别是成年组:0.774和0.779,老年组:0.735 和0.725。当Ce达到3.0μg·ml-1以上,老年组RE和SE高于成年组(P<0.01),TCI期间两组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与基础值比较,老年组Ce 2.5μg·ml-1和成年组Ce 3.0μg·ml-1时,血压降低(P<0.01)。气管插管即刻两组RE均轻度升高。结论异丙酚TCI期间,熵指数能预测意识状态的变化,且对成年患者和老年患者的预测效果相当。RE对于意识状态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状态熵指数(SE)监测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17例,年龄21~64岁,ASAⅠ级或Ⅱ级,靶控输注异丙酚行全麻诱导,初始效应室靶浓度设定为1.5μg/ml,效应室靶浓度达到设定浓度后1 min以0.5μg/ml的浓度梯度递增,靶控输注开始后每30秒进行1次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直至患者意识消失(OAA/S评分≤1分),记录每次OAA/S评分即刻的SE及BIS。分析SE和BIS与OAA/S评分的相关性,计算SE和BIS的镇静深度预测概率(P_K)、患者意识消失时SE_(50)、SK_(90)、BIS_(50)、BIS_(9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BIS、SE与OAA/S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26(P<0.05)和0.824(P<0.05);BIS与SE的相关系数为0.855 (P<0.05);SE的镇静深度P_K(0.874±0.021)高于BIS(0.820±0.028)(P<0.05)。SE_(50)和BIS_(50)分别为59(48~65)、62(53~67),SE_(90)和BIS_(90)分别为39(16~49)、44(23~53)。结论SE监测患者靶控输注异丙酚全麻诱导时镇静深度的准确性高于B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借助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随机前瞻性比较咪达唑仑和丙泊酚用于结肠镜检查的镇静深度、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接受无痛结肠镜检查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咪达唑仑首次剂量0.06mg/kg;Ⅱ组,丙泊酚首次剂量1.0mg/kg;Ⅲ组,丙泊酚首次剂量1.5mg/kg。于丙泊酚给药后1min、眯达唑仑给药后2min进镜。病人出现不良反应且影响操作时追加丙泊酚20~30mg。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值(SpO,)、BIS值,以BIS值反映镇静深度。结果进镜时镇静深度由浅到深依次为Ⅰ、Ⅱ、Ⅲ组(F=25.40,P=0.000),检查中的BIS最低值无统计学差异。进镜时三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丙泊酚追加剂量Ⅰ组明显少于Ⅱ、Ⅲ组,清醒时间Ⅰ组明显长于Ⅱ、Ⅲ组。Ⅰ组有1例心率〈60次/min,Ⅲ组有1例血压〈90/60inmHg,均为一过性,三组SpO2均大于90%。结论咪达唑仑0.06mg/kg和丙泊酚1.0mg/kg作为首次剂量用于结肠镜检查,检查中适时追加丙泊酚镇静深度,镇静效果满意且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丙酚在不同靶控浓度下.罗库溴铵对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ASA I级或II级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4组(n=15):实验组(R2和R3)和对照组(C2和C3)。设定异丙酚初始效应室浓度(effect-site concentration.Ce)为4.0Hg/mL。当患者镇静警觉评分(0AA/S评分)≤1时置入喉罩。机械通气,调节异丙酚靶控浓度.使Ce维持在2.0μg/mL或3.0μg/mL.达到靶浓度后稳定20min.实验组(R2和R3)静脉注射2倍ED95剂量的罗库溴铵0.6mg/kg,对照组[C2和C3)注射生理盐水(5ml)。记录异丙酚诱导前即刻(T1),静脉注射罗库溴铵或生理盐水即刻(T2)、TOF消失为0对(T3)、TOF的第一个肌颤搐恢复到5%时(T4)BIS,HR.MAP值。结果:四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罄异(P〉0.05);对照组T1~T4各时点BIS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对比较.R2组T3和T4时BIS降低(P〈0.05),但R3组、C2绍和C3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相同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对照组比较.R2组.C2组与R3组、C3组在静脉注射罗库溴铵或生理盐水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库澳铵对BIS值的影响与镇静深度有关。异丙酚靶控浓度维持在2.0μg/mL较浅的镇静状态下,静脉注射2倍ED95剂量的罗库澳铵可引起BIS数值的下降。但在3.0μg/mL较深的镇静状态下.2倍ED85剂量的罗库溴铵对BIS值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时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和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ndex)监测意识状态的准确性。方法 16例病人在全麻诱导前用异丙酚靶控输注镇静,同时监测BIS和AEPindex,用逻辑回归、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过程、以及灵敏度和特异性比较两种方法监测意识状态的准确性。结果 BIS和AEPindex均能很好的反映病人镇静时的意识状态(P=0.01),AEPindex的ROC曲线下面积与BIS的ROC曲线下面积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警醒评分(OAA/S)从2恢复到3时AEPindex从42急剧上升至67(P>0.01),而BIS则从64逐渐上升至72(P>0.05),提示AEPindex对患者意识状态的差别力更好。OAA/S与BIS、AEPindex和靶控浓度有显著相关性(r分别是0.781、0.684和-0.580,P均<0.01)。结论 AEPindex和BIS均能正确反映靶控输注异丙酚镇静时的镇静深度,AEPindex对意识(有/无)的鉴别更佳,而BIS能很好的反映意识恢复的渐进性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异丙酚靶控输注(TCI)镇静的患者,比较麻醉深度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无手术刺激条件下监测镇静深度的准确性。方法 ASA Ⅰ或Ⅱ级患者20例,手术种类不限,诱导插管前以异丙酚TCI镇静,靶浓度从0.5 μg/ml开始,输注5 min后递增,递增梯度为0.5 μg/ml, 直至改良清醒镇静评分(OAA/S)为0分后5 min停止,试验中监测并记录患者CSI及BIS,每间隔20 s 行改良OAA/S评分,记录TCI系统预测效应部位浓度值每变化0.1 μg/ml时的数值及时间。计算CSI 及BIS预测不同改良OAA/S评分的预测概率(Pk)。结果 CSI及BIS与改良OAA/S评分均有较好的相关性,患者在不同改良OAA/S评分时的镇静深度均表现出较高的Pk值(Pk>0.9),且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语言反应消失时的BIS05与CSI05、BIS50与CSI50、BIS95与CSI95分别为79.2与74.9、69.2 与65.9、59.2与56.8。意识消失时的BIS05与CSI05、BIS50与CSI50、BIS95与CSI95分别为73.6与65.2、57.1 与54.8、40.6与44.3。结论异丙酚TCI镇静时CSI同BIS一样能够较好的反映患者的镇静深度变化,CSI监测用于观察患者语言反应消失和意识消失的能力优于BIS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与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拟在全麻下行腹部手术病人45例,年龄40-55岁,随机分为3组(n=15):异丙酚组(P组)、芬太尼2μg/kg复合异丙酚组(FP2组)以及芬太尼5μg/kg复合异丙酚组(FP5组)。P组、FP2组、FP5组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芬太尼2、5μg/kg麻醉诱导。4min后以血浆靶浓度(Cp)1.0μg/ml TCI异丙酚,以后每3分钟递增0.2μg/ml,直至警觉,清醒评分(OAA/S评分)达到1分。分别于病人人室平卧10min(基础值)、注射芬太尼后4min、每次调整异丙酚Cp前即刻记录AAI、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Cp、效应室浓度(Ce),并进行OAA/S评分,对AAI及BIS与OAA/S评分间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P组、FP2组、FP5组AAI及BIS与OAA/S评分间均呈正相关。三组间BIS与OAA/S评分间相关程度逐渐降低(P〈0.05),而组间AAI与OAA/S评分间相关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病人对呼唤反应消失时,随着芬太尼剂量的增加,BIS逐渐升高,而AA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AI可以监测芬太尼复合异丙酚的镇静深度,而BIS则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