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对先天性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儿及有明确遗传史病例的家族成员进行常见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分析不同的可能已知相关因素引起的先天性聋患儿基因突变的热点位点,探讨突变基因位点与耳聋病因的相关性,并对热点突变基因的家系遗传规律进行初步分析。方法先天性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儿童109例,通过CT检查及问卷调查寻找其可能的发病原因。对所有病例均采集血液样本,提取DNA,并以26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耳聋基因芯片进行常见耳聋相关基因检测,分析突变位点及突变频率与耳聋病因的相关性。同时,对有明确遗传史的5个家族的相关成员进行相应检测,并绘制家系图,对热点突变基因可能的遗传方式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109例耳聋儿童的外周血样本中,GJB2和SLC26A4基因突变均有较高的检出率,所有病例均未检测到GJB3基因突变。线粒体均质突变检出3例,均有明确的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实验组基因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有明确遗传病史组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遗传病史组(P<0.001),有前庭导水管扩大组突变检出率明显高于无前庭导水管扩大组(P<0.001);SLC26A4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SLC26A42168A>G和SLC26A4IVS7-2A>G位点,与有无遗传病史和有无前庭导水管扩大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GJB2基因突变主要集中于GJB2235delC和GJB2299delAT位点,本组病例显示其突变率与有无遗传病史无显著相关性(P>0.05);对4个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家系和1个遗传性耳聋家系的分析显示,5个家系的遗传方式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结论先天性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耳聋相关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GJB2、SLC26A4基因突变均有较高检出率。本组病例显示GJB2基因突变与家族遗传史无明显相关性,而SLC26A4基因主要在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者中被检出,并表现出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其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线粒体均质突变多集中于12SrRNA1555A>G位点,主要在药物中毒性耳聋患儿中被检出。  相似文献   

2.
与线粒体DNA A1 555G突变有关的非综合征型耳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引起的耳聋中,有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对这类抗生素的特殊敏感性,这类患者常常是由于其线粒体DNA的12s rRNA基因有A1555G的突变.后来又有研究发现,携带A1555G突变的人,可以在没有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情况下出现先天性或者后天性的非综合征型的耳聋,而且这种耳聋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这种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可能是由于环境因素、核基因和线粒体的单体型的影响.本文简要介绍了这些因素对与mtDNA A1555G突变有关的耳聋的表现型的影响以及药物性耳聋发生的简要机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特殊教育学校中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群体中线粒体基因12S rRNA A1555G突变,以探讨该群体与线粒体突变的关系。方法对鄂尔多斯市特殊教育学校102名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及线粒体A1555G基因突变检测。结果102名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全部为感音神经性耳聋,54例有明确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史,7例(6.9%)存在线粒体基因A1555G位点突变。结论mtDNA 12S rRNA A1555G 在该研究群体中有较高的发生频率,携带有该突变的个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耳毒作用有高度易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河南地区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聋病因学情况,探明本地区大前庭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基因SLC26A4 2168A>G的突变率。方法:收集河南地区聋校、聋儿康复中心及2005年2月~2006年5月至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95例,进行耳聋病因问卷调查、听力学测试,抽取患者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运用直接测序法对突变热点2168A>G进行筛查。对突变阳性者行颞骨CT检查。结果:热点突变基因检测显示,2168A>G在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突变率为6.32%,对所有检测到突变的患者行颞骨CT检查,其前庭导水管扩大率为83.3%。结论:河南地区不明原因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存在较高的2168A>G遗传性耳聋发生率;通过聋病分子诊断,可达到防聋、指导聋儿康复及评估耳聋预后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5.
非综合征型聋患者耳聋相关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遗传性耳聋基因芯片用于非综合征型聋患者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遗传性聋基因芯片试剂盒对177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基因组DNA的GJB2、SLC26A4、GJB3和mtDNA12s rRNA四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致聋突变位点进行榆测;对部分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的患者进行颞骨CT扫描;选取26位听力正常且...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连地区非综合征性耳聋者及直系亲属耳聋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大连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及部分直系亲属共108例(患者98例,亲属10人),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听及脑干诱发电位等听功能检查,采集末梢血用Ion torrent半导体测序方法,检测GJB2、GJB3、GJB6和SLC26A4基因的全外显子和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2个突变位点。结果病理性基因突变在108例受检者中检出率为41.7%(45/108),98例患者中检出率为38.8%(38/98),涉及3个基因23个突变位点,发现1例非常罕见的SLC26A4 IVS15-2A>T剪接位点杂合突变。38例患者中34例(89.5%,34/38)为单基因突变,其中13例为复合杂合突变、6例为纯合突变;另外4例(10.5%,4/38)有两个基因同时发生突变。38例患者的42例次基因突变中,27例次(64.3%,27/42)为GJB2基因突变,12例次(28.6%,12/42)为SLC26A4基因突变,3例次(7.1%,3/42)为GJB3基因突变,没有检测到GJB6、12S rRNA基因突变;听力筛查不通过、经ABR测试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儿33例,15例(45.5%,15/33)检测到病理性基因突变;成人散发性双耳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62例,病理性基因突变检出20例(32.3%,20/62)。结论大连地区98例非综合征性耳聋者,超过1/3检测到病理性耳聋基因突变,并以GJB2基因突变最常见。听力筛查通过的高危儿童及原因不明的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实施热点致聋基因测序可以提高耳聋的病因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查重庆市永川地区非综合征型青少年耳聋患者中我国耳聋基因热点突变,初步了解该地区耳聋基因热点突变谱系及发生频率。方法收集重庆市永川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永川籍非综合征型青少年耳聋患者60例,经监护人知情同意,抽取外周静脉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晶芯R九项遗传性耳聋检测试剂盒(微阵列芯片)检测中国人群中常见的4个耳聋基因的9个突变位点,包括GJB2(235delC、176del16、299delAT和35delG)、SLC26A4(IVS7-2A>G、2168A>G)、线粒体12SrRNA(1494C>T、1555A>G)、GJB3(538C>T)。结果 60例受检者全部为重度或极重度非综合征型耳聋,共检出耳聋基因突变22例,其中GJB2235delC纯合突变型2例;GJB2235delC/176del16复合杂合突变型1例;GJB2235delC/299delAT复合杂合突变型1例;GJB2235delC杂合突变型8例;GJB2299delAT纯合突变型1例;GJB235delG/SLC26A4IVS7-2A>G复合杂合突变型1例;SLC26A4IVS7-2A>G杂合突变型2例;线粒体12SrRNA1555A>G均质型突变型6例。60例受检者中47号与55号为亲兄妹,后续统计仅纳入先证者,所以只将47号纳入统计,样本总量计为59例。59例耳聋患者中我国耳聋基因热点突变的携带率是37.29%(22/59),其中GJB2基因突变是该人群首要的致病因素,携带率为23.73%(14/59),线粒体12SrRNA基因突变检出率为10.17%(6/59),高于SLC26A4基因的5.08%(3/59),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结论重庆市永川地区非综合征型青少年耳聋患者耳聋基因突变携带率较高,对该地区耳聋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耳聋基因突变的筛查是防控永川地区遗传性耳聋的首要步骤,在此基因诊断的基础上再结合用药指导、产前诊断、临床干预可有效减少该地区耳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常见耳聋基因突变热点,为该地区更好地开展耳聋基因诊断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健康体检及听力检测筛选出新疆地区399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受检者均采集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GJB2(c.35delG,c.167delT,c.176_191del16,c.235delC,c.299_300delAT)、SLC26A4(c.281C>T,c.589G>A,c.IVS7-2A>G,c.1174A>T,c.1226G>A,c.1229C>T,c.IVS15+5G>A,c.1975G>C,c.2027T>A,c.2162C>T,c.2168A>G)、mtDNA12SrRNA(c.1494C>T,c.1555A>G,c.1585A>G,c.1047A>G,c.1095T>C,c.960_961insC/c.961delT)基因22个位点突变情况。结果399例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GJB2、SLC26A4、mtDAN12SrRNA基因的突变携带率分别为11.28%(45/399)、10.78%(43/399)、4.76%(19/399),致病突变率分别为6.52%(26/399)、3.76%(15/399)、3.51%(14/399)。c.235delC和c.IVS7-2A>G在汉族(16/92,11/92)和维吾尔族(18/273,10/273)中都是突变热点,在汉族中c.2168A>G也呈现突变热点趋势,而在维吾尔族中c.1174A>T、c.35delG、c.2027T>A等多个位点都呈现出突变热点的趋势。在汉族c.235delC(χ^2=9.498,P=0.002)、c.IVS7-2A>G(χ^2=8.729,P=0.003)和c.2168 A>G(P=0.001)突变率高于维吾尔族。结论GJB2、SLC26A4、mtDNA12SrRNA为新疆非综合征型耳聋常见致病基因,c.235delC和c.IVS7-2A>G是汉族和维吾尔族突变热点,汉族中c.235delC、c.IVS7-2A>G和c.2168A>G突变率显著高于维吾尔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湖北省天门市特殊教育学校聋哑学生进行耳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其耳聋的常见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对湖北省天门市特殊教育学校52例5~16岁的聋哑学生进行遗传性聋问卷调查、全面体格检查、耳鼻咽喉专科检查及听力学评估,对每例对象采取外周血,提取DNA,采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PCR通用芯片(allele-specific PCR-based universal array,ASPUA)筛查GJB2、SLC26A4、GJB3和mtDNAl2SrRNA四个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致聋突变位点;对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的对象进行颞骨CT扫描。结果 52例聋哑学生均为非综合征型聋,共检出4种耳聋相关基因突变者25例(48.08%,25/52),其中检出GJB2基因突变者12例(23.08%,12/52),未检出GJB3基因突变者,SLC26A4基因突变者9例(17.30%,9/52),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者4例(7.69%,4/52)。9例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者颞骨CT扫描均显示前庭水管扩大。结论 GJB2基因突变是天门市特殊教育学校耳聋群体中遗传性聋的常见致聋基因,其次为SLC26A4和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突变,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发病与SLC26A4基因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非综合征型聋患者中SLA26A4基因IVS7-2 A>G突变,以探讨该突变的检测在非综合征型聋基因筛查和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95例非综合征型散发性耳聋患者进行病因问卷调查、纯音听阈测试、声导抗测试,用银染酶切和D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SLA26A4基因IVS7-2A>G突变进行检测.结果 95例全部为感音神经性耳聋.IVS7-2A>G纯合突变6例,杂合突变4例,二者占10.5%,银染酶切法与测序法结果完全吻合.结论 SLC26A4基因IVS7-2A>G突变导致的耳聋有较高的比例;该基因位点是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筛查重要的检测位点之一;是大前庭水管扩大综合征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银染酶切法是该突变经济、简便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南京地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常见耳聋基因检测,分析该类患者常见致聋基因和各位点发生频率,阐明该地区耳聋的遗传病因学。 方法 首先对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高分辨颞骨CT以及临床听力学检查,然后采集128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2~4 mL,对其标本进行4种常见基因21个突变位点的检测。 结果 128例患者中,39例(30.47%,39/128)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携带双基因杂合突变1例、携带基因纯合突变14例。30例(23.44%,30/128)患者携带GJB2基因突变,其中 18例(14.06%,18/128)为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235delC位点突变检出率为20.31%(26/128),299_300delAT位点突变检出率为4.69%(6/128),176_191del位点突变检出率为3.91%(5/128)。10例(7.81%,10/128)患儿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其中携带纯合和复合杂合突变4 例(3.13%,4/128)。IVS7-2 A>G突变检出率为7.03%。患者未检出线粒体12SrRNA基因和GJB3基因突变。患者中高分辨颞骨CT提示前庭导水管扩大者11例,其中检测出SLC26A4基因纯合或杂合突变10例,二者的吻合率为90.91%(10/11)。 结论 南京地区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中,GJB2基因为最主要的致聋基因,其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235delC,其次为SLC26A4基因,最常见的突变位点是IVS7-2 A>G。研究发现SLC26A4基因突变在大前庭水管综合征患者中检出率极高,筛查SLC26A4基因热点突变有助于大前庭水管综合征的诊断,但仍需结合高分辨颞骨CT检查,避免患者漏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云南省10个非综合征性感音神经性聋家系的mt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筛查、流行状况、遗传规律及对于特定药物干预预防的意义。方法:对10个家系以现场问卷方式调查母系家族耳聋的发病情况并绘制出详细的母系家系图,然后对自愿参与检测的母系成员采外周静脉血提取DNA,PCR扩增目的片段、限制性酶切检测A1555G突变阳性个体。结果:10个家系中参与采血者共96例,其中听力正常36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60例;经过筛查,4例无A1555G位点突变,92例(95.8%)有A1555G位点突变,其中7例为异质性表现,85例为均质性突变;73例有明确氨基苷类抗生素用药史,其余抗生素用药史不明确。结论:云南省药物性聋患者的比例较大,并且mt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率高,对该地区进行mtDNA 12SrRNA A1555G突变筛查及药物干预预防宣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查山东地区遗传性耳聋基因常见的致病突变位点,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阐明本地区的耳聋基因突变特征,为进一步的临床耳聋基因突变检测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845例和听力正常且无听力损失家族史者351例,应用单管双色荧光PCR方法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耳聋患者845例中,GJB2基因235delC、299_300delAT、176_191del16、35delG、155delTCTG、512insAACG位点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9.1%、6.7%、0.9%、0%、0%、0.5%;GJB3基因538C>T、547G>A位点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0.1%、0%;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1174A>T、1229C>T位点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2.9%、3.8%、1.4%、0.7%;mtDNA 12S rRNA基因A1555G、C1494T位点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9%、0.1%。正常听力人群,GJB2基因235delC、299_300delAT位点和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位点的携带率分别为1.4%、0.9%、1.1%、0.6%,其余10个位点的携带率均为0%。 结论 山东地区常见的耳聋突变位点为:GJB2基因235delC、299_300delAT、176_191del16、512insAACG;SLC26A4基因IVS7-2A>G、2168A>G、1174A>T、1229C>T;mtDNA 12S rRNA 基因A1555G。其中以GJB2基因235delC和299_300delAT、SLC26A4基因IVS7-2A>G和2168A>G、mtDNA 12S rRNA基因A1555G位点突变频率较高,可作为本地区耳聋基因筛查项目中的热点突变,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山东地区耳聋基因检测项目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及其相关高危人群中常见耳聋基因变异位点的分布,为分子诊断、遗传咨询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质谱方法,对深圳地区1~6岁语前聋患儿71例及其听力正常的家庭成员(耳聋高危人群)145例,和作为对照听力的正常人群200例进行GJB2、SLC26A4、GJB3及MT RNR1基因的20个变异位点的检测。结果常见耳聋基因热点变异的检出率在语前聋患儿中为37%(26/71),在高危人群中为28%(40/145),在正常健康人群中为4.5%(9/200);GJB2热点变异检出率在语前聋患儿中为18%(13/71),在高危人群中为12%(17/145),在正常人群中为2%(4/200);SLC26A4检出率在语前聋患儿中为18%(13/71),在高危人群中为16%(23/145),在正常人群中为2.5%(5/200)。语前聋患儿组和耳聋高危人群组之间GJB2和SLC26A4变异检出率没有统计学意义(P=0.209),但两者都显著比正常人群高(P均<0.0001);语前聋患儿中GJB2和SLC26A4变异纯合子和复合杂合子占18%(13/71),耳聋高危人群和正常人群中均未发现纯合子和复合杂合子,与语前聋患儿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001)。GJB3和MT RNR1变异在语前聋患儿、高危人群和正常人群中均未发现。结论GJB2和SLC26A4纯合和复合杂合变异是深圳地区语前聋患儿的重要致病原因,其中最常见的变异位点是GJB2:c.235delC和SLC26A4:c.919 2A>G。对于仅检出单杂合变异的耳聋患儿,可进行相应基因的测序,进一步明确分子诊断。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评估线粒体基因组(mitochondrial DNA,mtDNA)A1555G突变致非综合征性聋患者的临床表型及听力学特点。方法对经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内切酶酶解法证实携带线粒体基因组A1555G突变的96例母系成员,进行病史调查和纯音听阈测试,并对性别、应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史、发病年龄等与耳聋程度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6例研究对象中耳聋患者与正常个体的性别分布均衡,34例有明确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史,67例耳聋患者中33例由氨基糖甙类药物耳毒性引起,26例用药后一周内发生耳聋,7例迟发。10个家系的平均耳聋外显率为68.8%。耳聋患者的临床表型多样,耳聋程度与应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时的年龄以及发病年龄相关,年龄越小,发生耳聋的程度越重;研究对象中年龄大于60岁的9例均为耳聋患者,但耳聋程度相对较轻。结论mtDNA A1555G突变本身不足以引起临床症状,氨基糖甙类药物和核基因在mtDNA A1555G突变的发病机制上起重要作用。携带mtDNA A1555G突变的成员年龄越小,越易出现听力下降,而且耳聋的程度越重。本组资料对耳毒性药物的风险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氨基糖甙类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最终降低耳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scribe audiological and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ther secondary aspects, in a family carrying a T961G mutation in the 12S rRNA mitochondrial gene. Design: Case report. Study sample: Six members of a family participated in an audiological evaluation that included pure-tone audiometry, immittance tests,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 (ABR), and otoacoustic emissions (OAE). The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was conducted through temporal bone CT scans using a Toshiba 16 channels Aquilon Spirale. Neuropsychiatric evaluation was also administered. Results: Three participants were diagnosed with severe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of cochlear origin and cochlear malformations visible in CT scans. One participant had a mild mixed-hearing loss and no cochlear malformations. Two participants had normal audiological and radiological findings. Conclusions: We believe our study can provide helpful insight on the clinical findings of a rare mutation, of which few data have been presented in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线粒体DNA 961delT/insC(n)突变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的相关性.方法 对一个耳聋家系11个成员采集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进行听力学检查、表型分析,采集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mtDNA)全序列,对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对发现的基因突变与耳聋表型进行分离分析.结果 参与研究的所有9例母系成员均检出mtDNA 961delT/insC(n)突变.有明确氨基甙类抗生素用药史的4例中只有2例耳聋患者,其中1例为用药之前出现的先天性聋,另1例为用药后38年出现的轻度耳聋.突变不与耳聋共分离.结论 本研究不支持mtDNA 961de1T/insC(n)突变是该家系耳聋的致病突变,mtDNA 961位点附近可能是一个多变异的区域,mtDNA 961delT/insC(n)可能是一个与氨基甙类药物性耳聋不明确相关的多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耳聋基因突变热点在中国患者中的分布特征,以建立针对突变热点的区域性基因筛查方案。方法:运用万方和Pubmed等检索2006-2011年上半年国内报道的中国各地区人群耳聋相关基因GJB2、SLC26A4、mtDNA突变流行病学文献,对文献中的样本量、样本特征、地域分布、突变频率等多个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46篇,纳入该统计分析42篇,研究区域涉及中国20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调查人群均为非综合征型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样本总量18 094例,GJB2 235delC突变频率为16.34%,GJB2299-300delAT突变频率为4.75%;SLC26A4IVS7-2A>G突变频率为12.60%,SLC26A4 2168A>G突变频率为2.32%;mtDNA 1555A>G突变频率为5.21%,mtDNA 1494C>T突变频率为1.11%。6个耳聋基因突变热点在非综合征性聋中总的突变频率约为42.00%,不同区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耳聋突变频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显示上述6个位点为中国人群非综合征性聋突变热点,可根据各地区具体突变特点从中选择适合的位点进行基因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