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俯卧位和侧卧位下超声引导腰丛和臀大肌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择期下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侧卧位组和俯卧位组,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腰丛和臀大肌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超声测量穿刺深度,记录实际穿刺深度,对比操作时间和调整穿刺方向次数,评价手术麻醉效果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俯卧位组腰丛阻滞操作时间短于侧卧位组(P<0.01),但俯卧位下行坐骨神经阻滞时常需改变体位方能成功,两组阻滞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俯卧位和侧卧位均可用于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腰丛阻滞时俯卧位优于侧卧位,臀大肌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侧卧位优于俯卧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大转子下与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气管内全麻下行单侧TKA手术的患者60例,男20例,女40例,年龄60岁,ASAⅡ或Ⅲ级,术毕待清醒拔管后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单次股神经及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根据坐骨神经阻滞入路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组(LG组)和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组(LP组),每组30例。记录坐骨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尝试穿刺次数、穿刺针深度、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穿刺及阻滞成功例数、患者满意度评分等;记录术后2、4、8、12、24、36 h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结果 LP组坐骨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LG组(P0.05),尝试穿刺次数明显少于LG组(P0.05),穿刺针深度明显浅于LG组(P0.05),穿刺及阻滞成功率、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LG组(P0.05)。两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术后不同时点静息及活动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较大转子下外侧入路进针深度更浅,穿刺、阻滞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更高,为一种优化后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穿刺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情况,并与传统的后入路法比较,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单侧TKA手术患者60例,男22例,女38例,年龄60~85岁,ASAⅡ或Ⅲ级,所有患者术毕拔管送麻醉恢复室,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镇痛,根据坐骨神经入路不同,随机分为2组(n=30):外侧入路组(L组),仰卧位下于转子下股骨干中上段外侧行坐骨神经阻滞镇痛;后入路组(P组),侧卧位下于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间行坐骨神经阻滞镇痛。记录坐骨神经阻滞操作完成时间、穿刺针深度、最低平均电流刺激的强度、穿刺成功率、坐骨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和患者对操作满意度评分;收集术后36h内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L组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5),进针深度明显浅于P组(P0.05),穿刺的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P组(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6h内均未见局部红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与传统的转子间水平后入路法比较,超声联合神经电刺激针引导坐骨神经阻滞镇痛的外侧入路是一种更简单而安全有效的穿刺入路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患者仰卧位时超声引导下前入路与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下肢远端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前入路进针组(A 组)和侧入路进针组(B 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先成功阻滞股神经。记录超声识别坐骨神经所用时间及穿刺所用时间,测量坐骨神经距体表的距离和穿刺针进针深度,评估阻滞完成后30 min 坐骨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术中麻醉效果及镇痛持续时间。结果 A 组患者超声识别坐骨神经所用时间[(27±8)s]短于 B 组[(34±9)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坐骨神经距体表距离[(5.87±1.11)cm]小于 B 组[(6.84±0.97)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后者穿刺成功所用时间[(146±30)s]短于前者[(177±44)s],且进针深度[(7.8±0.8)cm]也较前者短[(8.6±1.0)c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完成后30min 时两组间坐骨神经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术中麻醉效果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前入路进针有利于超声更快识别坐骨神经,侧入路进针能更快地到达坐骨神经。两种入路进针的麻醉效果无差别。在临床实践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超声探头位置和进针入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阴部神经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证据。方法:利用10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腹会阴联合切除做会阴解剖时,以两侧坐骨结节前缘为参照基点,解剖出双侧阴部神经及其分支。后3例患者用亚甲蓝标记阴部神经封闭位点。结果:阴部神经在Alcock管出口处位于阴部内动脉、静脉下方,分出会阴神经和肛神经,左侧有个别散发肛神经。经皮穿刺至坐骨结节,再垂直其内侧进针26mm注射亚甲蓝,可见阴部神经周围被蓝染。结论:距坐骨结节前缘内侧26mm是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恰当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提高星状神经节穿刺和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作者根据尸体脊柱标本测量数据,研制出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双穿刺针。将200例病人随机等分为双针组和单针组(对照组)行前入路SGB阻滞。结果:双针组一次穿刺阻滞成功率达99%,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8%,其余病人经2~3次穿刺,仍有5例失败并出现臂丛神经部分阻滞。3例发生喉返神经阻滞。结论:双针组一次穿刺阻滞成功率显著高于单针组且并发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与锁骨中点下入路在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拟行前臂及手外科择期手术患者7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36例,分别行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喙突入路(A组)或锁骨中点下入路(B组)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将远端运动反应(手腕或手指屈曲或伸展)作为目标运动反应。记录患者前臂痛觉阻滞情况、穿刺成功率、试穿次数、上肢运动阻滞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 A组有3例因5次调整穿刺针位置均未引出目标运动反应,改为腋路阻滞,被排除出本研究。与A组比较,B组1次、2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增加,进针深度明显加深,环指状包绕腋动脉明显增多,腋路追加局麻药明显减少,所有肌皮神经阻滞明显增多(P0.05)。两组上肢运动阻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无一例气胸、穿刺部位血肿、局麻药中毒等。结论喙突入路或锁骨中点下入路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均可安全地用于区域阻滞,而锁骨中点下入路更容易定位到目标神经,麻醉阻滞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肌间沟(颈7入路)加压注射的臂丛神经阻滞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肌间沟(颈6水平)臂丛神经阻滞法经典入路方法进针。两组在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再注入局麻药。两组均注入0.75%布比卡因注射液10ml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加灭菌注射用水10ml的合剂30ml。两组的麻药总量均相等.观察组在注射后压迫穿刺点上方的肌间沟,使药液向下扩散,使尺神经阻滞更完善。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43例,对照组18例(P〈0.05);尺神经阻滞完全观察组为46例,对照组为19例(P〈0.05);麻醉效果差的对照组为6例,观察组无。结论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好,更接近臂丛下千.尺神经阻滞效果好,方法较传统穿刺路径更合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应用旁正中纵切超声定位和实时引导技术,探讨此类方法在老年患者旁正中入路蛛网膜下腔阻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拟于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下腹或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超声组和盲穿组。盲穿组采用传统盲探穿刺法进针,以脑脊液流出确定到达蛛网膜下腔;超声组利用超声技术观察穿刺部位椎间隙情况,并实时引导穿刺针进入蛛网膜下腔。记录试穿次数、穿刺时间、术后腰痛情况。结果与盲穿组比较,超声组的试穿次数明显减少(P0.05),成功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穿刺时间及术后腰痛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患者使用超声定位及引导技术行旁正中入路蛛网膜下腔阻滞,可使穿刺定位更加准确,成功率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持续髂筋膜阻滞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12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平行穿刺组和垂直穿刺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后,平行穿刺组采取平行腹股沟韧带平面内进针置管,垂直穿刺组采取垂直腹股沟韧带平面内进针置管,注入负荷量1%利多卡因10ml预镇痛,并连续泵注0.2%罗哌卡因4ml/h至术后48h。记录两组患者持续髂筋膜阻滞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导管置入深度。记录术后6、12、18、24、30、36、42、48h患者自控神经阻滞镇痛(patient-controlled nerve blockade analgesia,PCNA)有效按压次数、罗哌卡因累积用量、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NRS)、感觉阻滞效果、镇痛满意度评分和相关并发症等。结果垂直穿刺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置管深度明显长于平行穿刺组(P0.05)。术后30、36、42和48h垂直穿刺组PCN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平行穿刺组(P0.05)。术后6、12、18、24、30、36、42和48h垂直穿刺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平行穿刺组(P0.05)。术后24、30和36h垂直穿刺组罗哌卡因累积用量明显少于平行穿刺组(P0.05)。术后24、30、36、42和48h垂直穿刺组静息NRS评分明显低于平行穿刺组(P0.05)。两组股神经阻滞成功率、镇痛满意度评分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行穿刺入路和垂直穿刺入路实施持续髂筋膜置管均能提供良好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垂直穿刺组能更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静息疼痛评分,减少罗哌卡因累积用量,提高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患者 ,女 ,71岁 ,因头痛头晕、枕部颈部痛、手麻木、视物模糊 ,拟诊为“颈椎病” ,行星状神经节阻滞 (SGB)治疗。穿刺采用前方入路法 :患者平卧 ,头稍后仰 ,微张口 ,常规消毒 ,以环状软骨为标志 ,左手食指于胸锁乳突肌内缘触到C6横突前结节 ,指腹感颈总动脉搏动后 ,将胸锁乳突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推向外侧 ,用 5ml注射器 (盛 2 %利多卡因 5ml) 2 2G针头 ,与皮肤呈垂直方向靠指尖部进针。进针 2cm触及骨质 ,注药前稍退针回抽 ,即有清亮液体回流 ,缓慢抽出约 1ml后 ,判断误入蛛网膜下隙。拔出穿刺针 ,去枕平卧 6 0min后坐位 15min ,病人…  相似文献   

12.
李翔 《颈腰痛杂志》2004,25(1):15-15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阻滞方法 ,特别是对于颈型或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但颈项部结构复杂 ,在操作中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 ,现将颈椎椎旁神经阻滞并发脑脊漏 1例报告如下 :患者 ,男 ,5 5岁 ,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 ,取颈4-5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俯卧位 ,胸下垫簿枕 ,头尽量前屈 ,取颈4-5棘间旁开 1.5cm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 ,戴无菌手套 ,选用 7号长穿刺针在穿刺点上垂直进针约 4cm仍未抵达颈椎椎板后侧骨面 ,提起针 ,针尖向外倾斜 30°进针约3 5cm抵达颈椎椎板后侧骨面 ,将针退至皮下 ,再向外倾斜进针 ,沿第一次触及的椎板外缘 ,…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引导颈外侧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实时引导经颈外侧区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9月~2013年12月对颈源性头痛80例采用高频超声检查双侧颈外侧区,评估于第6、7颈椎横突水平,经前斜角肌路径穿刺阻滞星状神经节的危险因素。选择安全路径,实时引导穿刺和药物注射。结果80例双侧c。、c,横突水平颈外侧人路探查。32侧穿刺路径上存在危险因素,其中甲状腺下动脉占34.4%(11/32),颈静脉占31.2%(10/32),椎动静脉占12.5%(4/32),其他动脉占21.9%(7/32)。79例完成穿刺,1例因Ca、Cy水平穿刺路径上均存在危险因素,放弃穿刺。79例穿刺后10min内均出现Homer综合征。出现轻微副反应4例(5.1%),其中声音嘶哑2例、上肢麻木1例、头晕1例,均自行缓解。阻滞前79例VAS评分(8.9±0.9)分,阻滞后0.5hVAS评分(5.7±2.1)分,与阻滞前比较明显降低(t=13.154,P=0.003);阻滞后1dVAS评分(5.3±2.5)分,与阻滞前比较明显降低(t=12.626,P=0.002)。结论高频超声实时引导颈外侧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成功率高,方法安全。  相似文献   

14.
坐骨神经阻滞联合股神经或腰丛阻滞,可以提供下肢手术完善的麻醉和镇痛效果.在坐骨神经阻滞的不同入路(前路、后路和侧路)中、后路阻滞是最常使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同时比较内侧入路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法的不同。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9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男47例,女43例,年龄35~92岁,ASAⅠ—Ⅲ级。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三组:内侧入路组(N组)、外侧入路组(W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N组气管插管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内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持续髂筋膜阻滞;W组气管插管全麻后,在超声引导下行传统外侧入路平面内穿刺置管持续髂筋膜阻滞;C组常规采用气管插管全麻。记录三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48 h内患者自控镇痛(PCA)的按压次数,使用附加镇痛药物情况和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三组患者术后24、48 h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记录N组和W组导管重新固定情况、超声准备和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置管时间、置管深度和术后48 h罗哌卡因用量。记录N组和W组术后24、48 h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记录三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 N组和W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使用附加镇痛药物率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48 h PCA按压次数明显少于C组(P0.05),48 h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N组48 h PCA按压次数明显低于W组(P0.05)。术后24、48 h N组和W组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N组导管重新固定率和术后48 h罗哌卡因总用量明显低于W组(P0.05)、置管时间明显短于、置管深度明显深于W组(P0.05);术后24、48 h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明显高于W组(P0.05);两组超声准备和成像时间,穿刺注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组和W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内外侧入路持续髂筋膜间隙阻滞均能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内侧入路法能提高术后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满意率,减少罗哌卡因用量,并且置管操作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布比卡因微球剂型对大鼠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雌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30~25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n=6)、布比卡因组(B组,n=6)、空白微球组(C组,n=24)和微球给药组(D组,n=24).A组和B组给药方法:在右侧大转子和坐骨结节之间连线的靠近大转子的1/3处,用27号针向前内侧方向针尾抬高45°进针,直至针尖抵达坐骨后给药,A组和B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 ml或0.5%布比卡因20 mg/kg 1 ml;C组和D组给药方法:采用外科植入术法给药,C组和D组分别于坐骨神经周围的肌肉间隙中植入空白微球或布比卡因微球400 mg/kg(布比卡因载药量26.75%),于给药前和给药后评价运动阻滞程度,并测定热痛阈.给药后28 d内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C组和D组分别在给药后2 d、7 d、14 d和28 d随机取6只大鼠,取用药部位肌肉和坐骨神经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A组比较,B组在给药后0.5~3 h时运动阻滞程度及热痛阈增加,D组在给药后0.5~36 h时运动阻滞程度增加,在给药后0.5~72 h时热痛阈增加(P<0.05).C组和D组给药后用药部位肌肉组织未见变性和坏死,仅有轻微的炎性反应,用药部位坐骨神经未见轴索变性和脱髓鞘.结论 大鼠布比卡因微球剂型坐骨神经阻滞可延长阻滞时间,组织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36例三踝骨折患者行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术后均得到4~24个月,平均(10.6± 2.1)个月随访。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为(4.2± 0.4)个月。疗效评价依据Baird-Jackson评分标准:本组优20例,良13例,可3例,总优良率91.7%。结论采用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内侧联合入路进行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其操作简便,固定可靠,适用于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重要手段,研究其不同穿刺入路具有重要意义。双侧椎弓根入路可使骨水泥在椎体内弥散更加均匀;单侧椎弓根入路具有出血少、透视次数少、时间短等优点;弯角椎弓根入路以单侧椎弓根入路进针,骨水泥在椎体内多点注射,同时保留了单侧椎弓根入路与双侧椎弓根入路的优点;横突-椎弓根入路骨性标志定位明确,穿刺成功率高,关节突损伤风险低;单侧后外上方入路、横突上缘椎体外侧壁入路和横突-椎弓根极外侧入路穿刺不受椎弓根约束,有利于骨水泥在椎体内均匀分布,为PVP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安全的选择;肋横突间椎弓根入路和前外侧入路在胸椎和颈椎PVP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Kambin三角入路通过经典手术入路区域进行穿刺,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该文就PVP手术入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在神经刺激器指导下实施不同下肢神经联合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18~58岁股骨下段以下的下肢手术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组(N1组)、坐骨神经加股神经加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组(N2组)、坐骨神经加腰大肌肌间沟阻滞组(N3组)与脊麻组(S组)。用不同电流强度刺激指导穿刺,比较神经阻滞的起效和持续时间、阻滞的效果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和不良反应。结果N2、N3组止血带反应明显轻于N1与S组。N1、N2和N3组的感觉与运动阻滞时间均明显长于S组(P<0.01)。电流的强度与起效时间呈正相关。结论神经刺激器电流强度在0.25~0.30mA时麻醉效果满意。坐骨神经加股神经加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和坐骨神经腰大肌肌间沟阻滞用于股骨下段以下的下肢手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适用于股骨下段以下短小手术,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5和颈7椎体水平穿刺入路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效果是否相同。方法:12只雄性中国本兔,随机分为颈5(mSGB组)和颈7椎体阻滞水平组(SGB组).分别注射0.25%布比卡因2ml后观察5.10.15,20.30.45.60分钟眼睑下垂情况。后注射0.5%亚甲蓝2ml.并处死.尸检观察记录颈交感链着色范围。结果:mSGB组及SGB组星状神经节阻滞后眼睑下垂程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颈交感神经着色范围相同。结论:颈5和颈7水平穿刺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效果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