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机制和昼夜分布规律变化。方法统计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发作时间、发作机制和相关的心率失常。结果:在126例患者中,器质性心脏病占86例,非器质性心脏病40例。发作时间的最高峰在4:00~8:00,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占90%,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首位。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存在昼夜分布规律,动态心电图可有效地诊断出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食管导联心电图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析。方法应用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记录180例和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记录70例对各类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对照分析。结果房室结双径路在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82.22%,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57.14%,P〈0.01;预激综合征合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在双极导联食管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1.66%,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为10.00%,P〈0.05。结论双极食管导联心电图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比单极食管导联心电图的检出率高,安全、可靠、实用、能定位,对射频消融术前病例的筛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65例阵发性胸痛患者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阵发性胸痛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对65例阵发性胸痛患者进行24小时心电图连续监测,并详细记录监测时间内的生活及活动情况。结果:65例患者休息、活动时均有ST段压低,但以活动时发作较多,ST段压低时快频依赖者占64.6%,发生心律失常占70.8%,其中室上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占92.6%。结论:动态心电图是诊断短暂或持续心肌缺血的可靠指征。  相似文献   

4.
《上海医学》2007,30(Z1)
目的探讨左房异常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3年10月至2005年10月住院患者中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P波异常、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根据心电图特征分为A、B、C 3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示持续性心房颤动的患者为A组,有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为B组,仅有心电图P波增宽的患者为C组,A、B、C 3组各40例。所有入选者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大小,观察窦性心律时的心电图P波时限、切迹和P波离散度,并分析其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结果①3组患者中,均男性多于女性,年龄>60岁共94例,占78.3%。A组的年龄显著大于B组、C组(P<0.05)。普遍存在着器质性心脏病(共104例、占86.7%),高血压性心脏病52例(占43.3%)、冠心病26例(占21.7%)、风湿性心脏病7例(占5.8%)、肺源性心脏病7例(占5.8%)、原发性心肌病5例(占4.2%)、甲亢性心脏病4例(占3.3%)、先天性心脏病3例(占2.5%)、无明显心脏病因者16例(占13.3%),3组疾病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电图P波切迹明显、P波离散度大者的快速心房颤动发生率高。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直径大,心房颤动发生率高,持续性心房颤动者的左房直径显著大于阵发性心房颤动(P<0.05)。结论左房扩大、不完全性房内传导阻滞易引起心房颤动,左房内传导延缓是造成房内折返的主要原因,适时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触发激动往往是引发的诱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连缀现象可能是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140例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DCG),研究肺心病心律失常的昼夜规律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140例患者全部于入院48h内进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查,观察昼夜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①DCG对140例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律失常检出率为74%;ECG检出率为1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②白天清醒期平均心率87±11.38次/min,夜间睡眠期平均心率73±10.73次/min,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1),夜间睡眠期平均心率明显慢于白天清醒期;③检出心律失常类型以室上性心律失常(窦性、房性、交界性)最多,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窦缓、传导阻滞多发生在夜间;房性和室性早搏夜间睡眠期明显减轻(P〈0.05);④肺心病所致的心律失常以早搏为例,均有一定的昼夜规律,多以日间优势型及日夜均等型为主。结论肺心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昼夜心律失常的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与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根据心律失常的昼夜规律进行病因及合并症治疗,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并非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出现于有或无器质性心脏病病人,常呈阵发性发作,发作时因心排血量下降可伴有胸闷、头晕等症状,或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加重而危及生命.因此及时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万方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3):1751-1752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特点是阵发性发作,突发突止,常由早搏所诱发,可通过按摩颈动脉窦,压迫眼球,刺激咽喉等机械方法进行转复,但采用屏气下蹲位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却未见有所报道,本文收集了我院2000年至2004年期间采用此方法转复成功的23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3例均为急诊患者,男性7例,女性16例,年龄17岁~65岁,其中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4例(冠心病2例,心肌病1例,心肌炎1例);无器质性心脏病者19例,所有患者发作时均有明显的心悸、乏力、头晕等症状,经过一次或多次心电图检查证实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在晕厥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晕厥患者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并瞩其在检查中尽可能的诱发晕厥发作并同时记录其发作时间,从而纪录发作时心电图变化。结果 150例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各种心律失常45例,占30%.其中检查出窦性心动过缓伴窦性停搏1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1例,房室传导阻滞9例,室性心动过速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心电图长R-R间期〉3s共90次,其中有56次晕厥发作,R-R间期〈3S1078次,对应时间无晕厥发作。结论晕厥与心电图长R-R间期有显著相关性,且晕厥的临界值为3S,明确了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心源性晕厥方面是可靠的,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Holter连续记录24h心电图并进行分析。结果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14.9%,多为Ⅰ级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58.1%,多数患者为Ⅱ-Ⅲ级心律失常,且存在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持了上述结果。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室性心电图失常规律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P波离散度Pdisp或Pd是指同步记录的12导联心电图中,不同导联测定的P波最大时限与P波最短时限的差值。当Pd>40毫秒时,提示心房内存在非均质性电活动。现普遍认为Pd是预测心房颤动或房性心律失常可靠的心电图指标。本文探讨各种不同类型房性心律失常的P波离散度差异及其意义。1临床资料资料选择全部病例分为4组:I组10例,为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是指发作持续时间<1个月,男7例,女3例,年龄23~58岁。本组均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并经心脏电生理、心脏B超、胸部X线片、临床检查排除各种器质性心脏病。Ⅱ组阵发性…  相似文献   

11.
心房颤动(房颤)约占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可以阵发性或持续性形式出现.80%房颤患者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常见于风湿性或非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等.成年人房颤的发病率约为0.4%,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升高,60岁以下人群发病率〈1%,60~80岁的人群中约3.8%发生房颤,而〉80岁的人群发病率〉9%。  相似文献   

12.
马国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52-1353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的发作特点。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对6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4h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及终止规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均有两个高峰,发生高峰为(09:00、00:00);持续时间的高峰为(03:00~06:00,13:00~15:00)。结论:阵发性房颤发生的昼夜节律与迷走神经的兴奋牲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过性T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村  华芳  齐宏彬  朱瑛 《吉林医学》2003,24(6):515-516
目的:通过常规12导联心电图研究一过性T波变化(即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再直立,简称t-T)的临床意义。方法:采集了我院1991年至2000年间住院病人6927例,均做心电图3次以上。结果:6927例中有t-T变化者19例,发生率为0.27%,19例中有18例无器质性心脏病,1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其中致死性心律失常4例,占21%。结论:结果说明,t-T发生与器质性心脏病无直接关系,但与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方法采用Holter连续记录24 h心电图并进行分析。结果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14.9%,多为Ⅰ级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组其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占58.1%,多数患者为Ⅱ-Ⅲ级心律失常,且存在室速等严重心律失常。部分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支持了上述结果。结论应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室性心电图失常规律并判断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这种心律失常在临床较常见,可引起明显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和临床症状,特别是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严重者可诱发心绞痛,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需要紧急处理和治疗。近年来,电学方法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越来越被重视,本文报告我院最近采用经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法治疗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成人中约占0.4%。绝大多数患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也有部分患原因不明。本就1990~1995年间在我院住院的116例心房颤动患进行临床分析,并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笔者自20022004年对8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用三磷酸腺苷(ATP)快速静脉推注,终止其急性发作,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6例患者均经心电图证实,男56例,女30例,年龄20~78岁,未明确有器质性心脏病者75例,冠心病5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高血压心脏病2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Ⅰ~Ⅱ级。  相似文献   

18.
张淑芹 《包头医学》2012,36(3):163-164
目的 :分析24h动态心电图在临床上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使用Century3000型动态心电图检查系统,连续记录24h心电图,并详细记录生活日志及症状发作时间。结果:360例患者心律失常检出率占92%,LOWn氏分级Ⅲ-Ⅳ级78例,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心律失常有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但也可发生在健康人,常见的有偶发性室性、房性早搏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轻度心律失常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不会对机体有多大影响。若心律失常发作较  相似文献   

20.
梁树群 《中外医疗》2014,(3):189-190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诊断阵发性的心房颤动的特点进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在该院接受动态心电图诊断的6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记录1d内房颤的早搏总数与发作次数,同时观察房颤发生前是否有房性早搏的现象。此外,严格测量房性早搏的偶联间期与指数,密切监测房颤发生前长短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60例患者的房颤发作共有230次.发作时间总共为120h。其中180次发生前见有触发性的房早,占总数的78.26%。并且触发性房早的早搏指数与偶联间期均显著少于非触发性的房早(P〈0.01);在180次的PAF发作中见有长短周期的情况者90次(50%)。结论利用动态的心电图进行诊断,能有效检测与评估出PAF的具体发作情况,并且该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能重复检查,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