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心力衰竭中医辨证论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病理状态,为多种心血管病的末期表现,可分为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左心、右心或全心衰竭。从中医理论分析,心力衰竭不同临床表现可分属于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积聚等证的范畴,往往几证并存。左心衰竭多是心悸、喘证并  相似文献   

2.
扶阳法治疗心衰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艳  梁海龙  张敏州 《新中医》2010,(12):136-137
<正>心衰急性发作临床上多表现为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咯血,头晕、乏力、疲倦、心慌,少尿、下肢凹陷性水肿等。中医并无心衰的病名,但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当分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瘀证、痰饮等病的范畴。近年来多数医家认为此病是本虚标实之病,本虚为心脾肾的阳虚与气虚,标实则为痰饮、水肿、血瘀,早期多是气虚,到了终末期则以  相似文献   

3.
王振涛 《四川中医》2005,23(6):9-10
充血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阻、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是心衰的病理特点。临床辨治主要分为4个证型即气虚血瘀、水湿停滞证,气阴两虚、血瘀水停证,气虚阳虚、血瘀水停证,阳虚欲脱证,并举验案2则以佐证之。  相似文献   

4.
杨勇  陈新宇 《光明中医》2013,28(4):666-668
概述陈新宇教授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悸(慢性心衰)的临床经验。其认为心悸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阳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阳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心悸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来说心悸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治疗上,强调以心脾相关、心肾相关、痰瘀相关理论作指导,临床上运用温阳益气强心、利水消肿法治疗心悸,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李增  张明雪 《辽宁中医杂志》2019,46(6):1176-1178
本虚标实是冠心病合并心衰水肿的基本病机,本虚常常为心的气血阴阳虚损,特别是以心之气、阳亏虚为主要;标实则指瘀血、水饮。虚实夹杂,相互交错,久病迁延不愈,则会导致气虚阳日益虚甚,引起血瘀、水停从而引发水肿。该病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冠心病合并心衰水肿多由饮食不节、外感六淫、情志失常及久病体虚所导致。通常将其证型分为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血瘀饮停和痰湿阻滞。文章就冠心病合并心衰水肿的病因病机、证候分析及辨证论治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丁永斌 《光明中医》2014,(10):2087-2088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属心悸、水肿、喘证的范畴,其病本为气虚、阴虚、阳虚、血瘀。临证用调心汤以益气养阴,温通心阳,活血祛瘀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心衰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标实为血瘀、水湿、痰饮.标本俱病、虚实夹杂,是心衰的病理特点.心气虚是病理基础,痰饮和水湿是主要病理产物,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故心衰病机关键点为心阳虚衰.  相似文献   

8.
张毅  张军 《光明中医》2023,(9):1666-1669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是一种复合型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高。在中医学上,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与消渴病合并水肿、心悸、喘证及痰饮等有关。张军教授通过对中医相关文献的研读和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认为此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和阴虚为主;标实常见瘀血和痰浊,病变的主要脏腑是心、脾、肾。并且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点提出其基本证型主要有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瘀互结等,其中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常见。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方法。对于减轻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充血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 ,是临床常见的危重证 ,为多种心血管疾病末期表现 ,属于中医“心悸”、“怔忡”、“咳喘”、“痰饮”、“水肿”等病的范畴。中医药治疗心衰有较好的疗效 ,尤其对潜在性心衰、难治性心衰以及洋地黄中毒病例 ,更显示出其独特的治疗优势。我们根据临床实践 ,就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思路和方法 ,总结归纳如下 :1 以病为纲 ,以证为目 ,纲目结合 ,不失时机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现代医学病名 ,中医虽无相对应的名称 ,但早在《内经》就已有关于心衰的描述 ,历代医家对心衰的认识内容散见于心悸、水肿、喘证、积聚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 ,随着中医对充血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 ,对心衰的中医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已基本趋于一致 ,李氏〔1〕所提出“心衰”一名用作中医病名 ,因能较好的解释心衰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及转归预后 ,已被中医所接受 ;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之证 ,心气 (阳 )虚为本 ,水湿、痰浊、瘀血为标 ,基于以上认识 ,本文试从近 4~ 5年来有关心衰的中医药治疗研究综述如下。1 辨证论治王素琴〔2〕根据患者体质不同并结合心悸、水肿、喘证、积聚的病因病机 ,分为五型 :①气虚血瘀型 ,治以益气活血、健脾利水 ;②气虚阳虚型 ,治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中医证型与甲状腺激素变化的关系。方法设立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浓度,对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结果缺血性心肌病心衰患者各证型组T3水平下降程度按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气虚血兼瘀水停证、阳虚血瘀证、阳脱水肿血瘀证的顺序递减(P〈0.05)。结论 T3、T4下降水平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及反映病情轻重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衰一词最早见于宋代的<圣济总录·心脏门>,根据其临床表现,大致分属于中医所述的心痹、惊悸、怔忡、水肿、喘证、痰饮、积聚、胸痹及瘕等范畴.其基本病理特点为气虚阳虚为其本,血瘀水湿为其标[1].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一般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咳喘”、“水肿”、“痰饮”、“虚劳”等范畴。如左心衰一般表现为疲劳乏力、胸闷、劳力性呼吸困难、咳喘、短气、心慌、咯血等症状。右心衰一般表现为水肿、腹胀、紫绀等症状。导致其发病的病机乃是心、肺、脾、肾脏的气血阴阳虚衰,但其病位在心,他脏表现为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近10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以期能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数据库中慢性心衰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规范处理,得到文献中辨证分型等相关原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最终得到各类型数据的分布规律。结果:①中医证型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阳虚水泛心肺气虚心肾阳虚血瘀水停。②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布前六位为气虚血瘀痰浊阴虚阳虚水饮。③心功能等级Ⅱ级、Ⅲ级、Ⅳ级的患者中证型分布最多是心肺气虚、气虚血瘀、气阴两虚。病性类证候要素则以气虚和血瘀为主。结论:慢性心力衰竭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病位以心为主,证型以气虚血瘀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证候要素以气虚和血瘀为主。初步反映出了慢性心衰常见证型和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又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泵衰竭或心功能不全",是指心脏当时不能搏出同静脉回流及身体组织代谢所需相称的血液供应,往往由各种疾病引起心肌收缩能力减弱,从而使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不足以满足机体的需要,并由此产生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心悸、怔忡"、"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现代中医学将其命名为"心衰病",一般分为心肾气虚、阳虚、气阳两虚或心肾阴虚、阴阳两虚等,临床以心阳气虚、血瘀水停证候较为常见。治病必求其本,故当先温心肾之阳,兼化瘀利水,是为标本同治,心阳  相似文献   

16.
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法治疗心衰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近十余年来国内期刊中医治疗心衰的临床报道进行统计分析,认为益气活血、温阳利水是心衰的主要治法;气虚与血瘀、血瘀与水肿的相互联系在于气阳虚弱血行无力而瘀,阳虚气化或运化不利而肿,肿与瘀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艳  礼海  王彩玲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547-1548
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该病中医多归属于"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范畴内。根据慢性心衰相关临床表现,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证,以心气阳虚为主,血瘀水停痰湿内阻为标。我们通过文献和临床观察研究,认为慢性心衰以心气虚为主,心血瘀滞,水湿内停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通脉为主要治法。  相似文献   

18.
水肿在老年病患中尤其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老年人群中比较普遍。水肿有阴水和阳水等证型,老年水肿多证型错综复杂,气虚阳虚血瘀型多见,通过对古籍关于水肿文献的研究以及多年水肿有效医案的诊后心悟,探讨老年性水肿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脑钠肽、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疑诊心衰的患者,按Framingham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对符合心衰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型且除外排除标准后的患者纳入心衰组,排除心衰患者纳入非心衰组;对所有疑诊心衰的患者均进行脑钠肽(BNP)和甲状腺功能方面的检测。结果共纳入心衰患者116例,其中包括气阴两虚证30例,气虚血瘀证44例,阳虚水泛证42例;非心衰患者30例。心衰患者与非心衰患者BNP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衰患者中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型BNP值依次逐渐升高,T3、FT3逐渐减低,气阴两虚与阳虚水泛、气虚血瘀与阳虚水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医辨证分型与BNP、T3、FT3均有相关性,其中与BNP相关性最强。结论BNP可以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也可以作为辅助心衰辨证分型的一个有益的客观化、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脑钠肽、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内科住院疑诊心衰的患者,按Framingham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对符合心衰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符合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阳虚水泛型且除外排除标准后的患者纳入心衰组,排除心衰患者纳入非心衰组;对所有疑诊心衰的患者均进行脑钠肽(BNP)和甲状腺功能方面的检测。结果共纳入心衰患者116例,其中包括气阴两虚证30例,气虚血瘀证44例,阳虚水泛证42例;非心衰患者30例。心衰患者与非心衰患者BNP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衰患者中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型BNP值依次逐渐升高,T3、FT3逐渐减低,气阴两虚与阳虚水泛、气虚血瘀与阳虚水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中医辨证分型与BNP、T3、FT3均有相关性,其中与BNP相关性最强。结论BNP可以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也可以作为辅助心衰辨证分型的一个有益的客观化、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