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6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外侧部毁损术(PVP)和/或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观察术前、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术前“开”状态评分为47.82±6.48分,术后一周评分为22.73±4.64分,得分下降了52.47%;术前“关”状态评分为90.75±17.52分,术后一周评分为36.41±12.26分,得分下降了59.88%.两种状态术前、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方法 :对 43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行苍白球腹后外侧部毁损术 (PVP)和 /或丘脑腹中间核 (Vim核 )毁损术 ,观察术前、术后一周病人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结果 :术前和术后一周分别对病人行UPDRS评分 ,术前“开”状态评分为 5 6 .31± 12 .6 9分 ,术后一周“开”状态评分为2 4.82± 8.47分 ;术前“关”状态评分为 88.6 4± 19.78分 ,术后一周“关”状态评分为 35 .49± 10 .2 5分。两种状态术前、后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临床症状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微电极是指不绝缘尖端的直径小于10μm的任何一种类型电极(有人也把稍粗一点的半微电极统称为微电极)。微电极技术则是电生理学方法之一,最早在动物实验中应用,1962年Guiot等首先报道了在治疗帕金森病(PD)病人丘脑毁损术中的应用。因其对更精确地界定脑深部神经核团(或功能区)有很大帮助,故目前该技术在立体定向神经外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微电极记录技术、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采用CRW立体定向架、螺旋CT扫描,层厚1mm,连续扫描.在计算机工作站上重建三维图像,找出标准AC-PC平面,以AC-PC中点为大脑原点,求出Vim或Gpi核团X、Y、Z坐标值,然后导人微电极,根据微电极提供的靶点的预毁损和永久性毁损.术前及术后评估采用UPDRS积分和Hoeh和Yahr分期.结果患者术前震颤、僵直和运动减少症状均得到改善.UPDRS积分下降.患者术后有2例发生轻微精神障碍,1例口唇麻木,1例肢体轻度无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通过对帕金森患者脑内核团细胞特异性放电的识别,克服了个体在解剖和功能上的变异,从而提高了手术效果,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我院自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1年 5月共收治 10 1例帕金森病 (PD) ,行微电极导向立体定位术 ,近期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PD病人共 10 1例 ,均已确诊 ,术前经系统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 ,出现疗效减退或副作用严重。其中男性 71例 ,女性 30例 ,年龄最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86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微电极导向内侧苍白球腹后部和(或)丘脑(Vim)毁损术,判断其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即刻缓解对侧肢体症状383例(占98.7%)。康复出院365例(占94.5%)。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帕金森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电极导向在帕金森病苍白球毁损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制作大白鼠帕金森病模型。随机分组,评估治疗效果。结果 28只成功的帕金森病模型,微电极导向毁损组10只,右侧苍白球自制针炙针直接毁损组10只,观察组8只。统计学处理显示:直接毁损组与微电极导向毁损组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治疗组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采用微电极导向大白鼠帕金森病旋转模型苍白球毁损术定位准确,毁损确切,效果优于直接毁损苍白球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方法、效果及评价.方法通过微电极导向记录技术对MRI定位靶点进行分析、调整和确认对27例帕金森病患者分别进行苍白球毁损术(17例),丘脑腹外侧核(Vim)毁损术(10例),评价手术后疗效.结果微电极导向技术治疗帕金森病总体有效率达98%,术后以UPDRS评分开关状态分别为12.3±9.1,13.2±8.9,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微电极确认功能靶点与MRI靶点存在差异,靶点调整率为40%.近期并发症为1%,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微电极导向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震颤、僵直、运动减少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对1994~1999年采用脑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进行术后2~7年疗效追踪观察,现将资料较完整的50例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院2000年1月至2001年3月对12例帕金森病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毁损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研究颅内射频毁损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效果,术后并发症与反应等有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一年来收治的104例帕金森病,应用CT解剖定位和微电极电生理记录细胞定位方法,行丘脑腹外侧核或/和苍白球腹后内侧部射频毁损治疗,术前,术后3月,半年和一年采用Webster记分,改善在1%-19%为好转,20%-59%为有效,60%以上为显效。结果:104例患中,术后3月内改善98例,总有效率达94.2%,6例症状改善不明显。67例随访6-12月,症状改善54例,有效率80.6%,16例出现一过性嗜睡,呃逆;2例出现一过性偏瘫,5例出现颅内少量出血,其中2例术后立即发生毁损点少量出血,3例术后6d内出现针道周围出血,1例术后3月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微电极电生理定位颅内核团毁损是治疗帕金森病安全的和有效的方法,但应注意掌握适应症,精确定位,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适应证及毁损部位选择的经验.方法 607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毁损手术治疗,病例选择至少满足三个原则①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②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有效;③认知功能良好,术中能良好合作.毁损靶点选择主要按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术中如震颤症状改善不明显时,加行丘脑腹外侧核毁损.单纯震颤型患者可首先选择丘脑腹外侧核为靶点.结果手术有效率97.3%,术后患者Hoehn和Yahr分级及UPDRS评分及“药物所致运动障碍”均有显著改善.术后1周“开”状态改善率62.3%±10.6%,“关”状态改善率76.1%±8.7%,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6%,永久性并发症为1.3%.结论微电极技术能显著提高手术定位准确率及成功率.合适的病例选择对于良好的手术疗效是首要的.毁损靶点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分型确定,以苍白球腹后内侧部作为常规基础性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报告94例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结果:方法:用Fischer公司生产的ZD定向仪,在CT扫描直接定位下确定靶点,用N-50射频仪,双极射频针插入并毁损Vim核,温度75℃,时间90s。毁损术后常规行MRI检查。结果:89例一侧毁损,5例双侧毁损,震颤和肌强直缓解率达100%,但对运动迟缓无效,近期复发率6.4%,并发症:癫痫发作1.1%,嘴唇和手指麻木17.0%,暂时的轻度的构音障碍33.0%,一过性呃逆6.3%,运动迟缓加重2.0%,结论:丘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震颤和强直有显效果,它是消除帕金森病震颤的最佳手术选择方式,术后应采用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以减少疾病的复发及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丘脑Vim核射频毁损术后早期MRI表现,方法:对39例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帕金森病的42次丘脑Vim核进行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术后早期进行MRI检查,观察毁损灶,同时进行早期临床评价。结果:术后平均103.7h进行MRI检查,所有病例T1,T2相均能精确分辨出毁损灶位置,形态及大小,典型表现:T2加权相呈三层不同密度椭圆形球体,水平面呈三层同心园结构,22例内囊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其中6例毁损灶波及内囊,所有病人MR未见毁损区出血,创道仅见轻微水肿,结论:早期MRI检查对立体定向丘脑Vim核射频毁损灶形态,位置,大小及外周水肿程度和周围结构改变进行精确观察,对判断是否有早期严重的并发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手术中苍白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苍白球不同部位电生理特性,为术中精确定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200例帕金森病患者行苍白球毁损术中,应用计算机辅助的多导电生理记录仪行微电极多细胞细胞外电信号记录,记录苍白球内不同部位放电。结果:帕金森病患者苍白球内不同结构具有显著不同的放电方式,其中自发放电频率、幅值、放电方式和背景噪声水平均有显著差别。术中靶点更换率为91%,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原有症状术后显著改善率平均达87.3%,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外苍白球、内苍白球、髓板和豆状核袢束等不同部位有显著不同的电生理特性,重点表现在频率、幅值、背景噪声水平及放电方式,利用这些不同特性可以指导术中的精确定位,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脑深部刺激术和毁损术在双侧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中的优缺点。方法69例帕金森病病人进行了双侧手术治疗,其中同期双侧丘脑底核(STN)脑深部刺激术(DBS)11例,同期一侧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另一侧STNDBS3例,分期一侧PVP或腹中间核(Vim)毁损术、另一侧STN或VimDBS9例;分期双侧PVP或Vim毁损术41例,同期双侧PVP5例。平均随访9.3个月。结果UPDRS评分显示刺激术和毁损术均能显著改善对侧肢体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症状,双侧刺激术还能改善步态和姿势症状,但双侧毁损术可加重语言、吞咽及流涎等症状,并发症较高。结论双侧DBS是具有双侧症状的帕金森病病人手术治疗的最佳术式,双侧毁损术并发症较高,应严格慎重采用。  相似文献   

17.
Ablation or deep brain stimulation in the internal segment of the globus pallidus (GPi) is an effectiv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PD). Yet many patients receive only partial benefit, including varying levels of improvement across different body regions, which may relate to a differential effect of GPi surgery on the different body regions. Unfortunately,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matotopic organization of human GPi is based on a small number of studies with limited sample sizes, including several based upon only a single recording track or plane. To fully address the three-dimensional somatotopic organization of GPi, we examined the receptive field properties of pallidal neurons in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undergoing stereotactic surgery. The response of neurons to active and passive movements of the limbs and orofacial structures was determined, using a minimum of three tracks across at least two medial-lateral planes. Neurons (3183) were evaluated from 299 patients, of which 1972 (62%) were modulated by sensorimotor manipulation. Of these, 1767 responded to a single, contralateral body region, with the remaining 205 responding to multiple and/or ipsilateral body regions. Leg-related neurons were found dorsal, medial and anterior to arm-related neurons, while arm-related neurons were dorsal and lateral to orofacial-related neurons. This study provides a more detailed map of individual body regions as well as specific joints within each region and provides a potential explanation for the differential effect of lesions or DBS of the GPi on different body part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surgical treatment of movement disorders.  相似文献   

18.
微电极导向选择性PVP核和(或)Vim核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术对不同靶点进行毁损治疗帕金森病临床疗效。方法:63例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微电极导向苍白球腹后部(PVP核)和(或)丘脑(Vim核)毁损术,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僵直94.5%、震颤92%、运动迟缓86.5%、步态72.7%、平衡68.8%、关状态77.9%。术后Motor UPDRS积分“关”状态下降63.4%,“开”状态下降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司来吉兰联合复合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89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多巴等药物治疗,治疗组患者加用司来吉兰治疗,6个月为1个观察周期.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3、6个月采用PD统一评分量表(UPDRS)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1个月时与治疗前相比,除UPDRSⅢ评分降低外(P<0.01),UPDRSⅠ、Ⅱ、Ⅳ评分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3、6个月时与治疗前比较,其UPDRSⅠ~Ⅳ评分均下降(P<0.01);治疗3、6个月时与治疗1个月时比较,UPDRS Ⅰ、Ⅲ、Ⅳ评分降低均降低(P<0.01,P<0.05);治疗6个月时与治疗3个月时相比,其UPDRS Ⅰ~Ⅳ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6个月时,治疗组UPDRSⅠ~Ⅳ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期内,两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司来吉兰联用复合多巴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症状,且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中晚期帕金森病(PD)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并分析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符合PD诊断标准,并根据HoehnYahr(H-Y)分级纳入中晚期患者83例,应用PD生命质量评价量表(PDQ-39)评定患者的总体生活质量,用SPSS22.0统计较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对PDQ-39与发病年龄、病程、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D)、Beck抑郁量表(BD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PDQ-39总分为因变量,与BDI和LEDD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中晚期PD患者的LEDD与PDQ-39总分呈弱相关(r=0.262,P=0.017),BDI与PDQ-39总分呈高相关性(r=0.687,P=0.000)。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晚期PD患者的BDI、LEDD等2项变量对PDQ-39总分的影响占比为47.4%。结论抑郁及用药剂量对于中晚期PD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对中晚期PD患者进行抗抑郁干预及左旋多巴类药物替代治疗,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