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自1977年到1986年在门诊见婴儿头皮白色念珠菌病9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5例、女4例,年龄4~8个月,病程1个月~3个多月,皮疹范围1.5×2cm至3×4cm,真菌直接镜检阳  相似文献   

2.
咽真菌病中白色念珠菌感染率最高,常见于幼儿及老年人,也可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肿瘤患者。健康成人感染少见。白色念珠菌感染常用治疗药物为制霉菌素。本文就一例健康成人咽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男性尿道念珠菌感染9例分析马荣广西柳州市城中区医院(邮政编码545001)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随着性病发病逐年增多,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多种途径增加了该菌的致病机会。男性念珠菌感染所致的尿道炎,少见报道,尚未引起重视。笔者在门诊工作中遇...  相似文献   

4.
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具有易复发的特点,我们采用大扶康治疗复发性念珠菌性阴道炎15例,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病源均为门诊的女性患者,年龄18—40岁,根据临床症状,妇科检查,真菌镜检确诊为念珠菌性阴道炎,均曾用米可定泡腾片治疗有效,但常有复发,复发间隔时间为1周至3个月,复发次数2—7次/年。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15例,对照组20例。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大扶康150mg,口服,每日一次,连续二天;对照组:米可定泡腾片1片塞阴道,每日二次,连续一周。3 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40例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后继发白色念珠菌感染的情况。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3年4月—2004年7月就诊于我院性病研究所的40例曾使用抗生素治疗的非淋菌性尿道炎病例进行分析。(真菌检查采用直接镜检和培养的方法)。结果 男、女患者使用抗生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2—10周后,分别出现程度不等的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和念珠菌性阴道炎。真菌检查证实均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结论 在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的过程中,抗生素的长期、联合使用极易引起真菌感染,尤其是白色念珠菌的二重感染。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对预防白色念珠菌的二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者报告一例(8个月女孩)皮肤链互隔菌病有白色念珠菌加杂感染。经玻片培养、发酵试验及玻片凝集试验证实,并在病理切片中用过碘酸、雪夫氏PAS 染色,在角层内也找到二种不同的真菌。患者经用那塔霉素(Natamycin,英国称 Pimafucin,法国称 Pimaricin)软膏治疗二月痊愈,留下萎缩疤痕。停药后未见复发。在患儿18个月时,将链互隔  相似文献   

7.
《中国性科学》2015,(10):87-90
目的:总结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措施与治疗效率。方法:本次研究资料选自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82例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1例研究对象接受常规治疗,而实验组41例研究对象则接受针对性治疗方案,同时对比及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研究对象在治疗效果方面的比较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临床上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必须及时与彻底,并严格把握药物选用环节,以免对胎儿造成影响。同时,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感染患者禁止使用抗真菌类药物,以阴道局部类药物为主要选择,最大限度控制对胎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性病患者阴道念珠菌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性病患者阴道念珠菌感染情况,对性病门诊初诊女性病人同时进行各种性病检测。念珠菌培养采用沙氏氯霉素培养基。结果 369例性病患者念珠菌阳性率47.70%,369例对照组念珠菌阳性率23.3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尖锐湿疣合并念珠菌感染最高74.29%,滴虫病、细菌性阴道病较低,分别为30.76%、25.64%;分离菌种以白念珠菌为主,两组分别为93.75%和95.34%。提示性病患者阴道念珠菌分离阳性率和发病率高于非性病者。  相似文献   

9.
我们自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应用氟康唑治疗男性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及女性念珠菌性阴道炎4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们自1979年5月至1980年8月使用雷公藤溶液(代号T)及雷公藤总试片剂(代号T)治疗21例SLE(系统性红斑狼疮),效果较好,初步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1977~1988年间,符合ARA诊断标准,有系统检查治疗记录的83例SLE患者,连续随访5~17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83例SLE患者,男3例,女80例,男:女=1:26.7。就诊时年龄9~52岁,其中21~39岁48人,占57-8%。家族中有SLE病史者8例,其中司对姊妹先后同患本病。病程中并发有关疾患8例:皮肌炎3例,银屑病2例,系统性硬皮病、甲亢、桥本氏甲状腺炎各1例。多数病例病情活动与缓介交替出现。缓介期4个月~6年不等。病情活动的主要诱因,以患者擅自减量或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致用量不足为最常见。因此必需对患者或家属强调医嘱治疗的重…  相似文献   

12.
念珠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念珠菌的感染率逐年升高,但念珠菌病在诊断、防治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念珠菌的致病规律及念珠菌病的诊断防治进行了较多研究,简述如下.一、念珠菌的菌种与致病关系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主要寄居于人体、哺乳动物及鸟类,在土壤中少见且可能仅是粪便污染.念珠菌的其它菌种则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常可从人的皮肤、趾间、甲下等分离出来,也存在于许多动物、蔬菜及水果中.因此白念珠菌主要是通过内源的途径感染,其它菌种则感染途径广泛.  相似文献   

13.
《中华皮肤科杂志》1980,13(2):81-83
由于目俞广泛应用广谱抗菌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率白渐增多。本病的实验室诊断,迄今多限于培养等法,需时较长。为了寻找一种特异性较高而快速的诊断方法,我们对白色念珠菌的免疫荧光技术进行了研究,并试用于临床,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09例SLE住院病人合并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各种病原体感染的关系,对109例SLE住院病人合并感染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总感染例次为124,其中65例次为医院内感染;各种感染性疾病在总感染例次中的构成比 从高到低依次为细菌性疾病52.42%(65/124)、传染性疾病17.74%(22/124)、深部真菌病16.94%(21/124)及病毒性疾病12.9%(16/124);11例死亡的病例其原因分别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乙型肝炎并肝昏迷、金黄色葡萄 球菌性败血症、隐球菌性脑膜炎。结果提示SLE住院病人合并感染是一 不容忽视的现象,应加强病房管理,防止严重后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16.
生殖器念珠菌感染1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男、女性生殖器念珠菌感染的发病情况、高发人群、危险因素及主要致病菌型。方法对患者的分泌物进行镜检和培养,将两项均阳性者统计入组。记录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等,并用显色培养基对致病菌进行分型。结果172例患者中,男性占86.63%,女性占13.37%;男性患者均有包皮过长;男、女性的主要致病菌为白念珠菌(68.02%),克柔念珠菌(29.07%)和热带念珠菌(2.91%)。结论生殖器念珠菌感染患者主要是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年男性和女性,包皮过长是男性的危险因素,白念珠菌是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 38例经内窥镜采集的上消化道粘膜组织作真菌培养 ,阳性率达 2 3.7% ,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资料来源  1995年 10~ 12月期间 ,因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疾病 ,在我院消化内科作内窥镜检查的病例中 ,有 38例除病变部位作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外 ,并取其附近组织作真菌培养。2 .标本处理 受检的消化道粘膜活体组织 ,在无菌操作下 ,剪成粟粒大小数小块分别接种于两管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管 ,2 5℃及 37℃培养 2周后鉴定。有 9例可见酵母样菌落生长 ,移种于米粉吐温 - 80培养基上 ,恒温 2 5℃ 2 4h内取样显微镜下观察结果。  1上海第二医…  相似文献   

18.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糖皮质激素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生存期延长,但继发真菌感染的概率也增加。为了解SLE患者口腔念珠菌感染的现状.笔者于1999年7月-2003年10月对160例新人院的SLE患者进行了口腔念珠菌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96年 10月~ 1999年 4月,我科收治因文眉诱发局部白念珠菌感染的患者 6例,经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6例患者均在锦州市内的美容院施行文眉,全部病例为女性,平均年龄 32.6岁 (22~ 45岁 )。既往均无慢性病史。文眉后 3~ 6天,局部开始出现轻度红肿,伴轻度瘙痒,红肿持续不退, 3~ 5周后,红肿表面出现鳞屑及淡黄色结痂,剥离痂皮后,其下可见深在性小脓疱,脓液呈灰白色,较粘稠。损害面积缓慢扩大,程度逐渐加深,并形成瘢痕。实验室检查:全部患者取皮损处鳞屑和脓液作真菌直接镜检,均见到卵圆形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