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在术中电生理监测下于脊髓圆锥段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并观察手术效果。方法:全麻下行(T12-L2)椎板完整切除,在脊髓圆锥段进行(L1-S1)SPR,共治疗12例痉挛性脑瘫病人,随访2~8个月,观察病人术后相应肌群痉挛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病人下肢多组肌群痉挛改善明显,多项运动功能得到提高,无明显并发症。结论:术中电生理监测下于脊髓圆锥段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手术效果良好,且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手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9月经腰骶段SPR治疗并随访1年以上的2 593例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呼吸系统并发症包括支气管痉挛5例(0.19%)、吸入性肺炎4例(0.15%);消化系统并发症包括腹胀145例(5.6%)、肠绞痛80例(3.1%);泌尿系统并发症包括暂时性膀胱功能障碍54例(2.1%)、泌尿系感染6例(0.23%);周围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下肢无力327例(12.6%)、下肢感觉障碍140例(5.4%);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头痛112例(4.32%)、癫痫发作4例(0.15%),无椎管内或颅内感染、椎管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一般手术并发症包括腰背部疼痛1 382例(53.3%)、切口感染延迟愈合5例(0.19%)、脑脊液漏8例(0.31%)。随访1年以上中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下肢运动能力下降7.33%(190/2 593),下肢感觉障碍5.59%(145/2 593),大小便障碍0.04%(1/2 593),脊柱侧弯7.23%(31/429),胸椎后凸4.2%(18/429),腰椎滑脱10.49%(45/429),长期腰背痛9.72%(252/2 593),未见性功能障碍。结论:腰骶段SPR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状态的安全的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病例、术中精细操作、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及术后正规康复训练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腰骶段SPR手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2006年12月采用改良腰骶段SPR手术治疗的279例病人下肢痉挛状态的病例。结果:全部病人平均随访18.8个月。98.6%患者术后立即感到痉挛状态缓解,术后发生下肢麻木56例(20、1%),肌力下降51例(18.3%),随访期间均见好转。随访期间缓解率为92.1%。术后2个月步态功能改善率为68.7%,随访期间为87.8%。术后一过性尿潴留5例(1.8%),术后无尿失禁,随访期间均无发生。术后体温一过性升高21例(7.5%),无1例椎管内感染,随访期间无椎体滑脱病例。结论:改良腰骶段SPR手术治疗脑瘫性下肢痉挛一改传统手术创伤大,时间长的缺点,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SPR及下肢矫形同期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计腰骶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及下肢矫形术治疗痉挛型脑瘫的疗效。方法:1995年10月-1999年10月在进行腰骶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同时对下肢关节因软组织挛缩畸形者行下肢软组织松解治疗下肢痉挛型脑瘫97例,术后进行康复训练。结果:SPR及下肢矫形同期进行较单纯SPR,二期行下肢矫形,具有减轻病人痛苦,减少病人经济负担及能及时康复训练,缩短康复训练时间等优点,对解除痉挛,改善步态效果明显优于单纯SPR手术。结论:SPR及下肢矫形同期进行是一值得提倡的手术。  相似文献   

5.
李华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4):157-158
SPR术(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解除下肢痉挛,为痉挛型脑瘫(截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但术后康复训练才是痉挛型脑瘫(截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惟一途径。本组病例均为痉挛型脑瘫(截瘫)SPR术后功能恢复康复训练病例,笔者分别设计PT(运动疗法)训练计划对其进行训练。疗程2—4个月,效果显著。训练后患儿下肢功能恢复明显,髋关节活动范围明显扩大,膝、踝关节屈伸活动接近正常。且在步态和动力性畸形矫正方面有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瘫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吴光月 《吉林医学》2008,29(16):1342-1343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患者护理配合。方法:对31例脑瘫实施SPR术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配合。结果:31例均手术顺利,术后肌紧张均得到缓解,症状恢复良好,无并发症。结论:术前、术中、术后全程护理配合,增强了患儿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儿肢体功能的康复,避免了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7.
SPR对痉挛性脑瘫眼部斜视的疗效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松涛  王波  徐林  吴夕 《河北医学》2001,7(2):101-104
目的:观察脑瘫痉挛与斜视的关系及SPR术后改善情况。方法:对82例儿童脑瘫术前行张力检查,同时行眼部常规检查,并对其中20例斜视病儿术前、术后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定斜视角与肌张力对比观察。随访10个月。结果:(1)脑瘫病儿中斜视发病率较高,本组为24.4%,术后斜视改善率为25%,恢复率10%。(2)术前斜视类型及斜视角与肌张力无明显线性关系。但术后肌张力改善明显者斜视改善亦明显。结论:(1)脑瘫伴斜视为中枢性损害。(2)眼位的改变支持外周一皮层-外周的大环路学说。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大脑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脑瘫下肢痉挛时对脑瘫患者大脑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对1990年5月-1998年4月间采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者进行随访,并对得到2年以上随访的825例病例进行上肢痉挛、癫痫、斜视、流涎及语言发音障碍等情况调查分析。结果:伴有上肢痉挛者328例,其中67例(20.4%)上肢痉挛减轻;伴有癫痫者35例,其中31例(88.6%)术后癫痫发作频率减少或癫痫控制药物服用量减少;伴有斜视者386例,其中132例(34.2%)减轻;伴有流涎者73例,其中49例(67.1%)流涎减少,21例(28.8%)流涎消失;伴有语言发音障碍者456例,其中72例(15.8%)发音功能改善。结论: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减少外周神经传入冲动,从而降低了中枢的兴奋性,影响大脑高级中枢的调控作用;此外周-皮层-外周大环路反射可能是SPR解痉的另一机制。  相似文献   

9.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SRP治疗挛性脑瘫的疗效、适应症、并发症。方法 1999年4月-2000年7月期间,在显微镜下利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30例痉挛性脑瘫患者,随访并比较术前、术后肌力、肌张力及肢体功能的变化。结果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后27例:术前不能独立行走的20例中,术后14例已可独立行走,4例的行走能力和步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例功能改善不明显。术前能够跛行行走的7例,术后步幅增大,步态明显改善。颈神经后根切断术后3例;上肢的痉挛解除,关节功能改善,爪形手消失。本组没有发现严重的并发症,家属满意为93.3%。结论 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确切,无严重的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继续观察。手术患者应为肌力在Ⅲ-Ⅴ级,肌张力在Ⅱ-Ⅳ级范围内,而且能够配合术后的功能训练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ior rhizotomy,SPR)治疗儿童下肢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SPR手术治疗26例儿童痉挛性脑瘫患儿手术效果。结果 26例患者术后均有明显肌张力下降,痉挛解除率达100%,部分患儿同时伴有上肢痉挛、流涎、斜视、癫痫及言语障碍等症状有所改善。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是治疗脑瘫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术后坚持长期康复训练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治疗痉挛性脑瘫所致双下肢痉挛 ,降低肌张力 ,为康复训练创造条件。方法 :应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方法 (即SPR手术 )。结果 :应用SPR手术治疗 40例近期优良率 95 %。结论 :证实SPR手术有解除肌肉痉挛 ,降低肌张力作用 ,能为术后康复训练创造条件。强调应严格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尉禹  关丽珍 《海南医学》2001,12(4):12-13
目的探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惊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复习、整理1996年以来我院22例小儿惊挛性脑瘫行SPR的病例及随访记录.结果本组22例中有21例(占95.45%)惊挛明显解除;步态、肌张力、关节活动及运动功能改善19例(占86.36%);获得满意的疗效.结论SPR到目前仍是治疗小儿惊挛性脑瘫的一种较新且有效的方法.国内应用此方法近10年,更深入的研究有待于今后的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9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行SPR术.结果 39例患者术后肢体痉挛程度降低Ⅱ级15例,降低Ⅰ级24例;肌张力降低Ⅱ级20例,降低Ⅰ级19例.随访:痉挛缓解率为94%,步态功能改善率93%.结论 SPR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满意方法.  相似文献   

14.
127例痉挛性脑瘫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痉挛性脑瘫的手术治疗方式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127例患者根据病情分别行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加双内收肌部分切断术、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部分切断加双跟腱延长术、单纯双内收肌部分切断术、单纯双跟腱延长术和选择性周围神经缩窄术.结果 127例经治疗,显效80例,好转35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0.55%;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改善.结论 外科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一种有效的方式,但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并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特点采取个性化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单纯使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观察组使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脑电功率、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0波值及θ/β比值均低于治疗前,G波值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0波值及θ/β比值低于对照组,G波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评分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GMFM一66项评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脑功能,增强粗大运动功能,同时降低患儿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肌电图监测在圆锥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行圆锥部SPR术,术中将L1~S1(除L4)各后根均匀分为2~5个神经束,然后行由低到高的电流刺激,确定每束阈值,根据阈值确定切除部分的比例,并在手术全程对下肢多组肌肉及肛门括约肌收缩情况进行肌电图监测,以防损伤脊髓运动根和支配括约肌的感觉根。结果:本组70例痉挛型脑瘫患者中,术后4周、术后6个月肌张力较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步行功能与术前步行功能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阵挛消失率91%(59/65),髌阵挛消失率96%(22/23),肌力均保持在术前以上水平,所有患者术后无大小便功能障碍。结论:术中电刺激是指导和监测圆锥部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的有效方法,对提高手术疗效,保护括约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对93例脑性瘫痪患儿中合并癫痫的25例从临床发作特点及抗癫痫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93例脑性瘫痪患儿合并癫痫的发生率是26.8%,癫痫在1岁之前发病17例(68%),癫痫发作类型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11例(44%),肌阵挛发作6例(24%),部分性发作5例(20%),合并用药治疗20例(80%),13例(52%)癫痫发作控制,痉挛型脑瘫19例(76%)。结论癫痫是脑性瘫痪常见的合并症,发病年龄低,主要发作类型为全身强直一阵挛发作,癫痫发作不易控制,治疗大多需要多药联用。痉挛型脑性瘫痪较易合并癫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