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诊断为CVT的病人的CT、MPI、MRV表现,探讨MRI1和MRV在CV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西京医院2004年~2007年临床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例25例,25例病人均行CT平扫,12例行CT增强扫描,25例均行MRI平扫、TOF法MRV检查。回顾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5例CT平扫显示高密度“三角征”,7例CT增强扫描显示“空delta征”,23例MRI平扫显示静脉窦血液流空信号消失,25例MRV均显示有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结论MRI和MRV是诊断CVT的有效方法,CT怀疑CVT诊断时须做MRI和MRV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静脉系统血栓(CVT)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DSA确诊的34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VT多见于老年人和产褥期妇女,本组病例两者合占76.5%。CVT共同的常见临床表现包括颅内高压、卒中样以及脑病。结论根据临床症状体征怀疑CVT者应做MRI+MRV检查,仍不能肯定诊断者则应行DSA检查。MRI+MRV是诊断CVT的首选方法,DSA是诊断CVT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联合应用于检测脑静脉窦血栓(CVST)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男4例,女8例)CVST病人的CT、MRI(MRV)及DSA影像学资料,其中12例CVST患者均行MRIT2WIFSE、T1WI TSE、T2WI FLAIR和VEN3DPCA序列检查,4例行CT检查,其中2例行DSA检查。结果:CT检查可为CVST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阳性率低。MRI(MRV)可直接显示出血栓、血流。并可反复无创检查,在诊断和把握病情上极为有用。结论:MRI及MRV的联合应用是目前诊断CVST之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脑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2例CV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CVT临床症状可被分成5型:(1)单纯颅内压升高;(2)限局性大脑体征;(3)海绵窦综合征;(4)亚急性脑病;(5)下常见的表现。影像学检查MRV特别是DSA是诊断CVT的最佳手段。病因以妊娠产褥期、感染及口服避孕药最多见。结论 根据CVT的临床特点及彩像学表现?并辅以常见病因分析可对本病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误诊原因及早期影像学诊断探讨.方法24例病人误诊、确诊及治疗过程.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原因,病变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异,缺少典型临床征象,是误诊原因,早期MRI为首选诊断方法,必要时MRV或DSA确诊.结论MRI和MRV可降低误诊率,对疑似病人应早期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CT、MR、DSA的影像诊断价值与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介入栓塞治疗效果.方法 对20例脑动脉瘤患者均行CT平扫和脑血管造影(DSA)检查,5例行CT强化检查,6例行MR检查,2例脑动脉瘤病人行GDC栓塞治疗.结论 CT敏感性较差,但快速安全无创,可通过间接征像提示动脉瘤,MR优于CT,DS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检查方法,GDC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安全可靠,是治疗脑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通 《中外医疗》2011,30(35):180-180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及早期诊断的特点,研究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静脉造影(MRV)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诊断的价值和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总结MRI、MRV、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24例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9例发病时间4个月~10年,无明确病因,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19例经MRI、MRV确诊,5例MR显示正常再经DSA确诊。本组10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皮穿刺股动脉介入下静脉窦溶栓术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另14例发病〉1个月行抗凝术,8例完全恢复,6例明显好转,mRS≤1分,无出血并发症。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V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1个月)予经皮穿刺股动脉介入下静脉窦溶栓术,有完全恢复症状和体征机会,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11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异常表现等.结果:CVST的病因多样;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所有患者MRI和MRV可显示不同程度的静脉窦回流异常,DSA检查提示颅内静脉窦不同程度充盈缺损.结论:CVST临床无特异性,如临床有颅内高压征、局灶神经功能缺失、癫痫、低热等表现,病史追查发现有血液高凝状态、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产褥期、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等因素,高度考虑此病的可能;MRI结合MRV检查可作为CVST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最好行DSA检查为金标准.如患者颅内压升高,有视力下降明显,要紧急处理颅内高压.所有CVT患者,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INR目标值2.0~3.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及各种影像学表现,并对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价值进行评价.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最近三年18例脑静脉窦血栓病人的临床表现,MR、CT、血管造影的表现.全部病例均经过MR扫描,包括SE序列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运用时间飞跃法(2D-TOF).12例经CT检查,全部做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经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MR18例均显示良好,既包括显示栓塞静脉的直接表现,又包括脑实质改变的间接表现.12例CT扫描中有5例表现为脑实质内异常改变,9例CT增强扫描显示"空三角征",6例脑血管造影均清晰显示静脉窦血栓阻塞的部位、形态、大小、范围.结论 CT平扫对静脉窦血栓的显示率相对较低,增强扫描可提高显示率.脑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栓塞情况和侧枝循环情况,为目前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如果病变是处于早期,还可以进行血管内溶栓治疗,缺点是费用高,属于有创检查,MR(特别是运用MRV)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静脉窦血栓的情况,脑实质的改变情况,更重要的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综合考虑MR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V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确诊的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结果 18例确诊患者中,CT表现:2例出血,1例基底节区片状低密度影,2例脑沟变浅、脑回模糊,1例脑肿胀,其余12例头颅CT表现为正常;MRI表现:6例横窦、4例上矢状窦、1例直窦、2例横窦与上矢状窦出现高信号、1例上矢状窦出现混杂信号影;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显示18例患者均出现未显影、显影不佳或边缘毛糙, 3例可见引流静脉扩张.6例治疗后复查MRV,其中5例静脉窦显影均有改善.结论 CVT发病率低,临床无特异性,易误诊.头颅CT检查缺乏特征性,MRI多表现为静脉窦内异常信号,MRV多表现为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不佳,因此CT表现阴性时不要轻易排除本病,需结合MRI和MRV的影像学表现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静脉奏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征与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0例CVT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①临床特征包括头痛、癫样抽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视乳头水肿、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发热等.②影像学资料:10例均行头颅16层螺旋CT检查,正常4例,异常6例,10例均行头颅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检查,全部显示1个或多个静脉赛充盈缺损.其中3例同时行MKV检查,3例进行DSA检查,均与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结果相符.结论 对有头痛,呕吐伴或不伴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的青壮年患者及CT表现可曩CVT的病例,可以尽早作16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检查,以达到早期确诊、早期治疗、降低CVT病死率的目的 .  相似文献   

12.
早期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早期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X线、CT和MR影像学特征,并比较这3种影像检查方法在诊断早期AS中的作用。方法对46例临床诊断为AS早期(0~Ⅱ级)患者分别行X线、CT和MR检查。分别评价这3种检查方法在0~Ⅱ级AS病变中的检出率,并对检查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Ⅰ~Ⅱ级病变,MR(36/38)较CT(27/46)发现更多病变,两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7%和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于Ⅰ、Ⅱ级病变的区分,MR与X线、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AS的影像学检查中,X线、CT和MR各有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异性,MR较X线、CT能发现更早期的病变,影像学的综合检查对病变的早期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DSA、TCD和MRA或MRV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通过比较分析TCD、MRA/MRV与DS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上的一致性与差别,探讨它们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结果:DSA检查28例,阳性25例,TCD检查21例,阳性17例,与DSA符合率达71.43%;MRA/MRV检查26例,阳性24例,与DSA符合率为80.77%.结论:DSA、TCD和MRA/MRV这3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势,依据不同情况联合应用,可对脑血管病的病因及诊断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CVT病人的临床资料,就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治疗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1)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2)早期表现为头疼、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意识障碍,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3)影像学表现为非动脉分布区多发性脑梗死,其中20%伴有出血。(4)颅压明显升高,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升高,合并梗塞后出血的可见红细胞增多。(5)病因治疗及脱水、抗凝、溶栓等治疗效果好。结论对临床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要表现,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症状、体征的病人,应考虑到CVT,及时行头颅CT、MRI、MRV检查,早期明显诊断,及时治疗,抗凝治疗为首选。  相似文献   

15.
产褥期上矢状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CT对产褥期脑静脉血栓(CVT)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3例临床怀疑或随诊CVT的患者行CT检查。患者23~25岁,产后3~17天发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高颅压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偏瘫、失语、抽搐发作及意识障碍等。结果 CVT在CT上表现为脑水肿低密度区内小片状高密度出血灶,特征性变化为平扫时可见硬膜窦内异常高密度及脑实质静脉增高即“条索征”,强化后硬膜窦内呈“空三角征”。结论 CT可准确地显示CVT的图像学改变,与MRI、MRV、DSA技术相结合,是诊断脑静脉病变可靠、有效和快捷的检查方法。x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动静脉瘘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相关研究进展。方法回顾性分析反复血尿为主要症状的1例确诊肾动静脉瘘,分别行CT、MR、DSA检查。结果 CT平扫显示左肾盂异常软组织密度影;CT增强检查、MR平扫或增强扫描均能显示动静脉瘘基本结构,而DSA全面和清晰显示的范围、动静脉瘘的解剖结构。结论 CT平扫对肾动静脉瘘诊断无意义,CT增强、MR检查可做为筛选手段;DSA选择性肾动静脉造影是肾动静脉瘘诊断的金标准,并对部分肾动静脉瘘患者可以采取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杜斌  刘枫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0):18-18
目的:总结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V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2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32例、女50例,男女比例1:1.6,年龄17~78岁。以亚急性起病最多,头痛为最常见症状,影像学检查以左横窦/乙状窦受累最为常见,根据病情采取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法。结果:67例好转,9例效果不佳,死亡4例。结论:认识CVT的临床特点并及时行MRI及MRV检查是正确诊断的关键,早期采用溶栓、抗凝等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VT)的临床特征和磁共振(MR)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MR检查确诊的CVT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响学特征.结果12例患者的阳性体征包括头痛(10例)、视乳头水肿(8例)等颅内压增高的征象,部分病例有局灶性神经功能异常如肢体瘫痪(4例)、外展神经麻痹(2例)、癫痫发作(2例)、昏迷(2例)及脑膜刺激征(6例).常规Se序列T1、T2相示窦内高信号,脑实质水肿或合并出血、梗死.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能直接显示静脉窦闭塞及血栓栓子.CT检查显示2例呈弥漫性脑水肿,3例脑叶见条索状高密度影,2例示顶叶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经降颅压、抗凝、溶栓、消炎及激素治疗均治愈.结论MRI/MRV在诊断和随诊静脉窦血栓方面明显优于CT,且抗凝、溶栓、降颅压、消炎是治疗静脉窦血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诊影像学检查在创伤急救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00例全身各部位外伤患者的X线平片、CT、MR等影像学检查特征,分析各部位急诊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和流程。结果全身各部位外伤中,头颅优先选择CT;胸部创伤的急诊影像学检查以常规X线检查为主,CT检查敏感性高,可明确病变部位、性质和程度,尤其对伤势严重的多发伤患者能快速明确诊断,如病情允许,胸部外伤可首选多层CT;腹盆部位外伤首选CT;脊柱外伤首选X线片,但最好补充MR;四肢首选X线平片,但关节附件骨折、隐匿骨折、特殊部位骨折应首选MR。结论在创伤急救中,应结合不同部位选择最佳的放射影像检查手段,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与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脑动静脉畸形的影像与病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CAVM)CT、MRI、CTA、MRA、DSA等影像学表现并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脑动静脉畸形75例,以手术病理及DSA作为诊断的金标准,比较CT、MRI、CTA、MRA、DSA影像学表现,分析各种影像手段的优缺点。结果CT诊断AVM的敏感性为89.3%(67/75),MR诊断AVM的敏感性为96%(72/75)。CT呈团块状、蜂窝状、结节状或条索状;MR呈蚯蚓状或线样无信号流空血管影;CT发现钙化及超早期出血较MR敏感,MR对血肿的分期敏感。CTA、MRA、DSA可见瘤巢、引入动脉影及引流静脉影,CTA、MRA分辨率不及DSA,DSA对AVM内部结构的显示不及CTA、MRA。影像学表现可以反映脑动静脉畸形的大体病理结构。结论不同的影像手段对AVM的诊断各具有价值,结合不同的影像手段完全可以达到诊断定性的目的.影像表现可以反映AVM大体病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