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前后左心房功能变化的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 ( AF )复律后左心房功能变化的特点。方法 选择 AF病人 96例 ,按心脏节律转复的方式分为自发性复律 ( A)组 2 4例 ,药物复律 ( B)组 40例及直流电复律 ( C)组 3 2例 ;分别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其左心房内径和容积 ,计算左心房主动和被动排空容积 ,并评价左心房功能。结果 AF时所有病人的左心房扩大 ,而恢复窦性心律后 A、B及 C组左心房内径降低者分别为 10 0 %、74%及 5 2 %。 62例左心房机械功能正常患者与 3 4例左心房功能降低患者比较有更强的左心房射血力 ( LAEF ) ,这与复律后左心房内径降低有关。左心房功能异常( L AEF<7达因 )患者左心房内径和容积分别与左心房射血力呈负相关 ( r=-0 .72和 -0 .76,P<0 .0 0 1)。左心房主动排空分数降低而管道容积却增加。结论 心房颤动复律后 ,左心房机械功能的延迟恢复与持续存在的的左心房扩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径与房颤类型、房颤病程、左心房血栓及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等方面的关系. 方法:选择2001-01至2008-01在我院住院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共1 041例,入选条件:①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发作;②超声心动图证实的非瓣膜性心脏病.分组情况:按左心房有无血栓分为无左心房血栓组(,n=950)与有左心房血栓组(n=91). 结果:1 041例患者中,男性666例,女性375例,平均年龄为(64.26 ±12.43)岁.左心房增大的有658例(63.2%).左心房内径随着病程出现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而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随着病程出现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房颤而降低,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与阵发性房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房内径的大小随着房颤病程延长而增加.有左心房血栓组的房颤病程、左心房内径大于无左心房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具有房颤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发生率有随着左心房内径增大而增加的趋势. 结论:房颤是左心房扩大的原因之一,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左心房扩大越明显.左心房扩大在其血栓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递进式射频消融对于心脏扩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20例心脏扩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在接触式三维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的递进式射频消融治疗,术中尽量终止心房颤动。手术6个月后进行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症状、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1)术中有40%的患者在消融过程中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其余经过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2)术后有15%的患者为阵发性心房扑动,85%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3)术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00%±15.00%vs.36.50%±19.50%,P<0.05)。结论对于高度选择性的伴有心脏扩大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递进式射频消融治疗是安全的,术后大部分患者可以维持窦性心律,同时心腔发生了逆重构,左心室收缩功能得以改善,心功能不全症状好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高敏-CRP(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左心房内径(Lef tatriumdiameter,LAD)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房颤患者262例,非房颤患者115例;所有病例均行13C呼气试验测定、血浆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G)测定、Hs-CRP水平测定及超声心动检查。结果①心房颤动组13C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hs-CRP、左心房内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②心房颤动组13C呼气试验幽门螺杆菌感染δ值、hs-CRP以及左心房内径水平明显高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③首发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以及永久性房颤5个亚组分别两两比较:永久性房颤组Hpδ值高于初发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hs-CRP水平高于首发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p<0.05);长程持续性房颤组hs-CRP水平高于首发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水平高于首发房颤组、阵发性、持续性房颤组(p<0.05);④综合HP感染、hs-CRP、左心房内径及其他危险因素后,发现Hp≥4‰、hs-CRP>5mg/L以及左心房内径≥36mm与心房颤动较强的相关性(p<0.05)。结论 HP感染、hs-CRP升高、左心房内径增大均可反应房颤的发生率;Hp≥4‰、hs-CRP>5mg/L、左心房内径≥36mm均是患者心房颤动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 12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房大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2 0例 ,男 5 9例 ,女 6 1例 ,年龄 33~ 78岁。全部患者分为两组 ,年龄≥ 6 0岁为老年组 (6 0例 ) ,年龄 <6 0岁为非老年组 (6 0例 )。每组根据心脏超声分为左心室肥厚和无左心室肥厚两个亚组。左心房内径大于 4cm为左心房扩大 ,面积 长度法左心室重量指数男性 >89g m2 ,女性 >77g m2 为左心室肥厚。结果 非老年组 4 3%、老年组 73%合并左心室肥厚 ;非老年组 14例 (2 3% )、老年组 2 2例 (37% )合并左心房扩大 ;37%患者左心房扩大和左心室肥厚同时并存 ,2 0 %患者仅有左心房扩大 ;两组左心房扩大者共 36例 ,其中老年组合并左心室肥厚占 5 0 % (18 36 ) ,非老年组合并左心室肥厚占 2 2 % (8 36 ) ;多因素分析提示超重、血压水平与左心房扩大无显著相关性 ,年龄和左心室重量指数同左心房扩大显著相关。结论 年龄与左心室肥厚是原发性高血压左心房扩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55例高血压病左心房内径增大患者左心房内径与左心室结构参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左心房内径≥40mm组,左心室扩大/肥厚的发生率显著高于<40mm组(P<0.05);左心房内径与左心室内径及重量显著相关(P<0.01).提示高血压病患者左心房内径增大有伴随左心室结构改变的趋势,可能是高血压性心脏病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结构重构及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关系。方法将85例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比索洛尔组(48例)和地高辛组(37例),随访观察(9.8±1.3)个月,治疗前后检测CRP和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房结构变化。结果比索洛尔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41.8±4.2)mmvs(39.7±5.3)mm,CRP 3.9 mg/Lvs3.5 m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地高辛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41.8±4.6)mmvs(42.3±5.2)mm,CRP 3.8 mg/Lvs3.5 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索洛尔组的左心房内径和CRP下降幅度与地高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左心房内径变化与CRP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218,P=0.045)。结论比索洛尔可改善持续性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心房结构重构,并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总结术后抗凝治疗经验。方法 随诊 18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监测血凝指标 ,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另选取同期 47例风湿性心脏病无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作对照。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血栓发生率。结果 血栓组 ( 组 )术后血栓发生率为 2 2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组 ) ( P<0 .0 5 ) ,呈显著性差异 ,但凝血酶原时间 ( 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 ( INR)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P>0 .10 ,P>0 .10 )。血栓组术后半年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 ( P<0 .0 1) ,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血栓组 ( P<0 .0 1)。结论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左心房血栓的患者 ,瓣膜置换术后 ,抗凝治疗应注意调整 PT和 INR稍高于常规标准 ,溶栓治疗是治疗术后血栓形成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食管超声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患者作为血栓组,以同期收治的116例未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基本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血栓组较对照组高血压、脑卒中比例增高(65.52%vs 51.72%,13.79%vs 5.17%,P<0.05),2组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比例、CHA2DS2-VASc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OR=5.721,95%CI:2.069~15.820,P=0.001)、NT-proBNP(OR=1.001,95%CI:1.000~1.002,P=0.002)、CHA2DS2-VASc评分(OR=2.021,95%CI:1.316~3.103,P=0.001),LAD(OR=1.104,95%CI:1.002~1.216,P=0.046)是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LAD扩大、NT-proBNP水平高、CHA2DS2-VASc评分高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左室结构功能的变化。方法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2 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 (HD组 )、10例高血压心脏病 (HHD组 )、10例无高血压的非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 (HCM组 )患者、10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的左心房内径 (L AD)、室间隔厚度 (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 (L VPWT)、等容舒张时间(IRT)、舒张早期和晚期左心室充盈峰血流速度比值 (E/A)、左心室重量指数 (L VMI)。结果  HD组和 HHD组与 HCM组相比 ,L AD、IVST、L VMI、L VPWT、IRT显著减少 (P <0 .0 5 ) ,E/A比值增高 (P <0 .0 5 ) ,L VMI、E/A比值和收缩压 (SBP)之间有相关性 (L VMI与 SBP呈正相关 ,P <0 .0 0 1;E/A比值与 SBP呈负相关 ,P <0 .0 5 )。HD组与 HHD组相比 ,L AD,IVST、L VPWT、IRT、L VMI、E/A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HD患者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与 HHD患者相似 ,但比 HCM患者轻。提示对 HD患者应严格控制血压 ,以减轻心肌肥厚 ,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者心房颤动(Af)类型、左房内径(LAD)与心功能关系。方法对2006年01月~2008年08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65岁以上Af者99例的临床资料作分析。比较不同A f类型者的LAD、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分析LAD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持续性A f(A组)者LAD较阵发性A f(B组)患者的LAD明显增大,P=0.00;A组者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较B组者高,P=0.00;心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与LAD的增大呈正相关,P=0.00,rS=0.49。结论 A f、LAD增大、心功能不全三者相互促进,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98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持续超过7d)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随机分为两组,Ⅰ组50例给予胺碘酮0.2g,1次/d;Ⅱ组48例给予厄贝沙坦150mg,1次/d,胺碘酮0.2g,1次/d;两组均连服6个月。分别于治疗后第1周、2周、1个月、2个月、4个月及6个月复查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观察心房颤动复发情况;复律后次日及6个月后做超声心动图(UCG)检查,观察左心房功能变化。结果共87例完成治疗。随访6个月,心房颤动复发Ⅰ组为34.9%(15/43),Ⅱ组为13.6%(6/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复律后次日及治疗6个月后,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由(42±12)mm缩小为(34±11)mm,治疗前与治疗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Ⅰ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用胺碘酮在持续性心房颤动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长期服用厄贝沙坦可逆转左心房扩大,降低左心房压,有利于消除心房颤动复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左心房追踪技术(LAVT)评价高血压心房颤动(房颤)和孤立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方法实验组为50例房颤患者,分为孤立性房颤组24例,高血压房颤组26例,对照组为25例健康成人,用M型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d)、舒张末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d),用校正立方体积法(Teich)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维超声测量患者收缩末期左心房前后径(LAD1)、上下径(LAD2)、横径(LAD3),收缩末期右心房上下径(RAD1)、横径(RAD2),应用LAVT测量左心房最大面积(LAAmax)、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收缩期左心房充盈速率峰值(dv/dtS)、舒张早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E)及舒张晚期左心房排空速率峰值(dv/dtA),并计算左心房排空分数(LAEF)。比较左心房的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孤立性房颤组LAD1:(42.43±4.24)mm、LAD2:(60.22±5.79)mm、LAD3:(47.90±4.86)mm、RAD1:(55.04±5.06)mm、RAD2:(43.25±2.56)mm、LAAmax、LAVmax、LAVmin、dv/dtE与正常对照组LAD1:(33.81±2.96)mm、LAD2:(47.29±6.79)mm、LAD3:(39.04±3.53)mm、RAD1:(44.34±4.12)mm、RAD2:(36.06±3.16)mm、LAAmax、LAVmax、LAVmin、dv/dtE比较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孤立性房颤组LAEF、dv/dtS、dv/dtA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低(均为P<0.05),LVEDD、LVESD、IVSTd、LVPWTd、LVEF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血压房颤组的LAD1:(45.47±7.33)mm、LAD2:(61.35±7.39)mm、LAD3:(49.27±5.25)mm、RAD1:(56.18±4.36)mm、RAD2:(45.13±3.21)mm、LAAmax、LAVmax、LAVmin、dv/dtE均明显升高,LAEF、dv/dtS、dv/dtA均明显减低(均为P<0.05),LVEDD、LVESD、IVSTd、LVPWT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孤立性房颤组相比,高血压房颤组LAAmax、LAVmax、LAVmin均明显升高(均为P<0.05),LAEF、dv/dtS、dv/dtE、dv/dtA均明显减低(均为P<0.05),LVEDD、LVESD、IVSTd、LVPWTd、LVEF、LAD1、LAD2、LAD3、RAD1、RAD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F患者左心房功能明显下降高血压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损害较孤立性房颤患者明显。LAVT能准确、快速的反映房颤患者左心房大小及功能的变化,在评价左心房功能方面有较高的重复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心脏功能的影响,并探讨OSAS患者IGF-1与心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分层抽样法,分别就诊于我院的健康体检者及OSAS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健康体检者及80例OSAS患者为观察对象。以选取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以选取的OSAS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间血清IGF-1含量、右房内径(RA)、左房内径(LAD)、右室内径(RV)、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并分析IGF-1与RA、LAD、RV、LVED及LVEF相关性。结果观察组IGF-1含量、RV、LVED及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RA、LA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重度组IGF-1含量、RV、LVED及LVEF最低,RA、LAD最高(P0.05)。IGF-1含量与RV、LVED及LVEF存在正向直线相关性,与RA、LAD存在负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OSAS可显著影响患者的IGF-1及心脏功能,且IGF-1与心脏功能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长期心房与心室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比较长期心房与心室起博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1992年至1994年期间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随访观察心房起搏(安装了AAI、AAIR、DDD及DDDR起博器)和心室起搏(植入了VVI或VVIR起搏器)Af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现心室搏Af发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Af4年发生率为33%,5年为41%,6年为52%.单纯心房起搏或房室顺序起搏Af发生率3%,而单纯心室起搏的病人中约40%出现Af,明显高于心房起搏组,P<0.01.结论 研究证明心房起搏可以减少Af的发生,为起搏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客观根据,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尽量选择AAI和DDD等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非左心室肥厚(LVH)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房颤动的影响.方法 入选972例EH患者,经心脏超声检查排除LVH,根据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情况分为EH+非MS组及EH+MS组,对两组的相关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及心房颤动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EH+MS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明显高于EH+非MS组(12.84%比6.93%,P<0.01).(2)EH+MS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心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均高于EH+非MS组(P均<0.01),但左心室质量指数和左心射血分数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与年龄、高血压病程、左心房增大、左心室扩大及合并MS明显相关(OR分别为1.683、1.308、2.262、3.848及1.853,P均<0.05),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MS中肥胖与心房颤动发生密切相关(OR为1.706,P=0.029).结论 MS与非LVH高血压患者发生心房颤动明显相关,控制体重可作为预防心房颤动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不同时间发生心房颤动(Af)的临床意义及机制。方法 按AMI后12h内和大于12h发生Af者,将106例有Af的AMI患者分为早期组(48例)和后期组(58例),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期心房颤动发生者的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CAG),急诊经皮腔内冠动脉成形术(PTCA)和静脉溶栓的临床资料。结果 统计学显示两组的年龄(65.7±12.6岁vs 68.1±10.2岁)、左心房内径(38.1±3.26mm vs 39.O±4.35mm)无显著性差别(P>O.05)。早期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O.58±O.12 vs O.40±O.10,P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脏起搏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因素及房颤与血心钠素(ANP)的关系。方法选择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03例进行随访,分析房颤与年龄、起搏方式、心律失常类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ANP的关系。结果①65岁以下患者房颤发生率低于65岁以上组(P<0.05)。②VVI组房颤发生率高于DDD组(P<0.05)。③慢快综合征组房颤发生率较缓慢型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组高(P<0.05)。④VVI房颤组术后LAD增大、LVEF下降(P<0.05),VVI房颤组术后与DDD组比较有差异(P<0.05)。⑤VVI房颤组和VVI窦性心律组ANP浓度较DDD组高(P<0.05);各组不同心功能级别(NYHA)之间ANP浓度随着心功能级别的加重而升高。结论长期心脏起搏术后房颤的发生可能与年龄大、VVI起搏、病窦综合征(慢快型)、LAD增大、LVEF降低及ANP浓度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心电图P波的变化。方法选择100例无器质性心脏病阵发性房颤患者(PAF组),100例无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无PAF组),采用体表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两组的V1导联P波时限(Pt)、V1导联P波终末负电势(Ptfv1)和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结果 PAF组、无PAF组的Pt分别为(120±10)ms、(99±11)ms,Ptfv1分别为(0.051±0.023)mm·s、(0.026±0.010)mm·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AF组、无PAF组LAD分别为(33.6±3.9)mm、(32.7±4.2)mm,LVD分别为(44.6±4.1)mm、(42.7±4.3mm),LVEF分别为(56.6±4.9)、(59.7±5.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阵发性房颤可引起心电图Pt及Ptfv1值增加,与左心房内径大小无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