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研究临床路径在肠镜下息肉电切术中的应用价值评价。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成两组,123例实施临床路径组与115例实施非临床路径管理组,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临床路径组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及患者满意度分别为(4276.35±845.45)元、(3.97±1.86)天,(96.73±3.15)%;而非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住院日及患者满意度分别为(6354.65±764.37)元、(5.87±1.79)天、(89.14±4.17)%,两者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内镜下大肠息肉患者采用临床路径,可以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平均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微波、射频和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方法收集本院2003年5月-2008年5月微波、射频和高频电切术三种方法治疗大肠息肉536例(932颗),其中微波凝固术119例(225颗,微波凝固组),射频电凝术201例(293颗,射频电凝组),高频电切术216例(414颗,高频电切组)。所有检出病例术前病理活检,确定病理类型后治疗。结果全部病例治疗后均无出血及穿孔的并发症,术后复查无息肉残留及复发。一次治愈率微波凝固组为80.0%。射频电凝组为94.9%,高频电切组为96.1%。结论对大肠息肉治疗前均应先行活检确定其病理形态,病理报告为非恶性肿瘤后,在结肠镜直视下摘除;根据有蒂或无蒂可选用不同的方法;根据息肉大小选用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胃肠道息肉高频电切术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方法 将69例胃肠道息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照组34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和家属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天数分别为(6.25±1.25)d和(14.15±1.15)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住院费用分别为(0.48±0.11)万元和(0.72±0.19)万元,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并发症,对照组有5例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胃肠道息肉高频电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有利于减少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服务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大肠息肉行电凝电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2例大肠息肉行电凝电切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6例。观察组患者运用优质护理联合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模式,对照组则运用常规护理模式。调查两组患者出院时对疾病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疾病健康知识得分的高分段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住院费用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联合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大肠息肉行电凝电切术患者中,不仅有利于规范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而且能促进患者康复,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5.
医保监管与临床路径结合控制白内障医疗费用的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将医保监管与临床路径结合,以达到减少白内障医疗费用和住院目的目的。方法:选择白内障人工晶体值入术的病例157例,分成临床路住组80例和非临床路径组7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临床路径实施后平均总住院费用下降了23%,平均住院日下降了20.4%(P=0.000),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1.30%。结论: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实施临床路径可降低住院费用和平均住院日,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研究方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入径组)45例;对照组(非入径组)22例。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及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缩短、平均住院医疗费用下降明显,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大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能改善医疗质量,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2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4年2月~2007年6月260例大肠息肉患者行电子结肠镜电凝摘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60例患者共432枚息肉均一次切除成功,术中未发生烧伤、肠穿孔、气体爆炸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率达100%。随访143例,随访率55.00%。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避免了外科手术之苦,该方法切实可行、安全可靠、经济,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内镜下应用高频电凝切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电子结肠镜与高频电凝发生器,在内镜直视下切除大肠息肉。结果70例患者息肉全部切除,术中出血5例,术后出血3例,无穿孔。结论经内镜高频电凝切大肠息肉避免了外科手术,使一种简便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高频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63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内镜下电凝电切术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方法对635例经结肠镜确诊为大肠息肉的患者,在内镜下行高频电凝电切术,术后息肉回收做病理分析。结果635例大肠息肉均一次成功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5例,经内科保守治疗均止血。结论经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是一种创伤小、经济、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护理程序在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患者的实施效果.方法对我院消科收治的大肠息肉患者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按临床路径护理程序实施护理,对照组按传统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总住院费用及平均住院天数,得出结论.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健康教育达标明显大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日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总费用比对照组明显下降.结论临床路径护理程序应用于内镜下大肠息肉切除术患者,使患者的到了高质优质的的护理,也最大限度的缩短了平均住院日、减低住院费用,减轻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内镜下高频电切除肠息肉的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内镜下高频电切肠息肉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58例行内镜下高频电切肠息肉患者的护理要点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58例患者经及时治疗以及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规范的术前护理、术中配合以及术后休息、饮食的指导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96例青年大肠息肉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6例35岁以下大肠息肉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显示:单发息肉显著高于多发,左半结肠较右半结肠多,临床表现以血便为主,病理类型以炎型息肉为主,其次为增生性息肉。  相似文献   

13.
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5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大肠息肉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电子结肠镜与高频电凝发生器,在内镜直视下摘除息肉。结果512例经肠镜明确诊断、直径〈2.0cm的大肠息肉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全部病例仅有5例并发迟发性出血,经内镜下电凝止血而痊愈,1例并发迟发性穿孔而行外科手术治疗。全部病例切除率100%,并发症发生率1.17%,随访6个月-1年大肠息肉未见复发。结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治疗大肠息肉是一种简便、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电子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圈套法摘除结肠息肉的作用。方法:将118例接受电子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圈套法摘除息肉的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手术前和手术中给予心理和行为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结果:干预组患者紧张恐惧程度、生理指标和对检查的反应评价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理和行为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对电子结肠镜下行高频电圈套法摘除息肉手术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内镜介导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9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肠息肉的临床特征及内镜下治疗可行性。方法:对内镜介导下高频电切除大肠息肉9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病人共119个息肉成功行内镜下高频电切除,其中4例出现迟发性出血,1例并发周边灼伤,1例原位复发。92例病人中有2人2个息肉术后病理示部分恶变。结论: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是大肠癌前病变,具有一定的恶变机会,必须给予积极治疗,内镜下高频电切除以其安全、简便、经济、效佳以及能取得病理组织成为治疗大肠息肉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肠腺瘤108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大肠腺瘤的临床特征,以探讨对大肠腺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收集近5年来本院经全结肠镜检查检出的大肠腺瘤1083例,并对其临床资料,内镜特征、病理类型及治疗方法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肠腺瘤大小以<1cm居多,主要分布在降乙结肠,67.6%为多发,1083例中发生癌变者23例,癌变率为2.1%.治疗手段主要有高频电切、EMR及手术.结论大肠腺瘤很常见,有恶变潜能,对其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势必会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背景 ]探讨用乙状结肠镜和自制圈套器摘除结肠息肉的方法 .[病例报告 ]12例结肠息肉病人中除 3例多发性息肉和疑为伴有高位结肠息肉的 1例因年龄小 ( 6岁 )而不合作外 ,8例均在乙状结肠镜直视下用自制结肠息肉圈套器摘除结肠息内 ,其中 1例因蒂径较粗 ( 1 5cm) ,在自制圈套器上用高频电源摘除 .[讨论 ]乙状结肠镜和自制圈套器摘除结肠息肉的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成人型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和热活检钳夹除少儿大肠息肉的疗效。方法应用成人型电子肠镜对少儿大肠息肉92例112枚用高频电凝切除,直径〈5mm用热活检钳夹除,全部病例均治愈,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少儿大肠息肉多为单发,好发年龄10岁以内,且临床多有便血,好发部位在直肠和乙状结肠,病理分型以炎性息肉和幼年性息肉为主。结论成人型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切和热活检钳夹除少儿大肠息肉,方法简单,安全可靠、经济,患儿痛苦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早期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肠癌手术424例术后早期肠梗阻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经手术探查发现以机械性梗阻占多数(20/22),手术治愈20例,死亡2例,死亡原因均为延误手术时机造成;非手术治愈10例.结论大肠癌手术后早期肠梗阻虽有梗阻症状,但由于术后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多缺乏典型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处理应先进行适当时间的非手术治疗,无缓解者再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既往已确认有微卫星不稳定的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随访调查研究,筛查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家系及早期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方法选取已确认发现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阳性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66例,进行随访。对尚未发生恶性肿瘤的63例无症状筛查对象行电子大肠镜检查,病变组织取病理活检,组织行HE染色,经病理医师诊断。结果66例筛选对象中已有3例发生恶性肿瘤,其他63例筛查对象中肠镜检查发现结肠绒毛状腺瘤1例,大肠息肉7例,遵循Amsterdam标准Ⅱ确诊4个HNPCC家系,其中结肠腺瘤病例出现在HNPCC家系中,属于癌前病变。结论具有遗传背景的MSI阳性的大肠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有可能是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高危人群。对这些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的随访观察,有望早期发现HNPCC家系和早期遗传性非息肉病型大肠癌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