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普外科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残胃病变患者42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残胃病变中胆汁反流占57.1%;幽门螺杆菌阳性占40.5%,胃癌、胃溃疡和残胃炎各组之间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毕Ⅱ式胆汁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毕Ⅰ式(P<0.05),而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低于毕Ⅰ式(P<0.05);术后1年内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1.8%和27.3%,显著低于1年后的85.0%和55.0% (P<0.05).结论 合理选择术式避免胆汁反流,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预防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2004年12月一2005年11月我院进行胃镜检查2040例,经临床及胃镜检查确诊的胃术后残胃病变31例(1.5%),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方式、胃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凤琴 《工企医刊》2007,20(6):45-45
自2004年5月~2007年5月间,作者对6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残胃进行胃镜检查,同时检测胃内Hp(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对确诊有Hp感染者以抗Hp治疗并复查,并与63例非残胃病变者作对照,以探讨术后残胃的Hp感染情况及抗Hp治疗对残胃Hp感染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残胃组:本组63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3例,年龄28岁~85岁,平均50.8岁,毕式残胃24例,毕式残胃39例,病程6个月~35年,平均11.5年。主要症状为腹胀、腹痛、呕吐、黑便等46例,无症状复查者17例。手术原因为消化性溃疡42例,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上皮化生6例,胃或贲门癌15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残胃病变患者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6月于医院进行胃大部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病变的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时选取3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未发生残胃病变的患者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胆汁反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统汁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胆汁反流占51.4%,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为37.1%,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毕Ⅱ式幽门螺杆菌占41.7%及胆汁反流占54.2%,发生率高于毕Ⅰ式,手术时间长者发生率高于手术时间短者,残胃病变中残胃癌发生率高于其他疾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残胃病变的发生与胆汁反流及幽门 螺杆菌感染等有较大的相关性,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自2001年7月至2006年2月,我院胸外科采取切除胸段食管癌病灶后,利用残胃与胸段食管在主动脉弓上或弓下吻合手术,共治疗3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食管胸中段和胸下段癌的病人,近期效果良好,随访两年均健在。复习文献,就残胃食管癌手术重建消化道的术式选择探讨如下。3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63、68、73岁,分别因消化性溃疡作胃大部切除术(BillrothⅡ式)后17、23和31年,出现吞咽困难2—6个月不等。2例肿瘤位于食管胸下段,分别长6cm和7cm,肿瘤上端距主动脉弓下5cm,另一例肿瘤位于食管胸中段,长3cm,肿瘤上端距主动脉弓下4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