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危重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危重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用于危重患者液体复苏中的护理经验。方法观察组危重患者进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根据监测值指导和实施液体复苏;对照组50例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结果观察组治愈44例,死亡9例,其中肺水肿、ARDS、DIC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4%;对照组治愈36例,死亡14例,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达24.0%,2组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面差异显著。结论在危重患者的液体复苏过程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能提供直观、连续、可靠的指导依据,并为及早建立监测系统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3.
多发伤早期液体复苏中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早期正确及时的处理对多发伤患者预后有重要影响,且对于活动性出血的者要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策略,积极术前准备,尽快进行损伤控制手术;而对于非活动性出血者则要进行充分的液体复苏,及时纠正隐匿性休克。笔者对2003年11月1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胸阻抗(TEB)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危重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入住本院综合ICU住院时间超过24h的危重患者48例,所有病例在常规监护基础上进行TEB监测,并在此期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两种方法同时测得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播出量(SV)、每搏指数(SI)等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TEB法与超声心动图法所测得的CO、CI、SV和SI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TEB法与超声心动图法监测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TEB法可用于危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收治于ICU的危重患者46例应用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系统进行监测,并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结果:本组患者入住ICU时间2~20 d,42例病情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均痊愈出院,死亡4例。结论:Bioz.com数字化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有无创、连续、操作简便、高精确性的特点,可在大多数情况下替代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但要注意电阻抗弱的时候,结果有可能不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在急诊科的综合应用价值。方法以房颤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冠心病及其合并症患者、机械通气患者和正常对照患者共230例为研究对象,总结分析ANALOGIC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应用情况,研究选择相关血流动力学参数作统计学分析。结果(1)房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示,房颤组心排量(CO)、心脏指数(CI)、搏排量(SV)、心搏指数(SI)、速度指数(VI)、加速指数(ACI)、射血分数(EF)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射血前期(PEP)明显延长,左室射血时间(LVET)明显缩短,收缩时间比(STR)增大(P<0.05);(2)49例心力衰竭患者在监测治疗前后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显示,冠心病组系统血管阻力(SVR)、系统血管阻力指数(SVRI)明显增高(P<0.05),其余指标如CI、CO、SV、VI等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合并症患者亦伴随有CO明显降低,SVR、SVRI明显升高(P<0.05);(4)机械通气组不同压力支持通气(PSV)对各参数的影响不明显(P>0.05),不同呼气末正压(PEEP)值对各参数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ALOGIC无创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操作简单、方便,能进行持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在心衰、冠心病、房颤及机械通气患者中得到了较好应用,值得急诊科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镇静治疗已经成为重症监护室基本规范技术之一。镇静治疗可能不足或过量,且易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因此对于镇静药物血浆浓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监测十分必要。但ICU患者由于病情严重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相当困难且危险,本文利用  相似文献   

8.
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早期氧复苏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ICU危重病人早期的氧动力学变化特点,探讨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在ICU危重病人早期氧复苏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美国Novametric公司的经皮氧监测仪对ICU危重病人在入ICU后立即进行连续动态经皮氧(PtcO2 )监测,并同时在入ICU后(0、1、2、3、4h)抽取动脉血测PaO2 和监测SaO2 ,观察PtcO2 /FiO2 、PaO2 /FiO2 的变化趋势。结果 6 2例病人中,存活5 4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12 .90 %。存活组与死亡组的PtcO2 /FiO2 、PaO2 /FiO2 的变化为2 94 .7±70 . 4 6、98. 6±18. 97和2 83 .15±6. 3 7、10 1. 32±4 1 .85 (P <0 . 0 5 )。结论 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在危重病人早期的氧复苏治疗中安全有效,动态监测对危重病人的早期氧复苏治疗有明显的指导作用,并且为迅速纠正氧代谢紊乱提供科学的依据。早期使用无创氧动力学监测和合理应用监测值指导临床治疗能明显降低早期危重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蔡文君  刘明晨 《当代护士》2014,(10):118-119
总结25例患者使用唯捷流系统监测血流动力学的情况,包括心理准备、置管前准备、唯捷流的监护及并发症的预防。认为在临床运用新技术新项目治疗期间,护士尽快掌握护理配合要点和监测要点,可以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休克是重症监护病房(ICU)的常见疾病,治疗上强调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1]。既往对于液体的管理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剂量,大多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CVP)、尿量、血压及医师的临床经验进行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而感染性休克是导致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常见原因,病死率居高不下,血流动力学监测是判断病情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无创心排量监测(USCOM)监测技术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用于指导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内稳态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影响程度.方法 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 ,对入院的22例SAP急性期患者根据设定的液体复苏目标进行液体复苏,比较患者复苏前后血气分析、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变化,并分析复苏液体总量与血Cl-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2例SAP患者平均复苏时间(15.0±2.4) h;复苏液体总量3 459~4 203 ml,平均(3 910±102) ml.液体复苏后血Na+(mmol/L)和血Cl-(mmol/L)均较复苏前升高(Na+:145.83±1.85比139.67±2.25,Cl-:117.33±1.64比101.83±1.77,均P<0.05),血pH值、血细胞比容(Hct)、阴离子隙(AG,mmol/L)、血乳酸(mmol/L)较复苏前下降(pH值:7.39±0.02比7.42±0.02,Hct:35.63±1.58比46.85±2.38,AG:8.02±1.21比14.47±0.89,血乳酸:1.10±0.18比1.97±0.15,P<0.05或P<0.01);血Cl-与复苏液体总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720 8,P<0.01).结论 对SAP患者应制定适宜的液体复苏目标,控制晶体液输入总量,在液体复苏同时,应注意监测患者内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  6例心搏骤停患者均为2 0 0 0~ 2 0 0 1年心内科患者 ,男性 5例 ,女性 1例。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时用变频多平面食道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观察心脏改变。结果 所有 6例病人 ,在胸外按压阶段 ,二尖瓣关闭 ,主动脉瓣开放。主动脉瓣峰值血流速度为 (5 9 0± 13 0 )cm/s。在放松阶段 ,二尖瓣开放 ,主动脉瓣关闭 ,二尖瓣峰值血流速度平均为(6 0 0± 2 0 0 )cm/s。在按压末左室内径明显减小为 (32 1± 7 1)mm ,放松末增大为 (42 1± 12 9)mm (P<0 0 5 )。按压末左室容积为 (39 0± 8 9)ml,放松末 (6 8 8± 2 1 7)ml (P <0 0 5 )。按压频率为 10 0次 /min ,心排血量为 (2 8± 0 8)L/min。按压时有创血压为 6 0~ 80 / 10~ 30mmHg,指端血氧饱和度可达 98%~99 %。结论 在实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的过程中 ,食道超声可清楚地显示二尖瓣关闭、主动脉瓣开放 ,左室容积减小 ,产生前向血流 ,支持心泵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被动抬腿试验联合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术后患者补液管理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行胸腹部手术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被动抬腿试验联合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24、48、72 h乳酸(Lac)水平;比较2组手术3d后心率(...  相似文献   

14.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采用胸腔阻抗的方法 ,为连续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和对心功能进行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随着心脏收缩和舒张活动 ,主动脉内的容积随血流量而变化 ,故其阻抗也随血流量而变化。心脏射血时 ,左心室内的血液迅速流入主动脉 ,主动脉血容量增加 ,体积增大 ,阻抗减小 ;当心脏舒张时 ,主动脉弹性回缩血容量减少 ,体积减小 ,阻抗增大。因此 ,胸腔阻抗将随着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发生搏动性变化。胸腔阻抗法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始于 2 0世纪 6 0年代末。 196 6年 Kubicek基于 Nyboer理论 ,提出了根据胸腔阻抗微分图 ( dz/dt)测定每搏…  相似文献   

15.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在高危外科患者复苏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探讨在急诊条件下早期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评估其早期揭示循环功能不良和在早期高危急诊外科患者复苏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监测 1 5 6例高危急诊外科患者 ,对其中 4 8例同时进行了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 (Swan Ganz法 )的观察 ,并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所获得的心排血量 (CO)和心脏指数 (CI)值与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所获得的值非常接近 ,在急诊条件下 ,r=0 .6 9,r2 =0 .87,P<0 .0 0 1 ;偏差和精确度为 (0 .6 2±0 .38) L· min- 1 · m- 2 。在 ICU条件下进一步比较两种方法所得结果 :r=0 .84 ,r2 =0 .93,P<0 .0 0 1 ;偏差和精确度为 (0 .36± 0 .1 5 ) L· m in- 1· m- 2。结论 :在急诊条件下应用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护系统可显示创伤初期和复苏早期阶段的低血压、低 CI、低经皮氧张力 (Ptc O2 )、低血氧饱和度 (Sa O2 )和高经皮二氧化碳张力 (Ptc CO2 )的变化过程 ,并且为早期复苏治疗提供直观、可靠、连续性的依据 ,对预防由于长时间组织低血流量和低灌注所致的休克、器官衰竭和一系列并发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主动脉流速时间积分变异度(△VTI)指导重症脓毒症患者的液体复苏,评价其在重症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对照、干预性研究,纳入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2组的复苏目标按照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除外中心静脉压指标)。超声指导组在液体复苏前,行容量负荷试验(5 min之内输注300 ml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并利用超声检测△VTI;若△VTI≥15%,提示患者存在容量反应性,可继续给予复方氯化钠注射液500 ml,30 min左右输注体内,反复重复此过程,直到完成EGDT;若△VTI <15%,提示患者无容量反应性,不积极行液体复苏,由临床医师评价后自行决定后续治疗。常规治疗组由临床医师决定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重要生理及实验室指标、各时间段液体出入量及平衡、EGDT达标率、住院时间、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及使用时间、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结果 本试验共纳入了70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超声指导组(37例)和常规治疗组(33例)2组,最终完成超声指导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有34例、29例。0~6 h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复苏液体入量及正平衡量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0~7 d时间段内,超声指导组液体平衡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0~12 h、0~24 h、0~72 h、0~5 d,2组的液体出入量及平衡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EGDT达标率比较,超声指导组达标率高于常规治疗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6.5%vs. 58.6%,P=0.129)。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超声指导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血管活性药物应用量显著少于常规治疗组,使用时间显著较常规治疗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7 d病死率及28 d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利用容量负荷试验引导△VTI评价重症脓毒症患者的容量反应性,从而指导液体复苏,比常规治疗在液体管理方面更加精确,降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缩短使用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7.
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用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3年 2月~ 2 0 0 3年 4月 2 8例经临床诊断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后接受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 ,并比较无创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及转归。结果 用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 1h后 ,患者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和动脉血氧分压 (PaO2 )上升 ;心率 (HR)减慢 ;4 8h后pH值明显改善 ,呼吸频率 (RR)减慢 ,PaCO2 上升 ;72h后所有指标持续改善。 2 0例治疗有效 ,8例治疗失败需有创通气。结论 用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可改善呼吸困难 ,纠正低氧血症 ,提供充足的时间使药物治疗起作用。安静状态吸氧 5L/min、SpO2 只有 90 %~ 93%、RR >30次 /min是早期应用无创通气的指征 ,可显著降低对气管插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提高对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危重病人并发症。方法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营造积极的护理文化氛围;提高护士落实基础护理重要性认识;严格质量监控。结果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从过去的91.8%上升为99.2%,病人满意度从过去的92%上升为98.8%。结论加强护士教育和管理对提高危重病人基础护理质量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以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mvO2)为终极目标的早期达标治疗这一液体复苏手段对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全身氧代谢与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通过液体复苏使20例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达到CVP8—12mmHg(机械通气者CVP12—15mmHg),65mmHg<MAP<90mmHg;SmvO2>70%,测定液体复苏前后的全身氧代谢、组织灌注的变化。结果液体复苏后,全身氧代谢指标:氧输送(DO2)有明显增加(P<0.01),氧摄取率(O2ex)显著下降(P〈0.05),而氧耗(vO2)变化不明显(P>0.05);液体复苏前vO2与DO2有显著正相关性(r=0.32,P<0.01),液体复苏后Vq与002仍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38,P<0.01)。组织灌注指标:胃黏膜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g—ac02)复苏后明显下降(P<0.01);存活组Pg—acO2液体复苏后有明显下降(P<0.01);死亡组虽然Pg—aCO2液体复苏后也有不同程度下降,但复苏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迭标治疗能达到提高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氧输送之目的,但能否改善全身氧代谢本研究无法定论;早期达标治疗能改善组织灌注;为提高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必须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To assess the feasibility of constructing left ventricular response curves non-invasively during the fluid resuscitation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ED) using a portable suprasternal Doppler ultrasound (PSSDU) device.¶Design: Prospective case series.¶Setting: Emergency department, Catholic University of Leuven, Belgium. Patients: Shocked patients in the ED were diagnosed by predefined criteria. Only those thought to require standardised intravenous colloid challenges were observed i. e., sequential boluses of 3.5 ml/kg/10 min titrated against changes in stroke distance (Doppler surrogate for left ventricular stroke volume).¶Results: A total of 50 shocked patients were studied. Stroke distance was measurable in 45 patients. 35 patients were fluid responders in terms of stroke distance. Group mean stroke distance increased during resuscitation (8.6 ± 4.1 cm to 19.5 ± 4.6 cm, P < 0.001) and then reached a plateau value (19.6 ± 4.6 cm, P = 0.488). No response to fluid was seen in nine patients of which eight had severe sepsis. Alternative therapeutic approaches increased stroke distance for all of these patients. Evidence for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was found as a cause for fluid non-response i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ith sepsis.¶Conclusions: Previous experimental work has shown that changes in central blood flow can be derived using the PSSDU device. This clinical feasibility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PSSDU can help tailor haemodynamic therapy for an individual patient and give an early indication of treatment failure in the 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