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所致肺外表现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MP感染并发肺外表现的3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MP感染并发肺外损害病例表现有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的损害.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后全部治愈.结论:临床医师应增加对MP感染所致肺外表现的认识,以降低误、漏诊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脏器受损的临床特征。方法:对我院2002年-2007年收治的有肺外并发症的52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有肺外并发症的MP感染患儿,其中累及神经系统12例、血液系统8例、心血管系统6例、泌尿系统2例、消化系统5例、皮肤肌肉损害11例、多个系统损害6例,并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缭合征1例,川崎病1例。结论:MP感染可引起多系统损害,肺外表现无特异性,确诊依靠MP-IgM抗体的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支原体(MP)肺炎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4~2007年收治的473例小儿MP肺炎中有肺外并发症的7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小儿MP肺炎肺外并发症占18.6%,年长儿多见,肺外表现常累及多个系统,如消化、神经、血液、心血管、皮肤黏膜、肌肉关节、肾脏等。结论:MP可引起肺外多种并发症,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不典型病例合并肺外表现或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如其他感染不能完全解释,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无效者,应想到MP感染可能,及早做相应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肺外损害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MP感染出现肺外受损患儿11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116例MP感染有肺外并发症病例,表现有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皮肤黏膜淋巴结及骨骼肌肉系统等损害,经大环类酯类抗生素治疗全部治愈.结论:临床医师应增加对MP感染所致肺外损害的认识,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以降低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各年龄段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明胶凝集法检测血MP-IgM,对MP—IgM〉1:40确诊为MP感染的482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2例患儿中有154人(32.0%)有明确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接触史,其中年龄〈3岁78例(50.6%),2岁以下的婴幼儿64例中有51例(79.7%)其家庭成员或带养者中至少有一人肺炎支原体抗体呈现阳性,近2周内有临床症状的有42例(65.6%)。共有223例(46.3%)伴有不同程度的肺外并发症,3岁以下的婴幼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9.2%,4岁以上患儿为51.5%。受累脏器中以消化、心血管、血液系统和皮肤多见,神经系统少见;累积两个以上器官的占28.7%。全部病例均采用综合治疗,抗菌素治疗采用阿奇霉素序贯疗法,疗程3—4周,全部患儿均痊愈出院,无明显不良反应。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33%的患儿3个月MP—IgM滴度降至正常,52.3%于3—6个月降至正常。3个月内复发率为3.1%。结论MP感染易误诊,对于短期内病情易反复者应追问有无流行接触史,并及早进行MP-IgM检测以确诊。MP感染易出现肺外脏器受累,规范治疗可以减轻患儿的肺外损害,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6.
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损害58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崔晓明 《中国全科医学》2004,7(14):1048-1049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肺外脏器损害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结果。方法对确诊为MP感染的126例患儿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上呼吸道感染20例,下呼吸道感染106例;并发肺外损害58例(46%),其中4~14岁患儿52例(89.7%),最小年龄5个月;损害以消化、泌尿、心血管、神经和血液系统为多见,分别占37.9%、30.0%、24.1%、15.5%、13.8%,皮肤黏膜及关节肌肉损害分别占8.6%、5.7%;所有患儿经阿奇霉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小儿MP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胸部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肺外损害发生率较高,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易造成误诊。对可疑MP感染者,应及时检测血MP-IgM,尽旱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探讨成人肺炎支原体(MP)肺炎合并肺外表现的多样性、临床特征及相关治疗。方法对56例有肺外表现的MP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P感染占同期住院呼吸道感染患者总数的27.94%。有肺外表现者占MP肺炎患者总数的25.82%,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乏力50例,声音嘶哑13例,鼻塞流涕11例,咽痛21例,耳痛12例,头痛、呕吐8例,心悸、胸闷15例,心前区疼痛10例,皮肤出血点3例,腹泻、腹痛21例,血尿10例,过敏性紫癜3例,皮疹2例等。结论 MP肺炎合并肺外损害发生率较高,可累及多个系统,表现多样,预后较好,经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MP-IgM有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刘威  倪陈 《安徽医学》2013,34(6):707-709
目的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器官受累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SERODIA-MYCO II被动凝集法检测MP-IgM,对确诊为MP感染的患儿24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多集中在学龄前期及学龄期,203例以呼吸道症状为首发表现,42例以肺外器官受累症状为首发表现。肺外器官受累以神经、消化、泌尿、血液系统等多见,全部患儿经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3~4周后,达到临床痊愈。结论儿童MP感染除呼吸系统受累外,肺外脏器受累发生率明显升高;尤以肺外表现为首发症状时,更易造成误诊。所以对于不典型病例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测,以及早确诊,对因治疗。  相似文献   

9.
肖泽民   《中国医学工程》2014,(9):114-11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引起的肺外系统损害的临床症状以及相应的治疗及转归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所收治的5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引起肺外系统疾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结果 MP感染患儿常引发肺外系统病变,以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经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连续治疗,42例患儿治愈,13例患儿好转,仅1例出现运动障碍。结论 MP感染可导致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损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临床应加强支原体抗体检查,提高诊治水平,防止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的临床特点和规范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结合部分前瞻性分析254例MP感染患儿的资料。MP-IgM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 本组患儿以学龄期儿童为主,男女之比为1.4:l。主要以呼吸道感染多见,以肺外表现为主者占42.5%,可累及各系统器官的病变,其中多见于消化、皮肤、心脏和肾脏。63%~79.1%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分叶核在正常范围内,6.3%患儿的血小板可轻度减少;66.1%患儿的:ESR、CRP可升高;17.7%~19.3%患儿的AST、ALT、CK—MB可轻度升高;46.8%患儿的MP-IgM≥l:640;胸部X线示62.6%病灶位于肺野的中内带;MP感染对大环内酯类药有良效,极少数可表现为耐药。结论 MP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P-IgM有诊断价值。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对MP感染有良效。  相似文献   

11.
傅霞 《海南医学》2014,(12):1753-175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患儿,根据年龄的不同将其分为婴幼儿组、学龄前儿童组、学龄儿童组,比较三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结果婴幼儿组患儿临床特征以咳嗽、咳痰以及喘息为主,分别占80.56%和52.78%,69.44%的患儿肺部听诊可闻及干湿性啰音,肺外表现以胃肠道表现较为多见,发生率为36.11%,77.28%的患儿胸片提示出现支气管肺炎;学龄儿童组76.92%的患儿可出现体温>39℃的表现,仅有28.57%的患儿出现咳嗽、咳痰症状,5.49%的患儿出现喘息,20.88%的患儿出现肺部干湿性啰音,肺外表现以皮损较为常见,发生率为13.19%,而胃肠道表现不甚明显,发生率仅为7.69%,仅有25.27%的患儿胸部X线片提示为支气管肺炎;学龄前儿童组的临床特征介于婴幼儿组与学龄儿童组之间。三组患儿的临床特征、淋巴细胞计数以及血CRP水平等情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例MP感染患儿中有44例出现单份血清MP-IgM≥1:80,以学龄前儿童出现最多,24例,占32%;128例出现双份血清MP-IgM阴性转阳性,婴幼儿组出现28例,占77.78%;30例出现MP-IgM增高至少4倍情况,以学龄儿童出现最多,20例,占21.98%。结论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主要可能是由于肺部损伤机制的不同所导致。  相似文献   

12.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脏器损害2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肺外脏器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56例MP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MP感染中,22例有肺外脏器损害,发生率为39.29%,主要累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分别为36.36%、31.82%、22.73%、22.73%、18.18%。结论:MP感染除引起肺部病变外,可同时有1个或1个以上肺外脏器受累,对有多脏器受累的患儿,应考虑MP感染可能,及早确诊,积极对因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EB病毒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 方法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儿科病房住院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94例,其中合并EB病毒感染组(观察组)41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对照组)53例。分析比较2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肺外并发症、治疗与转归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2组患儿年龄构成比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肺部啰音持续时间、重症肺炎发生率、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白细胞升高率(36.6%、13.2%)、胸腔积液发生率(9.8%、0.0%)、肺实变发生率(2.4%、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9.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热时间、C反应蛋白、血沉和降钙素原升高率、肺外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婴幼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更容易合并EB病毒感染;与单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相比,合并EB病毒感染者肺部啰音持续时间更长,更易合并胸腔积液、肺实变、肝功能损害和淋巴结肿大,易发展为重症肺炎,住院时间更长,必要时可加用激素、免疫调节剂等治疗。   相似文献   

14.
胡小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4):38-39,4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感染规律,为小儿MP肺炎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院75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检测,调查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情况,并对入院的118例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进行实验室检查及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结果呼吸道疾病患儿抗-Mp-IgM阳性率为60.0%(450/750),女性患儿阳性率(68.0%),高于男性患儿(54.7%,χ2=48.1,P0.01)。婴幼儿MP肺炎以气促、喘息为主要临床表现,肺部啰音多见,发热并不明显,肺外并发症少;年长儿患儿的MP肺炎以发热、咳嗽为主,肺部体征不明显,肺外并发症多。51.7%的患儿有肺外合并症。结论小儿MP肺炎在不同年龄组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早期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呈现多样性改变,肺外合并症多,因此对疑似患儿应常规检测MP-IgM抗体,有利于早期诊断,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黄文 《医学综述》2009,15(11):1754-1755
目的提高对支原体肺炎(MP)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收治的56例MP患儿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5岁39例(69.4%),其中以学龄儿童居多,≤5岁17例(30.6%),年龄最小2个月;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胸部X线检查均有改变,以一侧小片状阴影,肺门影增浓模糊为主;有肺外合并症15例;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测定均阳性;经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均治愈。结论MP在学龄前儿童中患病率最高,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及发热,血清学检测为诊断的主要手段,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患儿病原学与临床方面的关系。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支原体 (MP)DNA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LISA)方法检测各种病毒特异性IgM。结果 :检出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 32例 ,阳性率 2 8.1% ,均有MP感染 ,结合临床出现 ,双重或多重感染以婴儿为主 ,且有两个多发年龄组 :<1岁 18例 (56 .3% ) ,3岁~ 7岁 10例 (31.3% )结论 :MP与病毒是双重或多重感染肺炎的主要致病原 ;临床表现上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病毒性肺炎 ,学龄儿主要表现MP肺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10年-3月2012年10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住院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的5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通过比较机械通气治疗前后患儿生命体征、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的变化,分析机械通气对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结果①机械通气治疗可显著改善生命体征;②研究病例以呼吸性碱中毒为主,合并代谢性酸中毒;③≤3岁占84.6%,〉3岁占15.4%,验证了以3岁以下患儿多见。结论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合并呼吸、循环、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手足口病可显著提高治愈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临床及肺外并发症的特点。方法: 分析438例儿童MP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肺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438例中319例为学龄前期(3~6岁);153例肺外并发症中年龄≥ 3岁143例,3岁以下10例;并发症中以心血管、消化、神经系统多见,分别为51.0%、29.4%、17.6%;所有病例经阿奇霉素治疗14天左右好转。辅助检查:血MP-IgM均≥ 1:80,咽拭子MP培养阳性率32.6%。胸片肺间质改变238例,肺泡炎症121例,混合病变79例。结论: MP感染临床特征及胸部X线表现缺乏特异性,且易有肺外并发症,以肺外并发症为首发症状时,易造成误诊;对于治疗不理想且伴有肺外并发症的肺炎,应考虑MP感染可能,及时进行相关检测,早确诊,早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住院儿童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肺炎支原体(MP) 的流行特点,提高对小儿MP肺炎的诊疗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876 例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CALRTI )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采用被动颗粒凝集法检测患者急性期血清MP IgM, 滴度≥1:80为血清学诊断标准。结果876例患儿,急性MP感染177例 (20.2%), 6个月~14岁,平均5.1岁。3岁以上儿童占79.7%,有88/119例MP IgM滴度≥1:320;3岁以下有25/58例,差异显著(χ2=16.1, P<0.005)。持续性咳嗽、发热是支原体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特征,但婴幼儿多见中度发热、喘憋多、肺部体征明显;胸部X线以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改变为主,大叶性肺炎改变很少;肺外并发症少。儿童期多见高热、干咳为主,咳嗽顽固剧烈,肺部体征少,胸片以大叶性改变为主,合并胸腔积液多,肺外并发症多。结论肺炎支原体是CALRTI住院儿童重要的致病原, 多见于3岁以上儿童。MP感染率随年龄增高而升高,春、秋、冬季为感染发病高峰季节。婴幼儿与儿童MP感染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