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随访了76例病窦综合征(SSS),发现并发房室传导阻滞(AVB)8例(10.5%);并发心房纤颤(32.9%)。其中随访分别发现2及5例。发展为持续性心房纤颤3例,其可能为SSS的最终类型。作者认为,由于心房纤颤和AVB并发率较高,安置起搏器时需注意起搏器的类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房感知起搏器(AAI)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在长征医院进行起搏治疗的175例SSS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132例患者分成AAI、双腔感知起搏器(DDD)、心室感知起搏器(VVI)三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房颤、中风、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手术并发症、起搏电极脱位、生活质量改善以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等临床情况。结果:175例SSS患者中共有AAI适应证42%(73例),但仅有13%(22例)置入AAI起搏器。AAI组的房颤、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VVI组。AAI组中未发现新发生的AVB。结论:AAI起搏较其他起搏方式更有利于SSS的预后。应该注意纠正临床上AAI起搏器应用率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房感知起搏器(AAI)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在长征医院进行起搏治疗的175例SSS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132例患者分成AAI、双腔感知起搏器(DDD)、心室感知起搏器(VVI)三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房颤、中风、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手术并发症、起搏电极脱位、生活质量改善以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等临床情况. 结果175例SSS患者中共有AAI适应证42%(73例),但仅有13%(22例)置入AAI起搏器.AAI组的房颤、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VVI组.AAI组中未发现新发生的AVB. 结论AAI起搏较其他起搏方式更有利于SSS的预后.应该注意纠正临床上AAI起搏器应用率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设置起搏的房室间期(PAV)的方法及远期心房起搏的有效性。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起搏器植入后发生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lOOms的患者10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房室间期设置为最大值,并最大限度开启房室问期滞后功能;对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设置PAV的值为:140~180ms+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不开启AV滞后。结果经1个月至7年随访,5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10%,3例SSS患者心室起搏比例30%。50%,Holter显示心室起搏时为假性融合波,l例SSS患者及1例AVB患者为心室起搏心律,起搏比例〉99%,保证了房室问期的生理性。10例患者心房起搏阈值均〈1.5/0.4ms,未发生心房起搏阈值增高及失夺获。结论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时间延迟患者远期的心房起搏夺获是安全的;设置起搏器PAV间期要将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时间计算其中,程控随访中应注意观察程控仪中监护图的心房波,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延长房室间期后观察心房波,部分患者因监护导联显示不清,需要通过12导联心电图进行观察,避免心房起搏至心房除极波延迟病例被遗漏.导致增加心室起搏及非生理性的房室间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抗心动过速起搏(rATP)干预心房高频事件的有效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符合起搏器植入指征、置入DDDRP起搏器(Medtronic,A3DR01)同时合并心房颤动(AF)的患者49例,依据其起搏器植入指征分为病窦综合征(SSS)组和房室传导阻滞(AVB)组两组,rATP功能在置入术后1个月随访时打开,记录房性心...  相似文献   

6.
病窦综合征(SSS)并发持续性心房颤动(Af)或心房扑动(AF)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时药物治疗很棘手,同时涉及到起搏治疗,起搏器的选择。本文对38例老年人SSS并发持续Af或AF合并Ⅱ°AVB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38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  相似文献   

7.
P波离散度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中的价值。方法观察10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据PD将其分为A组(PD≥40ms)和B组(PD<40ms),分别观察两组心房纤颤的发生率。结果A组心房纤颤的发生率(61.77%)明显高于B组(8.22%)。结论PD≥40ms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并发心房纤颤,说明PD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作者回顾分析1977~1981年有肢体轻瘫的320例卒中病人,其中166例(52%)在住院期间死亡。60 岁以下者死亡率为36%,60~69岁41%,70~79岁58%,80岁以上66%。差异显著(P<0.005)。4例在做心电图检查前死亡,其余316例中有78例(25%)心电图确诊为心房纤颤。心房纤颤随年龄增长而增多:60岁以下者14%,60~69岁15%,70~79岁30%,80岁以上37%(P<0.05)。78例并发心房纤颤者49例(63%)死亡,而无心房纤颤的238例中113例(48%)死亡(P<0.05)。不论有无心房纤颤,年龄超过80岁则死亡率都高。心房纤颤与昏迷无关,但同心脏杂音或瓣膜病史有关。本组270例测定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压积高(>0.5)或低(<0.4)者,其死亡率都高,其中红细胞压积低而死亡率高同中老年病人占的百分数高有关。但75岁以上者的死亡率同红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43例单纯心房起搏病例的研究,探讨单纯心房起搏(AAI)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和结果选择43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其中9例是在心脏直视手术前或术中发现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所有病人均符合下列心房起搏的指征:①以前无明确的房室传导阻滞(AVB),ECG 示 PR 间期正常;②QRS 间期正常,无室内传导阻滞;③心房快速起搏时(130次/min)房室传导功能正常。随访1~71(平均27±18)个月。起搏器植入时和植入后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在控制糖尿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心室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临床糖尿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且心室率为(90~120)/min,心功能为I级~Ⅲ级的患者75例,随机分成两组。比索洛尔组(38例)口服比索洛尔。地高辛组(37例)口服地高辛,控制心房纤颤的心室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静息时心室率、24h平均心室率、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等指标。结果比索洛尔组患者心房纤颤心室率控制的情况明显好于地高辛组(P<0.05);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74%vs 86.49%,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PG、HbA1c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比索洛尔能有效控制糖尿病并发心房纤颤患者的心室率,同时对糖代谢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房按需起搏治疗正常房室传导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正常房室传导的SSS患者安装心房按需型起搏器后心功能改变,临床症状变化,房宣传导阻滞和房颤发生率,评估心房按需起搏治疗SSS疗效. 结果:平均随访(8.6±5.2)年,117例SSS患者手术前后心功能无显著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为(53.4±6.1)%,术后为(56.1±7.2)%(P>0.05).术后随访期间有3例发生房室传导阻滞(2.6%),5例发生房颤(4.3%).所有患者心源性脑缺氧症状均消失. 结论:对正常房室传导SSS患者安装心房按需起搏器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手术方法简单,疗效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AAI起搏是治疗房室传导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理想方法,它可保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及防止VVI起搏时心房压力上升,对预防心房纤颤(Af)有一定作用。本组17例AAI起搏主要用于房室传导正常的SSS,其中4例合并间断发作的Af,1例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在随诊观察1~15个月之间,Af未再发作,PSVT也得到控制。本组17例全都采用螺旋形主动电极。我们体会其优点为电极可固定在心房之任何部位,操作简单,不易移位,采用可程控多参数的SSI型起搏器,便于定期进行心房调搏,观察房室传导功能的变化及处理可能发生的感知障碍及输出阻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变化在经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药物治疗复发心房纤颤(联合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有心房纤颤症状患者进行CPVA术,在CPVA之前以及CPVA之后测量患者BNP水平。其中17例经CPVA后复发心房纤颤患者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用药后3个月内随访有无心房纤颤复发。结果 CPVA术后复发患者术前BNP水平高于心房纤颤消融成功患者(治愈组)。术后复发患者经过CPVA和抗心律失常药物联合治疗后,随访3个月,10例患者心房纤颤未再复发(有效组);7例患者经联合治疗后复发心房纤颤(无效组)。在基础水平上,复发患者测定血浆BNP,3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效组患者在CPVA术后BNP水平较无效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CPVA术后BNP的显著下降对于预测CPVA术后心房纤颤复发患者药物疗效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并发心房纤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OSAHS并发心房纤颤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吸氧,洋地黄制剂、胺碘酮、稳心颗粒、美托洛尔、低分子量肝素钙、华法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PAP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心房纤颤复发次数、心力衰竭指数的变化及血氧饱和度(SPO2)采用动态心电图和睡眠监测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变异数、心房纤颤复发情况并进行心脏功能评价(超声心动图、B型钠脲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SPO2、B型钠脲肽、LVEF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房颤转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PAP能有效改善OSAHS并发心房纤颤患者缺氧状态,预防栓塞;有利于患者心房纤颤转复为窦性心律、降低心房纤颤复发率,同时有利于纠正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5.
报告21例缓慢性心律失常电生理检查—一全传导系统功能测定的结果,其中确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9例,传导系统不同水平的房室传导阻滞(AVB)8例。SSS中合并传导系统其它部位病变的6例(67%),AVB合井传导系统房室结以上部位病变的2例(25%)。本研究结果表明,对缓慢心律失常而考虑安植起搏器治疗者,必须进行全面的心脏传导系统的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16.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及分型探讨(摘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7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男51例,女21例。年龄30~77(平均51.3)岁,40岁以上66例(91.7%)。病程15天~10年,平均6.75年。诊断参考1977年北京地区SSS的诊断标准。冠心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54例(75.0%),原因不明7例(9.7%),高血压性心脏病和扩张型心肌病各3例(各4.2%),风湿性心脏病2例(2.8%),心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甲亢性心脏病各1例(各1.4%)。全部病例进行ECC检查,其中15例进行了24小时连续心电监护。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54例(75.0%),SB或伴交界性逸搏或逸搏心律24例(33.3%),心房纤颤(AD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1例(15.3%),SB伴窦房阻滞(SAB)10例(13.9%),SB伴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7.
口服乙胺碘呋酮已成为心房纤颤的一种有效治疗,但静注尚未广泛应用。本文报告3例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房纤颤患者,静注乙胺碘呋酮后均成功地控制了心率。例1为63岁男性,因前壁心肌梗塞合并左心衰竭入院。第2天发生心房纤颤,心率为160/min。静注地高辛0.75mg 无效,然后10min 内静注乙胺碘呋酮350mg,12min 后心房纤颤被控制,心率降至75/min。其后2天继续静滴乙胺碘呋酮600mg/d,并继续服地高辛,疗效稳定。例2为57岁男性,因前壁心肌梗塞入院。并发心房纤颤,心率170/min。曾用心脏转复术(200J)使其恢复窦性节律,但10min 内又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友山  钱学贤 《心脏杂志》2000,12(6):482-484
心房纤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的相关危险因子为高龄、梗死面积大和心功能差。其机制涉及到窦房结动脉受累、左房缺血、左房或右房压力增加以及心房梗死。此类心房纤颤多为阵发性 ,自动或经处理后转复。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纤颤者短期和长期预后差 ,对该亚组患者应更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9.
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81例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病人进行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和预后方面的观察。发现43.2%的病人患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28.4%的病人为无其他明确心血管疾病的特发性房颤。后者在60岁以后发病组中明显减少。无论长期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否,约1/4病例在随访中转变为慢性房颤。左房扩大和心功能不全是促进心房纤颤类型转变的重要独立影响因素。随访12~84个月,病人总的脑栓塞发生率6.1%心源性死亡率4.9%.阵发性房颤是否转变为慢性房颤对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心房纤颤住院患者3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心房纤颤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现状。方法对湖南省衡阳冶金医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320例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房纤颤患者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心房纤颤各占10.9%、4.8%、84.3%。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37.33%)、其次是冠心病(34.12%)、风湿性心瓣膜病(17.1%)。永久性心房纤颤患者46.21%心功能Ⅲ~Ⅳ级,与阵发性心房纤颤相比有较大的左房内径[(45.36±8.34)mm:(32.96±6.54)mm,P〈0.05]和较低的射血分数[(56.40±10.98)%:(63.36±10.23)%,P〈0.05]。心房纤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6.8%,其中风湿性心房纤颤为非风湿性心房纤颤的4.68倍。心房纤颤患者华法令应用率仅为10%。结论血栓栓塞是心房纤颤的重要并发症。心房纤颤和慢性心力衰竭互为危险因素,两者常常合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